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業龍頭傳申港上市 海天估值不便宜
海天味業是中國龍頭調味品企業之一,已有超過300年歷史,產品覆蓋醬油、蠔油、醋及料酒等 重點: 海天味業傳計劃在香港第二上市,第二季度業績平穩,複合調味品商機較大 海天味業A股市盈率逾30倍,對手頤海國際在香港估值僅15倍,估值大降才具吸引力 白芯蕊 自從中央高調宣布大力救市撐經濟後,中港股市立即翻生,連新股市場也重返正軌,尤其香港今年最大新股家電商美的集團 (0300.HK; 000333.SZ)上市後股價表現突出,亦吸引其他內地A股上市公司仿傚,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調味品生產商之一的佛山市海天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603288.SH)。 媒體引述知情人士報道,海天味業正在考慮在香港二上市,據報集資最少15億美元(106.8億元)。海天味業背景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的佛山醬園,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集團於1955年組建公私合營的海天醬油廠,隨後持續發展後,在2001年銷售突破10億元,2012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現時產品包括醬油、蠔油及調味醬。 中國人著重開門七件事,即柴米油鹽醬醋茶,代表著華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當中醬醋便是現今社會主要調味品之一,亦是海天味業的主業。據調研機構艾媒咨詢指出,中國調味品市場仍處於增長情況,由2014年至2023年起複合增長達9.6%,去年市場規模已達5,923億元,預計今年將到6,871億元。 整個調味品市場包括食鹽、味精、榨菜、醬油、蠔油、醋及料酒等,然而各類調味品周期有所不同,其中味精更已踏入市場萎縮期,因需求轉向其他產品。至於食鹽及榨菜市場,隨著內地居民對生活質素的提高,市場需求增長亦正在減少。相反海天主業醬油及蠔油,現時正由成長期進入成熟期,醋及料酒市場更屬於行業增長階段。 從海天味業最新中期業績亦反映上述的情況。集團上半年收入141.56億元,按年增長9%,淨利潤則達34.53億元,按年升12%,當中第二季收入有64.62億元,按年增8%,主要受惠去年第二季低基數效應,以及補庫存推動,令淨利潤升11%至15.34億元。期內醬油是海天味業務最大業務,收入達31.79億元,按年微升3%,佔該季收入49.2%。至於增長最勁是其他調味品業務(以醋和料酒為主),按年升22.5%至10.8億元。 行業高度分散 整體來看,海天味業業績平穩,調味品市場機遇仍處處,特別是行業高度分散,頭五大龍頭市場佔有率也只是15.4%,最大龍頭海天味業市場份額也只是6%,其次是李錦記,市佔率更只得3.3%,故市場仍存在大量中小企生產商,但近兩年調味品行業成本上漲,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不利中小企生產商經營,變相成為龍頭如海天味業及李錦記等,有更多收購合併機會。 除此之外,海天味業醬油產品系列主要面向大眾市場,因此平均售價整體偏低,約每升10至12元,對手千禾味業(603027.SH)旗下醬油品牌,平均約每升20元,更遠比日本企業龜甲萬每升可達30元低。隨着海天味業高附加值產品持續增加,不斷優化結構產品提高整體均價,將有利整體盈利提升。 另一方面,複合調味品的出現,亦是調味品行業重大商機,所謂複合調味品是指一種預先調好口味,方便煮食的一種產品。由於內地家庭規模持續減少,加上女性就業率提升,工時長兼生活節奏加快,縮短就餐時間變得普遍,故能解決消費者就餐時間變相成為食品行業增長亮點。 複合調味品正具有此獨質,能解決烹飪經驗淺的消費者調味難題,去年中國複合調味品市場規模已到2,032億元,滲透率只得20%左右,對比日本及美國分別65%和70%低,在需求有望提升下,市場預計複合調味品市場在2027年會提高至3,367億元,即複合增長達13.46%。 