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賽力斯申港上市獲中證監備案

根據中國證監會官網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車製造商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獲中證監批准赴港上市。該上市計劃完成備案登記,為後續推進掃除了關鍵障礙。 賽力斯擬通過本次IPO發行約3.31億股,此舉將與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補,公司已於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說明書。 上市文件顯示,賽力斯旗下「問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車2024年實現營收1,45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58億元增長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實現59億元盈利,成為全球第四家達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 周五賽力斯股價在上交所上漲5.8%,今年以來累計漲幅約18%。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EM's IPO application

十年打造城市礦山 格林美能否迎來豐收期?

新能源車快速放量,電池報廢潮也在逼近,站在這波循環經濟浪潮前沿的格林美,正式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請 重點: 2026年中國動力電池或將迎來規模化報廢階段 上半年回收退役鋰電池2.24萬噸,同比增長37%    李世達 你淘汰的手機電池,很可能正在一家工廠裡被拆解、提煉,然後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一台新能源車的動力系統之中。這樣的「重生」正在中國湖北上演,這正是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002340.SZ)的主要業務。對於一個14億人口的市場來說,廢棄物利用無疑是個龐大商機。 一塊電動車的動力電池質保期為八年,以中國新能源車銷量在2018年首次突破百萬輛計算,到了明年,動力電池將會進入規模化報廢階段,未來數年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乘著這個龐大商機帶來的潛力,格林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為今年港股市場的熱度再添一把柴火。 格林美的業務同時涵蓋「回收」與「再造」的角色。一端是報廢電池、廢舊金屬,另一端則是高端的三元前驅體與正極材料。這種「雙輪驅動」模式使它能夠在原材料價格波動的行業中保持一定的韌性,也迎合了當前ESG與碳中和趨勢的大背景。 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指出,格林美在2024年的三元前驅體出貨量全球排名第二,市佔率超過19.7%;在超細鈷粉領域,市佔率則已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 產業鏈「金礦」 依照中國新能源車發展趨勢,到2030年,中國動力電池退役量有望達到230 萬噸,屆時全球約三成的電池原料——鎳、鈷、鋰將來自回收。而格林美在 2015年已著手布局廢舊電池回收與利用,實現高於行業平均的拆解良率,並已與寧德時代、比亞迪、小米、吉利等頭部企業建立定向回收合作。這意味著未來報廢潮來臨時,它將坐擁產業鏈的「金礦」。 2024年,格林美的收入體量已經達到332億元,較2017年的107.5億元翻了兩倍。2022至2024年雖持續增長,但增速已放緩至年複合約6%。同期淨利潤分別為12.96億、9.35億與10.2億,略為波動。到了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75.61億元,同比僅增長1.28%,但淨利潤按年增13.9%至7.99億元。 毛利率方面,由2022年的14.5%增至去年的15.3%,但今年上半年放緩至12.5%。其中,新能源材料與鋰電池回收業務毛利率分別約13.1%和10.1%,並不算高。 申請文件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回收動力電池2.24萬噸,同比增長37.4%%。除了來自回收的「城市礦山」,格林美在印尼青美邦也擁有礦產項目,已形成 15萬噸MHP(氫氧化鎳中間品)年產能,提供穩定原料來源;2024年公司自供鎳26,563金屬噸、鈷10,672金屬噸,並透過內供與外購靈活調配,逐步提高原料自給率。 固態電池的想像 而在技術路線上,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5.1億元,同比增長6.1%,佔淨利潤約64%,持有專利累計超過5,500件。研發成果也在逐步落地,超高鎳 9系核殼三元前驅體已通過認證並實現量產;富鋰錳基前驅體材料也已進入噸級認證、出貨階段,覆蓋3C消費電子、無人機、機器人等下游主流應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高鎳、超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和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均為未來固態電池材料的主流研發方向,同時也是競爭相當激烈的領域。 公司的問題也顯而易見,那就是利潤率不高,2024年淨利率僅約4%,賺得是辛苦錢,無法與高附加值的科技公司相比。不過,在EBITDA margin層面則有12.4%,今年上半年更進一步到升至14%,顯示盈利質量正逐步改善。 格林美在A股的市值約382億元,市盈率約34倍,高於華友鈷業(603799.SH)的17倍和中偉股份(300919.SZ)的31倍,但低於容百科技(688005.SH)的80倍。公司股價今年以來累升19.6%。考慮到港股估值通常較A股低兩到三成,若遵循這一規律,投資者或能以更合理的估值參與。 對市場來說,格林美似乎兼具了故事性與落地性。其研發固態電池用的部分材料已獲得客戶認證,雖然短期內對財務影響有限,但已足夠支撐市場給予它更高的估值與敘事空間,就看未來能否在一眾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有句格言這樣說:「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20年前,其次是現在。」在格林美的故事里,他們在10年前種下了「電池回收」這棵樹,如今正在逐漸進入收穫期,而港股市場或許正是它迎來果實的另一片土壤。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enasic IPO

