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中國的AI豪賭:押錯寶了嗎?
蘋果選擇與阿里巴巴進行有限的AI合作,而不是採用備受關注的開源明星DeepSeek,可能是一種誤判 卓薇安 當蘋果(AAPL.US)宣布與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合作,提升其在中國市場的AI驅動智能手機功能時,這一舉動普遍被視為為了應對北京日益嚴格的監管要求而作出的深思熟慮之舉。然而,在選擇阿里巴巴的同時,蘋果或許忽略了中國AI版圖中的真正顛覆者——DeepSeek。這家開源新創公司正悄悄地以阿里巴無法企及的方式重新定義AI效率與生態整合能力。蘋果未擁抱DeepSeek,可能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誤判,讓它在這個以本地化與靈活性為主導的市場中陷入被動。 蘋果對阿里巴巴的有限押注 蘋果在中國的AI策略主要聚焦於透過阿里雲基礎設施,提升Siri的中文語言能力與AI驅動的照片搜尋功能。這樣的策略合情合理,但缺乏想像力。它確保了符合法規,也能接觸到阿里龐大的用戶生態系,但這僅僅觸及了中國AI需求快速演進的表層。 事實是,中國的AI競賽早已不再是單點技術的升級,而是圍繞「生態驅動、低延遲、無縫整合」的智能體驗。字節跳動的超個性化推薦引擎,以及騰訊(0700.HK)的AI驅動微信生態,就是這種轉變的典型代表。蘋果對阿里的依賴,無法使其在這場新時代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它仍然像個局外人,在這個需要深耕本地、分散式AI策略的市場裡步履維艱。 DeepSeek引爆AI寧靜革命 DeepSeek代表了中國AI範式的根本性變化。不同於阿里封閉的雲端架構,DeepSeek主打輕量化、節能高效的開源模型。這一策略正快速獲得中國科技巨頭的青睞。 例如,騰訊的微信搜尋功能借助DeepSeek架構,使響應時間縮短了40%;美團(3690.HK)也將其整合進客服機器人中。甚至連阿里的釘釘(DingTalk)企業平台,也開始利用DeepSeek進行工作流程自動化。 優勢顯而易見:DeepSeek的AI模型設計偏重於「端側運算」,減少對雲端依賴,同時提升速度與能效——這與蘋果本身在Apple Silicon晶片上推進的端側AI策略不謀而合。若蘋果能將DeepSeek納入其AI版圖,不僅可大幅降低雲端基礎設施成本,也能更符合中國對AI本地化處理的監管要求。 掌中AI戰:中國本土巨頭迅速領先 就在蘋果尚在追趕的同時,華為、榮耀與Vivo等本土品牌正積極將AI深度整合進其硬體產品中。例如,華為的Mate 60 Pro搭載了自家的「麒麟AI晶片」,實現實時端側運算;榮耀的Magic系列則強調「零延遲」的AI互動。 這些公司深知,在中國,AI早已不是附加功能,而是用戶的基本期望。 更令蘋果進退兩難的是,一些中國安卓品牌推出的「偽AI」功能,透過預設的關鍵詞觸發回應,來營造出類似AI的效果。這種情況導致市場認知混淆:即使蘋果的AI技術更先進、更真實,消費者仍可能認為價格更低的中國手機同樣具有AI功能。 合規的代價vs創新的成本 監管仍是蘋果在中國面臨的核心挑戰。北京對數據本地化與AI治理的嚴格要求,迫使外國企業與本土企業合作,這正是蘋果選擇阿里巴巴的主要原因。 然而,蘋果必須明白:「合規」不等於「領先」。中國的AI發展模式,與硅谷那種以登月計畫式創新為驅動的模式截然不同。中國AI的核心在於:快速整合、多功能場景落地、生態協同驅動,而非單點突破。 字節跳動的剪映(CapCut)是最佳例證。這款AI驅動的短影音工具,結合用戶生成內容與實時推薦演算法,在數週內迅速爆紅。