估值遠高頤海 由於市場增長快,調味品企業也大力發展,除屬海底撈系的頤海國際(1579.HK)外,海天味業亦推出多類不同類型產品,包括黃豆醬、拌飯醬、火鍋湯底配料等產品。 從彭博數據顯示,市場預期海天味業今明兩年純利為62.5億元和69.5億元,按年各升約11%,預期市盈率分別為38.4倍和34.3倍,若海天味業按此估值來港上市,相信難度較大,一方面H股上市公司較A股估值普遍存折讓,再者對手頤海國際目前今明兩年市盈率只是15.3倍和13.7倍,遠遠比海天味業低,因此來港招股上市時,即使海天味業是內地龍頭,在港的估值或要有一定調降,投資者才有較大興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挫折中復蘇 傲基科技再闖港交所
這家跨境傢具銷售商稱,業務繼續從2021年暫被禁入亞馬遜旗的事件中反彈 重點: 傲基科技提交更新後的香港IPO申請,公司此前嘗試在上海科創板和深圳創業板上市,均以失敗告終 公司今年前四個月的收入增長了17%,繼續從三年前的重大業務挫折中復蘇 陽歌 雖然傲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專業領域是傢具用品,但它看上去越來越像一家拼命尋找歸宿的公司。 這家電子商務公司在過去幾年不得安寧,至少在上市這件事情上如此,先是放棄在北京的場外交易市場上市,後又在上海和深圳上市未果。4月份提交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申請時,它以為終於找到了歸宿。 但由於未能在規定的六個月內完成IPO,該申請失效,傲基科技於上周再次提出上市申請。最新申請包含今年前四個月的數據,大部分數據都延續了公司在4月份提交申請時的趨勢。 傲基科技繼續從其所說的「亞馬遜事件」的負面影響中復蘇。在該事件中,傲基科技和其他幾家公司因發布虛假評論來提升自身形象,在2021年被這家美國電商巨頭封號。該公司還繼續在收入上實現地域的多元化,這可能是為了應對亞馬遜事件,不過它依然嚴重依賴北美市場。 傲基科技最新申請的最大優勢是它無法控制的一點,即過去一個月中國股市的大幅上漲。自9月11日以來,香港恒生指數飆升了30%以上,不過即便是在上漲之後,很多股票的指標比率仍遠低於全球同類股票。 股市上漲促使IPO候選公司爭相衝刺香港股市,僅過去兩周就有13家公司提交新的上市申請。有幸在這一輪上漲期間上市的兩家公司表現不俗,其中廚具製造商卡羅特(2549.HK),自10月2日上市以來上漲了57%,家用電器製造商美的集團(0300.HK; 000333.SZ),自9月中旬上市以來上漲了73%。 傲基科技似乎不太可能通過上市利用這波漲勢,因為最新申請只是原申請失效後的一次更新。 總的來說,公司看起來處於相對有利的位置,因它是一家向西方市場銷售中國傢具和電子產品的跨境電商。這應該會保護它免受經濟低迷的影響,目前經濟情況正抑制中國本土市場的消費者需求。 但傲基科技也有可能受到美國計劃堵住稅法漏洞影響,以前因為這個漏洞的存在,價值低於800美元的跨境運輸貨物免徵進口關稅。只要看一下該公司的上市文件就會發現,旗下各品牌幾乎所有產品平均售價都不超過170美元,遠低於800美元的門檻。公司目前約70%的收入來自北美,8%來自歐洲,其餘來自中國市場。 申請文件中有一節介紹美國貿易法及相關風險,包括潛在的保護性關稅。但它沒有明確提到800美元的漏洞,也不清楚傲基科技從中國到美國的跨境運輸是否利用了這個漏洞。 尋找一個家 說了這麼多,我們來快速回顧一下傲基科技在金融市場的經歷,其中包括很多在中國和香港上市的利弊教訓。公司於2016年首次在北京的場外交易市場——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NEEQ)上市。然而,由於交易量非常清淡,它在2019年選擇了退市,很多公司都因同樣的原因而採取了類似做法。 從NEEQ退市後,公司於2019年嘗試在上海類似於納斯達克的科創板上市。但它很快就發現,該市場對其低技術含量的電子商務風格並不感興趣,而是更願意培育半導體和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高增長企業。 公司在上市文件中表示:「考慮到我們的核心業務與科創板市場定位之間的差異,於2020年4月,我們自願撤回A股科創板上市申請。」 公司於2021年再嘗試在深圳的創業板上市,該市場同樣以高增長初創企業為重點。