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盈利大插水 貓眼預告今年會轉好
2024年中國電影票房按年下跌23%,線上電影票務平台貓眼娛樂受影響,但公司預告今年會轉佳 重點: 公司預計去年盈利最多下跌逾八成 哪吒票房創紀錄,貓眼因而受惠 劉智恒 疫後中國內地電影票房出現報復式反彈,防疫措施一旦解除,人們都跑到街上消費,看電影更是最大娛樂,電影票房受帶動而大升。然而,當熱情過去後,電影票房漸回歸正常,加上經濟疲弱,人們不願作無謂消費,2024年電影票房就按年出現逾兩成調整。 在此環境下,中國最大的線上電影票務平台貓眼娛樂(1896.HK)自然首當其衝,業務直線下滑。公司發盈警,預計去年的收入將介乎40.5億元至41.5億元,較2023年下跌12.8%至14.9%;股東應佔溢利更大幅下跌78%至83.5%,至1.5億元至2億元。 票房下滑出品失利 公司表示,盈利下滑是內地票房收入下跌,觀影人次亦按年下跌22.3%至10.1億,特別是下半年,電影總票房同比下降35.1%,其在線電影票務因而受到不利影響。另外,集團深度參與的部分影片票房,表現並不及預期,使娛樂內容業務的盈利按年大幅下降。 至於演出市場的業務則保持增長態勢,期內該業務收入及GMV均創歷史新高,更遠超行業增速。但因這項業務相對佔比不高,而上面的兩大業務卻遭到市場及表現失利影響,導致公司盈利大幅下挫。 然而,貓眼娛樂對今年的情況較樂觀,公司指出,今年截至2月26日,全國電影總票房已超過222億元,而春節檔期亦刷新紀錄。公司更透露,有份參與發行或出品的影片,包括《時間之子》已定檔,而《長安的荔枝》、《得閑謹製》、《水餃皇后》等多部影片也在穩步推進,並擇機上映。 貓眼看好今年業績,很大程度建基於新春票房的表現,而新春票房能創下佳績,全在哪吒一套電影扛起整個市場。《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迭創佳績,不單成為全中國最賣座電影,更打入全球十大票房紀錄,成史上最賣座動畫電影,目前票房已超140億元,已等同去年內地電影票房的三分之一。 成功電影的「偶發性」 貓眼娛樂在綫上售票的市場佔有率達六成,電影票房上升,公司的收入就能水漲船高。但一部哪吒的成功,能否持續下去?市場是否不斷有超優質電影出現,並非貓眼可以控制。而且哪吒的空前受歡迎,始終帶有「偶發性」或幸運成份,要再創佳續並不容易,甚至可以說,要再有再一套如此賣座的電影,相信是難中之難。 事實上,疫後的電影票房漸回歸正常,從2021年的470億元,到2022年疫情嚴峻而跌至300億元,2023年疫後重啟增長至550億元,去年回調至425億元,可見電影票房在一個正常的情況下,年度票房也在400至500億元水平。貓眼作為最大在線票務銷售平台,在此水平要取得突破性收入並不容易。 至於貓眼另外的一項主要收入,即電影發行及出品,亦仰賴是否能有爆款的影片,公司實在難以掌握,最終能帶來多少收入及盈利,實難以預料。特別電影的成功,很難有一套方程式,雖然若能包含某些元素,例如著名演員、導演及編劇,配以美術佈景等,能提高成功率,但現實很多時並沒保證,甚至失敗者比比皆是。 經濟下滑估值不平 最重要目前經濟情況並非理想,人們消費自然會較謹慎,縱使電影一張票價只是區區數十元,但當許多電影上影不久,也可在網上平台觀賞,若非特別熱爆電影或重要節日檔期,在社會經濟氣氛不理想下,觀眾也不用心急進場看首輪電影。因此在下沉經濟情況,對電影票房亦構成一定的影響。 貓眼娛樂現時的市盈率約9倍,而公司大股東光線傳媒(300251)因哪吒原因,股價炒高到達140倍,並不足以參考。考慮到貓眼2024年盈警預期業績只有1.5至2億元,即是市盈率將上升至30至40倍,估值不算便宜。而投資貓眼這類電影相關股份,穩定性較低,可預測度較困難,並非長線的機構投資者心頭好。 哪吒在電影中說的一句話:「我命由我不由天」,在電影相關企業想做到這點,只能說:「太難了」。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當愛國主義成為哪吒腳下的風火輪
愛國主義是一把資本市場的雙刃劍,從《哪吒2》到 DeepSeek,這股「東方力量」已經撼動市場,但激情過後,股價能否站穩,仍取決於基本面與全球競爭力 李世達 中國動畫電影《哪吒2》在今年春節檔期大放異彩,總票房彷彿踏著主角哪吒腳下的風火輪,一路飆向世界之巔,也讓近年飽受經濟低迷壓力的中國百姓,找回久違的民族自豪感。 最新數據顯示,這部電影的全球總票房已來到141億元(19.5億美元),不僅「碾壓」同期上映的《美國隊長4》,更超越2021年上映的《蜘蛛俠:英雄無歸》,成為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七名。這些成就讓這個「拳打蜘蛛俠腳踢美國隊長」、年僅三歲的魔童哪吒,儼然成為新的「中國之光」。 