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ge Dental aims to fulfill its dream of listing in Hong Kong

上市之路跌宕起伏 滬鴿力求在港圓夢

滬鴿上市之路屢受挫,今次瞄向港股市場,盼能圓夢 重點: 滬鴿去年首三季收入3億元,淨利潤7,770萬元 集資所得將在印尼建廠,作為全球擴張基地   徐緯珺 內地口腔醫療用品材料公司滬鴿,過去十年在內地的上市歷程一波三折,最終放棄A股之路,轉向港股闖關,上月向港交所遞交申請文件。 早在2015年4月,滬鴿先在新三板掛牌,兩年後摘牌。2017年7月,公司計劃在創業板上市,兩年後主動終止申請。2019年轉戰科創板,最終也未能成事。雖然屢次受挫,仍無阻滬鴿上市的決心,這次希望可在港股市場圓夢。 根據上市申請文件,滬鴿成立於2006年,創辦人宋欣現年52歲,公司主要業務分三大類,分別是口腔臨床類產品(包括括印模制取材料、樹脂黏接材料)、口腔技工類產品(以義齒修復材料為主)及口腔數字化產品,逾97%的收入來自前兩類。 高毛利率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3年銷售收入計,滬鴿是中國最大規模的印模材料及合成樹脂牙製造商。 過去幾年,公司的收入持續增長,由2022年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個月,分別為2.8億元、3.58億元及3.04億元;淨利潤為6,400萬元、8,840萬元及7,770萬元。毛利率持續提升,分別為54.9%、57%及59.2%。 滬鴿的產品遍布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7成收入來自中國市場,歐洲市場約佔12%,北美市場約10%,今次上市集資其中一個用途是在印尼購買土地,以建造更大規模的工廠,作為全球擴張的戰略基地。 國策紅利 宏觀環境對滬鴿的發展有利,隨着人口老化,對口腔醫療需求不斷增加,加上消費者對口腔健康意識的提高,全球口腔醫療用品市場規模大幅上升,2019年為378億美元(2741億元),預計2030年將達到837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增幅更強勁,由2019年的434億元增至2023年的607億元,預計於2023年至2030年將以15.5%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在2030年達到1,667億元。 另外,國策的支持是本地品牌的大優勢,口腔健康已被認定為「健康中國 2030」倡議中的重點工作,中國政府亦鼓勵口腔材料國產化,促進本土品牌的增長,打破內地醫生過去普遍使用進口產品的慣性,滬鴿是政策受惠者之一。 相對外國品牌,在中國,口腔醫療用品材料市場過去一直由外國製造商主導,近年中國品牌崛起,產品價格一般較進口品牌低30%-50%,通過有競爭力的價格及產品質量的提升,市場份額逐步擴大。 在隱形牙齒矯正牙套市場稱王的美國品牌隱適美(ALGN.US),近年在內地市場已不敵國產的時代天使(6699.HK)。在2021年,時代天使以41.1%的市場份額,成功佔據中國隱形牙套市場第一位,隱適美至今一直屈居第二。 競爭激烈 目前中國內地是滬鴿的主要市場,雖然有國策紅利,但面對的競爭不小,中國口腔醫療用品材料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不乏知名的全球品牌及新興的國內企業。特別國際投資者,一般對國產牙科耗材的技術實力存疑,滬鴿需要強化臨床數據(例如種植體的耐用度)和專利儲備披露,才能獲得投資者的信心。 要在眾多對手突圍而出,滬鴿須不斷提升自主研發及產品創新的能力,才有機會擠壓競爭對手的市場空間。其中口腔數字化產品可期有較大的發揮,該業務目前只佔滬鴿總收入的0.8%,公司計劃進一步加強在口腔掃描儀、3D打印機、3D打印材料及人工智能驅動的診斷工具之開發,為牙醫提供準確的診斷和高效的治療方案。 目前在港掛牌的兩大牙科股,時代天使目前的市盈率高達184倍,若以此參考似不太恰當,較實際的是參考現代牙科(3900.HK),現時的市盈率不過9倍,滬鴿的規模較現代牙科為小,相信估值要較審慎,否則難以吸引投資者的關注。 至於長遠要得到投資者青睞,還需看滬鴿能否說好「高質國產替代+數字化產品」故事,這兩個主題可望成為未來發展的雙重驅動。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Wuhan Dazhong Dental Medical seeking IPO

