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Gen’s $4.2 billion licensing deal falls flat with investors

榮昌生物公布42億美元BD合作 為何市場不買單?

以交易總價值衡量,榮昌生物此次BD在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企業BD交易總額中可躋身前五,但是與其他行業頭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質差異 重點: 榮昌的首付款僅有4500萬美元現金,在交易總額中僅僅佔1% 榮昌生物短期償債壓力巨大,這筆低現金回報的交易或難以解決公司的資金鍊壓力    莫莉 對於中國創新藥企業來說,核心管線完成對外授權(BD)實現「出海」往往是重大利好消息,因為為授權交易不僅能為企業帶來一筆可觀的現金收入,也能為管線在海外的研發推進提供有力支持。然而,6月26日,市場期待已久的榮昌生物製藥(煙台)股份有限公司(688331.SH;9995.HK)已獲批產品泰它西普的授權交易終於靴子落地時,卻引發資本市場劇烈震蕩,A股和H股在消息公佈當天分別重挫18.36%和11.71%,這背後究竟有何爭議? 根據公告披露,榮昌生物將核心產品泰它西普在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範圍內開發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授予美國生物醫藥公司Vor Bio(VOR.US),從這筆交易中,榮昌生物獲得4,500萬美元的首付款,以及價值8,000萬美元、可認購Vor Bio普通股的認股權證,約佔Vor Bio總發行股本23%,再加上最高可達41.05億美元的臨床註冊及商業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高個位數至雙位數的淨銷售提成。 以42.3億美元的交易總價值衡量,榮昌生物與Vor Bio的這項合作在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企業BD交易總額中可躋身前五。但是,無論從現實獲益還是交易對手行業地位來看,這筆交易與其他行業頭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質差異,這或許為市場的悲觀情緒提供瞭解釋。 從首付款比例來看,榮昌僅拿到4,500萬美元現金,在交易總額中僅僅佔1%,相比之下,三生制藥與跨國藥企巨頭輝瑞的合作中,三生獲得了12.5億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達60.5億美元的交易總額,首付款佔比為20.6%。雖然榮昌以價值8,000萬美元認股權證替代傳統首付,但是這是「以產品換股權」的高風險策略。 其次,此番股價大跌也是回吐了被提前兌現的漲幅。在交易公佈兩周前,榮昌生物曾在公眾號上高調宣稱,多位跨國醫藥公司的商務拓展經理主動與公司交流泰它西普國際合作、技術授權等,暗示泰它西普有望與醫藥巨頭聯手,刺激港股股價單日暴漲20%。 然而,最終公布的合作方Vor Bio卻只是一家「殼公司」,合作方的資質與市場預期有著巨大落差。據Vor Bio5月初披露,公司終止了所有臨床項目且裁員95%至僅剩8名員工,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其現金儲備僅有5,004.7萬美元,因股價長期低於1美元面臨納斯達克退市警告。儘管與榮昌合作的同一天,Vor Bio也宣佈完成私募股權融資(「PIPE」)達成證券購買協議,預計在扣除費用之前總融資收益約為1.75億美元,但是以Vor Bio當前的資金實力,為泰它西普推進海外研發恐怕仍然需要更多資金支持。 後期管線出海不易? 與三生制藥等管線處於早期階段的高價BD交易不同,榮昌生物此次「出海」的泰它西普是一款已於2021年獲批上市的成熟藥物。在中國市場,泰它西普已獲批用於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以及重症肌無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的重磅產品。2024年,泰它西普的銷售額高達9.7億元,同比增加88%,為榮昌生物貢獻56.3%的營收。 作為一款具有研發確定性的產品,泰它西普若採用傳統的License-out模式,恐怕要價頗高。此外,榮昌生物已積極推進泰它西普的海外臨床研究,針對系統性紅斑狼瘡、IgA腎病和重症肌無力三大方向的全球Ⅲ期臨床試驗均已獲FDA批准並開始受試者入組,這意味著,如果榮昌生物將海外權益全數轉讓,將會期望更高的回報,而大型跨國藥企往往權衡商業化投入與預期收益,雙方交易可能在估值上僵持。 