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nded in 2005 and listed in the U.S. in 2010, with a secondary listing in Hong Kong in 2022, Noah is shifting the focus of its asset management business to affluent investors and scaling back its emphasis on mainstream clients after getting caught up several years ago in a case involving fraudulent investment products.

快訊:諾亞控股收入挫 經營利潤率大減

最新:諾亞控股私人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四公布,今年第一季收入按年減少19.2%至6.5億元,淨利潤更大減46.2%至1.31億元。 利好:截至3月底,該公司註冊客戶總數為45.77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3.9%,其中境外註冊客戶人數為15,725人,按年大增17.1%。 值得關注:該公司第一季的經營利潤率為18.7%,比去年同期的34.7%大挫16個百分點,主要因為財富管理業務的經營利潤率,由去年同期的34.8%大減至14.1%。 深度:諾亞控股成立於2005年,2010年在美國掛牌,並於2022年在香港第二上市,公司近年經歷行業嚴厲監管及捲入投資詐騙事件後,決意在逆境中轉型,把業務集中在富裕階層身上,並縮減借貸服務等主流客戶業務,協助業務重上軌道。雖然在公開市場波動的背景下,該公司近年業務受到挑戰,但受惠於保險產品的分銷規模,加上在全球加快擴張步伐,其收入及盈利表現去年重展升勢。 市場反應:諾亞控股的港股周四窄幅波動,中午收市無升跌,報21港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間位置。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uyi and Fanhua in share swap

普益收入縮水 泛華出手打救

通過一項股票置換協議,這兩家公司各自的一批股東將收購對方的多數股權 重點: 通過股票置換,泛華控股的一批股東,將獲得普益財富77%的股份,普益的一批股東則獲得泛華50.1%的股份 達成協議之際,普益集團正面臨收入縮水和持續的虧損      梁武仁 財富管理公司普益集團(PUYI.US)將其命運和對盈利的持續追求,與規模比自己大得多、並且處於盈利狀態的保險經紀公司泛華控股集團(FANH.US)緊密聯繫在一起。 按照週三宣布的協議,包括首席執行官胡義南在內的一批泛華股東,將自己的部分股票換成普益新發的股票,置換比例為每兩股泛華換一股普益的股票。交易將讓泛華的股東獲得普益約77%的股份,而普益的股東也將持有泛華50.1%的股權。 預計將於本週完成交易,本質上將讓普益不花一分錢,就能獲得泛華的多數股權。與此同時,泛華的股東透過持有普益的多數股權而保留對泛華的控制。 不到一周前,泛華控股同意將其持有的普益4.46%的股份售回予給普益,換取1,050萬元現金和普益旗下泛華普益基金銷售有限公司(普益基金)15.41%的股權,該公司是一家公募基金分銷商,是普益的主要業務之一。 泛華和普益於2010年共同創立了普益基金,後來泛華在普益2018年IPO前,將其在該合資企業中的少數股權,轉換為母公司普益集團的4.46%股份。但由於過去三個財年收入下降,利潤受到挑戰的普益股價下跌了約三分之一,這些股份的價值已經縮水。 最新的股票置換協議,實際上把兩家公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看上去有些奇怪,因為泛華股東為他們新獲得的普益多數股權支付了巨額溢價。受此影響,普益股價週三上漲47%,而泛華的股價只上漲了1.7%。在消息公佈前,普益的市銷率(P/S)已高達近15倍,而在此番股價大幅上漲後,這個數字提高至22倍。 相比下,規模比它大得多的諾亞控股(NOAH.US;6686.HK)的市銷率只有2倍,要合理得多,後者是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也許泛華和普益是在押注,緊密的聯繫可產生協同效應,能帶來更大的增長,特別是對普益,截至6月的最新財年,其收入總額僅為1.14億元。對於兩家公司來說,它們的業務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都銷售金融產品。但普益確實需要取得一些巨大的增長來證明其最新估值的合理性——考慮到其最近收入萎縮,加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這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普益的現金也很少,因為持續虧損,截至6月底僅有1.64億元。 普益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缺乏對新增長引擎的投資,從其嚴格控制支出,幾乎沒有債務這一點上可見一斑。更重要的是,截至6月的財年中,其用於投資活動的現金支出減少了一半以上。雖然這種節儉可能看起來值得稱贊,是慎重之舉,但也表明公司缺乏大部分投資者想要的那種大型增長戰略規劃。 最新的合作可能表明,泛華可能正準備介入並幫助普益快速增長,或許是通過資產注入來實現。此舉可能會迅速將普益的收入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可能會證明該公司的高估值是合理,儘管其收入趨勢並不動人。 成本控制 由於努力降低運營成本,普益的淨虧損在最近一個財年有所收窄。該公司首席財務官胡安林(已於上月辭去該職務),在最新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削減了營銷成本,將重心從新賬戶的開立,轉移到「刺激新投資的增長」。普益還剝離了一家子公司,並關閉多家分支機構,同時裁減了部分員工。 大範圍的成本控制,反映目前中國競爭激烈的財富管理行業正處於艱難時期,因為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悲觀情緒日益加劇,抑制了對各類財富管理產品的需求。由於中國股市是今年全球表現最差的股市之一,普益在截至6月的12個月里,年收入下降了近40%,至我們之前提到的1.14 億元。 普益銷售第三方理財產品,以富裕的中產散戶投資者為主要客戶。但它正試圖增加對更大的專業機構投資者的銷售,由於規模和交易量更大,它們往往更能掙錢。 截至今年6月的12個月里,普益向銀行、保險公司、券商和信託公司等金融機構客戶發行的公募資金,總額同比增長266%。但在此期間,此類基金的總體發行量實際上是呈下降趨勢的,這表明公司在此期間失去了相當規模較小的個人客戶。 通過普益基金銷售的公募資金是其主要收入來源。該公司優先考慮價格透明的公共證券支持的基金,並對此類產品的提供商進行盡職調查。對於中國的財富管理公司來說,這種謹慎態度越來越有必要,以避免由不透明資產支持的基金所導致的損失。本月早些時候,另一家財富管理服務提供商海銀財富控股(HYW.US)就在這方面遇到了麻煩。該公司表示,無法兌現與中國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資產相關的部分理財產品的付款承諾。 儘管最近表現謹慎,普益基金仍然在努力實現業務多元化。它於2020年啓動家族辦公室業務,幫助富裕投資者設立信託賬戶,並提供其他相關服務。但這種擴張是一種小規模的漸進舉措,短期內難以帶來新的大幅收入增長。 與泛華控股的最新交易是另一回事,可能會讓投資者對普益基金的股票刮目相看。泛華控股的收入基礎比普益大得多,而且經營錄得盈利,為後者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源。例如,不斷壯大的聯盟可以使其產品多樣化,包括保險在內,這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主要增長引擎。這樁新聯姻會帶來什麼結果,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甚至可能最終導致兩家公司的真正合併。但至少就目前而言,對普益的股東來說,這筆交易真的沒有太多不好的地方。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房地產市場疲軟 海銀控股尋新財富