而蘋果的AI項目,例如Vision Pro空間運算,雖具創新性,卻難以達到中國本地那種深層、生態化的滲透。 要縮短這個差距,蘋果不僅要與阿里合作,更應與騰訊的AI基礎架構、字節的內容推薦系統等更廣泛的本土力量展開合作。 蘋果AI策略需要重啟 蘋果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雖是必要的一步,但絕非足夠。中國AI競爭的真正戰場,是生態驅動、開源靈活、端側高效。DeepSeek正是這些趨勢的集中體現,而蘋果選擇忽視它、轉向阿里,或將為此付出高昂代價。 若蘋果希望在中國AI領域保住未來,它必須意識到:成功不在於「穩妥地綁定單一合作夥伴」,而在於建立一張反映中國技術生態特性的合作網絡。在這個沒有單一企業能主導AI的市場裡,蘋果若不徹底調整,恐將在這場本世紀最關鍵的技術競賽中被甩在後頭。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詠竹坊的觀點 卓薇安,駐新加坡記者,專注科技方面的報道,也是科技媒體初創公司Tech…
業績停滯客量下跌 微博前景進退兩難
中國最早的社交媒體公司之一,在其最新季報中表示,因其85%的收入仍依賴廣告,大部分主要業績指標持平 重點: 微博第四季度收入下降1%,核心的廣告業務下降4%,被規模較小的增值服務的增長部分抵消 雅虎財經調查的21位分析師中,超過一半對公司給予的評級為「持有」甚至更差,反映對其股票和重振前景的能力持悲觀態度 陽歌 要怎麼走,微博? 分析師和投資者最近似乎都對微博股份有限公司(WB.US;9898.HK)猶豫不決。微博是中國最早,也是存在時間最久的社交媒體公司之一,開始是模仿Twitter,也就是現在的X。很多人可能會說,和X一樣,微博目前也需要進行大規模改革,而要這麼做,以一家遠離公眾視線的私營公司,而不是上市公司的身份可能會更好。 微博的困境體現在上周四發布的最新季度業績中,業績重復近年來經常出現的一個論述,即一家公司陷入了停滯。原來的Twitter於2009年在中國被禁,之後微博爆發,但此後過了這麼多年,微博現在仍依賴廣告來獲得大部分收入,本季度廣告收入佔比85%。 這塊業務最近表現平平,第四季度實際上下降4%,從上年同期的4.04億美元降至3.86億美元。公司本季度的整體收入,從上年同期的4.64億美元下降1%,至4.57億美元,得益於另一個主要收入來源——增值服務增長了18%。 投資界對這家公司的複雜態度,反映在分析師對公司看法不一上。在雅虎財經調查的21位受訪者中,有十位將微博評級為「持有」,一位評級為「表現不佳」,一位評級為「賣出」。這些非常悲觀的數字表明,很多人認為微博在短期內很難出現轉機,無論是業務還是股價。儘管如此,仍有八位將其評級為「買入」,只有一位將其評為「強力買入」,或許是長期擔任公司董事長的曹國偉或首席執行官王高飛的親戚吧。 公平地說,微博一直在嘗試實現多元化,與中國最新的「寵兒」競爭,後者在為喜歡的網絡名人打賞、直播電商和虛擬物品銷售等收入來源中找到了金礦。相反微博基本上只有一招,專注在線廣告市場,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抖音和小紅書等大受歡迎的新來者,只會讓這個市場變得更加擁擠。 公司多年來一直由董事長曹國偉領導,他是第一代互聯網企業家的代表人物,這個群體還包括阿里巴巴的馬雲和騰訊的馬化騰。但曹國偉最近已退任非執行職位,讓年輕一代接手,現任首席執行官王高飛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在公司最新的財報電話會議上,王高飛最多也只能大談特談哪些行業,從中國近期針對消費者的刺激措施中受益,而措施正推動這些行業增加廣告支出。