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祺出行趕上市 未來押注Robotaxi
這家網約車公司將於下週三首次公開募股,此次上市募集的資金可能高達1.67億美元 重點: 如祺出行將於下周首次公開募股,公司將以無人駕駛出租車部門,向投資者推銷其未來 除出租車業務外,如祺出行還提供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希望借此在擁擠的網約車市場脫穎而出 譚英 系好安全帶,又有網約車企業上市了。 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總部位於廣州的如祺出行(9680.HK)將於下周三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若股價處於招股價的上限,如祺出行可募資13億港元,市值達到92億港元,但如果定價偏低,其市值可能會低至69億港元。 對香港來說,此次上市規模相對較大,有五家賬簿管理人。賬簿管理人也是以中國公司為主,由中金公司、華泰國際和農銀國際領銜,表明大多數投資者可能來自中國和亞洲。 如祺出行向投資者推銷的是未來,而不是現在,因為它試圖將自己與眾多競爭對手區分開來,它的部分競爭對手也上市了。公司以OnTime為品牌,計劃從IPO募集的資金中拿出4.43億港元,用於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出租車業務的研發。這可能最終會取代公司目前的網約車業務,該業務目前雖然維持著公司的運營,但仍在虧損。 問題在於,投資者是否會相信如祺出行面向未來的故事,公司預計從2026年開始,無人駕駛出租車的運營成本將低於有人駕駛汽車。在如祺出行最新的招股書中,公司表示去年每月36,800名活躍司機,佔公司成本的76.3%,虧損將一直持續到2028年。 它的司機服務費,從2021年的11億元增至去年的17億元,增幅達55%。隨著效率的提高,公司同期收入增長更快,從2021年的10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2億元,增長了一倍多。 如祺出行目前運營著281輛無人駕駛出租車,其中只有35輛為公司自己所有。公司表示,這個小型車隊對收入的貢獻“微不足道”,並補充說,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在2023年累計運營20,080小時,完成450,699公里的安全試運營里程。公司寄希望能在富裕的大灣區(以香港和廣州為中心,人口6,910萬,人均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72%)作為行業領導者的地位,繼續朝著無人駕駛汽車與傳統司機競爭的未來邁進。 根據招股書中第三方研究的數據,這一點將在2026年實現,因為據估算,2019年有人駕駛出租車的成本,從每公里1.7元上漲到2026年的2元,2030年為2.4元。而同期,無人駕駛出租車每公里的成本預計將從2019年的23.3元穩步下降到2023年的4.5元和2026年的2.1元,到2030年可能降至1元。招股書顯示,如祺出行的無人駕駛出租車每公里平均價格為1.77元,每筆訂單的平均車資為10.90元。 蓬勃發展的市場 根據招股書中的第三方數據,到2030年,中國自動駕駛技術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766.4億元。 如祺出行表示,這是全球首個推出“有人駕駛網約車與Robotaxi服務商業化混合運營的出行平台,也是國內第一個擁有專有自動駕駛出租車車隊進行商業化運營的移動服務平台”。作為一家混合運營商,它只有兩個競爭對手,包括佔主導地位的滴滴出行,去年它佔據了中國網約車市場75.5%的份額。 但無人駕駛出租車領域,也面臨著來自中國大型互聯網公司的激烈競爭,它們都在開展類似的試點項目。 2020年,上海的通勤族開始使用自動駕駛初創企業AutoX,與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的高德地圖合作提供的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2024年2月,百度(BAIDU.US, 9888.HK)的蘿蔔快跑服務,獲准在北京大興機場進行自動駕駛載人示範應用。另據報道,美國巨頭特斯拉(TSLA.US)可能會獲准通過擬議的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在中國測試其先進的無人駕駛系統。 如祺出行的支持者,還包括另一家互聯網巨頭騰訊(0700.HK)、無人駕駛出租車運營商小馬智行和自動駕駛科技公司文遠知行。 從2019年開始,上述投資者以及其他一些投資者,在三輪融資中,向如祺出行投了近30億元,包括廣汽集團和滴滴自動駕駛公司Voyager Group。廣汽集團是公司的主要股東,持有35.5%的股份。在去年的最新一輪融資中,它的估值為53.6億元,沒有達到“獨角獸”的10億美元標準。 中國的共享出行行業過於擁擠,這不僅僅是如祺出行要面對的問題,對所有的同行來說莫不如此。該行業還面臨著僧多粥少的困境,各地政府都在控制網約車的規模,以免進一步加劇競爭。 據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統計,6月發佈的報告稱到2024年3月,有資格提供網約車服務的持證駕駛員數量翻了一番多,從2020年底的290萬增至680萬,而對網約車服務的需求僅增長45%。該報告稱,截至4月,全國拿到經營許可的網約車平台企業,已從去年同期的309家增加到349家。 如祺出行至少有兩個競爭對手也在競相上市,先是嘀嗒出行(2559.HK)上周在香港上市,但此後股價大幅下挫,然後是曹操出行,它的香港IPO申請仍在等待審批。許多人預計,滴滴出行將在未來幾年內嘗試上市。2021年,該公司在紐約短暫上市數月就退市了。 運營商的爆炸式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新一代聚合平台的興起所致,這些平台可以提供多種不同的服務,上海去年已停止接受新的網約車許可證申請。由於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持續虧損,如祺出行去年的毛利率為-7%,儘管與2022年的-10.7%相比有所改善。就連滴滴出行也直到去年才實現盈利,毛利率為15.2%,可見這個行業已經變得多麼艱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競爭激烈缺定價權 速騰聚創上市扭困局
