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time retail battle raging Hong Kong: JD claims to buy in Kai Bo as overseas bridgehead

即時零售戰火延燒香港 京東併佳寶打造境外橋頭堡

京東再度出手布局香港,試圖建立直通香港街市的零售通路 重點: 傳京東擬收購香港佳寶超市70%股權,包括零售網絡和房地產資產 結合供應鏈優勢與佳寶門店網絡,京東將開啟境外零售新路徑   李世達 在中國內地打得火熱的即時零售大戰,正延伸到香港。 電商巨頭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18.HK),傳出以40億港元(5.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香港本地超市佳寶70%股權。這宗潛在收購案若落實,將成為京東拓展香港即時零售市場的一步大棋。 據香港傳媒報道,該交易包括超市的零售網絡和房地產資產,交易已逾四個月前完成。其中包含一項「過渡期」條款,規定佳寶創始人林曉毅及公司現任管理層,將在未來三年內繼續掌控運營。在此期間,京東不會尋求完全的運營控制權,以確保平穩過渡。 據報佳寶母公司多泰投資有限公司及海鋒食品有限公司已向其合作商戶發出通告,表示正進行「業務轉讓事宜」,未來將重組業務,並將超級市場及批發業務轉移至一家在港新成立的「佳寶超級市場(香港)有限公司」,自8月1日起正式實施。 京東方面並未證實報道,稱實際情況與報道內容有偏差,強調一切以官方公布消息為準。有消息稱,實際交易金額將低得多。 從無牌小販到連鎖超市 創立於1991年的佳寶,一向以平價、貼地著稱。創辦人林曉毅出身頗為傳奇,他於1980年代由潮州偷渡來到香港,從柴灣的無牌小販做起,其後與友人合資經營凍肉店,自立門戶創辦佳寶,由最初筲箕灣一間小舖,擴展至今逾90間分店、擁有逾千員工的規模。 對京東來說,收購佳寶得以將其在內地積累已久的高效供應鏈能力向外輸出。多年來,京東與數以萬計的中國製造商建立直接採購通道,透過自建倉儲、物流、冷鏈體系,在內地實現商品成本與配送效率的極致壓縮。 佳寶作為香港少數擁有密集門店與自營配送網的超市品牌,正好成為這套供應鏈邏輯的延伸實驗場。未來京東若成功控股佳寶,將可跳過進口分銷商與中間商,直接將來自內地的民生商品、大眾品牌與自有品牌導入香港社區,建立一種結合內地工廠直供與本地社區網絡的零售模式。 這不單對香港消費者有價格上的吸引力,也為內地供應商打開了一條直通境外零售終端的通路。在香港實現後,也可能向整個大灣區甚至東南亞市場延伸。 事實上,利潤更高的香港市場,一直被視為其即時零售與供應鏈出海重點。目前,京東物流已於觀塘、葵青、沙田、元朗等地設有運營中心,並於2022年起啟動在香港的前置倉試點,用以強化即日/次日配送服務。2024年在元朗落地跨境冷鏈中心,顯示其對香港的長期倉配規劃。 對比其他即時零售平台,京東此舉更顯差異化。美團(3690.HK)主打平台型本地配送,即時連接便利店、商超與消費者,未延伸至供應鏈;餓了麼則借助盒馬進行自營零售實驗,也有菜鳥物流、淘寶天貓等上游能力,但尚未以整合形式進入香港零售終端市場。 比錢大媽更進一步 因此京東將成為唯一具備從源頭工廠直採、冷鏈倉儲、線上平台、物流配送到境外線下門市的全鏈條能力者。值得注意的是,京東實際上已有類似經驗。其戰略投資、作為第二大股東的肉品生鮮連鎖品牌「錢大媽」,已於2018年正式進軍香港,目前在當地已有50家門店。 值得一提的是,佳寶除了營運網絡外,還持有部分物業資產。香港商舖租金雖已自高位回落,擁有門店不動產仍有助降低固定營運成本,更可為京東提供穩定資產支持。此舉不僅對短期財務結構有正面意義,也有助強化其在港布局的抗波動能力,同時也有更多資產進行靈活布局。 消息曝光後,京東股價連跌兩個交易日,跌幅約1.3%,顯示市場對傳聞交易價格偏高有疑慮。目前京東集團市盈率約8.3倍,低於美團的21.5倍,顯示估值仍被壓抑。不過,若佳寶與京東結合,是一次讓「內地供應鏈」與「香港街市」加速融合的實驗,那麼下一步,也許就是向東南亞的延伸。若集團海外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並改善利潤結構與資產利用效率,對投資人而言,這場併購或許將是京東估值轉折的關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淘寶啟動500億元補貼計劃