胎壓有數盈利未明 琻捷電子要測試市場溫度

憑藉傳感SoC的技術突破與政策紅利,琻捷電子正以高增長之姿敲響港交所大門 重點: 過去三年,公司收入由1億元增至3.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83% 胎壓監測SoC佔公司收入約60%    李世達 在汽車世界裡,最不被人注意的零部件,往往承擔著最重要的角色。胎壓檢測裝置、電池溫度監測,往往能在危急時刻避免嚴重意外的發生。這些關乎安全的資訊,全仰賴隱身於輪胎或電池之中的傳感晶片。 汽車傳感晶片製造商琻捷電子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SENASIC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近日,琻捷近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準備在香港資本市場尋求新的發展契機。 琻捷是一家專注於傳感SoC(System on Chip)的半導體企業。SoC是一種將處理器、記憶體、通信模組及感測電路等多種功能整合到單一晶片上的設計。它的優點是體積小、功耗低、性能高,常用於手機、汽車電子與物聯網設備中。 琻捷的產品主要應用於汽車領域,尤其是胎壓監測系統(TPMS)與電池管理系統(BMS)。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琻捷在2024年已是全球第三大、全中國第一大的無線汽車傳感SoC供應商,市場份額達7.3%。 可想而知,這家公司的崛起,仰賴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幾個趨勢。 首先是新能源車的快速滲透。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對電池安全的要求不斷提升。中國在2020年推出強制性標準,要求電池在熱失控前能及時預警;而2026年即將生效的新規更進一步要求,在熱失控後至少兩小時內不得燃燒或爆炸。琻捷正是全球首批量產電池保護SoC(BPS SoC)的公司之一,搶先卡位這一政策紅利。 時勢造英雄 另一大趨勢是汽車智能化與無線化。傳統上,車內大量數據依靠線束連接,既增加成本也影響可靠性。無線電池管理系統(wBMS)的出現,有望徹底改變格局。根據行業預測,wBMS市場在2026年至2030年間的年均增長率或高達270%以上。琻捷已提前推出符合新標準的產品,並開始在2025年錄得wBMS相關收入,未來有望在這片藍海市場奪得先機。 同時,中國汽車行業的「內捲」氛圍也為琻捷提供了機遇。當車企陷入價格戰壓力時,對於性價比更高、供應安全性更強的本土半導體供應商需求反而提升。琻捷作為唯一能大規模供應TPMS SoC的中國企業,成功打入前十大整車廠的供應鏈,具備了不可忽視的替代效應。 這些趨勢反映在公司的業績上,呈現出驚人的增長速度。2022年,琻捷的收入為1億元,至去年已攀升至3.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83%。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進一步增至1.7億元,同比增長27.1%。毛利率亦逐步改善,由15.4%升至27.1%。 拆解收入結構可以發現,胎壓監測SoC仍是最大支柱。2024年,這類產品收入佔比達60%,2025年上半年維持在58%左右。BMS SoC收入貢獻相對波動,但隨著新能源車標準收緊,未來潛力巨大。USI SoC則在底盤、空調、制動壓力等傳感場景中廣泛應用,長期維持約25%的收入佔比。 成本壓力抑制利潤 然而,自成立以來,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短期內仍可能持續。申請文件顯示,2022年,公司淨虧損已達2.1億元,至去年則維持在3.5億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公司依然錄得約1.4億元的虧損。 管理層解釋,虧損一方面源自業務規模尚未放大到能攤薄固定成本,另一方面來自每年約3至4億元研發經費,車企的成本壓力也壓縮了利潤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剔除金融工具估值波動、股份支付以及商譽減值等非經常性因素,公司的經營虧損其實已有收窄跡象。2022年的經調整虧損約為8,360萬元,到2025年上半年則減至約1,570萬元。這意味著,隨著收入持續擴張和毛利率改善,琻捷的盈利拐點或許並非遙不可及。…
Joyson Electronic eyes HK listing; robot ambition becomes the key to valuation boost

