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J sells gold jewelry

乘黃金熱申港上市 潮宏基瞄准海外市場

高附加值珠寶設計商中,這家公司正與老鋪黃金競逐投資者資金 重點: 潮宏基希望通過香港上市,複製老鋪黃金對投資者的強大吸引力 在本土及東南亞市場,這家公司押注其高附加值珠寶將,冀吸引傳統消費者及 “國潮”時尚客群   譚英 如果老鋪黃金(6181.HK)堪稱「中國金飾界的愛馬仕」,深交所上市的廣東潮宏基實業股份有限公司(002345.SZ)則致力於打造金飾行業的沃爾瑪。 當前,積極籌備香港上市之際,潮宏基面向中端市場,打造潮流產品的廣角戰略正面臨考驗。公司屬於日趨壯大的滬深A股上市企業群體,這些企業通過赴港二次上市吸引海外投資者,旨在為全球擴張募集資金。 上周提交的初步上市申請文件顯示,潮宏基擬將部分上市募資用於開設20家海外門店(由香港國際總部統籌管理),以及新建三家國內旗艦店與一處生產基地。 此舉或使潮宏基與市場寵兒老鋪黃金展開投資者資金爭奪戰,後者憑借近期強勁股價表現,與泡泡瑪特、蜜雪冰城並稱香港資本市場的「三朵金花」。但因產品線更廣且增速較緩,潮宏基可能面臨更大挑戰。 潮宏基海外擴張與老鋪黃金形成呼應,後者去年在中國香港開設兩家門店,今年新增第三家及新加坡門店,完善2021年開設的首家中國澳門境外門店的佈局。自此,老鋪黃金港澳地區收入快速增長,去年達8.55億元(1.2億美元)。因「出海」較晚,去年在吉隆坡、曼谷設新店,柬埔寨開設兩家門店,潮宏基海外營收規模明顯偏少。 潮宏基A股近期表現優異,52周累計漲幅超過兩倍,助推其市盈率達45倍高位。不過,相較老鋪黃金股價去年5倍漲幅仍顯遜色。即便如此,老鋪黃金當前36倍市盈率仍低於潮宏基。 潮宏基全品類產品線涵蓋時尚導向的K金系列,以及因含金量多被視為投資品的傳統黃金飾品。前者毛利率通常顯著更高,盈利能力更強,後者毛利率則相對偏低。 然而,中國傳統黃金市場體量更大,凸顯消費者多偏好將購金視為投資。據潮宏基申請上市的文件披露,2024年中國傳統黃金飾品市場規模達5,242億元,為2,038億元時尚黃金市場規模的一倍多。雖然潮宏基在中國整體珠寶市場僅居第九,但在時尚黃金細分領域以1.4%市佔率位居首位。 對比老鋪黃金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激增251%至124億元、淨利潤近3倍躍升至22.7億元的亮眼表現,潮宏基財務數據相形見絀。 營收增速放緩 2024年,潮宏基營收同比增10.6%至65億元,主要源於佔門店主體的加盟網絡擴張。今年上半年增速回升至19.6%,營收達40億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48.6%的營收源自時尚珠寶,44.6%來自傳統黃金飾品,3%來自FION菲安妮手袋業務。公司去年利潤下滑42%至1.94億元,但今年上半年同比反彈45%至3.32億元。 老鋪黃金與潮宏基均深度參與金飾「國潮」風,該趨勢近年受年輕世代熱捧,他們視此類飾品為時尚宣言而非單純投資。核心差異在於,老鋪黃金將其「古法傳承」系列定位高端溢價產品,而潮宏基採取多元化策略,既佈局投資市場傳統黃金,也推出融合中日元素的潮流手鍊、手機吊墜等設計款。 金價逼近每盎司4,000美元的歷史高位,且52周漲幅超40%之際,兩家公司相較僅銷售投資型金飾的同行具備獨特優勢。 金價急漲時,中國消費者往往縮減購金支出,部分原因是價格高企及具不確定性。去年,主打投資金飾的周大福(1929.HK)、周生生(0116.HK)等傳統巨頭因此遭遇營收利潤雙雙銳減,與老鋪黃金及潮宏基的逆勢增長形成鮮明反差。 1996年,潮宏基創立於廣東汕頭,因長期專注按克拉計價的合金設計而被譽為“K金之王”。2006年,公司成為首家亮相巴塞爾國際鐘錶珠寶展的亞洲珠寶品牌,後於清華大學設立設計實驗室,更在汕頭創建珠寶博物館。 2019年,潮宏基推出融合明代花絲工藝的花絲糖果系列;2010年獲日本動漫形象哆啦A夢授權後,更以現代亞洲主題開闢新賽道。 如老鋪黃金,潮宏基主要通過實體門店銷售,1,542家零售網點遠超老鋪黃金大中華區(含港澳地區)的36家。不同在於,潮宏基1,337家為加盟店(上半年貢獻54.6%營收),直營店佔比27.3%,余下12.2%營收主要來自線上渠道。 潮宏基的業務增長或取決於其沃爾瑪模式在東南亞市場的成效,該地區黃金消費偏好與中國趨同,消費者同樣購金用於投資及抗通脹。去年6月公司接受採訪時稱,國內競爭白熱化,未來兩年將主攻東南亞市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ounting challenges take the fun out of Playmates Toys