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即時零售平台「淘寶閃購」周三宣布,啟動總額達500億元(69.76億美元)的補貼計劃,為期12個月,將直接補貼消費者與商家,藉此加速推動大消費平台建設與服務升級。 在商家端,淘寶閃購推出店舖補貼、商品補貼、配送補貼與免佣減佣等措施,保障利潤空間、促進訂單成長;在消費者端,則透過大額紅包、免單卡與官方補貼一口價商品等方式,強化購物吸引力。 淘寶閃購自5月上線以來成長迅速,官方指出目前日訂單已突破6,000萬單,並帶動全國店家訂單量月增逾100%。部分地區餐飲商家營業額較前一季翻倍成長,零售與花類商家亦明顯受惠,吸引大量新客。另外,數據顯示,中國整體即時零售市場日訂單亦從1億單成長至1.6億單,顯示競爭正持續升溫。 阿里巴巴港股周三逆市跌0.4%,報109.4元,美股則跌2.86%,報110.71美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E-commerce short drama

電商短劇如何讓你看著看著就把錢花了?

在電商都開始拍短劇的時代,一集三分鐘的短劇,效果可能勝過千字文案,這場由平台主導的敘事革命,讓「看劇」與「購物」實現無縫接軌    李世達 「她穿著土氣舊衣,被男友拋棄,決定奮發圖強,三個月後改頭換面,出現在前男友婚禮現場,驚艷全場」如果你對類似的情節感到熟悉,恭喜你,你已經進入電商的內容宇宙。 過去兩年來,電商平台紛紛開闢「短劇」專區,投入真金白銀扶持創作者,把商品和劇情綁在一起,讓用戶「邊看邊買」,不知不覺就下了單。從最初的小範圍試水到如今的系統化布局,電商短劇已不再限於「行銷手段」的一環,而是一場關於注意力與消費決策的結構性轉型。 這樣的轉變背後,一個現實的驅動力是:抖音電商的迅猛崛起。2024年,抖音電商全年交易額突破3.5萬億元(4,863.6億美元),直接躍升為中國第三大電商平台。它證明了內容驅動的交易模式「視頻種草-直播成交」,可以顛覆傳統「搜尋-比價-下單」的購物邏輯。傳統電商平台發現,如果還停留在靜態圖文與貨架展示,恐怕很快會失去消費者的目光。 短劇有一種天然的黏性——3分鐘一集、情節狗血、角色極端、轉折誇張。最重要的是,短劇行銷不僅可以廣告置入,品牌方也可定製劇集,同時還可搭配直播間跳轉購物,而使用者觀看影片的同時,平台演算法能夠了解使用者的喜好。 這就是為什麼電商平台要自己開始拍劇。 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淘寶,在2023年底開展「逛逛劇場」,發展「品牌聯名劇」與「商家參與劇本創作」,整合淘寶直播與商品詳情頁,實現「看劇即買」;抖音則在2023年下半年推進「短劇+商城」模式,通過插入購物車、角色商城等促成購買;拼多多(PDD.US)則於去年4月在「多多視頻」中上線「短劇」分區,聚焦「低價好物劇」主攻下沉市場。這種將敘事與商品銷售深度綁定的模式,讓購物的體驗感更上一層樓。 不同劇情 不同商品 不同的劇情通常搭配不同的商品,常見於幾種套路。如「逆襲復仇型」:主角被小看、嘲笑,換上新裝或用上某款產品後徹底翻身,適合搭配穿搭、美妝、技能培訓產品;「情感共鳴型」則以家庭矛盾、夫妻情感為主,常與廚房用品、居家好物、節日禮物等商品結合;而「誤會反轉型」則以淚點劇情拉動觀眾情緒,結尾給出溫情驚喜,提升商品情感附加值。 這些內容看似重複,卻極具效率。短劇的核心不是創新,而是熟悉與節奏感。觀眾不需要花時間理解世界觀,只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逆襲」、「打臉」或「落淚」,他們就會願意看下去。而這段時間,正是平台導流與品牌轉化的黃金窗口。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短劇片段經過重新剪輯後,被品牌或內容創作者投放至抖音、小紅書等內容平台。電商平台正在成為內容生產者,而內容平台則是內容的放大器與分發場。 千萬別小看短劇的威力。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高達504.4億元,已超越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425億元。微短劇推估整體市場規模可在2027年達到1,000億元。 但這場內容電商實驗,也並非沒有風險與挑戰。 首先是內容同質化與審美疲勞,過度依賴公式化敘事,容易讓觀眾產生「又來了」的反感,短期或許有效,長期則可能導致用戶流失。其次是品牌價值的弱化:觀眾記得劇情,不一定記得品牌名稱,更不一定會產生長期認同。再者,跨平台流通中還面臨數據回流困難與轉化追蹤模糊的問題,劇雖然火了,但導流到了哪個平台、轉化了多少,平台與商家往往難以掌握。 然而,這些問題並不意味著短劇電商模式會就此終結。相反,它或許正在推動一種全新內容商業形態的出現,催生一個內容電商為核心的立體式生態。觀眾一邊追劇,一邊買東西,而平台與品牌,則在這些劇集背後不斷測試、優化與講述能讓人買單的故事,就像是一部永不完結的劇。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stant Retail trigger second takeout war

即時零售如何引發「第二次外賣大戰」?