因此,榮昌生物選擇以低現金模式與Vor Bio合作,通過換取後者23%股權深度介入泰它西普海外研發,同時依託Vor Bio引入的私募資本共擔風險。若藥物成功出海,股權價值將帶動榮昌實現雙向受益,但同時也將需承擔Vor Bio的生存風險。 榮昌生物的股價在交易公布後曾連續3日下跌,但隨後3日不斷反彈,截至7月4日股價已經回到大跌前的高位67.8港元。當前榮昌生物的市銷率約為20倍,遠高於三生制藥的市銷率6倍,這意味著市場已經給榮昌生物較高的溢價。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榮昌生物賬面現金僅7億元,短期償債壓力巨大,這筆低現金回報的交易或難以解決公司的資金鍊壓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utchmed has reported sharply reduced profits, coming off an exceptionally high base last year, but sales of its key cancer medicine are accelera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和黃醫藥銷售佳 海外市場成亮點

雖然和黃醫藥淨利潤按年大降84.7%,但在沒有新對外授權合作的情況下,依靠國內外市場的銷售分成維持盈利,實屬不易 重點: 呋喹替尼海外銷售額增長勢頭強勁,令和黃醫藥第二季在美國的銷售額按季增速達52.56% 公司未來經營的重點將以創新藥為主,或將剝離旗下主營中醫藥製造和銷售業務   莫莉 在眾多選擇「出海」的中國醫藥企業中,在千禧年已成立的港資藥企和黃醫藥(中國)有限公司(HCM.US; 0013.HK)可謂弄潮兒,核心產品呋喹替尼(Fruzaqla)不但先後成功獲得美國和歐盟醫藥監管部門的准入許可,呋喹替尼等產品的商業化權益,也早早地對外授權(license out)予多間跨國醫藥巨頭。 7月31日,和黃醫藥發佈了今年中期財報,雖然淨利潤按年大降84.7%,但在沒有新對外授權合作的情況下,依靠國內外市場的銷售分成,仍然維持2,580萬美元盈利,實屬不易。這是因為作為基數對比的2023年上半年,和黃醫藥曾錄得1.69億美元淨利潤,當中包括了武田製藥(4502.JP)為獲取呋喹替尼在大中華區以外的開發、商業化和生產獨家權益,而支付的2.59 億美元首付款,在剔除合作收入後,和黃醫藥在去年上半年其實仍是淨虧損狀態。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和黃醫藥的營收為3.1億美元,腫瘤業務綜合收入1.69億美元,當中產品銷售收入1.28億美元,按年增長64%,武田製藥支付的首付款、里程碑及研發服務收入3,380萬美元,按年大減87%。此外,和黃醫藥在中國內地還擁有龐大的藥品行銷及分銷網路,為第三方製藥公司提供服務,這類業務在上半年貢獻收入1.37億美元,由於與新冠肺炎相關的處方藥分銷銷售額下降,該分部收入按年下降18%。 在備受關注的腫瘤藥板塊,和黃醫藥旗下擁有三大已上市產品,呋喹替尼上半年的海外銷售額達1.31億美元,而國內銷售相對疲弱,為 6,100萬美元。這款核心產品自2018年在中國獲批上市,目前銷售已進入樽頸期,2021年的市場銷售額增速曾高達111%,但今年上半年增速已回落至8%。 其餘兩款產品目前僅在中國市場上市,索凡替尼收入為2,540萬美元,按年增加12%;賽沃替尼貢獻收入2,590萬美元,按年增加18%。索凡替尼在國內獲批用於神經內分泌瘤,這款產品的出海準備甚至先於呋喹替尼,早在2019年11月就曾獲FDA授予孤兒藥資格、2021年新藥上市申請獲受理,但是在2022年5月因美國橋接研究的數據不足而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駁回上市申請,出海之路中斷。 雖說此次依靠銷售實現中期盈利,但財報公佈後,和黃醫藥的股價卻連續兩日溫和下跌,這或許因為呋喹替尼海外銷售增長的利好已提前兌現。7月31日,武田製藥發佈2024第一季財報,當中披露了呋喹替尼自去年11月美國上市後的銷售額,從2023年第三季至今年第一季,銷售額分別達到22億日元(1億元)、78億日元及119億日元,最新一季的按季增速達52.56%。因此,作為呋喹替尼研發者的和黃醫藥股價當日上漲5.8%,但隨後公佈的財報中國內銷售額增速平平,市場情緒又重歸平淡。 海外市場成出路 在藥品分銷業務按年下滑、研發進展不斷推進之際,和黃醫藥上半年能實現盈利,與其大幅控費相關。其中收入成本下降14%至1.8億美元,銷售及行政費用減少15%至5,780萬美元,而研發開支更大減34%至9,530萬美元,主要是縮減境外管線產品的臨床投入,其中歐美的臨床和監管費用,從去年上半年的5,560萬美元銳減至1,490萬美元。