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小鵬零跑2月錄三位數增長 比亞迪續稱王
春節過後中國新能源車買氣增強,中國電動車(EV)製造商陸續公布2月銷量,多家車企出現三位數增長,其中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交付量3.05萬輛,按年增570%,1月及2月合計交付6.08萬輛,按年亦增375.21%。 比亞迪(1211.HK; 002594.SZ)亦公布,2月銷量達32.28萬輛,按年增長164%,穩坐銷量冠軍,海外銷量為67,025輛,連續第三個月創下歷史新高。1月至2月合計銷量約62.34萬輛,同比增長92.52%。零跑汽車(9863.HK)交付量2.53萬輛,按年增285%,合計1月及2月交付量共5.04萬輛,按年增167.78 %。 另外,1月銷量下滑的理想汽車(LI.US; 2015.HK),本月共交付新車2.6萬輛,按年增29.7%,但較1月份的2.9萬輛下滑12.24 %,1月及2月合計交付5.6萬輛,按年升9.3%;蔚來汽車(NIO.US; 9866.HK)期內交付新車1.32萬輛,按年增長62.2%,但較1月的1.38萬輛下滑4.8%,1月及2月合計交付2.7萬輛,年增48.8%。 根據中國乘聯會最新銷量預測,初步推算2月乘用車零售市場規模約為125萬輛左右,年增13.6%,其中新能源零售預計可達60萬輛,滲透率約4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概要:乘用車龍頭奇瑞汽車遞表港交所香港IPO
奇瑞汽車是全球前20大乘用車公司中,唯一在截至去年九月的九個月內實現傳統和新能源車銷售增長超過30%的企業 陽歌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周五提交了香港IPO申請,公司目前是中國少數尚未上市的主要汽車製造商之一。本次IPO預計將成為今年香港規模最大的IPO之一。 奇瑞汽車總部位於中國安徽,公司憑借其近年來快速增長的表現吸引大量投資者的青睞。根據其招股書中的市場數據,奇瑞汽車引領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浪潮,連續22年在中國品牌乘用車公司中出口量排名第一。 此次IPO由中國領先的投行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以及國內同行華泰金融控股和廣發證券擔任聯席保薦人。 奇瑞汽車招股書指出,公司去年首九個月銷量錄得51.8%的增幅,達到154萬輛,使其成為中國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車公司,同時也是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車公司。該公司生產傳統燃油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旗下擁有奇瑞、捷途、星途、iCAR和智界等多個品牌。 2024年首九個月,奇瑞汽車的營收同比增長更提速到67.7%,達到1,820億元人民幣,而淨利潤增長58.5%至113億元。 公司還在擴大其全球化海外市場布局。目前,奇瑞汽車在馬來西亞進行整車組裝,並正在越南和泰國建設新的合資企業生產基地。奇瑞表示,IPO募集資金將用於海外擴張,開發包括新一代高科技車型在內的新車型,並升級其位於總部蕪湖的生產線。 成立於1997年的奇瑞汽車,是中國主要的乘用車製造商之一,並且是中國最早的汽車出口商之一,奇瑞汽車早在2001年就進入了中東市場,並在2004年實現了出口超過1,000輛的小里程碑。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出海論英雄 「寧王」赴港靴子落地