盈收跌勢未止 彩星玩具四面楚歌

曾在玩具行業雄霸一方的彩星玩具,近年業務不濟,今年上半年業績續向下滑 重點: 集團中期收入按年勁跌近六成 美國關稅令集團業務雪上加霜   劉智恒 忍者龜玩具紅足三十多年,生產商彩星玩具有限公司(0869.HK)多年來倚靠單一產品賺到盤滿砵滿,唯近年業務流年不利,業績連續倒退,公司剛發出中期盈警。 根據公告,截至今年6月底止的中期,彩星玩具收入1.86億港元,相較2024年同期的4.45億港元,大幅下挫58%。收入勁插水之餘,更錄得虧損2,600萬港元,去年同期則有純利9,100萬元。 業績季季下挫 公司的業績走勢每況愈下,去年下半年開始疲態畢現,拖累全年收入下跌16%至9.3億港元,盈利跌幅更是嚇人,按年下挫41%至1.32億港元。今年首季度情況續走弱,收入只有8,500萬港元,按年跌61.5%,更由去年的6,500萬元盈利,變成虧損1,200萬港元。 對於上半年強差人意的業績,彩星玩具解釋2024年3月上映的「哥斯拉 X 金剛:新帝國」電影,帶動相關產品銷售,今年則未有電影推動銷售。同時忍者龜品牌又沒有大型娛樂活動推廣,以致產品系列需求放緩。 另外是配合推出新品,要投入頗大費用去進行產品開發,以及模具與媒體的製作。加上集團投資的上市證券,錄得未變現或已變現的收益下跌57%至900萬港元,而去年同期則錄得2,100萬港元。 由於彩星玩具的銷售,很倚賴其產品是否有相關的電影推出,就如2023年《忍者龜:變異危機》推出,票房達1.8億美元,帶動周邊商品在短時間內全球累計銷售超過10億美元。然而,今年市場沒有相關電影推出,自然難於推動彩星玩具旗下產品銷售,相信今年業績也難寄厚望。 寄望忍者龜打救 公司在今年3月公布2024年業績時也明言:「2025年將是我們進行過渡性發展的一年,期間並無任何大型娛樂活動支持「忍者龜 」或「Godzilla x Kong」產品系列。」 面對業績倒退,彩星玩具早已嘗試向市場拋出定心丸。公布去年業績時,已強調Paramount Pictures 及Nickelodeon Movies 正製作《忍者龜:變異危機 》電影續集,料於明年10月上映。之前也製作一套兩季的忍者龜外傳《Tales of The 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公司已積極開拓新產品,配合作品的推出。 彩星玩具亦與孩之寶簽訂協議,獲授權生產及分銷Power Rangers玩具。公司正開發「Mighty Morphin Power…

簡訊:海外收益提升 泡泡瑪特料上半年多賺350%

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9992.HK)周二公布,截至6月30日止六個月收入按年增長不低於200%,不包括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淨利潤增長不低於350%。 集團指出,業績大幅增長主因包括旗下IP在全球認可度提升、產品品類多樣化推動營收增長、海外市場持續擴張帶動收入結構優化,以及規模效應與成本控制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泡泡瑪特股價周三低開,至中午休市報246.4港元,跌6.3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新聞概要:初代Labubu拍出108萬元創紀錄