努力控制成本後,和黃醫藥目前擁有現金及等價物約8億美元,手頭相當充裕。 財報顯示,和黃醫藥未來的經營的重點將以創新藥為主,或將剝離旗下主營中醫藥製造和銷售的非合併合資企業上海和黃藥業,又表示會持續探索各種出售和合作備選方案。 至於腫瘤藥物,和黃醫藥三款已上市產品均在中國納入醫保,雖說擴大了銷售管道,但進入國家醫保藥品後價格偏低,同樣影響利潤。以呋喹替尼為例,一盒21粒5毫克的呋喹替尼在美國定價2.52萬美元,而同等數量藥品在中國僅約7,541元,反映美國售價高出23倍。今年6月,呋喹替尼獲得歐盟委員會批准用於治療經治轉移性結直腸癌,這也將繼續擴大和黃醫藥的海外市場。 據財報給出的預測,今年腫瘤板塊收入將達到3億到4億美元,券商浦銀國際的分析師認為,考慮到呋喹替尼的強勁海外銷售、嚴格的運營費用控制,以及下半年里程碑收入顯著高於上半年,此前公司預測2025年底實現盈利,有可能提前實現。 目前和黃醫藥的市銷率約5.6倍,同樣走入美國市場的的君實生物(1877.HK)的市銷率約7.3倍,顯示和黃醫藥估值處於行業中下水平。隨著呋喹替尼在海外進一步拓展,公司有望進入穩定收成期。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is biopharma company has marked out a path to profitability by licensing its drug expertise and antibody platforms to partners such as Pfizer.

和鉑醫藥達成巨額合作 依靠對外授權扭虧為盈

從賣廠賣管線斷臂求生,到走上盈利之路,和鉑醫藥依靠的,是多項對外授權合作和抗體技術平台 重點: 和鉑醫藥與跨國藥企輝瑞子公司Seagen達成一項對外授權,將獲得5,300萬美元首付款及最達10.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今年上半年,憑藉多項對外授權以及提供研發服務,和鉑醫藥的營收按年增長逾48%   莫莉 當中國醫藥創新行業還處在融資寒冬之際,有些企業已經憑出色的業績走出困局,實現自我造血。上週五,和鉑醫藥控股有限公司(2142.HK)宣佈,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與跨國藥企輝瑞(PFE.US)子公司Seagen達成一項對外授權合作,諾納生物將獲得5,300萬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達10.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不過,消息公佈後,和鉑醫藥的股價卻大幅插水,消息公佈當日下跌7.3%,下一個交易日繼續下挫超過8%。的確,和鉑醫藥從該合作中獲得5,300萬美元的首付款,在中國藥企的抗體偶聯藥物(ADC)出海項目中,未算高價交易。同一周內,百利天恒(688506.SH)與百時美施貴寶(BMY.US)達成的一項雙抗ADC授權合作,從中獲得8億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逾80億美元的總付款。相比之下,和鉑醫藥的合作金額成了「小巫見大巫」。 可是,和鉑醫藥的合作方Seagen是ADC領域的資深玩家,由輝瑞以430億美元的天價收入麾下。和鉑醫藥能與Seagen達成合作,亦是對其研發能力的肯定。為何市場並不受落,股價不漲反跌呢?或許因為和鉑醫藥的股價提前上漲,已經將利好預期兌現。在合作消息公佈前,和鉑醫藥在並無任何好消息的情況下,曾連續四個交易日上漲,累計漲幅高達25.5%。 和鉑醫藥此次對外授權的,是一款特異性靶向人間皮素(MSLN)的ADC,Seagen將獲得該藥物的全球臨床開發及商業化權益。臨床前資料顯示,該藥物在體內研究中表現出卓越的藥效性和安全性,已經於2023年8月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進行臨床試驗,用於治療晚期實體瘤,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達成合作的諾納生物,是和鉑醫藥成立於2022年11月的全資子公司,憑藉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發的免疫細胞銜接器雙抗平台,為合作夥伴提供從發現到臨床研究審批的完整臨床前藥物開發服務。 諾納生物成立不久,已有多項合作訂單,不僅與mRNA行業新銳莫德納(MRNA.US)達成合作,獲得600萬美元預付款、最高約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關分級特許使用權費,亦與美國Dragonfly Therapeutics、Mythic Therapeutics等企業以及華盛頓大學等諸多全球學術機構簽下合作訂單。