他表示,數碼產品和電商行業從這些刺激措施中得到了提振,而包括美妝、個人護理和奢侈品在內的大多數其他領域,仍在苦苦掙扎。 他還推介這季度推出使用最新人工智能模型的新版微博智能搜索,這是效仿其他中國公司,展示自己如何利用這項熱門技術推動業務發展。 全面陷入停滯 我們已經介紹過微博營收進入停滯期的情況,反映在其他數據上。在第四季度,微博的月活用戶從去年同期的5.98億微降至5.9億。在此期間,日均活躍用戶從2.57億略微升至2.60 億。 唯一沒有持平的主要指標是淨利潤,從去年同期的8,320萬美元驟降至890萬美元。但非GAAP利潤(通常不包括基於股票的薪酬和其他非現金項目)實際上從7,640萬美元增至1.07億美元。 為了保持投資者的興趣,公司繼過去兩年中兩度進行一次性派息後,又宣佈了一項新政策,即每年定期支付股息。最近的一次將是2024年度派發2億美元,相當於每股美國存托股份(ADS)0.82美元,按最新股價計算,這等於是7.5%的可觀回報。因此,如果你喜歡分紅,那麼這只股票就很適合你。但如果你喜歡增長,可能就要另尋他股了。 市場對公司看法不一,這反映在它的股價上。周四,微博財報公佈後,該股下跌了3.2%,但在接下來的兩個交易日,它不僅收復了全部失地,還略有上漲。即便如此,其最新收盤價10.9美元仍較2014年首次公開募股時的17美元低了36%,當時微博還是一家相當熱門的公司。 微博的母公司新浪曾是中國最早上市的互聯網企業之一,後來在微博成為其主要資產後,新浪作為一個多少有些多餘的實體進行了私有化。2021年時,微博似乎也將走上同樣的道路,當時有報道稱,微博董事長曹國偉正與一家未具名的上海國有投資方,洽談將公司私有化的事宜,這筆交易對微博的估值可能約為200億美元。 現在,曹國偉或許希望那筆交易當初能夠達成就好了,因自那以後,微博的市值已縮水至僅27億美元。在2021年至2024年期間,隨著中國公司的股票整體遭遇拋售,微博股價已下跌了約80%。在過去六個月里,隨著中國股市反彈,微博股價回升了約50%,不過這看起來更像是應驗了那句老話“水漲船高”,而不是市場對微博投下的信任票。 儘管股價有所回升,微博的市盈率(P/E)仍只有9倍,遠遠低於Facebook母公司Meta(META.US)的25倍以及國內同行、微信母公司騰訊控股(0700.HK)的31倍。坦率地說,微博可能已到了難以輓救的地步,就如同最初的X(原Twitter)一樣,後者也像是一艘正在下沈的船。但要想求得長期生存的機會,像Twitter那樣進行私有化,並在公眾視野之外對公司進行全面改革似乎勢在必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騰訊夥育碧大股東 謀穩股價偃息不滿
市傳騰訊與吉勒莫特家族考慮收購法國遊戲商育碧,育碧的困境反映小型遊戲商面對激烈競爭,迫切需要與大遊戲商抱團取暖 重點: 由於銷售欠佳和《刺客教條:暗影者》延後發行,9月育碧股價跌至十年多低位 吉勒莫特家族與騰訊分別持有育碧20.5%及9.2%淨投票權,屬一致行動人士 羅小芹 育碧(Ubisoft)曾經憑著《刺客教條》一系列遊戲獲市場高度關注,但公司近年表現欠佳,今年來股價一度跌達58%,市值低見13億歐元(約100.7億元)。不過,育碧在遊戲界享有獨特價值,股價低迷自然惹來潛在收購者狙擊的風險。 據彭博報道,為捍衛育碧股價,大股東吉勒莫特家族與合作夥伴騰訊控股有限公司(700.HK)商討包括聯手收購育碧等選項,但商討處於初步階段。截至4月底止,騰訊持有育碧9.2%淨投票權,而吉勒莫特家族則持約20.5%的淨投票權,在市場監管角度來看,兩者屬一致行動人士。 對於騰訊可能收購育碧的傳聞,育碧並未直接評論,只是發聲明稱,為了持份者的利益,公司會不時審查其所有戰略選擇,並適時向外披露最新進展。騰訊則迄今未有就事件置評。 