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行業困境持續 建邦高科上不逢時
即便業內很多下游企業陷入虧損,這家太陽能電池材料生產商去年仍保持了盈利 重點: 建邦高科申請赴港上市,去年收入增長了42% 這家用於生產太陽能電池銀漿的銀粉供應商利潤微薄,在太陽能行業仍處於危機之中,公司可能也會陷入虧損 陽歌 香港IPO市場目前可能很火爆,各行各業的公司在經歷了三年的疲軟後紛紛開始融資。但太陽能公司卻明顯缺席了本輪熱潮,因這個曾經炙手可熱的行業,正在經歷供應嚴重過剩引發的痛苦回調。 儘管面臨如此巨大阻力,建邦高科有限公司仍申請赴香港上市,試圖憑借其領先的銀粉生產商的地位吸引投資者。銀粉可用於生產銀漿,而銀漿是所有太陽能電池的關鍵材料。即使在鼎盛時期,建邦高科看上去也有點懸,因為產品高度商品化,導致利潤率極低。在行業如此動蕩的時期,公司可能難以激起投資者的太大興趣。 雖然面臨諸多動蕩,建邦高科在過去三年仍保持盈利,至少以年為單位是如此。但上周五提交的上市文件並未按季度拆分數據,我們懷疑公司可能也和很多太陽能同行一樣,在去年底和2025年第一季度陷入了虧損。 領先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晶科能源(JKS.US;688223.SH),以及多晶硅的龍頭生產商大全能源(DQ.US;688303.SH),都印證這個行業的困境。兩家公司在不久前的報告稱,第一季度不僅淨利潤出現虧損,毛利潤也陷入虧損——這意味它們的產品售價低於成本。 晶科能源和大全能源的股價今年迄今已下跌逾30%,目前接近五年來的最低點,行業困境可見一斑。週一,花旗將晶科能源的股票評級從「買入」下調兩級至「賣出」,稱該行業的困境看不到盡頭,導致晶科能源的股價進一步下跌。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很難相信晶科能源和大全能源等下游企業不會向建邦高科這樣的上游供應商施壓,要求降價。 雪上加霜的是,近期銀價持續攀升,抬高建邦高科自己的生產成本,侵蝕公司利潤率。建邦高科披露,幾乎佔其全部生產成本的硝酸銀價格,已從2020年的每公斤3,100元,漲至去年的每公斤4,000元,預計還將持續上漲,到2029年達到每公斤5,400元。 利潤率下滑 建邦高科的優勢之一是歷史相對悠久,這幫助它佔據了中國光伏銀粉市場近10%的份額,成為國內最大的供應商。建邦高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10年,當時建邦膠體材料有限公司在山東濟南成立,專門生產彼時尚處於初期的新能源和先進材料。 該公司早在2012年就開始進行銀粉研發了。2014年,它建成了中國最早的銀粉生產線之一,但直到五年後的2019年才開始工業規模生產。2023年底,公司成為國內首批能夠生產新一代太陽能產品(如PERC、TOPCon、HJT和xBC電池)所需高級銀粉的公司之一。 隨著行業一派繁榮,建邦高科的業務也蓬勃發展。上市文件顯示,公司2023年收入增長58%,至27.8億元,去年又增長42%,達到39.5億元。正如前文所說,公司主要的材料成本硝酸銀去年佔收入的96.7%,略高於2023年的96.1%。 幸運的是,建邦高科不需要大量其他支出來運營業務,主要是因它的產品高度專業,客戶數量有限,競爭相對較少。過去三年,公司的銷售、營銷和研發支出相對穩定,不過去年行政成本幾乎翻了一番。 但即便翻了一番,行政成本規模也相當小,去年僅相當於收入的0.4%。能印證這一點的是,公司去年底的員工總數僅為93人,與上年持平,相比於2022年的84人沒有增長多少。 硝酸銀成本高昂,導致公司毛利率相當低,去年僅為3.4%,低於2023年的3.9%。過去三年,該公司每年都保持盈利,儘管利潤規模微乎其微,去年僅為7,900萬元。或許唯一比盈利規模更小的是建邦高科的現金,截至2024年底,其持有的現金總額僅為2,940萬元,但這其實已經是前一年1,080萬元的近兩倍了。 說建邦高科是在冒險太過輕描淡寫了,在行業持續承壓的背景下,IPO籌集到的資金或許能為其帶來一些急需的喘息空間。但我們還是認為,投資者不會對一家受困於行業重大變革的公司有太大的興趣。 建邦高科的全球競爭對手之一同和控股(5714.T),目前的市盈率僅為10倍。建邦高科最大的客戶之一聚和材料(688503.SH)的市盈率略高一些,為18倍。若估值介於兩者之間,按去年的利潤計算,建邦高科的估值將在1.5億美元左右。 這意味公司可通過上市籌集約3,000萬美元,這將為其提供部分急需的現金。說實話,我們認為投資者不會對這種上市太感興趣,不過它可能會吸引一些著眼於長遠的買家,他們不在意當前的低迷,看中的是這個行業未來重現光芒的一天。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多晶硅價格暴跌 大全新能源焦頭爛額