和鉑醫藥2023年上半年財報顯示,諾納生物在手的生物合作項目有30多個,其中20多個項目是今年新增。 扭虧為盈 目前,和鉑醫藥手頭仍然沒有實現商業化的產品,但是境況已比去年好得多。去年下半年,和鉑醫藥不但將核心產品巴托利單抗轉讓給石藥集團(1093.HK)子公司,亦結束了一款重要產品的III期臨床試驗,還將位於蘇州的產業化基地轉讓給了藥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藥明海德,帶來6,193萬元虧損。 今年上半年,憑藉多項對外授權以及提供研發服務,和鉑醫藥實現營收約4,100萬美元,按年增長48.4%。其中,分子許可費按年增長45.8%至3,950萬美元,主要歸因於授權及合作協定的預付款及里程碑收入增加;研究服務費及技術許可費,也從上年同期的50萬美元增至150萬美元。 今年2月,和鉑醫藥與Cullinan Oncology簽訂授權及合作協議,轉讓HBM7008在美國開發及商業化的獨家許可權,獲得2,500萬美元預付款和最高達6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和鉑醫藥去年轉讓的巴托利單抗今年亦有一系列研發進展,今年3月巴托利單抗治療全身型重症肌無力的III期臨床試驗的積極研究結果公佈,6月巴托利單抗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和鉑醫藥也因此獲得里程碑付款。 管線轉讓也讓臨床試驗投資減少,和鉑醫藥得以「輕裝上陣」,研究和開發成本也從去年上半年的8,360萬美元,大幅減少至今年同期的2,840萬美元。公司首次實現扭虧為盈,上半年盈利291萬美元,遠勝去年上半年的7,308萬美元虧損。 不過,對外授權合作後續能否持續為公司帶來收入,仍然取決於臨床試驗的進展結果以及合作方的項目管線調整情況。今年以來,基石藥業(2616.HK)、百濟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等多間創新藥企的出海項目遭遇「退貨」,影響後續收入。和鉑醫藥12月初亦公佈,由於巴托利單抗的III期臨床試驗延期,將撤回巴托利單抗的BLA,預期於2024年上半年重新提交BLA,影響後續銷售收入分成。 從賣廠賣管線斷臂求生,到走上盈利之路,和鉑醫藥依靠的是多項對外授權合作和抗體技術平台。但是,和鉑醫藥估值不高,市銷率僅1.8倍,同樣提供專有技術平台、深耕ADC領域的未盈利藥企科倫博泰(6990.HK)當前的市銷率卻高達9.4倍。隨著和鉑醫藥合作專案的逐步推進,公司有望持續獲得收入,或會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了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首款國產PD-1在美獲批 能否協助君實生物扭虧?

美國FDA批准上市的第一款中國PD-1藥物由君實生物研發,不過該藥物的商業化權益已經轉讓,相信能為該公司帶來的收入有限 重點: 特瑞普利單抗早在2021年已對外授權,君實生物可以獲得一筆里程碑付款以及約20%的銷售分成 今年首三季度,君實生物營收按年下降19%,淨虧損14.1億元,按年虧損減少1.88億元   莫莉 中國創新藥「出海」的征程久經考驗,終於迎來第一款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國產PD-1藥物。上周日,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77.HK; 688180.SH)公佈,由公司自主研發的抗PD-1單抗藥物特瑞普利單抗(美國商品名:LOQTORZI)獲FDA批准兩項鼻咽癌相關的適應症,這也是美國首個且唯一獲批用於鼻咽癌治療的藥物。 從2017年獲批在美國開展臨床試驗,到2021年初向FDA遞交生物製品許可申請,當年10月獲受理,再到新冠疫情導致FDA無法來到中國實地審查生產設施,這場「出海」旅途,君實生物走得格外艱難。慶幸最後憑藉鼻咽癌這個差異化的癌種,君實生物順利敲開美國市場大門。 君實生物這款特瑞普利單抗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獨佔許可權,早在2021年就已對外授權予美國藥企Coherus(CHRS.US)。根據當初簽署的合作協議,Coherus向君實生物一次性支付1.5億美元(11億元)首付款,並在達到相應里程碑事件後,向公司支付累計不超過3.8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外加任何包含特瑞普利單抗的產品在Coherus區域內年銷售淨額20%的銷售分成。 