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新生擬大舉擴張門店 提升交付能力與品牌形象
這家循環經濟龍頭企業宣佈,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將旗下愛回收門店網絡規模擴大近兩倍至5,000家 重點: 萬物新生通過大幅拓展實體門店網絡強化品牌效應,重點培育面向終端消費者的回收與零售業務 與蘋果合作的手機回收項目及海外拓展等新業務仍在策略調整期 陽歌 在線上渠道主導的現代零售生態中,實體門店網絡仍是觸達消費者與建立品牌認知的核心資產。品牌傳播而言,線上社交媒體也是對線下口碑傳播的重要補充——這是中國領先的循環經濟企業萬物新生(RERE.US)在最新財報中傳遞的關鍵信號,這家公司的業務以智能手機回收為核心,並逐漸延伸至黃金飾品、奢侈品等日常消費品回收領域。 財報顯示,在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5.2%至48.5億元(6.69億美元)、全年增幅穩定在25.9%的背景下,萬物新生啓動愛回收門店網絡的戰略性擴張。除提升品牌影響力外,該計劃旨在強化消費端直售業務佔比——該業務毛利率顯著高於面向經銷商的模式。財報同時披露,公司正在優化與蘋果(AAPL.US)自2023年啓動的iPhone回收合作項目,為這項頗具潛力的業務尋求更好的盈利模式。公司同時終止了部分虧損的海外電商試點項目,但暗示將探索跨境業務新路徑。經過多年商業模式迭代,萬物新生已在運營利潤率和淨利率層面實現健康盈利。現階段而言,公司的大部分戰略舉措屬於業務優化而非方向性調整,現階段戰略重心轉向優勢業務的擴張與低效業務的收縮。這些舉措的效果也體現在了利潤數據中:公司第四季度錄得7,740萬元淨利潤,創單季新高且較前紀錄提升逾三倍;季度經營利潤5,310萬元,連續第二個季度盈利,較上年同期淨虧損1,670萬元實現反轉。「我們相信,在二手回收領域,愛回收這樣的優質品牌仍然稀缺。」創始人兼董事長陳雪峰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受積極財報及公司給出的當季26%營收增速指引提振,疊加5,000萬美元股票回購計劃持續推進,公司股價在財報發佈次日上漲9.4%,年內累計漲幅近三倍,並達到三年新高。當前機構投資者包括瑞銀、摩根士丹利、普徠仕及景順,持股比例均超過1%。 門店擴張計劃 截至去年末,愛回收已在全國283個城市佈局1,861家門店,季度環比增長約14%。陳雪峰披露,未來三年計劃將門店總量提升近兩倍至5,000家,其中今年將新增800家。儘管長期利好明確,但短期擴張或將帶來利潤壓力——人員擴充及新店運營導致四季度履約成本同比增長31.8%。為提升品牌認知度,公司於2024年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社交平台投入1億元開展新媒體營銷。而實體擴張戰略不僅提升品牌能見度,更推動產品收入中的零售收入佔比從2023年一季度的17%提升至去年四季度的29%。陳雪峰表示中長期目標是將消費端直售佔比提升至50%。 針對與蘋果的合作項目,公司透露該業務已進入「模式轉換期」,正通過定價與運營策略調整來提升盈利能力。儘管去年達成10億元營收目標,CFO陳晨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預估該業務的規模下降但運營利潤率為正。”海外佈局方面,萬物新生在四季度終止了若干虧損項目,或許是海外的電商項目,但沒有披露具體細節。此前公司在中國香港、日本、瑞典設有合作項目。公司暗示可能推動在中國回收的手機向海外進行銷售。「二手手機的出口和跨區域流轉有著重大機會,我們將繼續進行創新探索。」陳雪峰表示。最後公司指出今年1月中國將智能手機納入全國以舊換新補貼範圍。該政策雖不直接影響公司的銷售,但有望提升舊機回收供給,為公司創造更大業務增量。經歷大幅上漲後,萬物新生的當前市銷率仍維持在0.38相對的低位。較二手服裝平台Rent the Runway (RENT.US) 0.05的市銷率具有優勢,但低於TheRealReal (REAL.US) 0.98的水平。其競爭對手閃回科技去年9月遞交港交所IPO申請,或將為其提供更直接的本土市場參照。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手機玻璃供應商藍思科技擬赴港上市