寧德時代赴港上市,不僅是資本市場的重磅大戲,更是中國新能源龍頭在全球布局加速、尋求突圍的重要一役 重點: 公司強調,被美國列入CMC名單對公司業務無任何重大影響 受到碳酸鋰價格下滑影響,公司預料2024年營收減少 8.7%至11.2% 李世達 復蘇的港股市場正在向所有雄心勃勃的中國企業招手,繼去年順豐、美的等各自行業的龍頭赴港第二上市後,全球動力電池的王者——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750.SZ),也正式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請。 寧德時代是特斯拉、大眾和其他眾多電動車品牌的供應商,據SNE Research報告,2024年寧德時代全年裝機量同比增長31.7%至339.3GWh,以37.9%的市佔率連續八年穩居全球第一寶座,緊隨其後的分別是比亞迪(1211.HK;002594.SZ)和韓國的LG新能源(373220.KS)。 去年12月,市場已傳出寧德時代擬赴港第二上市。根據董事會隨後批准的上市計劃,公司在港上市股份最多不超過其總股本的5%,但承銷商可啟動超額配售選擇權,額外發行最多15%的股份。目前,寧德時代赴境外上市的備案仍待中國證監會批准。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稱,公司計劃籌集至少5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則估計,寧德時代上市可籌集約68億美元至77億美元,這一金額將超越2021年快手(1024.HK)上市集資62億美元,成為近年港股市場集資規模最大的企業。 海外擴張的障礙 根據申請文件,美銀證券、中金、中信建投國際與摩根大通為寧德時代的聯席保薦人。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國防部於今年1月將寧德時代納入中國軍事企業清單(CMC清單),被認為與軍方有聯繫,儘管如此,美銀證券等美資機構仍爭相參與其上市交易。 寧德時代稱,公司從未從事任何與軍事相關的業務或活動,將他們列入清單是錯誤的,並強調該清單並不限制公司與少數美國政府部門以外的其他主體展開合作,因此對公司業務無任何重大負面影響。 公司表示,籌集資金將重點用於海外產能擴張、國際業務拓展及境外營運資金補充,為長期國際化策略提供資金支持。根據申請文件,目前公司已在德國圖林根建成電池生產基地,同時正積極推進匈牙利生產基地、與Stellantis(STLA.US)合資的電池工廠,以及印尼電池產業鏈項目的建設籌劃。 「誰到海外,誰就是公司的英雄,走出去,到海外去。」據稱這是寧德時代員工電腦桌面的標語,顯示出公司對出海發展的渴望。 據SNE Research數據顯示,2024年,寧德時代在全球的市佔率提升至37.9%,但在中國市場以外的市佔率卻從2023年的27.5%下降至27%,顯示其海外擴張有點停滯不前。 與此同時,2024年11月,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出口量為12.5 GWh,同比減少22.8%,這已是連續第五個月同比下降。與之相較,去年中國動力電池整體出口量仍維持增長,而寧德時代卻跟不上整體增速,顯示其在國際市場面對的挑戰。 出口量大幅下降反映出海外市場供應模式的變化——「出口貿易」正在轉向「本地化生產」。 儘管全球推動碳中和的趨勢並未改變,但中國企業在北美和歐洲等重要市場的拓展,正面對前所未有的阻力。歐美地區出於對本地供應鏈的保護,正在築高關稅壁壘與加強進口限制,因此赴當地合資建廠的模式將會愈來愈普遍。 不過,海外建廠需要更多錢。 儘管寧德時代市值高達萬億,手上現金多達千億,但截至去年6月,公司的美元及歐元餘額分別為67.4億美元及38.6億歐元,顯然跟不上其海外拓展的腳步。而香港上市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僅更容易吸引海外投資者,而且香港匯兌成本更低更便利,也能減輕人民幣持續貶值的壓力。 領先者的危機感 隨著中國電動車市場滲透率已超過50%,動力電池的增長周期也迎來轉捩點。高盛報告指出,到2025年,中國動力電池總產能將達到3,000GWh,而國內需求僅約900GWh,相當於產能過剩2.3倍。 而製造動力電池的重要原料碳酸鋰在價格上的波動,也為電池製造商帶來不可忽視的風險。受到鋰價下跌影響,寧德時代相應降低產品價格,雖然銷量有所增加,仍導致2024年預期營收減少 8.7%至11.2%,至3,560億元(489.5億美元)至3,660億元之間。公司預估去年全年股東應佔溢利區間為490億元至530億元,較2023年同期成長11.1%至20.1%,這亦是公司自2019年以來最慢的盈利增速。 寧德時代赴港上市,不僅標誌著港股市場迎來近年最大規模的新股集資活動,更凸顯了其海外擴張戰略的迫切性。儘管盈利增速放緩,作為行業龍頭的寧德時代仍對投資者具備很高吸引力。 寧德時代A股市盈率約在20倍左右,公司市值約1.18萬億元。雖然中概股赴港第二上市通常存在折價,然而在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的帶動下,海外投資者正在重新評估中國科技企業的價值。德意志銀行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在高附加值技術領域的競爭力提升,預計中國科技企業的估值折價將逐步收窄。這意味著,像寧德時代這樣的中國科技企業,其市場估值有望得到提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吉利控股入股雷諾巴西 獲得本地化生產資源