這家太陽能電池板生產的關鍵原料製造商報告第二季度收入下降50%,並宣佈兩名高管離職 重點: 由於產量增加不足以抵消多晶硅價格下跌近三分之二,大全新能源第二季度收入下降一半 該公司宣佈兩名高管離職,暗示可能即將發生重大變化,包括私有化 陽歌 山芋燙手? 這是多晶硅製造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DQ.US;688303.SS)宣佈兩名高管離職的一個可能的解釋。而就在這之前的半個小時,該公司公佈最新業績,顯示其所處的這個起伏不定的行業嚴重過熱。高層的重大變動可能預示著該公司未來將發生更多變化,包括它在紐約上市的潛在私有化。 你永遠猜不到這樣的私有化可能正在進行中,至少從週四公佈第二季度業績後大全的股價來看是這樣。 該股當日跌幅高達7.4%,最終收跌4.7%。該公司在紐約上市的股票過去 52 周內損失了大約一半的價值,使得大全的往績市盈率僅為1.8倍。 這種慘淡的景象與一年前形成鮮明對比。當時,由於多晶硅需求旺盛,大全及其同行紛紛報告收入和利潤創歷史新高。多晶硅是製造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原料,後者正迅速成為主要電力來源。去年,旺盛的需求推動多晶硅價格創下歷史新高,這看起來像是一個建立在可再生能源炒作基礎上的典型泡沫。 這個泡沫在第二季度徹底破裂。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數據是大全的多晶硅平均售價,從去年同期的每公斤33.08美元(237元)下跌近三分之二至每公斤12.33美元。哎呦。 去年,隨著多晶硅價格飆升,大全及其同行(大部分位於中國)開始大舉增加產能,這是這種熱門行業的典型做法。大全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計劃在內蒙古地區建立一個新的大型生產中心,到2022年底將年產能從大約10萬噸增加兩倍以上,達到30萬噸。 「第二季度,多晶硅行業面臨的挑戰增多,價格波動幅度大,」大全首席執行官張龍根在離任告別講話中說道,聽起來像是對今年以來的輕描淡寫。「隨著多個多晶硅新項目和新進入者最終投產,其中一些項目在今年上半年達到滿產,過去兩年的多晶硅短缺局面結束了。」 這是張龍根擔任首席執行官五年來的最後一次講話,公司宣佈他因「個人原因」辭職。與此同時,該公司稱創始人徐廣福也將辭去公司董事長職務,但仍將留在大全董事會。該公司任命徐廣福的兒子徐翔為公司新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這意味著徐廣福很可能會繼續在大全發揮作用。徐翔之前任大全的副董事長,並在公司擔任過多個職務。 庫存出清 多晶硅價格暴跌很好地概括了大全在第二季度所感受到的痛苦。但為了想要瞭解更多信息的讀者,我們來快速回顧一些其他數據,看看情況到底多糟糕。大全第二季度營收較去年同期的12.4億美元下降約一半,至6.367億美元,因為價格大幅下跌完全抵消了新產能投產後多晶硅銷量37%的增長。 大全的生產成本也下降了約 5%,但這仍然不足以抵消收入的暴跌。因此,該公司的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76.1%下降至40.7%。 該公司詳細介紹了第二季度多晶硅的價格走勢,指出多晶硅價格在6月下半月觸底,到7月中旬又從低點反彈了 15% 至 20%。 隨著價格暴跌,大全稱它開始收到「客戶激進的定價要求」,導致買家在價格開始反彈前瘋狂搶購多晶硅。 結果,大全成功出清了幾乎所有庫存,這些庫存是在上個季度積累起來的,因為買家(主要是太陽能電池製造商)等著泡沫破裂,並最終如願。「由於客戶訂單和需求旺盛,我們進一步將多晶硅庫存減少到非常健康的水平,大約相當於兩家工廠一周的產量,」 張龍根稱。 有人可能會說,這種放血是必要的,雖然很痛苦,而且大全及其同行在今年剩餘時間里情況應該會開始好轉。反映了這一點的是,大全年產19.3萬噸至19.8萬噸多晶硅的目標保持不變,這表明它對今年余下時間價格的上漲充滿信心。 話雖如此,我們最後還是要回到之前的預測,即大全的最新變動可能預示著未來將發生更多重大變化,包括可能從紐約退市。大全是2010年左右在紐約上市的那批中國太陽能公司中,最後仍留在華爾街的幾家公司之一。在歷經了美國投資者多年興趣低迷後,那些公司中大多數後來進行了私有化,並在中國重新上市。…
協鑫科技利潤飆 今年恐物極必反
這家領先的多晶硅生產商表示,去年下半年利潤大增兩倍,但分析機構預計,隨著今年產品價格不斷下跌,這個數字將會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