深圳上市的手機玻璃供應商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433.SZ)周四發公告,擬發行境外上市H股股票,並申請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以推進全球化戰略布局,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增強綜合競爭力。公司將在24個月內擇機完成本次發行上市。 成立於1993年的藍思科技,由湖南女商人周群飛創立,為包括蘋果iPhone在內的許多智能移動終端提供玻璃蓋板。有消息指,蘋果計劃在未來的可折疊設備上使用藍思科技提供的超薄玻璃(UTG),預計藍思科技將獲得約70%的訂單。另外,今年2月底,公司也與AI眼鏡製造商杭州靈伴科技(Rokid)達成深度戰略合作,提供技術與產業鏈支持。 受惠於國家消費補貼政策擴大,今年以來,藍思科技股價已上漲28.2%,市值來到1,398億元。公司股價周四高開0.11%,報28.1元,其後轉跌,至中午收市報26.08元,跌7.0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榮耀完成股改 敲響上市大門
自與華為分家之後,榮耀何時上市就是市場熱議的話題,在完成股份制改革後,榮耀的上市路徑已逐漸清晰 重點: 榮耀CEO趙明曾表示,肯定在中國上市,不會借殼上市 2024年第三季度,榮耀中國市佔率排名第三,僅次於vivo和華為 李世達 自四年前從華為(Huawei)獨立分拆出來後,智能手機品牌榮耀(Hornor)何時上市就成為關注焦點。近日此事總算有眉目,榮耀在官網公告,榮耀終端有限公司已於2024年12月28日依法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稱變更為「榮耀終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革完成後,將適時啟動上市程序。 股份制改革是指企業透過對業務、治理結構、財務等方面的重組,把組織形式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過程。根據證監會規定,採取公開發行股票方式進行融資的企業,必須具備「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形式,因此股改也是上市前的必經過程。 成立於2013年的榮耀品牌,原本為華為手機的子品牌。2020年11月,在美國政府制裁壓力下,為了保全榮耀品牌及供應鏈的發展,華為將榮耀售予深圳智信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此後華為不佔任何股份。深圳智信是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與30多家榮耀手機的代理商、經銷商聯合投資成立,背後的實際控制人為深圳國資委。 目前,公司註冊資本為322億元,股東數已有23家,包括京東方(000725.SZ)、中國電信(0728.HK; 601728.SH)、中國移動(0941.HK; 600941.SH)、中金資本、國信資本、鯤鵬資本等,股東陣容十分強大。 儘管被迫走上獨立的道路,榮耀仍交出不俗的成績。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榮耀是中國第三大手機廠商,出貨量為1,030萬台,市佔率為15%,僅次於vivo的19%和華為的16%,小米(1810.HK)、蘋果(AAPL)則分別以15%、14%的市佔率排在第四、第五。 由於榮耀尚未完成股份制改革,市場上多次傳出榮耀擬「借殼上市」的消息,2021年8月,波導股份(600130.SH)被傳與榮耀「借殼上市」相關,股價三日內漲超20%;2023年11月,借殼上市傳言再起,深圳國資旗下上市公司迎來一波大漲;到2024年8月,榮耀公布將在第四季度啟動股份制改革後,參股榮耀的兩家上市公司愛施德(002416.SZ)與天音控股(000829.SZ)股價同樣應聲大漲。這些現象反映出市場對榮耀的高度期待,榮耀的一舉一動可謂動見觀瞻。 估值超2,000億元? 不過,榮耀CEO趙明此前曾明確表示,「我們肯定在中國上市,借殼上市從來不是榮耀的選擇」。至於在A股或港股上市,公司並未明言。 2024年8月,有媒體曝光一份榮耀Pre-IPO融資計劃顯示,榮耀擬於2024年遞交材料申報創業板上市,Pre-IPO輪估值為2,000億元,但這計劃未獲榮耀方面證實。