然而,亞馬遜封號事件導致公司2022年的收入下降22%至71億元,上市計劃因此遇挫。之後,公司收入逐漸恢復,包括去年收入增長22%至86.8億元,今年前四個月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7%,達到28.3億元。 公司唯一尚未嘗試上市的地點是紐約,那裡是與之最接近的競爭對手、另一家跨境家居用品銷售商大健雲倉(GCT.US)的上市地點。不過,自從兩年前在美國上市以來,大健雲倉的表現一直不佳,目前的市盈率只有10倍,儘管該公司二季度財報顯示其收入取得三位數的增長,利潤增長也達到了強勁的兩位數。 傲基科技的收入增長速度雖然不及大健雲倉,但仍然相當可觀。公司的利潤增長看起來也相當不錯,今年首四個月從上年同期的9,600萬元增至1.89億元,接近翻倍。巨大增長中至少有一部分可能是一次性因素造成,包括清理亞馬遜封號事件遺留下來的庫存。在這種情況下,毛利潤或許能更好地反映該公司的經營狀況,今年頭四個月的毛利潤增幅較小,從上年同期的8.21億元增長19%至9.77億元。 總言之,傲基科技的最新上市申請,很可能是眾多爭相趁著市場行情好而趕緊上市的公司之一。因此,由於其業務性質相對平凡,公司可能難以引起關注。但對於那些希望買入中國公司股票,但又希望降低受中國經濟放緩影響的投資者,其跨境電子商務故事可能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健康之路持續虧損 上市之路難獲高估值
健康之路與百度有緊密合作,客戶包括醫藥企業、信息技術公司、保險公司等 重點: 健康之路計劃來港上市,百度為第二大股東,主營數碼健康醫療服務平台 上半年業績仍錄虧損,料全年業績續見紅 白芯蕊 全球利率高企,加上缺乏大型新股上市,港股首8個月集資規模更按年跌5%,不過踏入9月香港新股市場轉趨活躍,除了美的集團掛牌外,已在深圳上市的順豐控股亦有望在本港招股,至於已獲百度入股的健康之路股份有限公司,亦是新股市場焦點之一。 百度持12.5%股權 健康之路前身為福州人人健康,2001年推出網站醫護網,最初主打線上預約醫療服務,隨後更成為福建省地方政府公共服務項目一部分,目前業務發展至經營中國其中一個最大數碼健康醫療服務平台。 根據上市申請文件,2015年健康之路獲得百度A輪入股,涉及金額達6,000萬美元,在未上市前,健康之路最大股東為公司創辦人張萬能,佔該公司34.7%股權,百度則持有健康之路12.5%股份,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申請文件披露,健康之路2024上半年收入升14.5%,達至6.11億元,當中內容服務貢獻最大達3.09億元,佔總收入的50.5%,其次為信息技術服務,佔總收入的21.1%,上述兩項業務收入,便佔集團總收入七成。 所謂內容服務收入,是指健康之路與外部醫生及醫療專家合作,以文字或多媒體方式,主要向百度提供科普內容服務,同時亦會支持醫藥企業,對全球藥物及其他醫療產品,提供研究、收集及分析臨床數據,以及進行臨床實證狀況觀察及分析。 百度作為內地人工智能(AI)企業龍頭,與健康之路有多方面合作,特別是AI應用場景。初步上市文件披露,雙方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數據挖掘、自然語言處理等多個渠道交流,並將人工智能驅動應用程序及解決方案,融入健康之路平台上,故百度入股健康之路實屬是雙贏局面。 至於健康之路信息技術服務,是指為醫藥與醫療健康企業,以及醫療機構提供技術解決方案,以滿足基礎設施或營銷諮詢服務營運要求。該公司2024上半年企業服務及數字營銷服務企業機構客戶達531家,按年升11.8%。 行業極度分散 整體上,中國數字健康企業服務市場未有真正的龍頭企業出現,去年內地有超過100家數字健康企業服務供應商,所謂的龍頭市場份額也只是2%,明顯是極度分散格局。據調查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計,2023年該市場規模達589億元,隨著不斷發展,預期到2027年市場規模會變大至1,784億元,相當於複合增長31.9%,意味市場參與者有大量併購及增長機會。 除了主力拓展醫療企業業務外,健康之路還有發展個人業務領域,但現時業務佔比仍細,只佔2024上半年總收入約兩成,包括個人健康管理服務、遠程醫療諮詢等。