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裁提供喘息期 「藥明系」或轉攻歐洲
美國參眾兩院最新《生物安全法案》草案暫定以2032年作為脫鈎最後期限,為「藥明系」的緊張局面帶來緩和空間 重點: 美國「一刀切」式的制裁條款,同樣影響當地企業藥物研發,立法機構給予8年緩衝期,讓公司尋找替代中國CXO的服務提供者 現有的中國市場難以消化失去美國市場後的剩餘產能,歐洲市場或成為「藥明系」的下一個重點目標 莫莉 過去數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跨黨派提案《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就像懸在中國醫藥外包(CXO)企業頭上的一把劍,不時在市場掀起腥風血雨。如今,這把利刃向上抬高了幾寸,CXO賽道的龍頭企業「藥明系」有望獲得8年喘息期。上週三,美國眾議院監督與問責委員會以40對1的比例,毫無懸念地通過了針對對手國家的《生物安全法案》最新草案,將進入下一個立法階段。 《生物安全法案》旨在阻止外國對手竊取敏感的美國基因資料和個人健康資訊,因此將禁止所有由外國對手擁有或控制的生物技術公司的商業營運威脅國家安全,不得通過聯邦合同、撥款和貸款獲得美國納稅人的資金。在草案中明確提及,華大基因(300676.SH)、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藥明生物(2269.HK)等公司與中國軍方有關聯,並存在數據安全風險。 藥明康德表示,草案將公司保留在「予以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定義中,對此表達強烈反對。不過,這份最新草案為「藥明系」的緊張局面帶來緩和空間,因為在最新的草案更新版中,所涉及的現有合同/產品的豁免權延伸至2032年1月1日。 「最新草案暫定以2032年作為脫鈎最後期限,讓我們感到鼓舞,相信8年的期限能讓『藥明系』有時間實現軟著陸。」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在報告中表示。正因如此,藥明康德的股價在隨後兩日僅累計下跌3%,而該法案在今年1月剛剛進入立法進程時,藥明康德的股價曾一度閃崩逾30%。 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作為全球CXO賽道重要玩家,為數千間企業提供服務,尤其是眾多小型創新藥企業。今年第一季,藥明康德的收入中,三分之一來自全球前20製藥企業,而美國客戶貢獻了49億元收入,在當季營收中佔比逾六成。根據藥明康德在3月19日的年報電話會披露,今年首兩個月的業務營運仍按正常節奏進行,暫未受到法案影響。 CXO訂單涉及藥物研發、測試等諸多環節,完成週期長達一年至數年,「一刀切」式的制裁條款同樣影響美國企業的藥物研發。根據美國全球生物技術工業組織(BIO)向立法機構提交的調查結果,眾多受訪的美國藥企估計,它們需要8年時間才能找到替代中國CXO的服務提供者。這或許正是最新草案中添加了8年的豁免期限的緣由,「藥明系」也因此贏得了生機,以拓展非美國業務,建立資料使用防火牆,以降低美國對資料安全的擔憂。 但是,新增的法案也將「藥明系」的另一家公司藥明生物納入其中,未來制裁名單是否會進一步拓展至同系的藥明合聯(2268.HK)等其他公司,也是市場關注重點。這次被制裁的藥明康德,主要業務集中於化學藥的合同研究、開發與生產,以及後續的合同測試等,藥明生物是2017年由藥明康德分拆大分子業務後上市的企業,分拆上市後的藥明生物與藥明康德互相獨立,但兩家公司背後的主要股東一致。 轉向歐洲市場 雖然法案禁止受聯邦政府資助的企業與「藥明系」合作,但跨國藥企已經開始考慮減少對「藥明系」的依賴。作為官方政策,也同樣會影響其他醫藥企業的決策。諾華首席財務官Harry Kirsch在今年4月對傳媒表示,將「隨著時間推移」改變與受託研究機構的關係。 