與已上市的手機廠商相比,小米目前的市值約8,700億港元,傳音控股(688036.HK)市值接近1,100億元,前者市盈率約24.9倍,後者則為19倍。 如今榮耀正式完成股份制改革,距離上市又跨進一大步。中國各大手機品牌中,華為、vivo與OPPO目前都未上市,港股上市的小米不只賣手機,A股上市的傳音則主要經營非洲市場。因此對市場來說,榮耀上市具備一定的「稀缺性」。 榮耀加速推進上市可能源於股東兌現價值的需要。2023年11月,深圳國資背景的吳暉,接替曾經的華為高管萬飈出任榮耀董事長,據當時媒體報道,吳暉的首要任務之一是推動公司上市進程。這或許說明了大股東的態度。 此外,許多榮耀的股東都是公司的供應商或經銷商,而華為與榮耀在經銷商方面重疊度很高。當華為強勢重返手機市場後,與榮耀就成為競爭關係,經銷商勢必面臨取捨的壓力,而加速上市或許就是榮耀穩住經銷商的方法之一。 打造智能設備生態鏈 對榮耀來說,上市將是實現獨立自主的證明,也是新起點的開始。榮耀全資子公司深圳星耀終端有限公司,近期對外新投資了四家子公司,經營範圍涵蓋移動終端設備銷售、家用電器銷售、可穿戴智能設備銷售、智能機器人銷售、智能無人飛行器銷售等,顯示榮耀正積極打造自己的智能設備生態鏈。同時,發展AI與拓展海外市場,也是榮耀的當務之急。 從被迫分家到IPO,榮耀的發展歷程絕對是市場歡迎的好故事、現在就看他們如何走完上市之路。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聯想AI布局初見成效 「地緣政治」續縈擾不休
上半年盈利大增41%,聯想在AI技術上的布局正在獲得回報 重點: 公司截至9月底止的半年度盈利大增41% 上半年度,公司非個人電腦業務收入佔總收入比重達46%,創下歷史新高 李世達 聯想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近日重申對AI技術的信心:「AI不是泡沫,是可持續的發展的機會。」受惠於對混合式AI技術的成功布局,聯想集團有限公司(0992.HK; LNVGY.US)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對AI技術的投入,已成為科技公司競爭力的關鍵,聯想最新的業績報告似乎證明了這一點。根據公司截至9月底止2024/2025財年上半年度業績,期內收入332.9億美元(2,406.9億元),按年升22%;股東應佔溢利6億美元,大增41%。其中第二季度錄得178.5億美元收入,年升24%;股東應佔溢利3.6億美元,年增44%,增長相當迅猛。 報告期內,公司三大業務板塊,包括「智能設備業務」、「基礎設施方案業務」,以及「方案服務業務」,均全數錄得兩位數增長。 「智能設備業務」方面,受惠個人電腦與智能手機的快速增長,收入年增14.5%;其中個人電腦業務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至24%,對第二位的領先優勢擴大至四個百分點。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業務收入亦分別實現43%和19%的增長,表現強勁。 AI PC將佔主導地位 公司指出,於5月推出兩款AI PC(人工智能電腦),目前已佔集團在中國區筆記本電腦出貨量的兩位數份額。公司預計,到2024年底,AI PC將佔出貨量的10%,並預計到2026年將上升至60%、2027年則會升至80%。 根據行業研究機構IDC的數據,今年7月至9月,全球PC出貨量按年下滑1.5%,但聯想卻實現逆勢增長,同期個人電腦出貨量同比成長3%,主要競爭對手戴爾(DELL.US) 和蘋果(AAPL.US)出貨量則都出現下降。 另外,公司在「基礎設施方案業務」上,受惠客戶加大AI基礎設施投資,收入按年大增65%,虧損則較去年同期減少36%至7,300萬美元。 「方案服務業務」方面亦錄得12%的收入增長,主要受「即服務」及人工智能驅動解決方案的強勁需求帶動。 三大業務快速增長背後,是聯想在AI技術、全球市場擴展和多元化業務上的深入布局。 在楊元慶看來,AI不只在雲上面,聯想看好的AI是混合式AI(Hybrid AI),是「公共智能」和「私域智能」的結合,也就是「雲」和「終端」的整合,才是未來的大方向。 今年10月,楊元慶與輝達(NVDA.US)執行長黃仁勳在Lenovo Tech World 2024 大會上,共同發布了企業級AI功能全堆疊式平台「Lenovo Hybrid AI Advantage with…
華為鴻蒙星河版可否闖過微信考驗?
