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劍指餐飲外賣 挑戰美團餓了麼
這家電子商務巨頭正與大型連鎖店和高質餐廳合作,準備挑戰美團和餓了麼的雙頭壟斷地位 重點: 京東已發出信號,準備進入中國龐大的餐飲外賣市場,它極有可能把達達的本地配送服務作為基礎 通過瞄准大型連鎖店並利用現有基礎設施,此行動從長期來看可能會取得良好效果,但短期可能會影響京東的利潤 陽歌 隨著電子商務巨頭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JD.US; 9618.HK)尋求在中國龐大但競爭激烈的餐飲外賣市場佔有一席位,在該市場形成雙頭壟斷局面的餓了麼和美團(3690.HK),將迎來一個新的重量級競爭對手。 本周早些時候,在京東發布廣告招募「品質堂食餐飲商家」後,中國媒體紛紛對此報道。京東給出的條件同樣引人注目,包括5月1日前入駐餐飲商家免佣金。這對新餐廳來說應是一個巨大的刺激,因目前餓了麼和美團對入駐餐飲商家的收費,通常在訂單金額的5%到25%之間。 這個故事另一個有趣的轉折,是京東最近計劃將子公司達達(DADA.US)私有化,後者與雜貨店和連鎖藥店等合作夥伴合作,運營著一項本地配送業務。這個網絡可以讓京東立即具備運營此類餐飲外賣服務所需的基本配送基礎設施。 如果私有化成功(京東目前控制著達達63%的股份),京東很可能會讓達達重新在香港上市,以籌集資金,用於這項新的外賣配送業務。和很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一樣,京東越來越傾向於讓旗下各業務部門在香港而不是美國上市,以對衝日益加劇的中美緊張局勢的影響。 京東於2020年在香港第二次上市,作為對其2014年在美國上市的補充。2021年,公司又讓旗下的京東物流(2618.HK)和京東健康(6618.HK)在香港上市。 過去十年,中國的餐飲外賣業務風靡一時,全賴中國餐廳數量龐大,同時技術也讓集中配送訂單變得非常快速和容易。餓了麼是第一個進入該行業的大公司,隨後是美團和百度(BIDU.US; 9888)。餓了麼2017年收購百度的服務時,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就已經是其主要投資者了,一年後阿里巴巴全面收購餓了麼。 由此形成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現在。網上的一篇報道稱,美團和餓了麼目前佔據著市場主導地位,2023年該市場的規模估計為515億美元。據該報道,餓了麼稱2023年其用戶達到7.5億,與400萬家餐廳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與此同時,美團擁有6.7億用戶,合作餐廳690萬家。 阿里巴巴的最新季報顯示,截至去年9月底的三個月里,包括餓了麼在內的本地服務業務集團營收同比增長14%,至177億元(24.3億美元)。集團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A)虧損3.91億元,不過和上年同期25.6億元的EBITA虧損相比仍有較大改善。 與此同時,美團報告其外賣服務(包括餐飲外賣)收入在去年二季度增長13%,從上年的204億元增至230億元。不過,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二季度的增長速度較一季度的24.6%大幅放緩。 達達的基礎設施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京東會如何發展其餐飲外賣業務,以爭奪市場份額。分析人士指出,京東宣布僅跟「品質堂食餐廳」合作表明,它可能想把重點放在高端業務上,而把主要靠價格競爭的眾多小餐廳留給餓了麼和美團。 這種策略看來很明智,至少一開始是這樣,因為大型全國性連鎖店和高端餐廳的質量控制和管理總的來說都更好,這應該會讓它們成為京東更好的合作夥伴。一份報告指出,京東已經在與幾家大型全國連鎖餐廳直接合作,其中包括中國本土品牌尊寶比薩和袁記雲餃,以及漢堡王的在華業務。 看看達達的兩大手機運用程序——達達秒送和京東秒送,會發現前者很有可能就是面向新的餐飲外賣服務。另一項服務京東秒送主要是與沃爾瑪、山姆店、奧樂齊和聯華超市合作,提供生鮮雜貨配送服務。達達秒送的服務更加多樣化,它已經在提供餐飲外賣服務,參與的大型連鎖店包括麥當勞和 Shake Shack,以及咖啡和茶飲連鎖店星巴克、奈雪的茶和喜茶。 達達的這兩大應用程序中,達達秒送近來發展勢頭迅猛,而京東秒送則呈相反趨勢。京東秒送曾經是集團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達達秒送已在去年取而代之,目前佔公司收入的約60%。這兩項獨立服務的存在,是2014年通過合併形成達達集團的結果,在達達集團私有化之後,京東很可能會將兩項服務合而為一。 投資者對京東意欲挑戰餓了麼和大眾點評的消息不是特別感興趣,或許是擔心該公司初期會因此遭受巨額虧損。在報道出現後的三個交易日里,京東在美國上市的股票下跌了6.1%,不過該股在過去六個月里仍上漲了52%,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9月中旬以來的一波大漲。 即便經歷了這一輪上漲,京東的股票目前的市盈率也只有13倍。遠遠不及阿里巴巴的25倍,更不敵美團的45倍,不過倒是和拼多多(PDD.US)的12倍相差無幾。拼多多最近因旗下熱門的低成本國際電子商務網站Temu受到審查而承壓。 總而言之,京東進軍餐飲外賣的舉措看起來是一次聰明的、有針對性的嘗試,通過聚焦大型連鎖店並利用公司現有的基礎設施,有望在長期內取得成功。但在未來幾年,這項新舉措也將是一個無底洞,可能會嚴重壓低京東的利潤。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阿里未能讓大潤發起死回生 高鑫轉策略覓新買家