不過,集團在初步招股文件也表明競爭激烈,尤其健康醫療服務市場,其直接競爭對手包括平安健康(01833.HK)、京東健康(6618.HK)及騰訊(00700.HK)有份投資的在線醫療平台微醫。 要留意健康之路仍是虧損企業,2021至2023年虧損分別為1.57億元、2.58億元及3.1億元,雖然2024上半年收入仍錄增長,但業績仍要見紅,錄得虧損5,582萬元,集團明確預期全年仍將錄得虧損,主要是受贖回負債賬面金額變動所影響。 此外,健康之路主要客戶來自醫藥企業、信息技術公司、保險公司、保險經紀代理商及醫藥零售商,頭五大客戶佔集團總收入36.2%,當中最大戶是一家醫藥產品、醫療器材及消毒用品民營批發商及分銷商,便佔2024上半年健康之路收入12.9%,明顯有一定的集中風險。 儘管平安健康與京東健康是健康之路直接競爭對手,但市場估計上述兩間公司預期今年會有盈利出現,因此估計目前預測市盈率達43.8倍及18.6倍,市銷率則為2倍和1.3倍。相反正在計劃在香港上市的健康之路,由於未有盈利基礎,慣常會以市銷率定價,因此估值上會比平安健康與京東健康較低水平。 還有一點是內地經濟數據疲弱,單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連跌23個月,大量資金只停泊在中國債市避險,令港股今年交投長時間每天少於一千億港元,變相亦會影響新股市場氣氛,尤其未錄得盈利企業,市場興趣未必太大,因此健康之路要成功上市,除了要估值吸引外,市況環境好與壞也相當重要。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美的中午收升4.4% 每手賺440港元
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今天首日在港交所掛牌,開市較招股定價54.8港元高8%,之後股價一度高見60港元,上午收市報59.2港元,升8%,未計手續費,每手賺440港元。 美的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在上市儀式上表示,進入香港市場,有助加快集團全球化的進程。 美的公開發售超額4.31倍,國際配售超額7.06倍,一手中籤率100%,並以上限定價。美的昨天的暗盤收市微升,在各大平台的升幅約5%。是次公司上市共集資306.7億港元,成今年香港新股集資王。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入場費每手5,535元 美的勢成今年集資王
家用電器生產商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H)今天開始公開發售招股,每股H股招股價介乎52至54.8港元,一手入場費5,535港元,共發行4.92億股,當中2,460萬股在港公開發售。 股份9月12日截止認購,並在13日定價,16日掛牌。是次最高集資額270億港元,將成今年香港新股的集資王。 今年首四個月,美的收入1,458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1%,盈利134.6億元,按年升12%。集資所得主要用於智能製造體系及供應鏈管理升級,以及完善全球分銷渠道及銷售網絡。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美的再闖港交所 積極擴海外市場
這家中國家電龍頭企業,最近積極擴張海外業務 重點︰ 美的集團繼去年10月向港交所申請上市不果後,最近趁港股回暖再度闖關,市傳集資逾10億美元 公司去年盈利高達337億元,創歷史新高 裴梓龍 《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進行得如火如荼,在各大綠茵球場上,不時會有中國品牌大賣廣告,例如英超比賽場邊的廣告板上就經常出現「Midea」的醒目大字,反映這家中國家電龍頭正全力進攻海外市場,希望拋開只為海外品牌做代工的形象,讓世界認識「Midea美的」。 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333.SZ)早於1992年股改後在深圳交易所上市,2013年通過換股合併實現整體上市。