華為自主研發的最新版操作系統的測試結果,可能會決定其整個智能手機戰略未來的走向 卓薇安 在科技巨頭對智能手機生態系統主導地位的持續爭奪中,華為對鴻蒙系統的推動已經成為了關注的焦點。雖然公司大力宣傳其最新操作系統(OS),但隨著專為鴻蒙星河版設計的最新微信版本的推出,迎來了真正的試金石。不過初期結果讓許多人懷疑鴻蒙星河版是否能不負眾望,還是會在中國多款不可或缺的應用程序的重壓下功虧一簣。 對華為和微信都是高風險 微信有超過10億用戶,在中國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從消息收發和支付到社交網絡和電子商務,它是許多人數字生活的支柱。華為知道,贏得微信用戶對於鴻蒙星河版的成功至關重要。該公司已啓動微信鴻蒙星河版的公測,但目前僅面向一小部分用戶開放。 外界的期待顯而易見。行業分析機構一致認為,微信與鴻蒙星河版的融合程度將決定華為Mate 70智能手機的雄心壯志的成敗,Mate 70是華為首款為展示其原生版OS,即鴻蒙星河版功能的旗艦設備。 但隨著測試的展開,顯然微信在鴻蒙系統的初步體驗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雖然該應用程序涵蓋了聊天和朋友圈等核心功能,但它缺少一些重要功能,例如微信視頻號、搜索引擎、金融服務和AI翻譯。本質上,這是一個精簡後的「核心功能」版本,省略了一些高級功能。這種有限的功能令人側目,尤其是考慮到這款大型國產應用的適配對華為計劃至關重要。 原生鴻蒙的挑戰 最新的鴻蒙星河版也叫「原生鴻蒙」,是一個被徹底重構的操作系統,要求所有應用都用華為專用的ArkTS編程語言從頭重寫。這與早前的鴻蒙版本形成鮮明對比,早前的鴻蒙版本保持了與安卓的兼容性,使得開發人員比較輕鬆地移植他們的安卓應用。 為了模仿蘋果的封閉系統,華為將鴻蒙星河版定位為一個更加封閉和可控的環境,應用程序只能從華為的應用商店下載,付費應用程序的開發者需要支付傭金。雖然這一戰略與蘋果取得成功的「蘋果稅」模式十分相似,但對於習慣了開放的安卓生態系統的開發者來說,這也代表著一個重大轉變。 對於像微信這麼複雜的應用來說,向原生鴻蒙的過渡尤其具有挑戰性。該平台的眾多功能——從消息收發和支付到遊戲和商業服務——需要一絲不苟的開發和集成。華為的謹慎態度體現在鴻蒙星河版的限量發佈上,目前僅支持華為Mate 60、Mate X5系列及Pocket 2,不包括9月推出的實驗性更強的Mate XT三折疊機型。 儘管外界對鴻蒙操作系統充滿熱情,但微信適配的初步結果引發了嚴重擔憂。微信對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它與鴻蒙操作系統的融合被視為華為整個生態系統成功的關鍵。然而,我們對一小部分獲得微信鴻蒙原生版體驗名額用戶的評價進行的獨家分析顯示,體驗被簡化,許多關鍵功能缺失。 同時,由於鴻蒙星河版的系統問題,稀缺的體驗機會被「灰色產業」通過算法搶走,然後在二級市場高價非法交易。這進一步加劇了公眾和開發者對鴻蒙星河版安全性的擔憂。 華為更廣泛的戰略:是仿效蘋果還是落後於蘋果? 華為對鴻蒙操作系統的願景非常明確:該公司希望創建一個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收入上能與蘋果競爭的生態系統。與蘋果類似,華為正朝著一個封閉系統發展,開發者需要通過其專有應用商店發佈應用,這有可能通過應用傭金產生新的收入來源。 然而,儘管蘋果的封閉系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華為的道路可能更加艱難。鴻蒙操作系統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仍然只有17%,說服用戶和開發者從安卓或iOS切換過來並非易事——尤其是旗艦應用表現不佳的話。 