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聯華超市首季盈利倍升至1.8億
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0980.HK)周二公布首季度業績,截至今年三月底止,收入59.7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下跌15%,但盈利同比大升141%至接近1.8億元。 集團旗下的大型綜合超市收入同比跌22%至24.5億元,超級市場跌9.3%至31億元,便利店則跌13.8%至4.1億元。集團沒有解釋收入下跌但盈利倍升的原因。 期內聯華超過在華東地區關店37家,其中32家是加盟店。區內新開的門店為34家,當中21家為加盟店。 周三聯華超市開市升7.4%報0.365港元,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超過三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海外酒店拖後腿 華住業績大倒退
華住集團的海外酒店業務收入增長但虧損續擴大,拖累公司業績大幅下挫 重點: 公司全年純利下跌近27%,四季度盈利更大跌93% 海外酒店業務錄得經營虧損逾4億元 劉智恒 經過20年的經營,華住集團有限公司(1179.HK, HTHT.US)創始人季琦終達成心願,多年前定下的「千城萬店」大計於去年達標。截至2024年底止,集團有11,147家在營酒店,合共108.8萬間客房, 華住集團首席執行官金輝表示:「於2024年,華住已達成10,000家酒店的里程碑,繼續在中國持續快速擴張的步伐。於2024年,Legacy-Huazhu新開超過2,400家酒店,遠超1,800家酒店的初始目標。」 收入雖增盈利大跌 目標雖達成,可去年業績就出現倒退,2024年收入239億元,按年增長9.2%;盈利30億元,較2023年的41億元下跌26.8%。第四季度的業績更是差勁,收入雖同比增長7.8%至60億元,盈利卻大幅下挫93.4%至4,900萬元,2023年同期則有7.43億盈利。 成立於2005年的華住集團,旗下有多個檔次的酒店品牌,經濟型的有漢庭、宜必思及海友等;中檔有宜必思尚品、星程、全季及桔子;中高檔有桔子水晶、漫心、諾富特等。高檔的有Jaz in the City、鿋玥、花間堂及施柏閣等。集團最奢華的酒店,則是施柏閣大觀及未品酒店。 集團酒店主要分為兩大部份,一是主力國內的Legacy-Huazhu,另外是負責國外的 Legacy-DH。 業務營運模式分為三類,一是租賃及自有酒店,即華住直接經營自家租用或擁有的酒店,佔集團的酒店客房總數9%。 二是管理加盟及特許經營酒店,佔集團客房總數的91%。管理加盟是華住派駐酒店經理,以管理加盟酒店,集團向加盟商收費。特許經營模式則是華住為酒店提供培訓、預訂及支援服務,並向加盟商收費,但不會派駐酒店經理。至於,提供信息技術產品及服務,以及華住商城的收入,則歸類為其它業務。 Legacy-DH減值虧損嚴重 集團指出,業績出現大幅下滑,主要來自Legacy-DH的一次性重組成本,特別是第四季度確認減值虧損4.17億元,另外是外匯上出現虧損,以及股息分派相關的預扣稅增加。 事實上,從Legacy-Huazhu經營數字顯示,中國業務的運營上亦出現壓力。第四季度日均房價為277元,按年跌2.5%,按季更跌8%。四季度入住率為80%,按年下跌0.5個百分點,按季跌4.9個百分點。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則由2023年同期的229元下跌3.1%至222元,較上季的256元,更大跌13.2%。 不過,最影響華住全年業績表現的,肯定是來自海外的業務。