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0175.HK)周二公布,母公司吉利控股與雷諾(RNO.PA)及其全資附屬公司簽署框架協議,雙方將通過雷諾巴西擴大其在零排放和低排放車輛開發和生產方面的戰略合作。吉利控股將投資並成為雷諾巴西的少數股東,以獲得本地化生產、服務網路和管道資源。 吉利控股為間接持有吉利汽車已發行股本約39%之主要股東。吉利汽車在公告中澄清,其並非該建議交易之訂約方,且就該建議交易而言並無與吉利控股合作或向吉利控股提供融資。鑑於與雷諾合作的潛在協同效應以及拉丁美洲市場的巨大潛力,集團正積極探索不同選項(包括但不限於成為合資協議和業務合作協議的締約方)參與該建議交易。 本月14日,吉利汽車旗下新能源車品牌極氪(ZK.US)完成併購高端合資品牌領克,極氪與吉利汽車分別持有領克51%與49%的權益,領克原有合資股東沃爾沃退出。吉利汽車稱,收購事項完成後,將為集團帶來未經審核收益約64.7億元。吉利汽車去年11月中宣布內部戰略整合,至完成併購用時僅三個月。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舜宇光學預告去年多賺150%
光學零件製造商舜宇光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382.HK)周三預告,預期截至去年12月底止年度股東應佔溢利約26.39億至27.49億元,按年增長約140%至150%。 舜宇光學表示,盈利增加主要歸因於智能手機市場的復蘇,導致該公司手機鏡頭的出貨量按年增長約13.1%。新能源汽車需求強勁增長,而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發展,促使車載鏡頭搭載率提高。該公司於車載鏡頭市場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出貨量按年增長約12.7%。 今年1月,舜宇光學科技手機鏡頭出貨量約1.06億件,環比增長1.0%,同比增長2.6%。車載鏡頭出貨量約1,282.7萬件,環比增長102.0%,同比增長6.5%。手機攝像模組出貨量約3,676.5萬件,環比下降31.1%,同比下降40.9%。 舜宇光學周四股價高開0.4%報89港元,其後維持漲勢,至中午收市報90.5港元,升2.1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斬獲近百億融資 智己準備打一場翻身仗
銷量並不亮眼的智己汽車,並未被新能源車企的內捲壓力打敗,反而完成總額94億元的B輪融資 重點: 公司2024年B輪融資共募得94億元 明年將推出增程型車型,進軍更大市場 李世達 就在極越汽車爆雷事件的餘波下,作為上汽集團(600104.SH)征戰新能源車市場的主力軍,智己汽車科技有限公司(IM Motors)在造車新勢力的內捲中找到「上岸」的希望。在整體大環境低迷下,智己近日宣布順利完成B1輪股權融資,整體B輪融資金額達94億元(12.8億美元)。 算上天使輪100億元和A輪的30億元,智己成立以來融資總額已達224億元。智己表示,此次募集的資金將用於數字智能底盤、線控轉向、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研發,並將加快新產品推出。 事實上,當外界在討論誰是下一個倒下的造車新勢力時,智己的名字總是會被提及,但在高合、威馬、極越2024年陸續倒下後,智己卻漸漸站穩腳跟。2024年12月,智己汽車宣布由成立至今,累計達成交付量10萬輛的里程碑,同時10月和11月連續兩個月銷量破萬輛,創下新紀錄,銷量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10萬輛通常被視為新能源車企的「生死線」,只有跨過這道門檻,才有繼續生存的可能。 股東實力雄厚 成立於2020年的智己汽車,由上汽集團與張江高科(600895.SH)、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等出資組建,上汽集團直接和間接持股約46.5%,阿里系企業持股約13.1%。