這家資產管理公司正在跨出專注於為富裕投資者提供房地產相關投資的傳統,進行多元化發展 重點: 海銀控股正在進行多元化發展,跨出以房地產為中心的財富管理業務,涉足更廣泛的資產管理和醫療保健服務 在截至去年12月底的六個月裏,該公司營收增長17.6%,但利潤與上年同期持平   沈如真 在海銀控股(HYW.US)於2021年初在美國IPO之前,這家中國財富管理公司試圖借助其與中國龍頭房地產開發商之一中國恆大(3333.HK)的聯繫,來激發投資者的興趣。當時,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一派繁榮,房地產價格持續了長達二十年、每年有雙位數的漲幅。  「我們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財富管理產品分銷商……(房地產財富管理產品)在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的中國投資者中大受歡迎,」總部位於上海的該公司在其招股說明中吹噓說。 然而,把時間快進到兩年多一點之後的今天,海銀控股總裁王滇現在正在努力撇清其管理的公司與恆大的關係,後者已名譽掃地,成為中國處境艱難的房地產行業債務危機的典型代表。 在上週四發表的一封冗長的2023年股東信中,王滇一次都沒提到恆大或房地產行業,信中回顧了海銀控股在截至去年12月底的六個月的最新業績,以及此後的公司發展。 相反,王滇集中介紹了公司不斷實現產品和業務線多元化、加大技術投資的努力,及其「財富+健康」戰略。根據該戰略,海銀控股涉足更穩定、潛在利潤豐厚的醫療保健業務,為富裕人士提供服務。  「儘管宏觀經濟環境充滿挑戰,2022年的疫情讓情況進一步複雜化……海銀在過去一年裏仍繼續前行,尋找機遇並取得突破。」王滇對股東表示。 這一重大轉變突顯出在北京方面努力遏制高槓桿開發商的努力下,中國的投資格局發生巨變,在房地產市場飛速發展時期,這些開發商蓬勃發展。就在兩年前,海銀控股還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繁榮會持續下去,為客戶提供強勁、穩定的收益來源。 如今,房地產相關投資產品已成為投資者的最新「禁區」,很多人因源源不斷的債券違約、股市暴跌甚至部分企業破產重組而蒙受損失。 海銀控股的轉型計劃還突顯了一家擁有17年歷史的公司的決心和敏捷,該公司在中國多個經濟和政策週期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倖存者,而在這段期間扼殺了許多企業。 它是一家民營企業,所處的還是敏感的、在很大程度上仍由國有企業主導的金融領域,這使它的承受能力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至少目前,海銀控股的未來因中國疫情後復蘇乏力、中美緊張局勢揮之不去和激烈的競爭而陰雲密佈。全國財富管理市場擁擠,有1,000多家參與者,其中包括很多中國頂級券商。但該公司的重心從房地產轉向,似乎正在開花結果,至少從其最新業績來看是如此。 截至去年12月底的上半財年,海銀控股收入按年增長17.6%,至10.4億元。其淨利潤增幅則要小得多,為0.3%,達到7060萬元。核心的財富管理業務期內交易額達401億元,較上年增長6.9%。 多元化驅動 海銀控股的資產管理業務在這六個月規模達到70.1億元,按年增長了一倍多,從中可以看到其在財富管理之外的多元化努力。該公司還開始為高淨值客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並從這項新興業務中獲得收入。 在其主要的財富管理部門,該公司正在迅速減少對房地產相關產品的依賴,它們曾佔其投資組合的一半以上。2022年,房地產相關金融產品佔銷售給海銀控股客戶的理財產品總交易金額的37.9%,低於一年前的58.2%。 與此同時,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產品的交易額躍升111.8%,這反映出該公司正努力轉向表現較好的新增長引擎。 海銀控股在之前的一次電話會議上表示,它也在從長期投資產品轉向短期投資產品,反映出其產品戰略和客戶偏好的轉變。此外,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客戶需求,它還主要通過香港子公司,推出了更多離岸產品,以對衝匯率風險和放緩的國內經濟。 但海銀控股更為大膽的舉措之一是進軍健康管理服務,這是其「財富與健康」雙引擎增長計劃的一部分。通過涉足健康管理業務,它希望創造交叉銷售機會,更好地為那些高淨值客戶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 該業務規模仍相對較小,截至去年底僅有28,763名客戶,收入3,800萬元。該公司在過去兩年中收購了上海、北京、成都和重慶的五家高端診所,為這些客戶提供服務。  「我們相信,隨著我們將海銀健康整合到我們的客戶服務矩陣中,它將與我們的財富管理業務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王滇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說。「如果看一下中國的健康管理行業,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增長機會,特別是在高端領域。」 業務的重組幫助海銀控股在經濟挑戰中繼續前行,而其很多同行都遭受了重創。其中包括鉅派投資,它銷售的也是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領域的產品,去年該公司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因為股價下跌使其市值低於上市公司必須滿足的1500萬美元(1.09億)水平。 然而,海銀控股面臨著來自更大的競爭對手諾亞控股(NOAH.US; 6686.HK)的激烈競爭,後者擁有中國獨立財富管理市場20%的份額,也一直在積極發展離岸業務。與海銀控股一樣,諾亞控股也經歷了從一家普通的資產管理公司向更注重高淨值客戶的轉型,由此可見對此類客戶的爭奪激烈。 包括中金公司(3908.HK;601995.SH)和中信證券(6030.HK;600030.SH)在內的券商也在加碼它們的財富管理業務,以期在摩根士丹利估計可能增長到16萬億美元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中獲得更大份額。…