大眾口腔申上市 瞄準市場大整合

面對口腔醫療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大眾口腔赴港上市,冀吸引海外資本整合內地分散市場 重點: 上半年大眾口腔收入同比跌4%至2.05億元,歸母淨利潤亦下降18.7%至2,040萬元 公司邀請合資格醫師為新設口腔醫療機構的少數股東,成為利益共享的合夥人 羅小芹 內地口腔醫療市場分散,以連鎖模式營運的只佔市場約3%,整合市場的商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武漢大眾口腔醫療股份有限公司赴港上市籌資,同樣看重的不是早已存在的醫療服務商機,而是贏家通吃的市場份額遊戲? 大眾口腔自2007年開始設立第一家口腔醫療機構,目前以直銷連鎖模式營運。它通過獨特的合夥人計劃吸引相關人才,使得口腔醫療服務網絡成為牙醫創業平台。 上市申請文件顯示,過去三個財年,大眾口腔的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呈上升趨勢,收入由2021年的3.81億元,至2022年的4.09億元,進一步增至2023年的4.42億元,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則跌4%至2.05億元,公司解釋是疫後經濟復蘇較預期慢,國家集中採購政策以及業內激烈競爭等負面因素,對口腔醫療服務提供商造成價格下行壓力所致。 按業務性質分類,綜合牙科診療服務一般佔收入一半以上,今年上半年比例為54.2%,口腔種植服務及口腔正畸服務則分別佔29.3%及16.5%,過去3年三類業務大體維持這比例。 中期利潤跌近兩成 歸母淨利潤方面,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分別為1,710萬元、4,330萬元及5,010萬元,同期淨利潤率分別為3.9%、13.8%及15.2%,今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18.7%至2,040萬元,淨利潤率降至14.3%,但仍較2021年的3.9%和2022年的13.8%高。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3年所得收入計,大眾口腔在華中地區所有民營口腔醫療服務提供商中排名第一。若按淨利潤計,在中國所有民營口腔醫療服務提供商中排名第三,截至去年底止經營中口腔醫療機構數量計,排名第五。 大眾口腔年度收入只是4億元水平,已躋身服務提供商的前列,反映內地口腔醫療市場處於發展初階,預計未來更多品牌建設的市場整合活動出現。 目前大眾口腔採用以社區為中心的布局模式,為客戶提供便捷且價格合理的口腔醫療服務。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在湖北、湖南兩省8市運營81家口腔醫療機構,包括4家口腔醫院、70家口腔門診部和7家口腔診所。 公司上市前經歷了兩輪融資,累計融資近1.15億元。在2021年的B輪融資中,中信證券、中元九派、致道資本等投資者合計認購了約8,550萬元,對應公司投資後估值約5.59億元。 利益共享的合夥人計劃 大眾口腔上市前,由姚雪、沈洪敏及中山醫療投資分別直接持有約1.24%、1.17%及81.32%,而中山醫療投資則由姚及沈分別持有約44.11%及31.38%。換言之,他們被視為共同的控股股東。 公司擴展主要通過獨特的合夥人計劃,它邀請中級或以上職稱,或取得資格證書5年以上的牙醫,或是在口腔醫療服務方面技術精湛,並在特定專科擁有技術優勢或具有營銷及管理經驗的醫師,而且年齡介乎35至55歲。參與計劃的人士可成為公司新設口腔醫療機構的少數股東,實現利益共享。 要估計大眾口腔上市市值,可參考現代牙科(3600.HK)的預期市盈率7.02倍,以大眾口腔今年上半年的歸母淨利潤2,040萬元引伸至全年4,080萬元計算,估計其市值為2.86億元(約3.06億港元),但留意的是這估算低於其2021年B輪融資時對應的估值5.59億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ounded in 2012, Modern Dental principally makes and sells dental products from production facilities initially in China and later expanded to Vietnam,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ia.