過去幾年,「藥明系」曾快速擴充產能,如果失去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醫藥研發市場,靠現有的中國市場,很難消化這些產能。隨著中國創新藥行業融資遇冷,整體研發項目減少,再加上許多CXO企業積極進行產能擴張,導致行業出現價格戰,許多企業淨利潤大打折扣。 因此,藥明生物已經提前開始轉向。據藥明生物2023年財報,歐洲市場成為藥明生物增速最快的市場,營收按年增長101.9%,佔總營收比例為30.2%,北美地區的營收同比下降5%,佔總營收比例47.4%。因應地緣政治因素,藥明系正在增加海外基地部署,例如在歐洲和新加坡的基地均在建設中,藥明康德在新加坡的研發及生產基地也已正式開工建設。 目前藥明康德市盈率跌至10倍,低於同業泰格醫藥(3347.HK; 300347.SZ)的16倍。以美國立法流程來看,該法案還需要經過參議院、眾議院分別投票,獲得通過後再將兩院版本統一文本,最後由美國總統簽署才能成為法律,變數甚多,「藥明系」能否獲得更大生機,值得投資者留意。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美國針對一觸即發 藥明系前景蒙塵
美議員推《生物安全法》擬禁止聯邦機構或接受聯邦資助的機構,購買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的設備與服務,藥明康德等CXO企業遭點名 重點: 藥明康德去年上半年收入超過65%來自美國 藥明康德澄清從未贊助涉軍項目,亦沒有直接收受相關投資 李世達 中美競爭正從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轉向「醫藥戰」。1月26日,一則報道令中國多家CXO(醫藥代工)企業股價應聲下跌,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跨黨派提案,擬禁止美國聯邦機構購買特定生物技術公司的設備及服務。對於營收主要來自美國的中國CXO企業來說,這條法案可說攸關生死存亡。 消息公布後,遭點名的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股價在A股及港股兩市應聲急跌,其關聯公司藥明生物(2269.HK)、藥明合聯(2268.HK)無一倖免。藥明康德從25日收盤價76.2港元,三個交易日下跌26%至56.3港元;A股跌幅亦達22%;藥明生物股價則跌去31%。 對於上個月才剛剛宣布大手筆回購股份的藥明系來說,無疑是沈重的打擊。 這項新法案被稱為《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由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等多位議員提出。法案中提到,中國尋求主導生物技術作為未來產業,且該國的生物技術公司「多次與解放軍實體合作」,當局有權迫使他們交出數據。 在參議院提出類似提案的參議員羅姆尼(Mitt Romney)表示,當前中國生技公司正透過醫療檢測,收集全球數百萬人的基因數據,許多被抽血的美國公民,並不知道誰有權查看其DNA與敏感數據。隨著生技領域發展,中國能夠大幅收集這些數據,在未來中美科技戰中佔據上風。 法案直接點名藥明康德,指其曾贊助「軍民融合活動」,接受「軍民融合基金」的投資,並指其同系的藥明生物CEO陳智勝曾是解放軍醫藥科技的教授之一。 對於這些指控,藥明康德發布自願性公告,指法案有關藥明的內容「不恰當也不準確」,重申公司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的安全構成風險,澄清公司從未贊助過涉軍項目、沒有直接收受相關基金投資。 是否「極小概率事件」? 藥明生物則發出澄清公告,指法案提及陳智勝有關解放軍醫藥科技學術頭銜,是2013年在唯一一次受邀講座後,作為一種禮遇而授予,這是中國高等院校慣例。