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小米修改措辭 將「智駕」更改為「輔助駕駛」
在經歷3月底發生的嚴重車禍事故後,小米集團(1810.HK)調整了SU7電動車訂購頁面中的措詞,主要將「智駕」更名為「輔助駕駛」。 據中國科技媒體IT之家報道,小米在訂購頁上做出更動,針對SU7 車型,文宣中「小米智駕 Pro」更名為「小米輔助駕駛 Pro」;針對SU7 Pro / Max 車型,文宣中「小米智駕Max」更名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 小米此前公布, 4月份交付量為28,000輛,較3月份的29,000輛有所下滑。公司還提高了5月份訂車用戶的優惠,可享受「價值人民幣8,000元Nappa真皮座椅」、「小米輔助駕駛終身免費使用權」。 3月29日晚,一輛小米SU7在安徽省的高速路段撞上隔離帶的水泥樁,其後發生燃燒,導致車上三名大學生死亡。小米當時回應,SU7配備的預警系統與自動緊急剎車功能,無法識別如水馬、水泥樁等非車輛障礙物,並強調事發前車輛處於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屬於L2級輔助駕駛,駕駛人需全程負責監控道路情況。 路透社報道,事發後中國政府已要求汽車製造商在宣傳輔助駕駛功能時,不要使用「智能駕駛」和「自動駕駛」等術語。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概要:SU7死亡事故引發安全質疑 小米股價急墜
小米電動車SU7發生致命車禍引發社會關注,小米集團股價重挫逾5%,創辦人雷軍承諾全力配合調查,不會迴避責任 李世達 小米集團(1810.HK)生產的電動車小米SU7日前在安徽銅陵發生嚴重交通事故,導致三名大學生死亡,引發廣泛關注。據路透社報道,小米汽車及小米創辦人雷軍於4月1日晚陸續發聲,承諾不會迴避責任,將全力配合調查並回應家屬與社會的疑問。受事故消息影響,小米集團(1810.HK)周二收報46.5港元,跌幅達5.49%,市值蒸發近700億港元(89.9億美元)。 事故發生於3月29日晚,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安徽銅陵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車輛隨後起火,造成駕駛人及兩名乘客死亡。據悉,三人為武漢在校大學生,當時正前往安徽參加考試。 小米汽車於4月1日發表聲明表示,事發前車輛處於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公里時速行駛,在施工路段因變道而遭遇障礙物。系統發出警示後,駕駛人接管車輛並減速至約97公里,最終仍發生碰撞。 對於起火原因,小米初步推測與猛烈撞擊導致整車系統嚴重損毀有關,並非所謂「自燃」。目前事故車輛仍在警方調查中,小米方面尚未接觸車輛,因此暫時無法針對車門是否鎖死等細節作出說明。 無法識別水泥樁等障礙物 此外,小米也回應了外界對其輔助駕駛系統的質疑。SU7配備的前向碰撞預警(FCW)與自動緊急煞車(AEB)功能,無法識別如水馬、水泥樁等非車輛障礙物。小米強調,NOA屬於L2級輔助駕駛,駕駛人需全程負責監控道路情況。 針對外界質疑小米未即時聯繫家屬,公司表示在警方指導下已於4月1日下午嘗試安排會面,目前仍在等待通知。雷軍當晚亦於微博發文,對罹難者家屬表達慰問,並強調無論結果如何,小米都不會逃避責任,會持續配合警方與社會的調查與追問。 小米集團於去年3月推出首款電動車SU7,截至今年2月底,累計交付量已超過20萬輛。根據公司年報,電動車業務去年收入為321億元(44.2億美元),帶動公司整體收入按年增長35%至3,659億元,被雷軍稱為「史上最強財報」。小米集團股價過去一年漲幅超180%,但自3月19日創下歷史最高價59.45港元後,已下跌超過 20%。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