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den signs new order limiting US investing in Chinese chips, AI

針對中國尖端科技 美國收緊投資限制

拜登總統新簽署的一份行政命令是華盛頓為阻止美國為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等敏感領域的中國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採取的最新舉措 重點: 拜登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私募股權和風險資本投資半導體芯片和人工智能等敏感行業的中國公司 此舉連同去年的類似舉措,越來越多地嚇跑美國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和有限合伙企業,它們曾經是中國科技行業最大的資金來源之一   陽歌 美國總統拜登新簽署的行政明令可能會重創中國科技公司,其最大的影響是切斷這些公司在早期發展階段所需的資金。儘管股市反應相對溫和,或許是因為最新舉措僅針對少數幾個行業,但這一動作的影響,可能會比早期反應所暗示的要大得多。 據媒體報道,拜登週三簽署的行政明令旨在阻止美國投資資金流入中國的少數尖端高科技領域,包括半導體、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目前細節仍不明確,可能是因為很多細節仍在制定中。 相關限制適用於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這表明此舉旨在扼殺某些類型的早期中國科技初創企業的發展,特別是那些生產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產品的企業。 在芯片領域,該命令針對的是涉及芯片製造技術的公司,而不是芯片設計公司。這意味著中國的芯片製造設備和用於芯片設計的軟件的製造商(這些產品目前由應用材料[AMAT.US]和新思科技[SNPS.US]等西方公司主導),將成為美國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的禁區。但這些資金或許依然能夠投資真正的芯片設計公司,它們的數量要多得多。 人工智能的情況可能也類似,只有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技術的開發公司受影響。因此,面部識別人工智能開發商可能會被禁,而投資聊天機器人等更無關緊要的人工智能可能依然是允許的。這種含混不清或導致很多美國投資者因為怕惹上麻煩而徹底避開整個行業。 股票投資者似乎對最新命令並沒有太驚慌,至少在過去幾天裏一直有關於它的傳言。我們關注的兩個基準指數,即在美國掛牌的MSCI中國ETF和香港的中國企業指數,週四實際上均小幅上漲,本週前四個交易日基本持平。 平靜的反應可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因於新命令重點關注的是擬上市公司,因此目前已經上市的公司應該不會受到影響。但此舉最終可能會扼殺一些中國初創企業。以前在早期階段,這些企業通常依賴的是西方資金。這最終會滲透到IPO市場,因為此類公司傳統上是最有吸引力的美股IPO候選者,不過很多公司越來越多地前往中國香港和內地的兩大A股市場。 不過,股票買家,尤其是大型機構買家,可能會三思而後行。這是因為上周有其他報道稱,美國眾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已開始調查貝萊德等主要資產管理公司是如何利用指數基金等渠道,為美國投資者本不得投資的對中國公司的投資提供便利。 總之,在前總統特朗普和現任總統拜登的領導下,美國決心在可能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的行業,切斷流向處於各個發展階段的中國科技公司的資金。 擔憂何來? 說實話,這些新舉措對規模較小的散戶來說應該不會太過困擾,因為他們有很多股票可以選擇,而且買賣快速、方便。但對於動輒成百上千萬投入的機構投資者來說,這有可能帶來更大的麻煩。 這種格局轉變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出現在6月份,當時美國的風投巨頭紅杉資本宣佈計劃將其中國和印度部門分拆為獨立公司,不再與加州的母公司掛鈎。外界紛紛將此舉解釋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紅杉資本試圖與中國子公司保持距離,以避免因投資敏感領域而陷入麻煩,儘管紅杉中國已經避開了人工智能等領域。 