投資者向大股東施壓 當9月育碧股價暴跌,包括AJ Investments、黑石集團在內等少數股東向吉勒莫特家族施壓,試圖推動將育碧私有化或出售給戰略投資者。分析認為,騰訊和吉勒莫特家族希望阻止其他收購者的狙擊,以保持公司現有管理架構。 疫情期間,育碧的遊戲制作受到干擾而收縮,儘管它一直努力克服,但新遊戲的發布遭到延後、甚至取消,以及《Star Wars Outlaws》銷售低於預期,導致育碧股價低迷。 9月育碧確認備受期待的《刺客教條:暗影者》推遲至明年2月發布,遭到券商下調評級展望,股價跌至十多年來低位9.89歐元,但在騰訊與吉勒莫特家族聯手的消息曝光後,育碧股價回穩至13.06歐元。 育碧的市值僅百多億元,對於中國最大遊戲商騰訊來說,收購育碧的財力綽綽有餘。截至6月底止,公司淨現金為717.57億元,總現金為4,152億元,上半年產生的自由現金流為923億元,主要是視頻和遊戲業務均取得不錯表現,反映公司已經從去年谷底恢復過來。 過去十年多,遊戲產業從桌面電腦邁向移動網絡,以至最新雲遊戲的冒起,騰訊都能充份利用這些產業結構的變化而取得市場優勢,它擁有近14億微信與Wechat的合併用戶群和雄厚的金融資本,成功創造全球吸金能力最佳的遊戲如《王者榮耀》和《PUBG Mobile》,這些側重於移動平台的遊戲具備高質素、創新及長周期的特點,能為騰訊貢獻長期穩定的現金流。 騰訊的商業考量 騰訊在發行遊戲的吸金能力毌庸置疑,但它對高成本投入的3A級遊戲興趣不大,開發內地首款超3A級遊戲《黑神話:悟空》的遊戲科學原先就在是騰訊做《鬥戰神》的班底,但開發團隊的核心成員馮驥、楊奇與管理層在遊戲理念上存在巨大分歧,結果兩人於2014年另起爐灶,但老東家也有入股5%以示支持。 騰訊為了商業上的考量,絕少收購以追求極致品質為目標的遊戲開發商,即使黑悟空取得空前成功,至今未傳出騰訊有爭取將這款遊戲移至移動網絡的動作,除了因為單機遊戲移植至多人對戰(MMORPG)的移動平台有不同技術要求外,企業文化的違和相信亦是騰訊考慮的因素之一。 同樣,騰訊於2022年入股育碧,與吉勒莫特家族結成聯盟,但雙方一直未見深化遊戲的合作,所以,即使騰訊願意協助吉勒莫特家族捍衛育碧的控制權,相信會繼續扮演被動投資者的角色,既然騰訊投資育碧並非純商業的考量,對其股價影響亦應該有限。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快訊:亞瑪芬體育中國收入大增51%
最新:由安踏體育(2020.HK)分拆的國際運動品牌集團亞瑪芬體育(AS.US)周二公布,今年首季度營收按年增長13%至11.8億美元,其中中國收入大增51%至3.1億美元。 利好:由於旗下高價品牌始祖鳥(Arc’teryx)表現理想,其技術服裝部的營收大增44%至5.1億美元。公司表示,該品牌帶來的增長能為股東帶來良好經營業績和豐厚回報。 值得關注:該公司包括Wilson品牌在內的球類事業部銷售額,按年下降14%至2.73億美元。 深度:亞瑪芬體育1950年在芬蘭赫爾辛基成立,1977年在赫爾辛基納斯達克(Nasdaq Helsinki)上市,2019年獲安踏、私募基金方源資本(FountainVest Partners)、瑜伽服lululemon創辦人Chip Wilson及騰訊控股(0700.HK)合組的財團私有化。該公司目前經營多個國際體育品牌,產品銷售予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即使面對新冠疫情,近年收入亦迅速增長,並於今年1月上市。公司預計,今年全年營收增長在15%左右,毛利率約為54%。 市場反應:亞瑪芬體育周二大挫7.9%至14.76美元,比上市價13美元高13.5%。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騰訊瘦身 虎牙重生?