強調陳智勝沒有為軍事醫學科學院或任何具有軍事背景的機構工作過,也沒有從具有軍事背景的機構中獲得過任何報酬。 「生物安全法只是一個反華議員的提案,到成為法律是極小概率事件,而且需要幾年的時間」陳智勝說。 陳智勝口中的「極小概率」事件,幾乎推翻了公司為了挽救股價所做的努力。在公司澄清後,藥明系股價仍持續下跌。 藥明康德營收超過八成來自境外。根據2023年中期業績,藥明康德境外業務佔總體營收的82%,美國佔比超過65%,來自中國境內的收入僅佔17%。藥明生物也是如此,去年上半年營收有54%來自北美。 藥企眼中的「富士康」 藥明系對於歐美藥企來說,重要性就像富士康之於蘋果。歐美藥企負責新藥研發、品牌及銷售,而像藥明系這類的CXO企業,則負責技術相對沒那麼尖端的研發、驗證與生產,提供外判代工服務。頂尖藥企集中在歐美,意味著中國CXO企業收入仰賴海外,很難改變。 儘管不少中國分析師認為,有關法案成功立法的可能性不高,然而隨著美國總統大選臨近,與中國的戰略競爭將會在更多層面被檢視。像藥明系這樣與美國企業廣泛合作並掌握敏感數據的企業,勢必會被推到風口浪尖。 事實上,在生物科技領域禁止中國企業的呼聲,早在去年11月就已出現,當時有16個保守團體致信國會參眾兩院,呼籲在國防授權法案(NDAA)修正案中修法禁止與「敵對生物技術公司」,特別是中國的華大基因(300676.SH)簽訂合約。 總統拜登最終簽署的2024年國防授權法中,與中國相關的技術合作、技術轉移等受到重點關注,尤其是在新能源、生物技術、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因此無論法案最終是否成為法律,美國政府逐漸收緊與中國生物技術領域的合作,已經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慎防政治風險 然而,有投資銀行認為市場目前的反應過於激烈,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指出,即使該法案成為法律,亦只是限制接受聯邦資金的項目外判給海外公司。藥明康德作為一家高性價比的服務提供商,可於生物製藥行業發展中得益。大和則稱,藥明生物曾於美國商務部的未經核實名單中排除,或可作為類似事件的參考,將藥明生物評級由「持有」上調至「買入」。 醫藥研發仍是增長快速的領域,目前藥明康德市盈率跌至15倍,低於藥明生物的21倍,仍高於同業凱萊英(6821.HK;…
快訊:預告去年收入倍升 藥明合聯股價大漲
最新:藥明合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268.HK)周四公布,預計去年淨利潤按年大升超過80%,而經調整盈利及銷售收入預計均增長超過一倍。 利好:該公司認為,有關預期增長主要得益於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行業的持續活躍發展,以及公司在贏得項目方面的獨特競爭優勢。 值得關注:由於該公司去年上半年的收入大升202%至9.93億元,如果全年收入增長逾一倍,意味其下半年增長可能放緩。 深度:藥明合聯成立於2020年12月,是藥明生物(2269.HK)旗下從事ADC及其他生物偶聯藥的合同研究、開發與製造(CRDMO)業務,去年11月分拆到港交所上市。據招股書引述的研究報告,按2022年營收計算,藥明合聯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從事ADC等生物偶聯藥物的CRDMO服務公司,市場份額接近一成。該公司近年業務增長迅速,去年上半年的收入及淨利潤分別大升202%與80%。 市場反應:藥明合聯周五股價大漲,中午收市升10%至21.9港元,比其新股定價20.6港元高6.3%。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藥明生物自爆業績遇冷 緊急回購能否重塑信心?