部分供應商也是股東,包括動力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300750.SZ)和清陶能源分别持股0.49%,智能駕駛系統供應商Momenta亦持股0.24%。這份股東名單代表的是智己背後的科技實力。 截至目前,智己汽車已推出四款車型,銷量卻仍在月均萬輛徘徊,較其他頭部品牌還有很大差距。智己聯席CEO劉濤2024年設定的目標,是年銷量12萬至13萬輛,即平均月銷量需超過1萬輛,但2024首11個月,累計銷量僅57,000輛,雖然按年增長106.5%,但年度目標達成率還不到50%。以銷量計算,智己在造車新勢力中還排不上前十名。 銷量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或許在於售價。智己創立之初,就定位為高端品牌,前兩款車型L7和LS7售價都超過40萬元。從銷量看,消費者似乎不為這種策略埋單。 2024年11月,兩款高端車型單月合計銷售不到200輛,而售價不到21萬元的L6和LS6反而大賣,其中光是LS6就賣出5,509輛,甚至超過售價更便宜的同級車蔚來(NIO.US; 9868.HK)樂道L60。意味若能推出更多高性價比車款,銷量或許還可再上層樓。智己透露,計劃在2025年推出四款新車,其中兩款將是增程式混動車型,擴大市場接觸面,有望成為公司的新增長點。 另外,2024年5月,上汽集團與奧迪簽署協議,共同開發電動車型。財經媒體財新報道,新車型將來自智己平台,這代表智己的技術能力得到高端品牌認可,有望轉換成更好的市場表現。 一把手親自督軍 智己顯然被上汽集團寄予厚望。作為中國市場份額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汽旗下合資品牌銷量持續下跌,智己的增長已成為集團業績唯一亮點。 2024年前三季度,上汽營收同比下降 17.4%,股東應佔溢利則下滑近四成,若不是2024年出售MG印度公司股權換回51.3億元,盈利下跌會更慘。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燃油車市場逐漸被電動車蠶食,合資品牌不再「躺著賺錢」。包括上汽在內的許多車企,都要面對電動車業務不斷燒錢,燃油車卻越來越不賺錢的兩難。 為此,上汽2024年下半年進行了高層人事調整。12月初,上汽集團總裁賈建旭接任智己汽車的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長職務,一把手親自督軍,顯見集團對智己的重視。 46歲的賈建旭在7月剛剛成為上汽最年輕總裁。他在10月一場內部講話中說:「要學會跪著做人,才有站起來的一天」,直言汽車市場已不再是合資主導的世界,自主品牌才是成功的關鍵,「是我們唯一的希望」。對智己品牌的重視不言而喻。 相比被投資方拋棄的極越汽車,資金到位的智己,有了母企的全力支持,已準備好打一場翻身仗。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持續燒錢的哪吒 急謀上市集資補血
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已申請在香港上市,以其價格實惠的汽車瞄准國內外客戶 重點: 尋求在香港上市的合眾正在迅速消耗現金——從2022年的68億元降至去年年底的28億元 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的海外收入在2023年迅速增長,但海外擴張可能進一步加劇其本就緊絀的財務狀況 陳竹 隨著曾推動中國電動汽車(EV)製造商快速增長的國內市場日益飽和,海外擴張已成為它們的一項關鍵戰略。主力生產哪吒品牌的合眾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是朝這方向邁進的最活躍公司之一,在上周向香港交易所提交的IPO申請中,它稱這一轉變是下一階段發展的基石。 對於合眾而言,上市的決定意義重大,因它希望籌集資金來支持其雄心勃勃的全球擴張計劃。公司希望全球擴張計劃能幫助其從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理想汽車(LI.US; 2015.HK)、零跑汽車(9863.HK)和極氪(ZKR.US)等一眾虧損的中國上市電動汽車製造商中脫穎而出。 在IPO時機上合眾可能別無選擇,籌集的資金可能有助鞏固其緊絀的財務狀況。它還可用這些資金來支付海外工廠的費用,這是其高風險海外擴張戰略的關鍵部分。 