其快速增長的票房,主要來自中國民眾的「托舉」。截至2月28日,該片海外總票房為1.5億元,僅佔該片總票房約百分之一,可以說是靠著中國觀眾「一己之力」,將哪吒送上封神台。 不少網民在網上留言「百億有我」,有人進電影院看了十次,還有商人花數十萬包場請全村看電影,甚至當電影在港澳地區上映時,不僅當地官員到場觀看,更有當地媒體以頭版頭條高調報道。澳門官員表示,該片成功上映,能夠進一步發揮澳門作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與作用。這種空前的宣傳規模與意義延伸,讓這部電影的成績蒙上一層愛國主義的色彩。 而在資本市場,更能看見這種狂熱的量化表現。《哪吒2》的火爆,也讓其製作公司光線傳媒(300251.SZ)股價狂飆,其股價從年初的9.5元飆升2月14日的歷史新高34.73元,狂升2.6倍,而其市盈率已來到誇張的140.6倍。而與動畫、電影相關的股票也迎來一波集體上漲。 類似的情況在過去其實並不少見,愛國主義與民族自強的連結,像是刻印在每個中國人體內的基因內,形成了一股「神奇的東方力量」。 民族自豪感 2021年,運動品牌Nike、Adidas、H&M等品牌宣布「不再使用新疆棉」,遭到中國消費者抵制。自事件發生後,兩家公司的中國區銷售連續七個季度下滑。與之相對的,國產品牌李寧(2331.HK)、安踏(2020.HK)受到熱捧,開始快速提升市場份額。媒體將李寧描繪成對抗西方「抹黑」中國的最前線。 2021年上半年李寧與安踏銷量大增50%,遠超Nike和Adidas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同年9月,李寧股價來到歷史高點104港元,較年初的54港元上漲近一倍。到2023年,李寧市值一度超越Adidas,成為僅次於Nike的全球第二大運動品牌。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2022年10月,李寧在冬季新品走秀中,部分服裝設計被指類似日軍軍服,引發公關危機,抗美英雄瞬間變成媚日狗熊,這讓李寧股價在2023年跌去70%,市值蒸發2,000億港元。 進入2025年以來,中港股市顯著回暖,DeepSeek的出現像點石成金一般,引發市場對科技股乃至整體中國資產進行重估。今年以來,電商龍頭阿里巴巴股價已上漲56%,小米上漲52%,京東也有21%漲幅,而同期美股標普指數僅上漲1.4%,科技巨頭輝達已下跌近10%。此時正值美國揮舞關稅大棒之際,中概股的逆勢突圍顯得格外亮眼。 事實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顯著的改變,今年1月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仍然低於預期,生產者物價指數更是連跌28個月。DeepSeek帶來的,更重要的是市場信心的提振,它的出現表明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並未落後美國太多,而突破美國技術封鎖的表現,更讓許多投資者掏錢加碼中國AI,引發市場的無限憧憬。 這一波中概股大漲,既有技術突破的驅動,也有民族情感的放大,也再一次凸顯出這股「神奇東方力量」的威力。不過,愛國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像李寧這樣的例子便值得警惕,當市場過度追捧、股價虛高,緊接著的可能是大幅回調,導致許多人高位被套。而如同TikTok、華為的例子,當一家公司中國元素太過凸顯時,也可能導致其在國際市場遭遇阻力。 在市場狂熱與理性投資之間如何權衡,是一道需要深思的考題。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春節內地票房創逾百億紀錄
根據貓眼專業版統計,截至周三早上8時,中國春節電影票房創出新紀錄,首十套排名電影,在上映8天的累計收入達到109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24年春節同期的78.5億元票房,高出近39%。 其中《哪吒之魔童鬧海》累計票房達50.18億元,暫成為春節票房最高電影,其次是《唐探1900》,累計票房為23億元。《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以10億元票房暫列第三位。 2024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為425億元,今年的開局十分理想,首八天的票房收入,已等於去年的四分之一,全年或有望創出佳績。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