中國的Manus AI:全球AI競逐的務實轉向
Manus的誕生標誌著中國AI從技術競賽轉向應用落地,以高效整合與自主執行能力脫穎而出。相比西方追求AGI,中國AI走出了一條更務實的道路 田豐 中國AI初創公司蝴蝶效應於3月6日發布自主代理AI「Manus」,引起中國科技圈一片沸騰。社交媒體上瘋傳Manus自動撰寫報告、分析股票,甚至在用戶睡覺時自主編寫遊戲的展示影片。測試版邀請碼在二級市場被炒至超過14,000 美元,AI概念股隨即大漲。然而,在中國以外,國際市場反應平淡,凸顯了東西方在AI發展策略上的分歧。 超級產品 而非超級模型 與OpenAI追求萬億參數的願景或Google深度神經架構的技術路線不同,Manus 採取了更務實的工程方法。我將AI的發展劃分為三個層級:超級技術(如GPT-4 等基礎AI模型)、超級系統(整合型平台)、超級產品(面向用戶的應用)。Manus 屬於最後一類,即通過協調現有AI工具,打造出高度實用的解決方案。 蝴蝶效應並未自行研發全新的AI模型,而是通過整合多種開源與專有AI引擎(如Claude 3.5和DeepSeek)來構建Manus。其三代理架構(規劃、執行、驗證)使 Manus能夠拆解複雜任務,在虛擬機內執行,並在輸出結果前進行準確性驗證。這種方法優先考慮任務完成,而非類似人類對話,使Manus特別適用於以效率為核心的企業場景,而非僅追求自然交互的應用。 Manus 聲稱在GAIA基準測試中達到86.5% 的準確率,超過OpenAI參考模型的 74.3%。然而,GAIA主要測試結構化任務(如履歷篩選),而非開放性推理能力。在股票分析方面,Manus需要40分鐘來完成分析,而彭博終端幾乎是即時輸出,但其優勢在於自主處理,用戶可將多步驟任務交由Manus運行,隔天即可獲得結果,這使其更像是一款數字助手,而非即時回應工具。 中國的區域創新中心 Manus 的快速發展展示了中國依靠區域創新集群推動AI產業的策略。蝴蝶效應團隊來自武漢「光谷」,這是一個由政府支持的科技中心,以大學驅動的研發著稱。類似於合肥孵化京東方與蔚來等製造業巨頭,武漢依靠國家投資、補貼與產業合作來推動技術創新。 與此同時,杭州已成為中國民營AI和機器人產業的核心區域,孕育了 DeepSeek和Unitree等領軍企業。國家支持的創新中心(如武漢)與市場驅動的私營生態系統(如杭州)之間的競爭,營造了一個適合快速迭代的環境。Manus的崛起表明,中國的AI突破已不再局限於北京與深圳,而是逐步向全國擴展。 全球反應:興趣多於警惕 在國際市場上,Manus引發了好奇,但尚未引起太多關注。在社交平台X上,其演示影片在24小時內獲得超過20萬次觀看,但美國科技媒體和監管機構對此次發布基本上未作出反應。與DeepSeek開源發布時所引發的高度關注不同,Manus迄今成功避開了地緣政治上的反彈,部分原因在於其運行於中國自有的雲端基礎設施,且未直接挑戰美國AI模型的主導地位。 這種低調的反應或許反映了中美在AI發展方向上的不同優先級。當美國實驗室專注於推動通用AI的突破時,中國則致力於將任務導向的AI工具商業化,為企業和專業人士提供實用解決方案。西方觀察人士將Manus視為一種巧妙的整合,而非根本性的技術創新,這進一步強化了中國AI優勢主要體現在實用應用,而非理論前沿突破的認知。 挑戰與商業戰略 Manus在技術原創性方面面臨質疑,批評者將其貶稱為第三方AI模型的「黏合工廠」。然而,我認為這恰恰是它的優勢,而非缺陷。正如Linux和Android源於開源基礎併發展壯大,Manus展示了AI生態系統如何通過模塊化與整合發展,而非依賴封閉的專有模型。 在商業層面,Manus正在挑戰AI盈利模式的傳統假設。不久前,消費級AI應用仍被視為難以盈利,但Manus的邀請制測試版已經激發了極大的市場需求,甚至導致訪問碼在二級市場上以數千美元的價格轉售。早期的金融和人力資源用戶反映,使用Manus可提升15至25% 的工作效率,證明實用型AI自動化確實存在付費市場。…
美國需要重置AI戰略思維
DeepSeek的崛起顯示,美國不應再將AI優勢視為理所當然 田豐 從矽谷的董事會、到華爾街的交易大廳,以及華盛頓的政策圈內,一種根深蒂固的假設佔據主導地位:憑藉其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專有AI模型,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穩固無虞。 這種思維模式在美國對高端晶片的出口管制及對封閉式AI技術的鉅額投資推動下,已成為科技業高管、投資人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識。然而,來自中國的最新進展,特別是DeepSeek的崛起,顯示這一共識可能是一種危險的誤判。作為一名深耕中國AI生態系統的觀察者,我看到了一場正在發生的根本性變革,這場變革正在顛覆AI競爭的基本規則。 