因此,特瑞普利單抗獲批之後,君實生物不但有大筆里程碑付款進賬,之後也能收到約20%的銷售分成。消息公佈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君實生物股價大漲,A股收市報45.72元,漲5.5%,其港股更大漲8.2%至21.45港元,這顯示投資者對於君實生物未來的收入有積極的預期。 除了美國市場外,特瑞普利單抗亦有望打入歐洲。2022年12月和今年2月,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英國藥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分別受理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其他藥物用於治療局部復發或轉移性鼻咽癌患者,以及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食管鱗癌患者的上市許可申請。 君實生物表示,將持續拓展全球商業化網路,覆蓋超過50個國家,除了在美國和加拿大地區與Coherus開展合作之外,在東南亞、中東和北非、拉美、印度、南非等地均有合作夥伴。 「在美國,PD-1賽道已有6個競爭對手,我們是第7個。但我們的適應症是鼻咽癌,而且是鼻咽癌治療領域批准的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藥,能夠與其他公司形成差異化競爭。此外,我們的臨床數據亮眼,受到國際認可。」 君實生物的CEO李寧在10月30日召開的傳媒溝通會表示。 收入提升或許有限 鼻咽癌是一種發生於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2020年鼻咽癌超13萬宗,其中約6萬名患者在中國,預計到2040年,每年的新發病例將增至26萬,死亡病例增加至10萬。但是,鼻咽癌的發病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高發,但在歐美國家的患者數量比較有限。 君實生物透露,據合作夥伴Coherus估算,美國每年新發鼻咽癌患者2,000人,實際測算其PD-1在美國的銷售額峰值大約為2億美元。從腫瘤藥物來看,2億美元的銷售額峰值並不算高,再加上君實生物只能獲得20%的銷售分成,這款藥物獲批後給公司帶來的營收提升,或許不如市場想像的那麼高。 相比之下,特瑞普利單抗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顯然更大,作為首款獲批上市的國產PD-1(L1)抗體,已累計獲批6項適應症。2023 年首三季,君實生物的銷售產品收入為8.92 億元,較2022年同期上升67.8%,其中特瑞普利單抗貢獻了6.68億元。 作為君實生物的「當家花旦」,特瑞普利單抗的銷量頗為波動。2018年底,它在上市後,銷售額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爬升,在2020年度達到年銷售額10.03億元的高峰。但隨著市場上獲批的PD-1越來越多,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2021年只實現銷售額4.12億元。當2022年新增兩項大適應症獲批上市後,特瑞普利單抗在國內市場的銷售情況開始好轉,實現銷售收入7.36億元,按年增長78.8%。 雖然君實生物在創新藥企業當中,屬於商業化推進較早的一員,但銷售能力不夠,導致商業化之後仍遲遲無法實現盈利。根據最新披露的2023年度第三季財報,今年首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9.86億元,按年下降19%;淨虧損為14.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88億元。 對於君實生物來說,漫長的臨床試驗意味著高額的投入,成功出海的象徵意義似乎遠大於實際收益,但FDA的批文或許能成為君實生物走向海外市場的踏腳石。如今,該公司在港股的市銷率約為15倍,而擁有在歐盟獲批的PD-1產品的百濟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市銷率僅10倍,顯示君實生物的估值有一定溢價,相信隨著特瑞普利單抗成功打入美國市場,該公司將有更廣闊的前景。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了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資訊,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對外授權訂單縮水 復宏漢霖「出海」遇阻?