說合眾的財務狀況“岌岌可危”一點也不為過。從上市文件來看,公司去年底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為28億元,較上年的68億元減少了一半以上。這麼劇烈的下降,主要是虧損已從2021年的48億元擴大至去年的69億元。 我們稍後會深入介紹該公司的全球擴張戰略,但首先來看看,合眾在中國龐大但競爭激烈的國內電動汽車市場中的地位。 合眾成立於2014年,是中國政府將新能源汽車(NEV)確定為戰略產業,並開始提供豐厚的補貼,以促進其發展後湧現的首批新能源汽車製造商。2018年推出哪吒品牌後,公司的增長開始起飛,哪吒是中國古代的一位神話人物,以年輕人的勇敢和正直等令人欽佩而聞名。 哪吒迅速贏得市場份額,並在2022年達到頂峰,銷量超過15萬輛,成為中國新興電動汽車初創企業中最暢銷的品牌。它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瞄准了平價電動汽車市場。2018年至2022年售出的哪吒電動汽車,大部分補貼後的價格在10萬元以下。 哪吒在過去幾年,開始通過增加更昂貴的車型來實現產品多樣化。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2023年4月推出的哪吒GT,起售價17.88萬元。 對合眾來說遺憾的是,戰略轉變恰逢中國電動汽車行業開始打激烈的價格戰。這場價格戰由美國巨頭特斯拉(TSLA.US)於2023年初發起,此後不斷升級,導致比亞迪(1211.HK)等其他大公司,以及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等初創公司的加入。價格戰迫使哪吒的最新車型,與目前充斥市場的10萬元至20萬元價格的其他車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增長停滯 此後,合眾一直難以保持增長勢頭,2023年,哪吒全系的銷量同比下降約16%。上市文件顯示,哪吒2023年在中國僅售出105,278輛,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僅為1.2%。 面對國內的困難,合眾開始更加註重海外擴張。2021年,它與泰國國家石油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首次進軍海外市場。 合眾全球擴張的一個核心要素是,在關鍵市場進行本土製造,而不僅僅是出口它在中國製造的汽車,這種做法往往頗受外國政府的歡迎。公司目前有三家海外工廠,兩家在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已經投產,還有一家在馬來西亞,已於今年初開工。 和很多采用類似的本地化策略的中國車企一樣,合眾打算通過減少運輸費用,以及降低進口關稅來降低成本。這種策略還能讓合眾避開美國和歐洲對中國發貨的車輛徵收的反傾銷稅。 合眾在全球市場上的積極進取已初顯成效。公司海外收入從2022年的2.41億,元激增至2023年的16.2億元,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從區區1.8%增長至12%。 但進一步的海外擴張,無疑將加劇其財務壓力,因這種擴張需要大量新投資。中國本土科技媒體虎嗅網的一份報告引用的數據顯示,長安汽車在泰國投資的一家工廠耗資20億元,而廣汽集團的子公司廣汽埃安在泰國設立的另一家工廠耗資13億元,這種財務負擔可見一斑。 雖然海外市場可能會讓合眾的業務重回更強勁的增長軌道,但國內市場依然至關重要,因那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至少目前如此。為了吸引並留住投資者,合眾必須證明自己有能力扭轉目前國內銷售額兩位數下滑的趨勢,同時在持續的價格戰中,保持成本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據本土科技媒體36氪報道,該公司在2024年前五個月,售出了43,564輛哪吒品牌汽車,僅相當於其全年銷量目標30萬輛的14.5%。 出口情況稍好一些,今年前五個月,合眾向海外出口了16,458輛哪吒品牌汽車,保持了2023年以來的勢頭。這個數量使合眾在新勢力車企中位列第一。儘管如此,公司僅完成了其年度出口目標的16.5%,這表明就連海外擴張可能也開始失去動力了。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