風靡全球的潮流玩具Labubu於永樂2025年北京春拍中創下新高。6月10日舉行的全球首場「初代藏品級Labubu藝術專場」拍賣會上,一尊高131公分的薄荷色初代Labubu PVC雕塑以108萬元(15.03萬美元)落槌,連佣金以124.2萬元成交,不僅刷新Labubu成交紀錄,也創下其創作者、香港藝術家龍家昇(Kasing Lung)的個人拍賣新高。 據財新報道,這件作品為龍家昇在與泡泡瑪特(9992.HK)簽約前創作,為「全球唯一一隻」,以無底價起拍,最終由網上藏家競得。同場另一尊160公分棕色Labubu、限量15版,也以93.4萬元成交。整場拍賣共上拍48件作品,全數成交,實現「白手套」佳績,總成交額達372.54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曾於5月蘇富比香港以約18.6萬元成交的Labubu「三博士」作品,僅隔不到一個月即在永樂再現拍場,最終以58.65萬元成交,價格翻逾三倍,顯示市場熱度持續升溫。 Labubu之父龍家昇1972年生於香港,自幼移居荷蘭,其創作深受北歐精靈傳說啟發,自2011年起推出繪本與人偶作品。2020年起在當代藝術界嶄露頭角,2025年春季更首次以畫作登上佳士得夜拍,創作力與市場潛力備受肯定。 Labubu IP現為泡泡瑪特旗下,該公司自2019年推出Labubu盲盒系列,2023年更憑搪膠毛絨公仔引爆話題。2024年4月,韓籍女星Lisa與Labubu合影在社交平台掀起全球熱潮,帶動Labubu在東南亞爆紅。蕾哈娜、貝克漢等歐美名人更將其搭配愛馬仕、LV等名牌包,令「奢侈品+Labubu」成為潮流密碼,Labubu更被戲稱為「塑料茅台」。 目前Labubu二手市場價格飆漲,有款式溢價逾24倍。據泡泡瑪特2024年報,Labubu所屬The Monsters系列年收入達30.4億元,同比大增7.3倍,成為公司增長引擎。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QuantaSing completes toy acquisition