快訊:歐洲業務表現理想 現代牙科收入增長

最新:現代牙科集團有限公司(3600.HK)周四宣布,今年第一季收益總額按年增加6.2%至8.37億港元,主要因為歐洲業務錄得16.6%收入增長。 利好:由於自去年下半年起,中國內地逐步全面實施帶量採購政策,該公司內地業務期內銷售額,錄得約7%的按年增幅。 值得關注:該公司的北美實驗室業務MicroDental銷售額下降約4%,主要受到種植牙治療的需求減少,以及美國經濟疲弱的影響。 深度:現代牙科成立於2012年,主要從事生產及經銷義齒器材業務,其生產設施最初設於中國,後來擴展到越南、歐洲、北美和澳洲等。該公司於2015年在香港上市,籌集10.5億港元,其後收購一系列全球品牌,更逐步將生產員工擴大至去年底的超過4,800人。自新冠疫情在2020年爆發後,其業務近年仍持續增長,去年的收入創新高,並預計全球對義齒的中長期需求將會持續。 市場反應:現代牙科周五股價下挫,中午收市跌4.2%至4.57港元,貼近過去52周的高位。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現代牙科維持增長 家族控制卻成隱憂

這家齒科集團第一季營收增長18.3%,但它由單一家族控制這一點,可能限制了它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重點: 今年前三個月,受歐洲和中國市場的強勁推動,現代牙科收益增長至7.88億港元 這家全球高科技牙科產品和服務供應商在歐洲市場的收益增長30%,大中華區增長24%   譚英 現代牙科集團有限公司(3600.HK)上周發佈的第一季更新受到了投資者的歡迎,因為它報告其產品銷量件數增長17.7%,每件產品平均售價上漲2.5%。總部位於香港的該公司銷售的「數碼化解決方案」,讓牙科醫生以及其主要客戶——醫院和牙科實驗室能夠利用3D,也就是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CAD/CAM)牙科工程進行傳統牙齒整形工作。 在一周前發佈第一季更新後的幾天裏,這份樂觀的報告促使該股上漲近14%。該公司未在其自願披露的報告中提供任何盈利數據,投資者要等到8月該公司公佈正式的中期業績時,才能了解相關情況。 不出所料,現代牙科市值僅27億港元(24.5億元),與行業巨頭相比估值相當低。其往績市盈率為12倍,不到雅培(ABT.US)的31倍、美敦力(MDT.US)的29倍,以及國內同行邁瑞醫療(300760.SZ)約36倍的一半。 股票被低估可能是投資者重新審視該公司的原因,如果它能夠解決企業由單一家族控制的話。 現代牙科在全球牙齒修復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該市場預計到2020年達到306億美元(2,176億元),並在2021年至 2030年期間每年增長12.4%。這使它有機會憑藉其製造牙冠和牙橋等固定牙科設備的實力,並利用相對較新的數碼技術,讓定制產品的規模化和降價成為可能,成為其所謂的「牙科生態系統」中的領導者。 由它位於中國的生產設施生產的「數碼化解決方案」件數去年增長了82.5%,達到549,736件,令人印象深刻,最新的季度數據似乎表明這一趨勢仍在繼續。推動增長的因素包括技術不斷進步、社會老齡化和全球中產階級規模不斷壯大,他們渴望通過好看的牙齒來彰顯自己的地位。 現代牙科的「秘密武器」可能是它一心一意地專注於數碼化,以及它同時銷售的口內掃描器在後疫情時代大受歡迎。