鴻蒙操作系統的未來之路 華為的鴻蒙星河版難以將微信完全整合,凸顯了該公司雄心勃勃的計劃所面臨的廣泛挑戰。從零開始開發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絕非易事,說服開發人員投入時間和資源學習像ArkTS這樣的新編程語言也是一場艱苦的戰鬥。此外,華為決定效仿蘋果封閉的生態系統,雖然可能有利可圖,但對於習慣了安卓的開放的開發者來說,這增加了額外的複雜性。 隨著鴻蒙星河版超級應用的公測階段的推進,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華為身上。如果該公司能夠解決問題,提供一個強大且功能齊全的中國應用程序版本,這可能會加速鴻蒙星河版的採用,並讓華為處於安卓和iOS的有力競爭者的地位。然而,如果功能受限持續存在,可能會削弱用戶對新操作系統的信心,阻礙華為更廣泛的生態系統雄心。 在移動生態系統的高風險世界里,華為推動鴻蒙星河版是大膽的舉動,但時不待人。鴻蒙星河版的成敗,可能會決定華為整個智能手機戰略的未來軌跡。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詠竹坊的觀點 卓薇安,駐新加坡記者,專注科技方面的報道,也是科技媒體初創公司Tech Tech China的聯合創始人。她的聯絡方式:techtechchinaeditor@gmail.com…
雷軍青睞的手機收買佬 閃回科技乏投資亮點
內地手機回收的龍頭閃回科技,在今年二月未能在港成功上市後,近日捲土重來 重點: 公司過去三年持續錄得虧損 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只有4.5% 劉智恒 有沒有想過,去年全球二手手機的交付是多少?答案是接近3.1億台,市場之龐大教人吃驚,而中國內地的市場佔比接近四成,當中專營二手手機回收服務的閃回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已是中國第三大手機回收服務商,剛在港遞交上市申請。 公司的業務模式是通過旗下的「閃回收」品牌,透過合作商店的線上及線下渠道進行以舊換新;在獲得舊機後,經過檢測、分級和定價,再通過自家線上平台「閃回有品」,以及在第三方電商平台營運的自有網店上出售。 發展迅猛 閃回是一家相當年青的公司,2016年在深圳成立,短短8年已向港交所敲門,這不得不歸功於創始人劉劍逸,他在通信行業經驗豐富,工作18年,積累極廣人脈,公司成立一年已與國內主要運營商達成合作。更了不起是他打動了小米董事長雷軍的心。 雷軍透過金米投資、杭州順贏及順為科技參與閃回的A輪融資,並佔股約20%,後經過幾輪融資,雷軍及相關人士的持股降至約11%。 在基金加持下也不負所望,公司業務遍布內地31個省份,涵蓋逾49,000家線下門店。公司收入持續上升,2021年至2023年分別為7.5億元、9.19億元及11.58億元,截至今年6月的中期收入也達5.77億元。 閃回申請上市信心十足,最大優勢無疑是國家對相關業務的認同。早於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部已發布對智能手機等九類電子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的指導意見。國務院於今年3月更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要消費品以舊換新,以及循環利用。中國城市正陸續配合,今年7月深圳就推出方案,鼓勵智能手機以舊換新的計劃。 連年虧損 國家取向雖對閃回有利,實際運營情況則是兩碼子事,其中一大問題是生意愈做愈大,卻仍持續錄得虧損。過去三年分別蝕4,870萬元、9,910萬元及9,830萬元,截至今年6月的中期仍虧損近4,010萬元。 