Legacy-DH去年第四季度出現經營虧損3.11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虧損6,400萬元,大幅擴大3.9倍,與第三季度的4,000萬元虧損比較,更增加6.7倍。 內地業務首季料增長 華住酒店預期,不計算Legacy-DH,今年首季度收入增長介乎3%至7%;全年估計,集團收入增長5%至9%。若只計算管理加盟及特許經營,首季收入將增長18至22%,全年則增長17%至21%。期內預計新開2,300家酒店,並關閉約600家酒店。 從華住的預期看,集團在內地的業務將可以有一個持續增長態勢,但增速只是低至單位數。至於集團所作的業績預期,是將Legacy-DH撇除計算,很明顯是該項業務仍然處於困難期,華住才將其剔除在外,以免拖低整體預測的增長數據。 因此,未來華住的業績能否再推上一個階梯,最重要是國際業務表現。但看公司所作出的預期只集中於內地業務,料今年國際酒店的表現仍然不穩,或許持續有虧損,拖累整個集團的表現。 華住公布業績後翌日,股價全日上升4.2%,收報29.7港元。公司目前的延伸市盈率為27倍,與萬豪酒店(MAR.US)相若,較阿朵(ATAT.US)的23倍略高,估值並非太吸引,屬市場的水平。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土到極致就是潮 肥西老母雞奔向港交所
將土味玩出新花樣的連鎖中餐廳老鄉雞,正在發展加盟模式,並寄望通過在香港上市獲得全球認可 重點: 2024年首九個月,老鄉雞收入46.8億元,按年增11% 加盟管理服務業務毛利率達81.5% 李世達 自去年底開始,港股市場熱度升溫,多家內地餐飲企業紛紛赴港申請上市,在內地頗具話題性的中餐連鎖品牌老鄉雞(LXJ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遞表,中金公司和海通國際為聯席保薦人。 去年老鄉雞曾傳出擬赴港上市的消息,但公司隨即否認。此前,老鄉雞曾於2022年5月及2023年2月兩度申請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後於2023年8月自願撤回申請。公司在申請文件中表示,在港交所上市可讓其獲得全球認可,並為其提供直接接觸海外投資者和外資的渠道。 原名「肥西老母雞」的老鄉雞,最早可追溯至1982年,退伍軍人束從軒在安徽合肥肥西縣開始養殖土雞。2003年,第一家「肥西老母雞」快餐店開業,其名即取自發源地肥西縣。 從養殖走向餐飲,束從軒使用自家養雞場飼養的180天肉雞,憑藉招牌菜「肥西老母雞湯」迅速擄獲食客芳心,並且開始在全國展店,目前累計已售出逾7,170萬份「肥西老母雞湯」。截至2024年9月30日,老鄉雞共計在全國53個城市開設1,404家餐廳,主要集中在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及上海。1,404家餐廳中,949間為直營店,455間為加盟店。 根據灼識咨詢資料,以2023年交易總額計,老鄉雞在中國中式快餐行業位列第一。 老母雞變老鄉雞 2012年,肥西老母雞進行品牌升級,將品牌名稱更改為「老鄉雞」,原因是原名過長、且簡稱不雅、「肥」字也容易讓人聯想到油膩等負面印象。不過,公司並未放棄在「懷舊」與「土味」元素中展開營銷。 2020年3月,束從軒召開了一場「200元預算」的「戰略發布會」,現場以村口的破屋斷牆為背景、鋪著紅布的桌子、土牆上掛著大黑板,束從軒手拿綁著花布的麥克風,宣布獲得10億元戰略投資。所謂「土到極致就是潮」,這場發布會立刻在網絡上獲得爆量關注,創始人束從軒也成為網紅老闆,為公司帶來熱度。 「土」出新花樣的老鄉雞,很懂年輕人的網絡語言,不僅時常發出老闆的趣味照片,也經常和其他品牌互動,人性化的文案與隨意的風格,收穫不少網民支持。