均勝電子謀港上市 提升估值還看機械人

均勝電子在汽車工業多年,擁有超過100個客戶,現擬申請在港交所上市 重點: 公司是汽車安全氣囊龍頭,近年提升平均售價,抵消銷量下跌影響 進軍機械人產業,與智元機械人已訂立戰略合作   白芯蕊 汽車安全性能提高,加上燃油車正被電動車取代,汽車零件產業被受投資者關注,已於內地上市的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600699.SH),也跟隨其他A股公司步伐,部署在港掛牌。 據申請文件,均勝電子前身為均勝集團旗下汽車零部件研發與製造部門,早期主要供應汽車高端功能性零件與內外飾配件。2010年遼源得亨與均勝集團訂立重組方案,完成對均勝汽車零部件業務實體資產收購,隨後於2011年12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目前均勝大股東為王劍峰,透過由王氏控制的均勝集團直接持有均勝電子37.17%權益。 均勝業務主要為汽車安全解決方案和汽車電子解決方案,佔集團2025年首4月總收入分別62.6%和27.7%,其中汽車安全解決方案旗下安全氣囊和智能方向盤,更是集團收入來源,佔總收入41.8%。 第二大汽車安全產品生產商 安全氣囊對汽車安全十分重要,尤其在發生嚴重碰撞時能吸收撞擊力,保護駕駛者安全,均勝2021至2024年連續四年為全球第二大汽車被動安全產品生產商,市佔率達22.9%。 隨著安全標準加強,車廠對汽車安全性能日益重視,全球汽車被動安全市場規模在2025年估計將達1,734億元,到2029年料達至2,136億元,複合年增長達5.4%。 雖然安全氣囊和智能方向盤是均勝第一大收入來源,但值得留意是其銷售量在今年首4個月下跌2%,幸好平均售價按年增加4%,才能拉動該業務上半年微升1.9%至82.4億元,令集團純利力保不失,按年微升1.4%至4.9億元。 此外,佔均勝收入三成的電子解決方案也值得關注,2024年收入已錄得下跌,且跌勢未止,今年首4個月收入倒退1.1%,集團解釋因歐洲多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減少,導致需求受影響。 均勝雖有客戶超過100個,但業務卻以歐洲為主,今年首4個月收入達197.1億元,當中歐洲、中東和非洲佔比最大達41.6%,尤其是集團第一及第二大客戶均是德國車企,佔集團收入三成,因此歐洲汽車政策對集團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歐盟進口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徵收15%的關稅,也計劃向中國同類產品徵收關稅,變相對均勝都有影響。 幸好均勝在汽車業發展多年,在智能汽車技術、工藝、產業鏈等方面具優勢。由於過往已定位為一線的汽車零件供應商,加上人形機械人大多數零件與汽車產業相似,故人形機械人有望成為均勝未來新增長動力。 機械人產業增長快 近年全球科技企業積極投資人形機械人,當中包括特斯拉、獲OpenAI與輝達投資的Figure AI、內地的宇樹科技及借殼上海科創板公司上緯新材(688585.SH)上市的智元機械人。隨著人工智能應用落地,市場估計2029年人形機械人規模將達到324億美元,即 2023至2029年復合增長達57%。 均勝相中機械人市場商機,因此從「大腦-小腦-肢體」三大技術入手,在「大腦」方面,加強與人工智能龍頭合作,共同研發大模型機械人智能系統。「小腦」則自主研發先進運動控制系統。至於「肢體」便加強機械結構設計和新材料應用研究。 據天風證券,均勝在人形機械人產品矩陣豐富,除了傳感器套件、機械人能源管理模組、機械人高性能材料外,還有嗅覺傳感器、六維力傳感器、慣性測量單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簡稱IMU)等。 估值吸引利股價炒上 此外,均勝與中國機械人龍頭智元機械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智元機械人將優先選擇均勝電子零件,此前智元與宇樹已奪得中移(杭州)訊息技術2025年至2027年人形雙足機械人代工服務採購項目,智元與均勝戰略合作,意味集團在機械人產業鏈有一定技術優勢。 均勝在A股市場估值不貴,2025及2026年預期市盈率只是16.8倍及14倍,假設集團以同樣估值在港掛牌,配合機械人概念,估值有望升至20倍之上,一旦中美關稅戰降溫,有利刺激股價表現,是值得留意的新股。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鵬5月交付量年增230% 零跑創新高