DeepSeek,一家兩個月前還鮮為人知的中國新創公司,如今卻成功開源了與 OpenAI頂尖技術相匹敵的AI模型,且訓練成本僅為OpenAI的十分之一。這並非因為中國掌握了更強大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依賴從矽谷挖角人才,而是來自對AI模型架構與訓練效率的徹底革新。這一突破凸顯示出,美國的AI戰略思維存在局限性。 美國AI戰略主要圍繞兩大支柱:限制中國獲取先進半導體,並對最前沿的 AI模型採取封閉政策。然而,這兩大策略正逐漸暴露出明顯的漏洞。雖然中國的計算能力仍落後美國一個數量級,但中國工程師正透過創新手段,將現有硬件的效能發揮至極限。明顯的例證是,DeepSeek研究人員開發出的新型GPU優化技術,美國企業正爭相理解並模仿。 與此同時,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也在穩步發展。中芯國際(0981.HK;688981.SH)的7奈米晶片,以及華為的Ascend AI處理器,雖然尚未達到輝達(NVDA.US)最新產品的水準,但雙方的技術差距正在縮小。若這一趨勢持續,中國在五年內實現AI晶片自給自足的可能性極高,屆時,美國的出口管制將逐漸失去影響力。 建立全球開發者社群 然而,美國AI領導地位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中國對開源AI的擁抱。當美國企業將AI模型視為「皇冠上的明珠」守護時,中國企業則越來越多地選擇公開分享研究成果。這不僅是一種技術策略,更是一種全球競爭戰略。透過讓更廣泛的開發者接觸先進AI技術,中國企業正在建立一個全球開發者社群,並通過集體合作加速創新。 人才競爭的格局也正在改變。十年前,中國科技企業仍依賴美國培養的 AI 研究人員,如今,北京的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頂尖學府已具備培養世界級AI科學家的能力,且越來越多的年輕研究人員選擇留在中國,因為這裡提供了更多專注於基礎研究的機會,而不像美國市場般強調短期商業回報。 此外,中國在人工通用智能(AGI)的發展方向上,與美國有顯著不同。美國的 AI 研發往往專注於突破性的技術進展,並將大量資源投入軍事應用;相較之下,中國企業更專注於AI在實際生活中的大規模應用,從農業無人機到智能醫療機器人,中國的AI發展重點是滿足社會需求,而非執著於遙不可及的技術奇蹟。 這種務實導向的模式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每一項AI應用的部署,都能產生大量真實世界的數據,這些數據進一步增強AI模型的能力。在中國龐大的基礎設施網絡下,數以億計的AI設備正在運行,使中國企業累積了美國企業難以匹敵的關鍵訓練數據。 但這一切並不意味著美國的AI領導地位已不可挽回。美國仍然擁有世界頂尖的學術機構、卓越的創新文化,以及強大的資本市場,這些優勢使其仍具備維持AI領導地位的潛力。然而,若要繼續保持競爭力,美國必須對其AI戰略進行深刻調整。 首先,美國應重新評估當前對開源AI的態度。著重封閉式模型雖能在短期內保護競爭優勢,但長遠來看,這種策略將導致知識孤立,限制技術進步的速度。相較之下,中國的開源模式已經證明可以有效促進全球範圍內的AI創新。 其次,美國不能僅僅依賴硬件優勢,而應更加注重AI軟件與演算法的創新。中國的發展已證明,即便計算資源有限,透過架構優化與軟體創新,仍可實現技術突破。 此外,美國應優化移民制度,吸引並留住全球最優秀的AI人才,尤其是在基礎研究領域。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全球科技人才的首選目的地,但日益嚴格的移民政策可能削弱其競爭力。 最後,美國AI戰略應在軍事與民用領域之間尋求平衡。目前,美國對AI軍事應用的高度關注,使其在消費市場與產業應用上顯得落後,而這正是中國AI迅速成長的領域。 DeepSeek 的崛起以及中國AI的快速進步,不應被視為威脅,而應成為美國AI 戰略的警鐘。未來的AI競爭,不再僅取決於計算能力,更取決於創新力、效率,以及對全球合作的開放態度。美國的科技領導地位,向來建立在不斷適應與創新的基礎上,而現在,正是展現這種適應能力的關鍵時刻。 田豐,快思慢想研究院創始院長,曾任商湯產業戰略研究院院長,阿里雲研究院創始人,他的聯繫方式:iamtianfeng@aliyun.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詠竹坊立場…
高管離任季績不濟 Agora寄望借AI翻身