公司的毛利率始終未能達到雙位數,反之更有日走下坡的趨勢,過去三年分別是8.2%、6.1%、6.8%,今年上半年更下跌至只有4.5%。 閃回解釋,由於市場競爭激烈,為保持回收量及市場份額,二手手機回收價較過往年度上漲,加上要增加合作門店前台銷售人員的佣金。 換言之公司面對競爭下,為應對挑戰而令成本開支上升。若按目前中國市場內捲嚴峻,相關問題不會一時三刻緩和,相反極有機會演變得更加慘烈。相信閃回的成本難以在年內下降,要扭虧為盈似不容易。 債務迭增 債務問題亦一直對閃回纒擾不休,2021至2023年流動負債淨額分別為2.37億元、3.36億元及6.31億元,期內負債愈積愈高,單就今年上半年就達6.72億元。債務高企下,對於公司營運構成一定壓力。為要應付沉重債務,隨時會拖慢未來的發展步伐。 業務運營亦未能帶來足夠現金流,過去三年在經營活動均未能產生正現金流,相反現金更不斷流出,2021及2023年,經營現金分別流出640萬元、4,374萬元及4,777萬元,今年上半年略為轉好,但亦只是錄得經營淨現金流入1,310萬元。 事實上,在回收企業中,投資者或許更關注於2021年在美國上市的萬物新生(RERE.US),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收入達37.8億元,同比增長27%,雖也錄得虧損,但在non-GAAP(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已獲利8,050萬元。 萬物回收更與蘋果公司合作,在蘋果官網及47家蘋果零售店以舊換新,去年第四季度已有3億元收入,公司估計今年全年可達10億元。另外,京東持有萬物新生逾三成股份,背靠電商巨頭,為萬物新生回收業務提供有利平台。 雖然近日港股表現神勇,但很可能屬低位反彈,市場要接受一家遲遲未有盈利的企業並不容易,雖然二手回收有國策扶持,但相比起閃回,萬物新生似更具競爭優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萬物新生逆勢增長 深度合作京東蘋果
隨著加強與京東的回收合作,公司二季度收入增長27% 重點: 消費者日趨追求性價比,推動萬物新生二季度收入強勁增長,並預計三季度態勢將保持 這家回收公司向高利潤業務傾斜,與蘋果和京東建立更緊密的合作 陽歌 最新財報顯示回收專家萬物新生集團(RERE.US)在多個領域持續取得進展——通過加強高利潤業務,並微調與蘋果(AAPL.US)的合作來提高利潤率。 從宏觀的層面來看,隨著促進消費和推動循環經濟成為保經濟增長的主旋律,財報的亮點包括公司通過一項全新的多年協議,與合作已久的京東(JD.US;9618.HK)進一步深化關係;蘋果也迅速成為集團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之一。 隨著經濟增長減速,國內企業紛紛報告收入減弱,萬物新生卻通過與政府保持一致的步調,挖掘重視性價比的消費者潛力,逆勢保持兩位數增長。公司預測,隨著更多城市推出支持以舊換新的政策來促進消費,這樣的增長將持續到三季度。 萬物新生創始人兼董事長陳雪峰在上周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說:“我們看到,消費者行為發生了重大轉變,在想要更新換代電子產品的消費中,以舊換新成為越來越主流的購買方式。下半年,我們期待促進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國家政策有利於行業發展的確定性。” 萬物新生報告二季度收入增長27.4%至37.8億元,略高於之前給出的指引高端。公司預測三季度收入會繼續以22%至25%的類似速度增長,在突破30億元僅一年後跨過40億元大關。 公司絕大部分收入(約90%)來自產品銷售,季度內同比增長29%,其餘收入來自服務。 