另一個可能會陷入麻煩的例子發生在2021年12月,當時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商湯(0020.HK)被迫在最後一刻推遲在香港上市,因為它的名字突然出現在美國的黑名單上,投資者不能購買其股票。該公司在略有推遲後成功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但自那以來,它的股票表現不佳——損失了一半以上的價值——主要是因為巨額虧損,但可能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美國投資者缺席,導致流動性較低。 科大訊飛(002230.SZ)和海康威視(002415.SZ)等其他很多中國公司也被美國列入黑名單,而美國眾議院的最新調查顯示,任何試圖找到變通辦法繼續投資這些公司的美國投資者最終都可能陷入困境。 然後,還有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問題,涉及向大型風投和私募股權公司提供實際資金的有限合伙企業。其中許多都是美國的,通常包含一系列公司,從保險公司到養老基金和大學等不一而足。 這些有限合伙企業不僅為美國的私募股權和風投提供資金,還為許多非美國公司提供資金,例如中國的高瓴資本。但這些美國資金來源正越來越多地對關注中國的投資者敬而遠之,它們更傾向於避開華盛頓未來的行動可能會帶來的任何潛在風險。 從數字上可以明顯看出,美國投資者變得越來越謹慎。路透社援引PitchBook的數據稱,去年美國對中國企業的風投總額只有97億美元(702億元),不到2021年329億美元的三分之一。此外,據路透社報道,美國風險資本今年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投資只有12億美元。 雖然其他資金來源,尤其是來自中國國內和中東等其他地區的資金,必然會填補部分資金缺口,但它們無法取代西方投資者撤離所造成的巨大缺口。這最終將沿著食物鏈向下傳遞,導致曾經對中國的增長故事趨之若鶩的股票投資者所能選擇的熱門投資品種越來越少。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ns momentum

國內資金加上行業三劍客 中國孑然發展人工智能2.0

在全球巨頭因害怕陷入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而避開人工智能領域之際,前谷歌高管李開復已成為中國最大的人工智能投資人之一 重點: 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現在主要由國內較小的投資者提供資金,國際和國內主要參與者都在與這個敏感的行業保持距離 三名前微軟高管李開復、陸奇和沈向洋已成為一些最有前途的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主要投資者   陽歌、余特莉 當談到人工智能的投資時,或者更準確來說,像OpenAI的ChatGPT的內容生成和大型語言模型(LLM)相關領域的人工智能2.0版本的發展裏,中國正在迅速形成「都是自家人」的局面。 這當然不是因為北京方面缺乏熱情,它歡迎外來者投資充滿活力的中國人工智能行業,該行業似乎每天都會催生有趣的新初創企業。相反,地緣政治讓很多跨國風投和私募股權公司望而卻步,擔心自己的投資可能成為華盛頓主導的制裁的犧牲品,制裁已經給該行業蒙上了陰影。 因此,支持中國很多年輕人工智能公司的投資者名單,開始看起來像是一張是中國人的「全家福」,其中一些最熱情的投資者來自國有行列。相當一大部分資金正在通過三位接受過西方培訓的行業老兵進入這個行業,他們起步於微軟和谷歌等外國巨鰐,後轉向百度等中國本土巨頭,最終自立門戶。 我們稍後再回來看李開復、陸奇和沈向洋的故事,在中國他們的名字已經成了人工智能的代名詞,其中李開復的最新動作是,他上周在北京正式透露了他最新創業項目的名字叫「零一萬物」。 我們提到的這「三劍客」都知道遵循政府信號的重要性,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發展人工智能行業,特別是內容生成和大型語言模型,這些將是未來很多行業的動力。在中國,順應這種風向會大大增加成功的機會,為慷慨的政府資助打開大門,從補助到稅收減免,以及來自尋求討好政府的國有和民營機構的資金。 上個月,中國重申必須抓住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這對中國工業體系現代化至關重要。儘管起步較晚,但中國仍制定了一個宏偉的目標,到2030年成為全球人工智能超級大國。 中國肯定需要迎頭趕上。市場研究公司Preqin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人工智能累計投資總額僅為40億美元,與美國266億美元的投資總額相比,只是一個零頭。面對美國對它認為可用於軍事目的行業主導的扼制措施,這場追趕遊戲可能會變得愈發困難。 