董事會主席陳奕朗醫生表示,公司正在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牙科生態系統,以支援我們的客戶」,構建由其自有產品,以及通過合資企業和分銷安排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組成的強大組合,擴大覆蓋範圍。 傳統牙科使用的是人工方法,延續了數千年前的傳統,比如早在西元前2000年,中國就用竹釘進行口腔調整。高科技口腔內掃描器是現代牙科業務的關鍵組成部分,最早出現於80年代初期。但在後疫情時代,它們得到了強力提振,因為有了它們,牙醫和技師可以避免與可能傳播疾病的牙齦和牙齒親密接觸,轉而使用鐳射來開發患者頜骨的精確模型。 現代牙科試圖將其數碼化優勢以及龐大的產能作為主要賣點。該公司自2013年開始營運自己的集中化生產設施,最初是在中國,現在已擴展到越南。它還在歐洲、大中華地區、北美和澳洲的主要市場設有四個數碼化生產中心。 全球擴張 該公司於2015年在香港上市,當時籌集了10.5億港元。之後,它充分利用這筆資金,收購了一系列全球品牌,並將生產團隊擴大至目前的4,000名技師。它的增長主要是通過收購和合資方式實現,而非自然生長,這增加了它的債務負擔。但該負擔仍在可控範圍內,它報告的淨債務為6.4億港元,22%的負債率相對較低。 現代牙科從香港起家,產品主要面向大中華區客戶。早在九十年代後期,它就開始通過分銷商測試歐洲市場,並於2013年開始通過收購歐洲的協力廠商分銷商進行國際擴張,隨後是美國和澳洲。 雖然這些交易給利潤率造成了壓力,但也給現代牙科帶來了數以百計的新客戶。Labocast集團是它最早的一批收購目標之一,自1996年以來,該集團一直是它的法國經銷商,現代牙科於2011年將其收入旗下。在那之後,它對北美、歐洲、澳洲和馬來西亞的製造商和分銷商進行了類似的收購,使其擁有了今天廣泛的全球足跡。 儘管如此,現代牙科最新公佈的2022年年報卻令人失望。全年收入下跌4.2%至28.3億港元,淨利潤更跌38.8%至2.21億港元。2022年的收入主要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疫情導致中國的牙科診所和醫院關閉長達數月之久,而且很多人因擔心感染而避免前往此類場所。 該公司還受到中國政府2022年1月出台的新規打擊,該法規將種植牙納入中國的國家集採體系,從而降低了種植牙的成本。此舉影響了現代牙科面向中國數千家公立醫院利潤豐厚的業務,這些醫院佔據了中國種植牙市場的半壁江山。 該公司銷售市場的地緣多樣性,有助於保護它免受個別市場出現這種重大變化的影響。在第一季,大中華區約佔其收入的22%,而歐洲和北美分別為44%和25%。歐洲和中國市場在第一季的增長最為強勁,這兩個地區的收入分別增長了30%和24%。 儘管雄心勃勃,但現代牙科的股票多年來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該公司週二收市價為2.72港元,較4.29港元的發行價低了近40%。 這種令人失望的表現可能部分是因為其流通量有限,導致喜歡購買大股份的大型機構無法投資。在上市時,控股的陳氏家族擁有現代牙科46%的股份,而該公司目前約3.19億股流通股——約佔總流通股的三分之一,以目前的價格計算,價值僅1億多美元。 毫無疑問,主席陳奕朗的家族掌管著這家公司,繼承了父親陳冠斌創辦的企業。陳冠斌是一名牙科技師,1986年跟哥哥一道在香港創辦了現代牙科。陳氏家族對該企業的牢牢掌控,可能會令一些投資者對該公司的治理感到擔心。 也許該家族可能會考慮降低持股比例,或引入更多外部經理人和獨立董事,作為吸引投資者並為它的股票注入新活力的一種方式。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