持有大潤發超市運大股的高鑫零售表示,阿里巴巴正與潛在買家洽談出售 重點: 有意收購阿里巴巴持有79%的高鑫零售股份的私募股權基金,包括德弘資本和高瓴資本 這家超市運營商在上一財年陷入虧損,但在截至9月的六個月內恢復盈利,因它採取了關閉門店、削減成本的措施 譚英 2017年被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收購後,超市運營商高鑫零售有限公司(6808.HK)以為自己找到了救星。現在,七年過去了,這家超市運營商似乎對這樁聯姻有了別的想法,並開始物色新伴侶。 投資者似乎喜歡結束聯姻這個想法,因為10月16日,隨著高鑫零售在宣布一名潛在買家有意收購阿里巴巴的股份後復牌,其股價盤中一度上漲30.7%。更令人興奮的是,高鑫零售當天還發布了正面盈利預警。 這份正面盈利預警與2023年全年業績形成鮮明對比,公告去年業績前,曾發盈警稱截至3月31日的財年出現嚴重虧損。公司最終的年度報告,去年虧損高達16億元,營收725億元,較上年下降13%。 最新盈利預告中的消息要好得多,高鑫零售表示,預計截至9月的六個月內,稅後淨利潤將達到1.5億元至2億元,而上年同期虧損3.78億元。公告發佈後的第二天,停牌近三周的高鑫零售復牌,股價大幅上漲,成為當天恒生綜合指數中漲幅第三大的成分股。 自市場情緒高漲的那一天之後,高鑫零售的股價已經穩定下來,因大家意識到新東家可能只是公司向好的開始。但該股周三的收盤價為2.11港元,仍比公告發布前高出約18%,該股今年迄今已上漲50.7%,市值達到201億港元。 根據彭博新聞社9月底報道,高鑫零售的求購者包括德弘資本和高瓴資本。2017年,高鑫零售率先吸引了阿里巴巴的關注。當時,這家電商巨頭對傳統實體零售商進行了一系列的投資,作為將線上線下購物相結合的「新零售」戰略的一部分。 阿里巴巴的影響力似乎並沒有給高鑫零售的業務帶來多大幫助。高鑫零售是法國的歐尚集團與中國台灣的潤泰集團,於上世紀90年代末在上海創辦。阿里巴巴先是在2017年投資224億港元,收購了高鑫零售36%的股份,三年後又出資280億港元增持股份至70.94%。 現在,即將結束與高鑫零售的聯姻,似是阿里巴巴處置在鼎盛時收購的一系列資產的一部分,因為它正試圖重建自己核心的電商業務。 「瘦身」 阿里在2023年3月推出的一項分拆計劃遭遇阻力、曾被譽為創始人馬雲接班人的張勇也離開了公司後,決定「瘦身」。馬雲在4月份發給阿里員工的長文中承認了錯誤,現任董事長蔡崇信也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承認,忘記了公司真正的客戶是誰。 雖然高鑫零售在阿里旗下時財務狀況時好時壞,但它頗受歡迎的大潤發連鎖超市和其他資產仍有一定價值。 到2007年,該公司擁有200多家門店,並於2011年在香港上市。由於原來的大賣場模式不再受歡迎,它於2023年在揚州開設了第一家付費的M會員商店,走的是沃爾瑪山姆會員店的路子。儘管2022年至2024年期間的收入和利潤表現參差,但高鑫一直在效仿沃爾瑪和開市客在中國的做法,建立更多的倉儲式會員店,同時減少傳統大賣場的數量。 隨著開市客和山姆會員店等倉儲式商店提供更優惠的價格,及以消費者為導向的選擇,像大潤發這樣的大賣場在中國已經失寵。截至今年3月,高鑫零售的門店數量從去年同期的498家增加到507家,但總建築面積卻從去年同期的1,370萬平方米縮減至1,350萬平方米。 根據數據聚合平台Statista的資料,按零售額計算,高鑫零售旗下的大潤發品牌是中國去年第五大零售連鎖運營商。該消息來源稱,它在去年銷售額達47萬億元的中國零售市場上擁有強大的品牌知名度。 雖然高鑫零售近幾年的營收和利潤表現並不特別亮眼,但其毛利率一直相對穩定,截至2023年3月的財年為24.6%,截至2024年3月的最新財年為24.7%。近年來,它的收入持續縮水,最近的數字是從截至2023年3月財年的836億元,降至截至今年3月財年的726億元。高鑫零售表示,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關店和公司供應鏈業務萎縮。與阿里一樣,高鑫零售如今也專注於「回歸零售本質,回到大潤發建立的初心和立根之本」。 現在從中受益的,就包括穆里耶家族。該家族的吉哈·穆里耶於1961年在法國北部的魯貝創立了歐尚集團。歐尚被稱為歐洲的沃爾瑪,在12個國家設有門店,擁有逾15萬名員工。雖然93歲的穆里耶不會從阿里出售高鑫零售股份中獲利,但他肯定很高興自己當年出售了這家中國合資企業的股份。多年前他以每股約8.10港元的價格出售的這家公司,現在的股價為2.10港元,約為當時價格的四分之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減成本穩客流 高鑫預告中期扭虧為盈山
大潤發超市連鎖店運營商高鑫零售有限公司 (6808.HK) 周二表示,因門店客流量穩定和成本削減,截至9月的中期業績預期可以扭虧為盈。公司表示,中期利潤為1.5億至2億元,扭轉去年同期3.78億元的虧損。 穩定的門店客流量,幫助期內實現同店銷售增長。同時,公司還表示:“降本增效快速推進,成效顯著”。 近年,高鑫零售和其他傳統超市除被在線超市搶奪業務外,又面對好市多及山姆等倉儲式超市的競爭。高鑫的業務因而陷入虧損, 2024年 3月的財年虧損16億元。 消息公布後,高鑫零售股價在周三上漲了15%。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