長期保持高速增長的藥明生物宣佈大幅下調業績指引,全年收入增速從年初預計的30%下調至10%,利潤也將出現個位數比例下降 重點: 藥明生物股價一周內下跌超過30%,自稱已經嚴重偏離公司估值,宣佈大手筆回購10%股份 收入下挫一方面因為生物醫藥行業的融資放緩,導致新增項目減少,另一方面因監管機構批准滯後,導致重磅藥物延期影響收入 莫莉 過去這一周,曾經堅定看好醫藥外包(CXO)龍頭企業藥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269.HK)的投資者,可能會頗為傷神。上週一,藥明生物突然發出業務不及預期的公告,其後股價大幅插水,即使公司管理層積極回應解釋,也未能挽救頹勢,一周之內股價累計下跌32.5%,市值縮水超過374億港元。 以藥明生物CEO陳智勝的話來說:「今年是藥明生物歷史上最難的一年,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寒冬。」在此背景之下,長期保持高速增長的藥明生物宣佈大幅下調業績指引,全年收入增速從年初預計的30%下調至10%,兩大核心業務中,藥物開發比去年同期有3%至5%的增長,藥物生產業務的收入將下降3%至6%,利潤也將出現個位數比例下滑。 藥明生物自2017年從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分拆獨立在港交所上市以來,受惠於生物藥的開發熱潮、以及新冠疫情帶來大量研發及生產項目,在2017年至2022年,每年收入均錄得四成至八成的高速增長。 到了2023年,不只核心業務收入下滑,整體收入增速也大幅萎縮至10%,淨利潤甚至出現倒退,也難怪投資者選擇快速離場,光是業績預告發佈當天早上,其股價便暴跌23.8%,以致公司宣佈停牌,次日復牌後仍然延續跌勢,48小時內下跌超過30%。 12月6日,眼看股價一步步滑向深淵,藥明生物宣佈大手筆回購10%股份,總價格不超過6億美元。公告稱,這次回購是因為股價已經嚴重偏離了公司估值,陳智勝補充說,「因為我們有資金、有實力做這件事,不然不論股票跌到什麼程度都沒錢回購。」 雖然業績增速不如預期,但作為行業龍頭的藥明生物仍有著充足的現金流。中期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手握76億元現金。藥明生物還將旗下專注於抗體偶聯(ADC)及其他生物偶聯藥的合約研究、開發及生產組織(CRDMO)服務業務獨立出來,今年11月,負責這部分業務的子公司藥明合聯(2268.HK)成功登陸港交所,淨籌資額高達34.8億港元。 行業危機? 「我們是行業裏最後一個感受到寒冬的,但我們已經開始感受到春天的到來」,陳智勝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公司今年的新增項目或將達到100個,佔全球研發領域50%以上的市場份額,預計2024年將會穩健增長,2025年及以後恢復強勁增長。 藥明生物管理層屢次喊話,試圖向市場傳遞信心,但是這次預測是否準確,則仍然有待考驗。畢竟,在10月底的傳媒交流會上,陳智勝曾表示,公司年初制定的新增120個項目目標沒有變,不少公募基金經理都在第三季大幅加倉藥明生物。然而一個月後,業績預告卻突然變臉,可能讓投資者的信任受打擊。 造成藥明生物收入銳減的原因是甚麼?公司稱,在藥物開發領域,由於生物醫藥行業的融資放緩,導致藥明生物獲得的新增項目減少,比去年減少約40個新項目,即約3億美元收入減少;在藥物生產領域,由於今年下半年監管機構批准滯後,三個重磅藥物延期,大約影響了約1億美元的收入。 新增項目數量下降的確不是個別例子,整個中國的CXO行業都存在同樣問題,這或許與中國經濟不景氣,導致生物醫藥融資環境艱難有關。今年首三季,同業凱萊英(6821.HK; 002821.SZ)的營收為63.8億元,按年下滑18.3%,但對應去年同期的收入增速卻高達167.25%;同期泰格醫藥(3347.HK; 300347.SZ)的營收為56.5億元,雖按年增長4.5%,但遠低於去年同期的59.2%高增長。 可是,若將對比範圍擴大到全球市場,CXO行業的另一位領軍者三星生物(207940.KS)仍然維持高速增長。最新財報顯示,該公司三季度營收超過1萬億韓元(54億元),淨利潤較去年同期實現86%的增長,最新的2023年收入指引,更是從增長 15%至20%,上調至20%以上。對此,陳智勝解釋稱,三星生物的強項在於藥物生產,而藥明生物目前在該領域產能不足,生物技術投融資環境對藥物生產業務的影響很小。 