跨界收購潮玩公司 量子之歌點燃投資者熱情

自該成人教育公司披露通過3月31日的大型收購進軍潮玩業務以來,股價已上漲兩倍 重點: 量子之歌於3月底完成對潮玩開發商Letsvan的收購,預計收購將對截至6月的季度營收做出「顯著」貢獻 公司核心成人教育業務上季度收入驟降40%,原因是其採取重質輕量的客戶策略 陽歌 量子之歌(QSG.US)逐漸洞悉,經濟增長乏力之際,可通過多元路徑撬動謹慎的消費者腰包。 最初,公司通過向成人銷售教育產品實現目標,這源於中國人對自我提升及子女教育的深層價值認同。如今,在經濟前景不明朗時候,公司發掘到更受青睞的領域——成人玩具。該領域屬於本土稱為「穀子經濟」的組成部分,指幫助人們立足當下,及時行樂,緩解對前景憂慮的產品。 量子之歌最新季報的核心亮點,是其進軍潮玩領域的戰略動作。公司披露,於3月31日以2.35億元人民幣(約合33,000萬美元)收購深圳熠起文化有限公司61%的股權。後者的核心資產Letsvan主營成人潮玩開發,此類產品近期在國內消費市場蔚然成風。 截至3月的第三財季,量子之歌的傳統成人教育業務表現遜色。因採取聚焦高淨值客戶取代盲目追求規模的策略,其金融素養與技能提升核心課程的營收同比下滑近半。 在教育主業領域,公司通過開發書法課程、旅行遊學等休閒化教育產品初見成效。此類產品走俏,折射出國內消費者通過習字練筆、購買潮玩以及動漫角色扮演等愛好,享受當下的意願升溫。在就業市場疲軟的經濟下行期,更傳統的自我提升教育需求,似乎正逐步退居次席。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量子之歌董事長李鵬表示:「潮玩已成為Z世代及千禧族重要的自我表達載體。該賽道在經濟下行期仍展現韌性,頭部企業持續保持強勁增長。當代消費者對情感價值的關注大於實用功能,通過消費獲取情緒慰藉、身份認同與社交連接,這正是潮玩的核心價值。」 對量子之歌的轉型故事,投資者照單全收。過去三個月,公司股價累計上漲兩倍,上周五最新季報發佈後,更跳漲近20%。其當前23倍的預期市盈率顯著領先教育龍頭新東方(EDU.US;09901.HK)的13倍。不過,量子之歌或寄望最終接近泡泡瑪特(09992.HK)47倍的估值水平。憑借包括爆款Labubu系列在內的潮玩業務大獲成功,泡泡瑪特過去一年股價一路飆升。 在季報及電話會議上,量子之歌重點闡釋對Letsvan的收購,後者的業績將從截至6月的這一財季起併入報表。儘管分析師多次追問未來創收預期,公司首席財務官謝東僅回應稱,「潮玩業務將在下季度合併報表層面貢獻相當顯著的營收佔比」。 大舉擴張 量子之歌透露,已為Letsvan國內外業務制定藍圖。該品牌傳統業務模式是將Wakuku等IP授權給名創優品(MNSO.US;09896.HK)等第三方,後者通過旗下獨立潮玩集合店TOP TOY銷售產品,名創優品擬拆分該業務獨立上市。 量子之歌計劃延續第三方授權模式,同時籌建類似泡泡瑪特與TOP TOY的自營門店體系。公司稱已於5月24日,在北京核心商圈開設快閃空間,邁出渠道建設第一步。 Letsvan的海外佈局已具雛形,併入量子之歌後將加速國際化進程。量子之歌在業績公告中稱:「全球化拓展已全面啓動,除在東南亞市場建立據點外,正探索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海外市場機遇。」 轉型潮玩賽道固然構建了高預期,但若並表後首份成績單未達投資者期許,公司股價恐將承壓。 有利因素在於,即便在教育業務收縮期,量子之歌仍保持頂尖盈利能力。其截至3月的季度毛利率達83.1%,雖較去年同期的84.6%微降,但顯著高於泡泡瑪特去年63.9%的水平。我們預計,併入潮玩業務後,其毛利率或將回落,投資者將密切關注降幅。 最後,公司的核心教育業務規模雖銳減但盈利穩健。截至3月的季度營收從去年同期的9.46億元,驟降40%至5.71億元,主因是佔總收入八成以上的個人在線學習服務營收下滑44%。 然而,量子之歌有效實施成本管控,推動淨利潤與經調整淨利潤同比分別增至4,110萬元及3,780萬元。該公司截至3月末,持有11.3億元現金及短期投資,較去年6月末的10.3億元有所增加,表明其具備充足資金實力整合併擴大Letsvan的潮玩業務。 謝東暗示,上述過程將伴隨巨額投入,短期內可能侵蝕量子之歌的利潤及盈利水平。 電話會議上,謝東強調:「充裕現金儲備賦予我們兼顧存量業務與潮玩戰略的靈活性。即便業務結構調整可能導致短期盈利波動,但戰略轉型期的財務基礎依舊堅實」。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名創優品擬拆TOP TOY 委摩通瑞銀任承銷商

據媒體周三引述彭博報道,零售商名創優品集團控股有限公司(MNSO.US; 9896.HK)計劃分拆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在香港獨立上市,並已委任摩根大通及瑞銀擔任承銷商。 報道指出,這家主打日式風格、販售從化妝品到文具等各式商品的零售商,也可能再聘其他投行協助,並希望在上市前引入主權財富基金等新投資者。 TOP TOY是名創優品五年前創立的子品牌,專注於潮流玩具。在去年第四季,其收入按年增長超過50%,遠高於同期名創優品整體22.7%的增幅。 這次分拆計劃是近期中國玩具企業赴港上市潮的一部分,繼今年布魯可(0325.HK)上市,以及52Toys近期提交上市申請後,TOP TOY成為又一籌備上市的企業。這些公司均希望借助「盲盒」熱潮獲利,這類藏品玩具毛利率高,深受年輕消費者喜愛。今年憑藉Labubu系列公仔爆紅的泡泡瑪特(9992.HK),即為其中代表。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ame time for another IPO hopeful in China’s booming toy market