從帳目上來看,去年營收高達3,737億元,按年增長8.1%,盈利則上升14.1%至337億元,創集團史上新高,更向股東分紅,每10股派30元股息,因此難言公司因為缺錢而要在港上市。 美的集團去年10月曾向港交所遞表,計畫在港發行H股,但最後無功而回,很有可能是因為當時港股市況疲弱,難以管理層心目中的估值上市。隨著恒生指數最近從今年低點大幅反彈,美的集團立馬捲土重來,市傳將籌資超過10億美元,以A股目前高達約4,800億元人民幣的市值,若成功上市,或成為本港近年最大規模新股。 美的集團去年盈利創新高,截至去年底的現金及現金等物更多達598.9億元,選擇此時在港股上市,可能是為了擴大海外業務。如果成功,或有助於提升公司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調動資金也更容易。 公司在招股文件中也承認這一點,直言這次上市集資將用於全球科技研發、智能製造體系的持續建設及供應鏈管理的升級、完善全球銷售管道和網路,以及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銷售。 目前持有美的集團32%股權的何享健,早於1968年已經成立公司,最初只生產玻璃瓶等簡單產品,80年代中國家電業起飛,美的搞起了風扇業務,隨後透過購入設備與技術進軍空調產業鏈,成為中國最早生產空調的企業之一。 何享健早已有一顆出海心,80年代不止在中國大搞自家品牌,已經將腳步伸到世界,但主要是為通用電氣、松下、LG及東芝等世界知名家電商代工產品。 直到2006年,美的正式在海外建立自家工廠,希望將自家品牌帶到其他國家;到了2016年,美的更在一年內接連收購東芝生活、義大利空調品牌Clivet及庫卡集團,大撒金錢擴大海外業務;2017年,美的集團業績大增,全年收入增長高達50%,海外業務收入首次超過1,000億元。 對於要在國際舞台佔一地位,美的集團曾豪言到2025年,海外收入要達到400億美元,即超過2,900億元,在全球的市佔率要達到10%,做到東南亞第一,北美前三。 不過,現在距離這個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 翻開美的集團業績報告,雖然公司在全球多達200多個國家與地區有業務、並於海外十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17個研發中心和21個主要生產基地,但2021年公司在中國以外的收入約為1,376億元,2022年增長只有3.6%,去年則上升5.8%,只有約1,509億元。因此,要達到2025年收入達2,900億元的目標,即兩年內要翻接近一倍,相信會是十分困難的任務,所以這次上市便是要加速海外業務的發展,盡可能追趕目標。 首季營收再創新高 為人代工始終不如出售自家品牌,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今年初再次為出海定調,全力發展OBM(自主品牌製造商,製造並銷售自有品牌產品),加強研發、製造、市場及服務等全價值鏈全球化佈局,構建第二主場。 美的集團在招股文件中亦有提到近年海外OBM業務發展迅速,去年該業務收入佔海外家居業務收入超過40%,主要以東芝、美的及Comfee品牌為主,去年亞馬遜會員日活動、黑色星期五和網路星期一期間,公司有100多種產品進入亞馬遜相關品類的「暢銷產品」名單;而去年在美國亞馬遜平台,公司品牌的窗式空調及微波爐市佔率分別達28%及44%。 上月底,美的集團再交出一份令市場滿意的季度業績,今年首季度總營收達1,065億元,按年增長10%,創下單季新高,同時表明計畫投入30億元加速海外自有品牌發展。該季度海外電商零售額按年大幅提升約60%,在巴西、埃及、馬來西亞及中東市場,自有品牌銷售按年增長超過50%。 最近內地家電股表現不俗,其中海爾智家(6690.HK)今年累計升幅逾三成,海信家電(0921.HK)更漲了一倍,股價創下歷史新高,兩者的市盈率均約15倍,而美的集團A股最近的市盈率約14.4倍,與兩家國內同業接近;但對比海外品牌如開利全球(CARR.US)的39.3倍及日本大金(6367.T)的25.1倍,美的集團仍然落後,或許反映市場考慮到中國與美國及歐盟關係欠穩定的背景下,美的集團的出海之路或難以一帆風順。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