繼出售動漫業務後,騰訊又將旗下海外應用商店APKpure售予虎牙 重點: 虎牙計劃透過收購APKpure增強國際推廣和分銷遊戲的能力 政府持續收緊網遊監管,騰訊加速出售邊緣業務 李世達 繼兩周前出售騰訊動漫與閱文集團(0772.HK)後,騰訊控股(0700.HK)再度出手縮減非核心業務。12月22日,直播遊戲公司虎牙資訊科技有限公司(HUYA.US)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文件,披露以8,100萬美元(5.8億元)的現金對價,從騰訊手中收購一家全球移動應用服務提供商的100%股權,後續的收購價格可能會根據慣例進行調整。 雖然虎牙並未公布收購目標,但有媒體披露,收購標的是騰訊旗下的海外應用商店APKpure。 虎牙計劃透過收購移動應用服務提供商,來增強虎牙在國際推廣和分銷遊戲應用的能力,同時與公司的海外遊戲直播平台NimoTV形成協同效應。對於正在推動遊戲相關服務,及相關商業化業務轉型的虎牙來說,收購APKpure正是轉型的重要一步。虎牙此舉也受到市場歡迎。12月26日虎牙股價上漲約4% APKpure是騰訊旗下一個海外應用商店,早年間是國內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產品,主營海外應用商店業務,主打提供最全面的應用程序、遊戲和各種程序的歷史版本。2021年被騰訊收購。 如同此前閱文接手騰訊動漫,今次虎牙收購海外應用商店平台,似乎是「物盡其用」創造雙贏。 騰訊持續脫手邊緣業務的背景,是中國官方對遊戲行業的監管持續收緊。近年來官方持續對未成年人接觸網絡遊戲進行規管。 網遊監管續收緊 最新的舉措是國家新聞出版署日前發布的《網絡遊戲管理辦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內容提及網路遊戲不得設置每日登錄、首次充值、連續充值等誘導性獎勵,同時網路遊戲出版經營單位不得以炒作、拍賣等形式提供或縱容虛擬道具高價交易行為等。 文件出台後,網易(9999.HK)股價下挫24.6%,騰訊控股跌超過12.4%,兩大遊戲巨頭市值共蒸發5,045億港元。 面對市場的激烈反應,官媒中央電視台在文件公布翌日(23日)表示,鑒於各方表達的關切和意見,政府將「認真研究」所設想的新措施,並對其進行「調整和改進」。監管機構可能會修改草案中,規定玩家帳戶充值上限和用戶每天登錄上限的條款。 無論最終落實的措施為何,騰訊已打定主意減少邊緣業務。集團總裁劉熾平上月曾指出,公司日後會聚焦增長潛力更高的業務,並削減低毛利業務,亦會持續控制支出及提升人手效率。「降本增效」一直是騰訊近兩年來的戰略目標。 騰訊不斷「降本增效」 近兩年來,騰訊旗下多款服務產品停運,包括騰訊待辦、音頻平台企鵝 FM、電商產品「QQ 小店」、遊戲直播平台企鵝電競、新聞閱讀產品看點快報等。多合一社交平台NOW直播,亦在本月底全面停止運營並下架,用戶將轉移到虎牙平台。 從去年以來,騰訊陸續關停了各種邊緣業務。投資方面,市場數據顯示,騰訊今年至今公開投資了35家公司,出手次數是近十年最低點。 至於虎牙,則是在遊戲直播退燒後尋找新的成長點。第三季財報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營收為16.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3.8億元下降30.7%,較上一季度的18.2億元下降10%。自2021年第四季度以來,虎牙營收已連續八季度同比下滑。 虎牙營收超過九成來自直播收入,近年來因為監管因素,直撥收入持續下滑。2023年第三季度直播收入為15.3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4%,季度付費用戶從550萬降至420萬,用戶規模持續倒退。 屋漏偏逢連夜雨,虎牙知名《王者榮耀》遊戲主播「張大仙」,決定轉投抖音,12月2日在抖音的首場直播吸引超過6,000萬人次觀看。大主播出走連帶讓平台流失許多用戶。 收購符合轉型目標 為了恢復增長,虎牙決定實施多元化計劃,將進軍爭議較少的遊戲相關服務,如遊戲分銷、遊戲道具銷售以及遊戲廣告等不易受到監管打擊的業務。如此看來,收購APKpure便是合理的選擇。 