中國新能源車市場5月延續高速成長態勢,多個品牌銷量續創新高。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交付量33,525台,年增230%,已連續七個月交付量突破3萬台,但按月下滑4.34%。 新能源車龍頭比亞迪(1211.HK; 002594.SZ),5月銷量達38.24萬輛,年增15.27%,其中海外銷量89,047輛連續六個月創新高。零跑汽車(9863.HK)交付達45,067台,年增超148%,交付量創新高。 另外,理想汽車(LI.US;  2015.HK)5月共交付新車40,856輛,按年增16.66%,為時隔四個月再次突破40,000輛;蔚來汽車(NIO.US; 9866.HK)期內交付新車23,231輛,按年增長13%,但較4月下滑2.8%。 小米(1810.HK)則公布5月交付新車28.000輛,按月比持平,為連續八個月單月交付破20,000輛。集團表示,正為小米YU7大規模量產做準備。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eekr privatization hits speed bump

投資者不滿出價過低 極氪私有化進程遇阻

該新能源車企至少有六名少數股東致函公司,稱提議的私有化價格過低 重點: 路透社報道稱,極氪六名少數股東抗議公司私有化要約價格過低 公司股票當前市銷率僅為0.63倍,不到零跑汽車、小鵬汽車等主要競爭對手的三分之一   陽歌 究竟是掉隊者,還是潛力尚未兌現的玩家? 這是縈繞在新能源車企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頭頂的一大問題,據路透社上周五報道,公司近期私有化推進遇阻,部分少數股東抗議收購價過低。與此同時,亦有觀點認為其低估值事出有因——極氪駛入中國新能源車賽道過晚,且今年銷量已開始收縮。 此案亦凸顯美股交易所與港交所的核心差異,作為多數中概股上市地,港交所在此類交易中對小股東的保護更為完善,美國市場則不然。 估值問題是本次事件的核心,華爾街投資者對極氪認可度不高。截至週一收盤,其68億美元市值對應的市銷率(P/S)僅0.63倍,不到其三大競爭對手零跑汽車(9863.HK)、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和蔚來(NIO.US; 9866.HK)2.19倍市銷率的三分之一,亦不及另一家中國頭部純電車企理想汽車(LI.US; 2015.HK)1.50倍市銷率的一半。 接近一個月前的5月9日,控股股東吉利汽車(0175.HK)提議以每股25.66美元收購極氪美國存托股份(ADS),較之前30個交易日平均股價溢價20%。要約令華爾街感到驚訝,因極氪在紐約完成4.4億美元IPO僅一年多。 當時,極氪聲稱將成立獨立委員會評估要約,鑒於吉利持股比例達65.7%,要約獲得股東批准通過的可能性已相當高。 