谷子熱一窩蜂搶上市 52TOYS宜短炒暫忌長揸

玩具股份近年成為資本市場熱炒目標,多家相關企業把握時機上市,52TOYS亦不甘後人申港上市 重點: 公司連續三年錄得虧損 擁自有IP 35個,授權IP 80個   劉智恒 自去年開始,經營盲盒玩具的泡泡瑪特(9992.HK)股價節節上升,年半光景股價升幅超過十倍,市值接近3,000億港元,這個規模是甚麼概念,曾經的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的兩家皇牌公司長和及長實集團,加起來的市值也不到2,900億港元。 怎樣也想不到,長和旗下擁有全球多個重要港口、有全亞洲最大之一的藥房及超市、擁有加拿大的石油企業;長實則是香港四大地產商之一,竟然連一家賣玩具的公司也比不上,你就知道資本市場的威力。 泡泡瑪特帶來的玩具熱,讓去年另一家連盈利也談不上的玩具公司布魯可(0325.HK)受到投資者青睞,上市後股價升一點六倍,市值接近400億港元。 兩大玩具企業在資本市場告捷,其它同業自然不甘後人,52TOYS母企北京樂自天成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剛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52TOYS由陳威及黃今創立,兩人早年已察覺中國玩具市場的發展空間,陳威曾在北京鼓樓開玩具專賣店,拿到萬代及孩之寶等國際玩具代理及經銷權,黃今則參與出品著名的桌面遊戲《三國殺》。兩人志趣相投,2015年聯手創立52TOYS。 公司的玩具產品主要分兩大類,一是自有IP,至去年底孵化和運營了35個,包括潮流IP,如Nook、Sleep及CiCiLu;科幻IP如猛獸匣;以及文化IP,例如胖噠幼Panda Roll及超活化系列。 另外就是授權IP,公司擁有國際知名作品IP約80個,包括有蠟筆小新、迪士尼系列及華納兄弟系列等。 三年累虧3.6億元 52TOYS過去三年的收入分別是4.63億元、4.82億元及6.3億元。去年自有IP佔總收入的24.5%,授權IP佔64.5%,外部採購佔10.8%, 毛利率為39.9%。 不過,52TOYS的經營情況,遠遠比不上龍頭的泡泡瑪特。公司由2022至2024年持續虧損,分別蝕171萬元、7,193萬元及1.22億元,主要受金融負債公平值影響。即使撇除該項目,去年的銷售成本已佔收入六成,再扣除營銷開支、行政開支及研發開支,實際餘下的盈利亦只3,000多萬元。 做行業第二有難度 除了未見盈利外,論規模也不怎麼具吸引力。陳威在公開場合,不斷要與泡泡瑪特劃清界線,強調52TOYS以「收藏玩具」定位,揚言不想做泡泡瑪特第二。現實是要做第二也不容易,泡泡瑪特2024年的收入達130.4億元,52TOYS只有6.3億元,泡泡瑪特光一個排名第6的IP小野HIRONO,收入達7.3億元,已經超過52TOYS。 別說泡泡瑪特,去年名創優品(9896.HK)旗下的TOP TOY收入已近10億元,並計劃在港上市,52TOYS想做第二也輪不到。而且,據天眼查數據,目前中國的潮玩經濟相關企業超過5萬家,2025年新增註冊約3,100家,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隨時有後來者趕過52TOYS的地位。 52TOYS很大的業務比重在授權IP,然而授權IP並非獨家經營,如迪士尼的草莓熊盲盒,TOP TOY及酷樂潮玩等也有代理。結果授權IP競爭優勢,很大程度要靠壓縮自家利潤去吸引消費者。 說到大環境,即使市場持續增長,玩具始終不是必需品,個別更是奢侈品,在經濟疲弱,人們購買意欲自然受影響,銷售不一定能達市場的預期,甚至要維持整體銷量平穩也不容易。 風口股具短炒潛力 52TOYS遲遲未有盈利,規模更比不上龍頭泡泡瑪特,行業競爭對手又眾多,紛紛要搶灘資本市場。然而,目前市場正藉谷子經濟熱,投資者對玩具企業有無限憧憬,想像空間足夠承托52TOYS的上市。 事實今年5月12日,萬達電影與儒意星晨聯手斥資1.44億元,收購52TOYS舊股及新股,約佔公司的7%股權,除作為戰略合作外,亦看中投資谷子經濟的機會。 資本市場有時就是這樣跟紅頂白,投資者明白,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順勢而為,先勝為算,畢竟股票市場是買一個未來,那管公司之後業務發展是否如預期理想,現時在新股市場先賺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