騰訊是虎牙的大股東,截至2023年3月31日,騰訊持股46.7%,有70.3%投票權。六個月前,騰訊副總裁林松濤接替黃凌冬出任虎牙董事長;三個月前,帶領虎牙上市的董榮傑卸任CEO職務,原高級副總裁黃俊洪和財務副總裁吳欣出任代理聯席CEO。 值得一提的是,林松濤在騰訊期間先後擔任即時通訊軟件QQ、QQ空間、開放平台與應用寶等夜的核心負責人。即使出任虎牙董事長,林松濤仍繼續在騰訊履職,負責「應用寶」業務。 林松濤曾經表示,「我們的三年計劃,將提高遊戲相關服務的收入比例,並在整個價值鏈上實現更平衡的收入組合,這將加強公司基本面,促進長期增長。」 遊戲直播平台收入持續減少,是整個行業的普遍現象,而單一營收來源不利公司的長遠發展。 在抖音、嗶哩嗶哩(BILI.US;…
快訊:易鑫上季汽車融資額增加30%
最新:互聯網汽車金融交易平台易鑫集團有限公司(02858.HK)周三公布,今年第三季的汽車融資總額按年增加30%至177億元。 利好:該公司的新車融資金額增長62.5%至112億元,主要受惠於新能源汽車業務表現強勁,融資金額大增219.4%至42億元。 值得關注:其二手車業務表現仍然相對疲弱,期內融資金額減少3%至66億元。 深度:易鑫是中國領先的互聯網汽車金融交易平台,最大股東爲互聯網巨頭騰訊控股(0700.HK)。該公司本來經營直接汽車貸款和車輛租賃,但監管機構嚴控在綫金融及P2P網貸,決定轉型為貸款中介,輔助銀行提供汽車貸款。今年上半年,其收入上升16%至28.44億元,主要受惠於其他平台服務收入大增65%至5.2億元,彌補了貸款促成服務的1%疲弱增長。 市場反應:易鑫股價周四下跌,中午收市跌1.6%至0.61港元,接近過去52周的低位。 記者:歐美美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絡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百川智能有機在AI賽道贏得一席位
這家成立僅六個月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獲得3億美元融資,憑借與騰訊的關係,得以向早期成立的競爭對手急起直追 重點 聊天機器人初創企業百川智能,成立僅六個月,已完成3億美元融資,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等參與了本輪融資 創始人與騰訊旗下的搜狗密切關係,而公司已有六款產品上市 陽歌 再一次,中國又有一家人工智能 (AI)初創公司獲得了巨額融資。 這次是百川智能。其微信公眾號上周發布的公告披露,公司成立僅六個月,就完成新一輪的3億美元(22億元)融資。因在早期的天使融資中獲5,000萬美元,公司在短暫的時間里,總融資規模達到3.5億美元。 對於一家年輕的公司來說,還算不錯,儘管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出了名是對現金需求巨大。 百川智能最值得注意的是它與互聯網巨頭騰訊控股(0700.HK)間的密切關係。這些關係大多是積極的,但也喜憂參半,原因我們稍後會解釋。最明顯的是,這種關係意味著百川智能應該能夠獲得充足的資金來推動增長。與中國其他很多熱門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一樣,百川智能的其他投資者名單,讀起來就像是中國頂尖科技公司名錄,不僅包括騰訊,還有百度(BIDU.US;9888.HK)、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和小米集團(1810.HK)。 百川智能的網站還指出,截至上周發佈公告時,擁有員工170人,來自很多中國頂級科技公司,包括百度、華為、微軟、騰訊和字節跳動。創始人王小川是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創業者之一,大約二十年前開發出了搜狗搜索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為止的投資者名單里全是中國機構,這並非巧合,因為美國最近採取措施,限制西方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中國人工智能企業。