公告發出後,極氪股價跳升,迅速突破收購價。截至周一最新收盤價26.76美元,該股已較收購價溢價4.3%,顯示投資者預期吉利可能上調報價。 目前可知,現市價的重要支撐是至少六名少數股東的幕後斡旋。其中五名系極氪早期投資者,聲名顯赫:包括全球最大動力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頭部私募股權基金博裕資本、在線視頻巨頭嗶哩嗶哩及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旗下風投機構英特爾資本。 路透社報道,上述四家企業與Cathay Fortune共同向極氪發出兩封信函,指當前報價低估公司價值並要求提價,聲言極氪相較同行具備更優現金流與盈利前景。報道還稱,投資機構Y2 Capital亦向極氪管理層發送了類似信函。 港美規則存差異 五名股東聯名信要求極氪必須獲得多數獨立股東批准後方可推進私有化,此處正體現前文所述,美港交易所規則存在重大差異。 在美私有化僅需持有多數股份的股東批准即可推進,本例中吉利佔據絕對控股地位,意味提交股東表決的任何方案幾乎必然通過。 相形之下,港交所設有專門保護此類交易中少數股東的規則,要求方案須獲獨立股東多數票通過。意味本次私有化須取得吉利所持股份之外剩餘34.3%股份持有者的多數支持。正因如此,港股私有化方案失敗率遠高於美股。 聯名股東深知吉利無義務提價,故要求最終收購價仍需經其表決認可。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吉利考慮提升報價的原因何在? 參照市銷率,吉利25.66美元報價確實偏低。按理想汽車市銷率推算收購價應為64美元;若對標零跑、小鵬和蔚來的市銷率,收購價更將躍升至93美元。 極氪估值折讓有其合理成分,其入局駛入中國新能源車賽道較晚。今年4月,極氪品牌車銷量僅為13,727輛,遠低於零跑的41,039輛、理想的33,939輛及蔚來的23,900輛。此外,2024年強勁增長一整年後,4月銷量同比下滑14.7%,初顯疲態。 這些銷量數據及趨勢或可解釋市場為何看低極氪估值。不過,公司亦具備關鍵優勢,就是其背靠中國最成功民營車企之一的體系。經十餘年並購與內生增長,規模龐大的吉利旗下擁有多家上市企業,包括瑞典沃爾沃、極星及英國路特斯。 吉利創始人李書福以商界謀略著稱,這正是其可能聽取六名不滿股東抗議的原因。寧德時代或是吉利新能源車核心電池供應商;英特爾、博裕和嗶哩嗶哩均系業界翹楚,若感知遭受不公,或將傷及吉利商譽及未來融資潛力。 據此,我們或可預期吉利將提升報價。核心問題在於提價幅度,追平國內同行估值幾無可能,但若按0.75倍市銷率(即理想汽車當前比率的一半)折算,收購價仍將達30.54美元,較現股價溢價約14%。…
Apollo Future Mobility's net loss widened by nearly 80%

仍靠賣珠寶維生的Apollo出行 造車是轉機還是夢境?