目前藥明生物還在積極擴充產能,之前公佈擬在歐洲、美國、新加坡累計投資30億美元建廠,預計海外產能佔比在2026年將接近40%。然而,這些全球基地的產能爬坡,也導致2023年毛利減少1億美元,成為拖累利潤的因素之一。 事實上,新冠疫情帶來的CXO行業超高速增長難以持續,許多曾經以新冠藥物研發為主業的醫藥企業亦轉型攻入CXO市場,同行競爭更加激烈。但是,隨著ADC、GP-1減肥藥等新的明星藥品種不斷推進,醫藥研發及生產的需求還將持續上升。藥明生物當前的市盈率已回落至28倍,仍然高於藥明康德的市盈率23倍。如果2024年可以如管理層所言步入春天,藥明生物仍然值得投資者持續關注。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快訊:藥明合聯今招股 入場費逾萬港元
最新:由藥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269.HK)分拆上市的藥明合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268.HK)周二開始公開招股,該公司計劃全球發售約1.78億股,招股價由19.9港元至20.6港元,集資最多36.8億港元。 利好:藥明合聯這次上市將引入7名基礎投資者,包括卡塔爾投資局、紅杉中國和清池資本等知名機構,或有助吸引其他投資者參與。 值得關注:由於該公司每手500股的入場費高達10,404港元,較高的門檻可能會令部分零售投資者卻步。 深度:藥明合聯成立於2020年12月,主要從事抗體偶聯(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及其他生物偶聯藥的CRDMO業務,為全球生物大分子CXO龍頭企業藥明生物旗下子公司。據招股書引述的研究報告,按2022年營收計算,藥明合聯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從事ADC等生物偶聯藥物的CRDMO服務公司,市場份額為9.8%。今年上半年,其收入及淨利潤達到9.93億元及1.77億元,按年大升202%與80%。 市場反應:藥明合聯的母公司藥明生物周二股價下跌,中午收市軟1.8%至49.8港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下水平。 記者:歐美美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絡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藥明生物分拆藥明合聯 「藥明系」港股再衝刺
乘著市場對ADC藥物的熱度,藥明生物通過分拆藥明合聯在資本市場吸金 重點: 市場預計2022年至2030年,全球ADC藥物複合年增長率達30% 按2022年的營收,藥明合聯是全球第二大從事ADC等生物偶聯藥物的CRDMO服務公司,市場份額達9.8% 莫莉 在新藥研發領域,抗體偶聯(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賽道正成為繼PD-1抗體之後的又一大熱點,無論傳統巨頭抑或是新興生物藥企,都紛紛上馬ADC項目,這也讓專攻ADC領域的CRDMO(合約研究、開發及生產組織)業績大增。 全球生物大分子CXO龍頭企業藥明生物(02269.HK)上周日公布,將拆分專注於ADC及其他生物偶聯藥的CRDMO業務於港交所上市,同一天,該業務的實體藥明合聯,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分拆消息公布後第一個交易日,藥明生物的股價曾在早盤上漲3.8%至39.25港元(36.27元),但隨後高開低走,全日僅升0.53%。 藥明生物在公告中表示,分拆交易完成後,藥明合聯仍繼續是藥明生物的併表子公司,如今ADC及生物偶聯物市場正處於增長拐點,分拆公司獨立上市,將提升市場認知與認可度,把握這一快速增長的市場機遇。 藥明合聯成立於2020年12月,由藥明生物及藥明康德(603259.SH ;02359.HK)子公司合全藥業,分別出資1.2億美元(8.7亿元)及8000萬美元,兩間公司分別持股60%和40%。雖然這是一間頗為年輕的公司,但是「藥明系」在該領域耕耘已久, 2013年藥明生物成立了專門的ADC CRDMO業務部門,隨著ADC藥物市場的高速發展,藥明生物於2018年在無錫建立單獨及專用的ADC設施。合全藥業亦在上海、江蘇等地,擁有可以生產高活原料藥的實驗室,可以為客戶生產ADC藥物。 