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的眼睛,定價權卻掌握在車企手中,令速騰聚創暫陷入銷售的窘境 重點: 過去三年股東應佔虧損持續擴大,去年虧損20.9億元。 毛利率在收窄,去年更跌至- 7.4%。 李世達 自動駕駛技術是車企的兵家必爭之地,而實現自動駕駛技術,就要讓汽車配備一雙能夠準確偵測環境的「眼睛」。在多種技術手段中,安裝激光雷達被認為是當前主流的解決方案。 繼內地激光雷達龍頭企業禾賽科技(HSAI.US)成功赴美上市後,其主要競爭對手之一的速騰聚創科技有限公司近日成功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成為「港股激光雷達第一股」。 激光雷達是一種用於獲取精確位置信息的傳感器,工作原理是向目標探測物發送探測信號(激光束),然後將目標發射回來的信號與發射信號進行比較,獲取目標的相關信息,例如,目標距離、方位、高度、速度、姿態、甚至形狀等參數,從而對目標進行探測、跟蹤和識別。 相較其他環境探測解決方案,激光雷達優點是抗干擾能力強,不受光線影響,分辨率高,體績小等。但缺點則是研發費用高、成本高等。 速騰聚創成立於2014年,總部位於深圳。創始人兼CEO是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80後博士邱淳鑫。2015年,速騰發布首款靜態三維激光掃描儀,起初是應用於家裝與建築領域,隨著特斯拉引領下,自動駕駛的興起,速騰在2016年發布16線半固態激光雷達,正式進軍車規激光雷達領域,是全球最早實現車規級固態激光雷達量產的公司。 除了車規激光雷達,速騰的業務還包括機器人及其他非汽車行業的激光雷達硬件,銷售整合激光雷達硬件,及人工智能感知軟件的激光雷達感知解決方案等。 據灼識咨詢的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速騰已經取得了21家汽車整車廠及一級供應商,合共52款車型的前裝量產定點預期訂單,位居全球第一,並與其中九家實現了13款車型的開始量產。目前他們也與全球200多家汽車整車廠和一級供應商建立了合作關係。 歷年交付逾十萬台 出貨量方面,自成立以來,截至2023年3月31日,速騰聚創已交付超過100,000台激光雷達。如果按照車載激光雷達相關的收入計量市場份額,2022年禾賽科技以48%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一。速騰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約為15.42%。 不過,激光雷達是個持續不斷燒錢的產業。根據聆訊後資料,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公司的營收分別是1.7億元、3.3億元、5.3億元。 但是三年來錄得股東應佔虧損分別是2.2億元、16.6億元及20.9億元。2023年截至6月30日亦錄得7.7億元虧損。三年半累計虧損47.4億元。在營收增加的同時,虧損也在不斷擴大。 從毛利率看,速騰從2020年及2021年的44.1%、42.4%,降至2022年的- 7.4%。為了搶佔市場,速騰不惜做賠本買賣。據招股書稱,速騰自2021年6月起量產產品價格通常低於樣件價格,其產品單價也從20,000元降至4,346元。 由於中國電動車價格整體呈下降趨勢,加上車廠龐大的定價優勢,導致激光雷達產品價格可能繼續下降。招股書稱,速騰已與若干客戶達成協議,未來以每年1%至5%的幅度減價。「若整體電動車價格繼續下降,則將難以保證整體利潤率」。 雖然速騰已經取得了21家汽車整車廠,及一級供應商的52款車型的前裝量產定點預期訂單,位居全球第一,但轉化為實際訂單卻不多。 速騰表示已獲一汽(000800.SZ)、上汽(600104.SH)、廣汽(601238.SH,2238.HK)、吉利(0175.HK,GELYY.US )、長城(601633.SH, 2333.HK)等國內龍頭汽車廠商的定點項目。但一汽紅旗、零跑汽車(9863.HK)、長城氣車今年先後與禾賽科技達成相關合作。 訂單無法落實的原因,除了來自競爭對手的因素之外,有業內媒體也指出,速騰的M系列激光雷達選擇的MEMS路線,存在技術上的問題。 馬斯克狠批昂貴醜陋 事實上,激光雷達領域雖然普遍被看好,卻也存在一定風險因素。行業龍頭禾賽科技今年2月在納斯達克上市,九個月後股價已下跌超過50%,主要原因是美國政府認為在該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會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激光雷達領域可能成為地緣政治紛爭的目標。 此外,激光雷達作為自動駕駛的環境偵測解決方案,並不被所有人看好。其中之一就是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馬斯克曾公開表示,「激光雷達昂貴、醜陋和沒有必要;任何使用激光雷達的公司都會完蛋。」特斯拉是純視覺自動駕駛的擁護者,透過鏡頭獲取資訊後運用AI運算來分析。除特斯拉外,豐田汽車也轉向純視覺輔助。 儘管如此,激光雷達方案目前仍是較多車企的選擇,但對高階自動駕駛技術來說,距離商用規模化落地仍有很長距離。這意味著目前眾多廠商需要在研發上持續投入,滿足更多使用者的需求,進而取得更多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