中國外賣大戰第二回合開打,這次爭奪的不只是你的午餐,而是整個即時零售市場    李世達 當「買菜5分鐘、送貨30分鐘」成為現實,中國電商已不再是那個只靠比價與打折吸客的世界——從美團(3690.HK)、京東(JD.US; 9618.HK)的補貼大戰,到阿里(BABA.US; 9988.HK)推出的「閃購」服務,人們發現,這不只是另一場外賣大戰,而是一個新興零售市場——即時零售(Instant Retail)的爭奪戰。 即時零售泛指在一小時至數小時內完成下單、配送、收貨的零售模式,結合傳統電商比價和商品選擇的優勢,以及線下零售的即時可得性,對接「急需」與「便利」的需求。 簡單來說,就像是電商平台物流與外賣配送網絡的結合,是一種即時配送體系的新業態。消費者可以像點一碗炸醬麵一樣,在網上下單買一隻iPhone,半小時後送到家門口。如果買什麼都能這麼方便,誰還會選擇等個幾天? 事實上,即時零售的概念早已存在,但一直到最近幾年才真正引起廣泛關注。美團在2018年推出「閃購」;京東更早於2015年就推出「京東到家」;至於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則於2022年推出「淘寶小時達」。 2023年,美團開始積極推動「萬物到家」戰略,在生鮮、藥品、日用品等品類上深耕本地零售,並以強補貼、大量接入商超便利店建立「前置倉」網絡,迅速擴張即時零售規模,今年4月推出「美團閃購」品牌,正式迎戰即時零售大戰。 京東則以其倉儲與供應鏈優勢切入,將「京東到家」、「京東小時達」整合成「京東秒送」,在家電、3C、日用品上推即時履約服務。今年初大手筆推出補貼戰,明確與美團競爭「30分鐘送達」體驗,更推出超時20分鐘免單的殺手鐧。 至於阿里巴巴,也被迫在4月底將「淘寶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整合了旗下餓了麼、高鑫零售、盒馬等內部資源,加入即時零售戰場。 美團本地商業板塊CEO王莆中指出,近幾年即時零售發展如火如荼,美團每日非餐訂單已突破1,800萬單,「讓某些公司如芒在背」。他稱,「即時零售的發展大勢擋不住,將把那些大而無當的倉配體系掃進歷史垃圾堆」。 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報告,2023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達6,500億元(893.5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突破兩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8%,遠超同期網絡零售的11%。 即時零售意味著消費習慣的改變。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IQ報告則指出,72%的即時零售用戶在35歲以下,即時消費成為「95後」的日常。這意味著這些用戶更重視「時效」與「體驗」,而非價格,節省時間、即時可得,開始成為消費決策的關鍵因素。 即時零售也意味著更深刻的物流變革。即時零售更依賴前置倉與就近商戶供應,大幅提升履約效率,打破過去「中心倉—幹線—末端」傳統電商模式;同時,更多本地小店也將再度融入平台經濟,如社區便利店、生鮮商超、各式零售店,都將受益。對平台來說,長期比拼的是倉儲布局、商家整合、數據調度能力。 即時零售不只是配送速度的提升,更是整個電商模式由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本地化轉型的表現,背後依賴的是高度密集的城市布局、完善的本地物流基礎設施,以及用戶對App購物的高度依賴。它改變了消費者的期待,也倒逼平台從「賣場邏輯」走向「需求場景邏輯」,重塑供應鏈與履約能力。這場從外賣延伸出的零售革命,正在重新定義中國電商的未來版圖。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libaba Group said Tuesday its logistics arm, Cainiao Smart Logistics Network, filed to list separately on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快訊:阿里巴巴申請分拆菜鳥上市

最新: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BABA.US; 9988.HK)旗下的菜鳥智慧物流網絡有限公司周二向港交所呈交上市申請,是阿里巴巴宣布分拆旗下業務以來,首家申請獨立上市的企業。 利好:市場消息指出,菜鳥將集資最少10億美元(73億元),以用作發展國際及內地的物流服務能力及網絡,並計劃提升軟件及增強人工智能(AI)能力,用作開發更智能的物流解決方案。 值得關注:阿里巴巴現時持有69.54%菜鳥股份,菜鳥上市後,阿里巴巴的控制權將會減少,但仍然會持股50%以上。 深度:今年3月28日,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向全體員工發信,宣佈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企業重組,稱其將轉變成一家控股公司,旗下6大業務以「1+6+N」的組織獨立營運,它們分別是大文娛、本地生活、菜鳥、阿里雲智慧、淘寶天貓商業及國際電子商務業務,而每個業務集團都有上市的可能。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將分別成立董事會,實行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 市場反應:阿里巴巴的港股周三微升,中午收市漲0.8%至84.6港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間水平。 記者:歐美美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絡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