束從軒曾在一場演講中說:「要想把餐飲生意做好,就要混進年輕人的圈子,這樣我也能變年輕。」 近年來,老鄉雞業績穩健成長,由2022年的45.3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6.5億元,同期股東應佔溢利由2.5億元增長49%至3.8億元。在2023年大基數效應下,去年增速稍有放緩,前九個月錄得營收46.8億元,同比增長11.9%,盈利則增長3.3%至3.7億元。 加盟管理服務毛利高 公司自2022年開啟加盟模式,也讓公司業績更上層樓。截至去年9月底,老鄉雞加盟店數量由2022年年底的118家增加至455家。去年首三季,老鄉雞直營店的單店日均銷售額約為1.6萬元,加盟店則為1.2萬元,存在一定落差。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老鄉雞有89%毛利來自直營店運營,但毛利率僅為23.8%,加盟管理服務毛利率則高達81.5%。加盟管理服務收入主要來自向加盟商提供加盟管理服務,包括預付加盟費、特許權使用費及提供其他服務的收入。 對於連鎖餐飲行業來說,23.5%的毛利率已屬偏低,剛剛上市的小菜園(0999.HK),毛利率平均在65%以上,海底撈(6862.HK)去年上半年也有61%。究其原因,可能是老鄉雞上游供應鏈的成本較高,雞肉來自自家養殖場,養殖業本就存在較多不可控因素。 另外,老鄉雞直營店的人均消費價格從2022年的29.7元降至2024年9月的27.6元,降低2.1元,加盟店也從2022年的31.5元下降至2024年的29.2元,比起61.5元的小菜園或97.4元的海底撈並不高。 自產自銷的老鄉雞,實際盈利能力並不強,憑藉薄利多銷,老鄉雞仍能維持盈利,而發展加盟、擴大展店,將是現階段的重要任務。公司正在積極推動直營店轉加盟,料將有助縮減成本及增加利潤。 從原本否認到正式遞表,老鄉雞顯然在小菜園、蜜雪冰城、古茗等赴港上市的餐飲同行中,看見了機會的窗口。平價餐飲如今在中國內地大行其道,以老鄉雞的口碑和規模,在平價餐飲中具備一定競爭力,但要觀察的是,快速發展加盟店是否能夠兼顧品質、口味與食品安全,否則或將適得其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十年計劃」出師未捷 百果園出了甚麼問題?
吃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紅利的好時代已漸過去,今年上半年內地消費疲弱,零售或飲食相關股份業績大跌,水果零售商百果園在市場陰霾中表現失色 重點: 集團中期盈利大跌近七成 加盟店數量較去年底減少70間 劉智恒 「品質首選、全球領先、全球果王」。這番豪情壯語是今年初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411.HK)公布的「十年計劃」定下的目標,如此激動投資者心靈的未來藍圖,非但沒有刺激股價破位而上,反倒是接連下挫,年初至今股價從高位暴跌逾七成,教一眾市場人士大跌眼鏡。 當時市場估計,集團上市時定下的禁售期結束,或許有股東大手拋售手上股票,導致股價大幅下挫,實屬個別事件。但問題是,股東為何急不及待要大手大手地拋售手上股份? 百果園上月發出的盈利預警,大家已開始有頭緒,近日中期業績發布,情況明白不已。中期盈利大跌66%至8,851萬元,收入亦下跌11%至55.9億元。 100萬變90萬 百果園的經營模式很簡單,是靠不斷吸收加盟店,再為加盟商提供水果供應而獲利,成敗關鍵在於加盟商的數量,以及每家分店的銷售金額。 根據中期年報,截至6月底,百果園的加盟分店6,011間,同比增加了66間,但來自加盟店的總收入,卻較去年下跌15%,即是加盟店增加,卻未能帶動收入上升。 