人工智能和高科技微芯片是兩個關鍵領域,華盛頓方面試圖在這兩個領域,限制中國獲得西方的技術和資金。 因為是一家新公司,百川智能尚未受到美國的任何具體限制。但我們預計該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名單」,在獲取最尖端的西方技術方面受限只是個時間問題。過去兩年,中國另外兩家更先進的人工智能公司商湯(0020.HK)和第四範式(6682.HK)均在香港IPO前後被列入該名單,打擊了對其股票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商湯還被列入了美國財政部的另一個黑名單,禁止美國投資者購買該公司股票。第四範式還沒被列入該名單,但這一結局似乎不可避免。 百川智能最新的融資公告未提到估值,但我們懷疑可能仍低於10億美元,這是公司邁進「獨角獸」行列的門檻。 儘管如此,由於其背景以及與騰訊的密切關係,這家公司看起來仍值得關注。 與騰訊的關係 在中國科技界,百川智能的創始人王小川因為在搜狗的經歷而聞名,在搜狗成立之後的大部分時間里,它都隸屬於中國最早的門戶網站之一搜狐(SOHU.US)。從某些方面來說,這是一項重大成就,但也帶來些許的負面影響。 儘管起步較早,並先後得到了搜狐和騰訊等知名互聯網公司的大力支持,但王小川始終未能將搜狗,變成中國互聯網搜索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早期,這個市場由谷歌主導,但在拒絕刪除敏感內容後,谷歌最終於2010年退出中國市場。 但在退出之前,谷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就已經輸給了百度,後者在利潤豐厚的中國搜索市場,佔據了十多年主導地位。搜狗和其他幾個挑戰者,在百度的陰影下努力了多年,始終沒能取得成功。2013年,搜狗與騰訊旗下的搜索引擎搜搜合併,騰訊成為合併後公司的主要投資者,這對搜狗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搜狗於2017年在紐約上市,2021年完成與騰訊合併從美退市,成為後者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但即使有這些優勢,搜狗仍然遠遠落後於百度,截至8月,它僅佔中國搜索市場的10%。 搜狗曾經有好幾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從百度那裡搶走市場份額,尤其是2016年百度曝出重大醜聞,它將付費內容與自然搜索結果混在一起,卻不向用戶披露相關事實。 歸根結底,王小川曾有大好機會成為中國互聯網真正的巨頭,但卻始終未能實現這一潛力。所以,他在百川智能會有更好的運氣嗎? 據公司網站介紹,儘管成立時間不長,但該公司已經推出了六款產品。它們都是大語言模型(LLM)聊天機器人,類似於ChatGPT那種。百川智能之所以能夠如此迅速地將如此多的產品推向市場,意味著它的橫空出世,離不開與搜狗的密切合作,儘管王小川已於2021年正式從後者離職。今年4月推出百川智能時,王小川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的創始團隊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搜狗,不過他又補充說,不到總數的一半。 這意味著騰訊仍是這家公司背後最大的力量,這無疑將有助於其發展。 除了讓如此多的產品快速上線和運行之外,百川智能另一引人注目點,是因為在8月底,成為八家獲政府首批公開發佈聊天機器人的公司之一。這似乎也表明公司與政府關係密切,由於聊天機器人的敏感性,這種關係在中國非常重要。 總而言之,百川智能只是最近出現的眾多中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之一,而且在這個需要大筆燒錢的行業里來得相對較晚。百川智能與騰訊的緊密聯繫似乎增加了它成功的機會,這是其他許多獨立公司所沒有,但真正成功還需要市場的認可,而這正是王小川在搜狗始終未能做到的。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