快訊:銷售開支大增 諾亞控股少賺兩成

最新:諾亞控股私人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二公布,今年第一季收入按年微升1%至8.04億元,但淨利潤減少20%至2.44億元。 利好:期內,該公司分銷的投資產品總價值按年上升12%至168億元,主要得益於淨值型公募基金產品,以及私募證券基金產品分銷的增長。 值得關注:該公司淨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期內推出多項海外客戶活動,導致銷售開支大增61.4%,加上理財師薪酬開支上升35.3%,令經營收益減少11.1%至2.79億元。 深度:諾亞控股成立於2005年,2010年在美國上市,公司近年經歷行業嚴厲監管及捲入投資詐騙事件後,決意在逆境中轉型,把業務集中在富裕階層身上,並縮減借貸服務等主流客戶業務,協助業務重上軌道。去年,由於新冠疫情限制措施,加上公開市場波動,對該公司的業務帶來挑戰,其營收大減27.7%至31.3億元,non-GAAP淨利潤也下挫26.5%至10.1億元,僅處於全年盈利指引的低端。 市場反應:諾亞控股在紐約上市的股份周二軟0.9%至14.67美元;其港股周三窄幅波動,中午平收於265港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間位置。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快訊:諾亞控股掛牌未足月 擬申請‘雙重主要上市’

最新:諾亞控股私人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三宣布,董事會已批准公司尋求轉換為港交所“雙重主要上市”的動議,並授權高級管理層進行相關準備工作,以採取必要程序以完成主要轉換。 利好:由於公司今年4月被美國證交會列入預除牌名單,如果能取得港股的雙重主要上市身份,即使其紐約上市的股票最終被除牌,亦可以保障公司的上市地位。 值得關注:該公司今年7月13日才剛於港交所以第二上市形式掛牌,如今在不足一個月內決定申請轉換為雙重主要上市,或令投資者對管理層的決定感到奇怪。 深度:諾亞控股成立於2005年,2010年在美國上市,公司近年經歷行業嚴厲監管及捲入投資詐騙事件後,決意在逆境中轉型,把業務集中在富裕階層身上,並縮減借貸服務等主流客戶業務,協助業務重上軌道。該公司上月在港股第二上市,期望減低其美國上市股份可能遭退市的風險,如今計劃申請轉換為雙重主要上市這個更具保障的身份,將需要滿足港交所上市規則較嚴格的要求。不過,雙重主要上市可以讓諾亞的股票通過南下港股通計劃,讓內地投資者參與買賣,而第二上市的公司則不能享有這項權利。 市場反應:諾亞控股在紐約上市的股份周三大漲7.1%至16.66美元;至於其港股周四升幅相近,中午收盤急升8.3%至261港元,比上市價292港元仍低10.6%。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