問題出在那?原來加盟店的平均半年收入只有9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100萬元相比,減少約13.7%。集團歸咎是中國消費者的整體消費能力下降,導致加盟門店的銷售額減少。 另一方面,若再仔細看,加盟店數量與去年底的6,081家相比,實際是減少了70間。事實上,過去幾年百果園的收入已有點上升乏力,2021年至2023年間,收入為102.89億元、113.12億元及113.91億元。 百果園十年計劃中的第一步目標,是要進一步拓展門店數,提高終端零售額,暫時看應是折㦸沉沙。目前市場情況,別說要提升加盟店數量,能不減少或許已是萬幸,可以預見,百果園下半年情況難以樂觀。 開支持續上升 收入下跌之餘,開支卻未能同步減低,上半年因行政人員數目及員工薪金上升,管理費用由去年同期的1.47億元增至今年的1.69億元,上升14.9%。銷售方面因要加強促銷及舉辦活動,費用較去年同期增22%至2.97億元。 教人擔憂是,在許多行政開支等未能減省下,百果園要節流,結果是將研發費用縮減,集團將研發團隊成員減少,令半年開支減少10.5%至6,630萬元。成本是省了一點點,問題研發是企業的未來,非不得已不應減少,反之應要適量調升,特別今天講求技術的年代。 公司又經常將資金投入理財產品上,今年7月初向斥資2.3億元向北京銀行認購產品,旋即於同月4日又向中信銀行購入1.75億元產品。雖然有閒置資金用作短期穩定投資未嘗不可,但公司不好好利用資本發展本業,是否代表公司對本業前景有懷疑,不敢投入資金,或是管理層的能力問題,要靠收息獲取回報。 投資者有保留 去年八月時大股東及董事長余惠勇與妻子徐艷林,將3.7%百果園股權質押予上海浦東銀行,換取3.8億元貸款,公告沒解釋借款有何用途。至今年一月,余氏夫妻續與上海浦東銀行訂立新的股份質押協議。對押股一事,市場也有戒心,擔憂大股東的財務是否出問題,會否影響公司? 此外,集團執行董事及常務副總經理焦嶽在今年5月至6月間,多次減持公司股份。港交所股權披露顯示,焦嶽的持股量由7.43%跌至6.96%,合共出售750萬股,沽售價每股由3.28至2.9港元,粗略估計套現逾2,200萬港元。高管不斷減持股份,又怎能讓股民投以信心一票。 百果園早前申請H股全流通,八月初剛獲中國證監會發出備案通知書,六名股東持有的3億股,將可以在港股市場公開買賣,佔總發行股本20.17%。市場供應增加,對股價無疑構成一定壓力。 十年後的百果園是否一如余惠勇所言成為全球果王,暫時未敢論斷,但幾位大股東早前訂立一年新禁售,明年4月就到期,投資者不得不留意會否觸發新一輪拋售潮。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大家樂的神州夢仍然遙遠
香港快餐龍頭大家樂發盈喜,預告將迎來一份亮麗業績 重點: 大家樂預告2024財年盈利3.3億港元,較對上財年上升兩倍 大灣區業務表現理想,同店銷售增長強勁 劉智恒 香港經濟疲弱,自由行的旅客質及量均大不如前,港人又持續北上消費,本地飲食業叫苦連天,頻頻呼籲政府出手振興旅業。想不到在此困境下,本地快餐店龍頭一哥大家樂集團有限公司(0341.HK)卻在近日發出盈喜,展現出優秀企業穿越周期的能力。 大家樂的公告預示截至3月底止的2024財年股東應佔溢利約3.3億港元(3.06億元),2023財年為1.1億港元,那時更有政府的4,090萬港元疫情資助,足見集團去財年的復蘇力度強勁。盈喜發出後,兩天股價急升10%至8.93港元。 集團表示,香港兩地業務均取得理想成績,本地業務因加強品牌推廣及營銷活動而受惠,加上成本控制得宜及生產力提升,賦以數碼化與自動化,利潤率得到改善。 北上發展遇挫折 大家樂指出,中國內地業務的表現特別理想,同店銷售增長強勁、利潤率亦穩健,期內新開門店數量創新高,並已在大灣區建立穩固的基礎。 