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海企業 「三大策略」制勝

近年不少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有分析認為主要歸功於三大經營策略:淡化中國身份、善用大數據和輕資產模式   班琪兒 在一場美式足球聯盟「超級碗」的比賽中,一名美國女孩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著Temu,搜羅價錢不到一美元的廉價精品。 這一款去年9月上線的拼多多(PDD.US)海外版手機應用程式(App),目前已經是美國下載量最多、最受歡迎的App之一,緊隨其後的分別是CapCut,也就是海外版「剪映」,以及「海外版抖音」TikTok。以上現象,反映很多中國企業的平台和產品深受海外使用者歡迎,甚至成了他們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然,受歡迎的還不止這些:華為、海爾的產品都曾一度熱銷歐美,甚至反過來收購海外企業和品牌。根據知名金融資料商路孚特(Refinitiv)的統計,從2011年到2021年的10年間,中國企業收購的海外零售品牌,總價值便達到了900億美元(6,220億元)。 但是,即使是充滿機遇的市場,仍不能避免遭受國際政治爭端的衝擊,例如德國政府最近計畫禁止其流動網絡營運商使用華為的配套元件,而在美國帶領下,多個國家正討論徹底「封殺」TikTok,理由是他們認為TikTok正在進行「反西方」宣傳,並盜取西方國家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即使TikTok已嚴正否認這些質疑。 面對這些批評,西方年輕一代的警覺性普遍不高,對中國產品的接受程度甚至與日俱增。研究共用平台「買方研選」分享的文章,把這些中國公司的成功歸納於三大策略。 淡化背景 善用數據 第一個策略是盡量淡化企業的中國背景,以不少於海外取得成功的中國企業為例,幾乎都擁有地道「英文名」和非常本土化的網站,令當地用戶難以意識到這是來自中國的企業,例如當一家美妝設計公司起名叫「BettyCora」,配以色彩斑爛的全英文網頁,美國年輕人能看出它是一家中國公司嗎? 第二個策略是善用大數據。比起通過本地零售商銷售,很多中國企業更傾向於通過移動App或網站直接觸達終端,從而更好地分析消費者的數據,並提出相應策略。以快時尚零售商Shein為例,通過電子商務平台取得、分析和利用使用者數據,成功在美國市場實現月度「吸粉」300萬,並在2020到2022年的三年間,在美國市場的營收翻了三倍,達到200多億美元。 第三個策略,是出海的中國企業會儘量採用「輕資產」模式。這種方式,一方面是為了節約投資成本,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在「政治大棒」突然砸下來時措手不及,可謂「一石二鳥」。例如Shein最近在美國印第安納州新開了一處配送中心,但其大部分貨物仍然從中國直接運來,而Temu也表示無意在美國開設倉庫和工廠,以省卻不必要開支。 當然,這些所謂的策略,在目前持續未見好轉的國際環境下能否繼續,以及是否足以應對往後更多的變數,將會持續考驗這些中國企業掌舵人的智慧。 本文輯錄自機構投資者研究共用平台「買方研選」,原文網址請點擊這裏,而作者的聯絡方法是maifangyanxuan@163.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