過去兩年公司一直在完善業務,把重點向產品翻新和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這兩個最賺錢的業務傾斜。這兩項業務的利潤率,都高於透過中間商促成的智能手機、電子產品和其他產品的交易。公司宣佈二季度直接銷售的收入同比增長125%,達到9.6億元,約佔總收入的四分之一。 兩年前推出的非電子產品回收業務也取得了強勁增長,這塊業務包括奢侈箱包、黃金和名酒等品類。這部分業務的交易規模在二季度達到了9億元,高於上一季度的6億元,同比增長近400%。 公司non-GAAP經營利潤率同比提升0.7個百分點至2.5%,使得經調整淨利潤,從上年同期的3,640萬元增長至創紀錄的8,050萬元。公司仍處於淨虧損狀態,不過虧損規模從上一年的6,480萬元收窄至1,070萬元。 深入綁定京東 儘管財報總體樂觀,但它的股價在公佈業績當天下跌了11.3%,不過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跌幅有所收窄。整體來看,股價保持了強勢,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累計上漲約35%,漲幅遠超iShares MSCI中國ETF 的4%。 該股目前的估值水平與全球同行相當,不過這些股票大部分略顯被低估。目前,它的市銷率(P/S)為0.31倍,落後於The RealReal(REAL.US)的0.49倍,但領先於Rent the Runway(RENT.US)的0.14倍。所有這些數字都遠低於二手車交易商Carvana(CVNA.US)的2.79倍市銷率,顯示大家有朝一日可能達到的估值水平。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它與京東的新合作,以及前面提到的其他一些進展。京東是萬物新生的長期合作夥伴,也是主要股東,持有萬物新生34%的股份。萬物新生表示,雙方於5月簽署了一項新協議,期限至2027年底,雙方將“通過整合資源,發揮各自優勢,繼續開展二手業務合作”。 這份協議意義重大,因為京東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在線電子產品銷售商之一,還在國家倡導循環經濟的大潮中加大了推廣二手電子產品的力度。在這樣的大環境中,5月份,萬物新生通過京東平台回收的二手商品交易額同比翻倍,在618購物節期間也實現了類似的增長。 與此同時,萬物新生與蘋果也持續磨合iPhone回收業務,該合作夥伴關係可以追溯到去年。萬物新生曾表示,此番合作有望為其年收入增加15億元,但由於利潤率較低,合作起步並不順利。然而,在過去一年中,萬物新生一直在對該計劃進行調整,並表示在二季度實現了業務毛利率為正的重要里程碑。 宏觀而言,萬物新生表示,國家3月發佈大規模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行動方案以來,愈來愈多的中國城市正推出鼓勵二手電子產品以舊換新的計劃。深圳在7月推出了一項鼓勵智能手機以舊換新的計劃,陳雪峰表示:“下半年,我們期待有更多城市跟進推動此類補貼的發放,進一步促進閒置二手電子產品有效地流入循環體系。” 隨著萬物新生繼續將重點放在利潤最高的業務線上,並繼續努力通過提高檢驗流程的自動化,和城市層面的回收來提高效率,它在二季度的運營虧損,從去年同期的6,100萬元大幅收窄至560萬元。雖然公司在非GAAP基礎上盈利,但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它可能很快也會在GAAP基礎上盈利,這將是其盈利能力的又一個標誌性里程碑。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