這家創新藥企業的一項授權合作的最高收入將會減少,為股價帶來負面影響 重點: 由於開發成本大幅上漲,復宏漢霖的一張許可收入訂單收入,減少了最多1,100萬美元 對外授權交易中途出現變故並不罕見,但可能會影響市場對公司創新能力的信心,不利於拓展海外市場 莫莉 近年來,中國創新藥企業「內捲」嚴重,把已經開發的藥物對外授權(License-out)成為許多藥企的新出路,這種「借船出海」的方式不僅有望拓展海外市場,也讓商業化收入有限的創新藥企可以獲得豐厚回報。然而,當授權合作推進不順時,創新藥企的預期收益也可能會大打折扣。 上週三晚間,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2696.HK)發表公告,表示公司此前與億勝生物(1061.HK)在2020年10月達成的藥物對外授權合作協議有所變動,雙方原本就VEGF人源化單克隆抗體眼用注射液用於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眼病治療進行開發合作,億勝同時獲得該產品在全球範圍及眼科治療領域註冊、生產及商業化的獨家許可。但是,由於臨床試驗等相關成本增加等因素,雙方將開發成本的上限調整為5,500萬美元(3.8億元),對比原協議約定的3,000萬美元,漲幅達83%。 由於VEGF人源化單克隆抗體的研發成本由復宏漢霖與億勝按照20%、80%的比例分別承擔,根據新的協議,復宏漢霖收到的研發里程碑付款總額,將從最多2,500萬美元縮減至最多2,300萬美元,銷售里程碑付款也同時縮水了900萬美元。 換言之,復宏漢霖從這項合作中可以收到的最高收入,將從原本的6,400萬美元減少到5,300萬美元,合計減少了1,100萬美元。該消息公佈後,復宏漢霖在之後的兩個交易日下挫,累計跌幅達5.7%。 復宏漢霖是復星醫藥(2196.HK)旗下的創新藥企業,於2019年9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該公司的主營業務為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以研發生物類似藥起步,同時自主開發PD-1及PD-L1等創新型腫瘤免疫治療藥物。 產品進入收成期 事實上,復宏漢霖已經進入穩定收成期,在中國上市了5款自主研發的產品,分別是利妥昔單抗注射液、注射用曲妥珠單抗、阿達木單抗注射液、貝伐珠單抗注射液與斯魯利單抗注射液。其中,前四款為全球熱門的生物類似藥,斯魯利單抗注射液則為創新藥。 作為一間創新藥企,復宏漢霖的商業化節奏相當穩定。在中國上市的五款產品陸續有新的適應證獲批,銷售空間不斷擴大。同時,復宏漢霖也有產品成功「出海」,注射用曲妥珠單抗於2020年7月獲得歐盟委員會獲批上市,2月14日,復宏漢霖公告稱,該產品在美國遞交的上市許可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受理。 回顧去年上半年,復宏漢霖實現營業收入約12.89億元,同比大增103.5%,期內虧損收窄36%至2.52億元,主要由於核心產品陸續商業化上市,而且銷量不斷擴大。期內,核心產品注射用曲妥珠單抗期內在中國的銷售額約為8億元,同比增長約178%,海外銷售收入約1,250萬元,海外授權許可收入約240萬元。 藥物對外授權也是復宏漢霖的重要收入來源,授權合作帶來的首付款、里程碑和許可費,為公司提供持續的現金收入。2022年上半年度,復宏漢霖與美國藥企Organon(OGN.US)、巴基斯坦藥企Getz Pharma、巴西藥企Eurofarma以及雅培(ABT.US)分別就不同產品達成商業化合作,以便拓展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巴西等亞非歐及拉美地區等新興市場。其中,復宏漢霖與Organon簽署的授權許可及供貨協議,讓復宏漢霖可以獲得最高5.41億美元的潛在收入,其中7,300萬美元為交易首付款。 藥企合作頻終止 在全球生物醫藥行業,授權許可交易中途出現變故的情況並不罕見。據Nextpharma資料庫統計,去年全球生物醫藥行業終止的醫藥授權合作交易共有72宗,其中超過85%為創新藥項目,例如輝瑞(PFE.US)終止了2019年引進的心血管及血脂藥物Vupanorsen的研發合作,向合作方Ionis  Pharmaceuticals(INOS.US)繳付的2.5億美元的首付款打了水漂。 藥企終止授權合作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監管審批不順利、開發進度不如預期,或者是公司研發管線調整。以信達生物(1801.HK)為例,核心產品信迪利單抗的中國境外獨家權利在2020年授權給禮來公司(LLY.US),但是在完成海外臨床試驗後,FDA在2022年3月拒絕了信迪利單抗的新藥上市申請;同年12月,禮來終止與信達的合作,並歸還信迪利單抗的所有海外權益。此外,信達生物的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在授權給藥企Coherus(CHRS.US)之後,也在兩年後中止了合作。 對創新藥企而言,成熟產品能與第三方授權合作,是研發實力獲得同業認可的重要證明。可是產品遭遇「退貨」後,不僅公司未來收入受到影響,也讓市場對公司的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產生質疑。2月15日晚,諾誠健華(9969.HK; 688428.SH)公布與渤健(BIIB.US)的授權合作告吹,其港股翌日大挫27.34%、A股也下跌18.37%。 復宏漢霖此次授權合作的訂單縮水,主要原因與研發費用上漲有關,對公司整體業績影響有限。從估值來看,復宏漢霖的市銷率僅2.9倍,遠低於同行信達生物的市銷率12倍,顯示其市場價格偏低。復宏漢霖現金流充足,整體業績尚算平穩,董理層也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吸引市場關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