兩周前公司報告營收連續第七個季度萎縮,這家實時互動技術提供商宣佈管理層發生變動 重點: 聲網母公司Agora表示,加入公司不到三年的首席運營官將離任,在營收萎縮近兩年後,公司正試圖讓業務穩定下來 公司表示,人工智能最近的快速發展,可能會催生新一代使用其實時互動技術的應用程序 陽歌 高管離任卻無人在意,這意味著什麼? 最好的情況是,可能這位高管對公司來說無關緊要,他的離開並沒有改變什麼。或最壞的情況是投資者對你的股票不感興趣,以至他們都沒有注意到管理層的重大變動。 上周晚些時候,聲網母公司Agora(API.US)宣佈首席運營官兼首席戰略官魏珂的離任消息後,市場毫無反應,可能就是這兩種情況中的一種。之後的兩個交易日,該股幾乎沒有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因為魏珂2021年初才加入聲網,而其金融背景,似對公司為在線應用程序提供實時音頻,和視頻互動服務的關鍵產品並不重要。 但就在幾周前Agora公佈最新季度業績,顯示其營收在截至9月的三個月里連續第七個季度萎縮時,市場的反應要消極得多。該公司分別公佈了中國業務(名為聲網)和國際業務(名為Agora)的收入。 近兩年來,Agora的中國業務持續收縮,這是北京方面2021年整頓教培行業的結果,那些公司曾經位列Agora最大的客戶。不過當時其國際業務持續增長,直至今年第二季度,國際業務開始回落,截至6月的三個月里,國際業務收入同比下降5.6%,至11月21日發佈的最新財報顯示,三季度降幅加速至8.9%。 首席財務官王靜波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國際業務下滑是由於宏觀經濟環境充滿挑戰,以及經濟狀況惡化,導致一些新興市場的使用量下降。我們首次看到近期的高利率似直接影響到一家公司的業務,由於借貸成本高昂,Agora的一些客戶被迫控制支出。 雖然首席運營官離任並未讓投資者感到擔憂,但發佈低迷的業績則不然。公告發佈後的第二天,Agora股價暴跌9%,之後繼續下跌。儘管Agora的市銷率(P/S)仍高達驚人的1.9倍,似乎表明投資者還沒有放棄該公司,但該股今年已下跌約三分之一。 事實上,通過為各種應用程序提供實時音頻和視頻互動技術,Agora在互聯網領域處境優越。其受歡迎程度體現在龐大的用戶群上,截至9月底,中國的活躍客戶數量同比增長6%,達到4,034位,國際活躍客戶數量同比增長26%,達到1,664位,儘管公司的收入有所下降。 Agora的創始人趙斌在實時互動領域也頗受尊重,他的履歷包括擔任Webex的創始工程師,Webex是一家網絡會議服務提供商,後被思科(CSCO.US)收購。 AI潛力 Agora的最新財報看來相當悲觀,儘管趙斌匆忙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會在未來給公司帶來巨大機遇。他還說,在中國風靡一時的直播購物,如果在美國這樣發達的市場走紅,可能也會提供一個重大的新機遇。 我們稍候再來更詳細瞭解他的一些說法。但首先我們來看看它的最新財報,財報顯示,它的業務正停滯不前,不過尚不會很快面臨現金耗盡的危險。雖然有人或會認為,公司截至9月底持有的3.73億美元現金可謂手裡有糧,心中不慌,但有人則會想到,一家掌握著頗具前途的技術公司來說,也許過於保守。 Agora稱,截至9月的三個月里,取得3,500萬美元的營收,較上年同期下降14.6%。業務聚焦中國的聲網,營收下跌9.2%至1.41億元,佔公司總收入的57%。我們之前提到過,Agora的國際業務下降8.9%,至1,530萬美元。公司預計,四季度營收為3,550萬美元至3,750萬美元,按區間中值計算,較上年同期的4,010萬美元下降9%。 受益於高利率,該公司的利息收入幾乎翻了一番,達到490萬美元。營業費用削減了34%,部分原因是之前裁員。但這些都被巨額投資虧損所抵消,公司三季度淨虧損2,250萬美元,略好於去年同期的2,770萬美元虧損。 雖然這些數據都不是讓人特別興奮,但趙斌關於人工智能可能會帶來新需求的討論,或許會讓人對該公司產生長期的樂觀態度。最近,數據中心運營商秦淮數據(CD.US)也發出了類似的信號,該公司表示,數據密集型人工智能應用程序的爆炸式增長,可能會大幅提振對其存儲能力的需求。 趙斌指出,到目前為止,許多人工智能應用程序主要是基於文本,但開發出了ChatGPT的OpenAI最近推出了一款產品的測試版,允許人類用戶與人工智能模型直接進行語音對話。 「我相信我們有獨特的優勢,可以讓人類用戶和人工智能模型除了文本之外,還可通過視頻和音頻進行互動,這將改變各種應用,比如人工智能同伴、人工智能玩家的社交遊戲、學習語言的人工智能導師。」趙斌還表示,Agora最近也推出基於視頻的解決方案,以增強直播購物的體驗。 歸根結底,此類發展可能潛力巨大,並有可能讓Agora重回增長軌道。但進展需要時間才能發力,而該公司的保守立場,可能最終會導致它落後於更激進的競爭對手。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聊天機械人熱爆全球 中國科企複製ChatGPT
一款名為ChatGPT的AI聊天機械人引發投資界及科技界高度關注,認為將改寫人類未來使用網絡搜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