去年僅交付兩輛車的Apollo出行,造車夢能否繼續? 重點: 公司去年擴大虧損近八成至15.4億元 公司珠寶、鐘錶銷售收入佔總收入超過85%    李世達 在新能源車這條跑道上,有企業如火箭般直衝雲霄,也有公司像一架在跑道上滑行的飛機,儘管引擎聲震天價響,卻始終沒有離地。曾揚言顛覆未來出行模式、打造高端智能超跑的Apollo智慧出行集團有限公司(0860.HK),就是這樣的例子。 根據公司公布的最新業績報告,Apollo出行2024年錄得年度虧損15.38億港元,較2023年的8.6億港元擴大78.8%。儘管收入按年增長21.8%,達到3.4億港元,但毛利卻由6,314.7萬港元大幅下跌至1,572.4萬港元,毛利率僅為4.6%。公司表示,毛利率下滑是受到貸款融資利息收入下降,以及珠寶鐘錶毛利率下滑影響。 業績公布後,Apollo出行股價不跌反升,當日收報0.69港元,升逾30%,過去六個月則跌1.8%。 去年交付兩輛車 根據公司的介紹,Apollo出行是一家專注於智能出行解決方案的公司,致力於通過科技手段提升交通效率和用戶出行體驗。儘管以「出行」為名,公司去年卻僅交付兩輛Apollo Intensa Emozione(IE)超級跑車。該款車限量發售10輛,在2017年發表時即已售罄,去年完成最後兩輛的交付。 賣十台車就用了八年,顯然不能以此為生。事實上,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仍是珠寶銷售。去年公司珠寶、鐘錶產品銷售收入錄得2.9億元,佔公司整體收入達85%,且較2023年的2.37億港元增長約22.6%;至於分銷汽車及相關組件、提供工程服務、零部件設計等汽車相關業務,僅錄得4,059.5萬港元收入,佔總收入11.9%。另外還有一部分收入則來自貸款融資的利息。 公司的前身力世紀有限公司,最早經營珠寶鐘錶產品銷售業務,2015年進軍電動車市場,先後收購日本電動車整車製造商GLM、德國汽車解決方案提供商Ideenion Automobil AG,以及德國小眾超跑品牌Gumper,兩年後正式更名為Apollo出行。 Apollo出行並非傳統新能源整車廠,而是試圖走出一條「高性能+智能科技+國際品牌」的差異化路線。然而,儘管理念很美好,實際的進展卻很有限。除了初代超跑Apollo IE賣出10輛外,新一代車型Apollo EVO遲遲無法推出,研發的工程原型車G2J也不了了之。 出售「關鍵武器」 不僅造車沒有進展,公司去年還出售了核心技術資產。去年8月,Apollo出行出售3D打印公司Divergent Technologies的12.87%股份,作價1.02億美元,帶來1.06億港元的虧損。公司坦言,出售Divergent Technologies是別無選擇,因為該公司一直向美國國防反情報和安全局申請設施安全許可,以獲取機密國防合同,中資身份敏感。 3D打印技術,特別是在汽車製造領域的應用,對Apollo出行來說曾一度被視為其「彎道超車」的關鍵武器。Divergent Technologies主打利用金屬3D列印技術快速製造汽車底盤與關鍵零件。其開創性技術允許模組化設計、輕量化結構及縮短開發周期,吸引了如空中巴士、豐田等業界關注。 不過,儘管技術前衛,但3D打印在汽車產業的大規模應用始終未能落地,原因是成本高昂、量產效率低,難以取代傳統汽車零部件工藝。因此Divergent至今未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階段,也未貢獻穩定利潤。對Apollo出行來說,對其的投資成為「前期燒錢,後期沉重」的資產包袱, 公司最終出售Divergent Technologies,雖說是甩掉了燒錢項目,但也意味著「掌握全球汽車製造顛覆性技術」的敘事已經正式破滅。 在此之後,公司在財報與簡報中提及,正在研發新世代豪華電動車平台,但未公開具體產品細節或開發進度。此前曾預告將進行軟硬體整合,導入高性能電池與模組化設計,也缺乏原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