集團未具體透露內地增長情況,相信要待下月發布的業績才可深入了解。不過,中期業績已披露了一點蛛絲馬跡,上半財年內地業務收入增加13%至7.75億港元,當中華南區的快餐業務更增長21%至6.88億港元,同店銷售增幅達到11%。 毫無疑問,大家樂在香港的發展已達或接近飽和,要進一步拓展,北望神州是不二之選,業務能否再上一層樓,中國市場至為關鍵,畢竟香港市場只有區區七百萬人口。 中國市場雖大,飲食業卻是一片殺戮戰場,即使去年大家樂在內地發展有一定增長,亦未必代表未來可持續理想。早在三十年前,大家樂已踏足神州大地,92年在深圳開設首家分店,但那年代內地人生活水平不高,內地城市未必處處能負擔大家樂的消費,集團發展較緩慢。 到2003年時內地經濟日漸向上,大家樂加強力度出擊,陸續在北京、上海及天津開設分店。然而發展並不順利,2017更全線撤離華東,結束區內11家分店,專心在華南一帶發展。2019年又夥同8家內房企業,合作在開發商的項目發展飲食,豈料疫情爆發,加上房地產市場急轉直下,計劃又受挫。截至去年9月,大家樂在內地只有160家分店,三十年過去,分店不足兩百間,相對於麥當勞(MCD.US)的5,500多間及肯德基的逾萬家店鋪,顯得相形見拙。 港式快餐水土不服 香港快餐在內地的發展,很明顯有點水土不服,當年華東區要全線結業,一大原因是未能迎合當地人口味,菜式也不合當地人脾胃。內地人對重慶麻辣火煱、螺絲粉、酸辣粉及燒烤等重口味食品情有獨鍾,港式快餐卻偏淡口,未能刺激人們的味蕾。你看麥當勞也要有小龍蝦漢堡,必勝客要有榴槤薄餅,就知本土化的重要。 另外是香港文化的衰落,過去內地未全面發展,對香港的電影、電視及音樂趨之若鶩,對香港明星極度崇拜,連帶港式的飲食也受到一定追捧,茶餐廳及快餐店,只要標榜香港兩隻字,總能吸引內地人光顧。今天內地歌唱演藝事業遠遠拋離香港,年青一輩對港產文化嗤之以鼻,香港再沒有昔日光環。 香港食店亦沒有國內同業進取,內地食店裝修設計新穎突破,菜式創新多樣化,香港多年來說來說去好像就只有絲襪奶茶、菠蘿包及雲吞麵,今天內地年青人愛喝的茶飲及食品款式更多樣,港式飲品予人感覺是有點單調及趕不上時代。 近十年,內地食店深懂運用網上科技及社交平台,營銷力強大,幅蓋面無遠弗屆,香港飲食業在利用現代科技進行宣傳及營運方面,遠遠不如內地食店般發揮得淋漓盡致。 嚴控品質放棄加盟 在中國經營飲食或快餐業,很講求規模,一個品牌動輒開店數以千家,其中的方法是靠資本市場的助力,找私募基金投資,短期廣開分店及大打宣傳;另外就是通過加盟模式,鋪天蓋地開設分店,將品牌迅速壯大。 若了解大家樂,其作風一貫穩健,經常穩定派息,絕少在資本市場集資,又或為擴張而引入投資者。過去於內地多年也沒有急速開店,反之情況稍不對勁,馬上止蝕離場,盡可能持盈保泰,謀定而後動。 至於加盟模式,亦非大家樂的那杯茶,多年來都是以自營店為主。這亦不難理解,加盟模式可以短期快速擴展,但也容易引起許多管理上的問題,包括食物味道及質量如何保證,服務提供又是否到位等,並不容易控制。而且有別於麥當勞或肯德基,大家樂以中式快餐為主,其烹調較複雜,工序也較多,加盟模式是很難達到自營店水準。 今年3月初,集團明言要三年開店至280間,即增長接近一倍。對於大家樂的目標,我們或有保留,始終集團作風較謹慎,又鮮向外融資,亦不準備引入加盟模式,過去32年淨增加的分店只有160間,這次能否在三年內將店鋪量翻一番,實乃一大考驗。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潮流零售商KK集團 把握經濟復常趕上市
這家潮流零售企業把握中國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常良機,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