藥明合聯背靠 「藥明系」兩大巨頭,如今已在生物偶聯藥物市場佔據一片江山。據招股書引述的研究報告,按2022年的營收計,藥明合聯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從事ADC等生物偶聯藥物的CRDMO服務公司,市場份額達9.8%。截至2022年底,藥明合聯有94個進行中的整體項目,佔同年全球生物偶聯藥物外包整體項目總數的35%以上。 ADC賽道火熱 ADC藥物是2020年以來抗癌藥物研發的熱點之一,這種藥物是通過專門設計的連接子(Linker),將小分子藥物(即細胞毒性有效載荷)連接到生物成份(即抗體)上組成,結合了二者高特異性靶向能力,和強效殺傷癌細胞的優勢,可以實現對癌細胞的精準高效殺滅,也被稱作「生物導彈」。相比於當前標準的癌症治療方法,ADC藥物療效更精準,副作用也更小。 全球首款獲批上市的ADC藥物誕生於2000年,近年來因技術改善,ADC藥物開發取得重大進展,在2019年至2022年期間,美國FDA批准的生物制劑中,ADC藥物佔15.4%。其中部分藥物顯示出良好臨床效果,例如針對HER2+靶點的ADC藥物Enhertu,在上市第三年的年銷售額已經超過12億美元。因此,全球藥企也在紛紛加快ADC藥物的研發,截至3月底,全球有500多項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當中有222款為ADC候選藥物。招股書引述的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ADC藥物的市場規模為79億美元,預計2030年ADC藥物市場將進一步增長至647億美元,2022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30%。 由於ADC藥物涉及小分子藥物和生物載體的偶聯,需要同時覆蓋大分子和小分子的跨學科專業知識,研發較為複雜,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大多數醫藥企業依賴外包合作夥伴進行ADC開發。2022年全球ADC開發及生產的外包率高達70%,遠高於一般生物藥34%的外包率。 在此背景下,藥明合聯的業績近年來水漲船高,2020年、2021年及2022年的營收分別為9600萬元、3.11億元、9.90億元,同期分別實現盈利2630萬元、5490萬元、1.56億元。截至2023年5月31日,藥明合聯的未完成訂單金額高達3.73億美元。招股書披露,藥明合聯已成功賦能多個ADC藥物,在15個月內完成從DNA到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相比傳統開發時間幾乎縮短一半。2022年以來,中國有十家生物醫藥公司,與海外合作夥伴達成ADC對外授權交易,當中有八家是藥明合聯的客戶。 「藥明系」再壯大 一般來說,生物醫藥企業分拆業務上市,是為了增強融資能力以支持研發。但是藥明合聯已經有成熟的盈利能力,且並未引入外部投資者,也就沒有急於上市的壓力。藥明生物2022年的營收高達152.7億元,經調整後淨利潤50.5億元,藥明合聯貢獻的營收佔比僅6.6%。但是ADC業務增長前景明確,是當前最受關注的賽道。藥明生物選擇此時分拆,除了如公告所說的「可以獲得獨立的融資平台和資金支持,提升產能和完善全球佈局」,更像是一次利用市場熱度進行吸金的資本運作。 在生物醫藥上市公司中,「藥明系」是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主要包括專注化學藥和小分子藥物CXO(醫藥外包)的藥明康德,和專注生物藥CXO業務的藥明生物兩大巨頭。藥明生物是2017年由藥明康德分拆大分子業務後上市的企業,兩者互相獨立,但背後的主要股東一致。 由藥明康德與美國Juno公司2016年共同成立的藥明巨諾(2126.HK),已於2020年11月登陸港股,被視作「藥明系」的第三架馬車。不過,曾經被市場寄予厚望的藥明巨諾,由於商業化之路不順,股價已持續下跌兩年,當前股價不足3港元,較當時的招股價23.8港元縮水近九成。作為創始股東的藥明康德近年來也在大幅減持,現已退出主要股東行列。 從估值來看,當前藥明生物的市盈率約為35倍,與兄弟公司藥明康德的19倍相比,存在明顯溢價。倘藥明合聯成功上市,獲得大筆融資以擴充規模,藥明生物作為母公司,將獲得更大增長動力。 有超贊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