此類圍堵已經讓中國成為先進微芯片全球領導者的前景變得黯淡。雖然不太明顯,但類似舉措導致中國資歷最老的人工智能公司之一商湯(0020.HK) 2021年在香港IPO的計劃推遲,且幾乎泡湯。其他因禁止美國供應商和投資者參與中國AI行業的制裁而陷入困境的中國人工智能公司,包括語音識別公司科大訊飛(002230.SZ)、人臉識別公司依圖科技和視頻監控公司海康威視(002415.SZ)。 像商湯這樣的老牌公司早在這一波制裁浪潮開始之前就已經成立,高通、軟銀和淡馬錫等西方大公司都是它IPO前的投資者。但上周申請在香港IPO的自動駕駛AI初創公司黑芝麻智能等新公司的投資者,聽起來更像是一個國內名不見經傳投資者的名錄,包括東風資產管理、漢能投資集團、興業銀行和揚子江基金等。 自家人的自家事 雖然以中國經濟的體量,發展本土的人工智能產業不缺錢,但如果沒有必要的專業技能,一切都是不可能的。這正是中國的人工智能領域「三劍客」的用武之地。 李開復可以說是「三劍客」當中最知名的一位,他自己有一家名叫創新工場的風投公司。2010年谷歌退出中國市場前不久,作為其中國業務負責人的李開復離開谷歌,而就在那前後,他創辦了創新工場。在加入谷歌之前,李開復曾在微軟擔任高層管理職位,「三劍客」都有在這家公司工作的經歷。而且他們也都是在美國接受過教育。 創新工場的官網顯示,它目前管理着約30億美元的資產,投資了中國科技領域的400家公司。其最引人注目的人工智能投資包括位於青島的創新奇智,以及瀾舟科技。 最新一家受到李開復孵化的人工智能公司叫零一萬物,這是他的第七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它希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開拓出一片天地,該領域今年隨著OpenAI的ChatGPT迅速崛起而成為新聞熱點。OpenAI也是一家與微軟有關係的企業。零一萬物的目標是建立專注於大型語言模型、人工智能工程和多模式自然語言處理的團隊。該公司表示,它已經實現百億參數規模的模型內測,正往300到700億參數規模擴大。 接下來就要說到中國出生的陸奇了,他曾在微軟和雅虎工作,2017年因加入中國領先的搜索引擎百度而登上了新聞頭條。他在百度擔任總裁兼首席運營官,負責該公司的發展,包括自動駕駛項目。但僅僅一年之後,他就突然離開了百度。隨後,他短暫地為Y Combinator工作,但在這家美國科技孵化器放棄進軍中國市場的計劃後,陸奇又離開了這家公司,並於2019年11月創辦了自己的孵化器和投資公司奇績創壇。 上個月,陸奇透露奇績創壇已經投資了258家公司,其中包括136家人工智能驅動的初創企業。據Crunchbase的數據顯示,奇績創壇的最新一筆投資是在5月為跨越星空科技進行的種子輪融資,該公司正在開發一款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語言的人工智能助手。 「三劍客」中的第三位就是沈向洋,與李開復和陸奇相比,他略微不同,沒有風投領域的經歷。同樣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沈向洋在微軟工作了23年,先是在微軟的研究部門和必應項目(Bing)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來領導其整體全球戰略和更廣泛的研究工作(包括人工智能)。 沈向洋最顯著的成就發生在他漫長的微軟任職時期。其中之一是由微軟的亞洲人工智能團隊開發的「小冰」,該團隊是微軟在全球最大的獨立人工智能研發團隊。「小冰」是一個性格外向、說普通話的人工智能框架,具有少女的時髦個性。小冰使用通過微軟必應搜索引擎收集的數據進行訓練,目前在全球擁有6.6億用戶,觸達全世界4.5億台智能設備。 2020年,微軟將小冰分拆為一家獨立公司,並任命沈向洋為董事長。在去年11月的一輪融資中,這家新獨立的公司籌集了約1.4億美元的資金。 除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之外,另一個讓全球各大投資者敬而遠之的因素可能是缺乏簡單的退出策略,由於西方的禁令,很多中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可能在華爾街或其他國際市場不受歡迎。這意味着李開復、陸奇和沈向陽可能都需要尋找其他上市地點,以收回投資並拿到想追求的巨額回報。最近大量湧現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最終可能會成為失敗者也可能引發人們的擔憂。 面對這些限制,他們最好的選擇可能是在香港或中國國內A股市場上市。 但即使是這些,挑戰也不會少,因為很多西方投資者可能會避開它們在香港的股票,而且他們可能被迫等待很長時間,因為有很多的本土初創企業都渴望在中國的A股市場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