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業績狂飊後的隱憂
綫上旅遊龍頭平台攜程去年業績亮麗顯眼,公司有信心今年也可迎來增長一年 重點: 公司去年盈利按年勁升72%至171億元 第四季度收入達127億元,按年升23% 劉智恒 內地經濟放緩,消費疲弱,餐飲服裝企業表現差勁,但人人勒緊褲頭的同時,卻不吝惜旅遊花費。即使窮遊也好,對旅遊業確實起到帶動作用,令業界的生意表現一枝獨秀,攜程集團有限公司(9961.HK, TCOM.US)更是最大受惠者。 攜程集團公布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四季度收入達127億元,同比升23%,盈利更升69%至22億元。公司表示盈收雙升,全賴越來越強勁的旅遊需求。 主席揚言增長繼續 攜程上季各項業務均錄得理想升幅,來自住宿預訂業務的收入為52億元,同比上升33%;交通票務收入48億元,同比上升16%;旅遊度假業務收入同比上升24%至8.7億元;商旅管理業務收入為7億元,同比升11%。 公司全年收入達533億元,按年上升20%,全年的盈利大升72%至171億元。若不計算股權報酬費及其他的公允價值變動,去年賺180億元,2023年為131億元。即單以業務去計算,盈利的增長按年為37%。 業績表現遠勝市場,董事會執行主席梁建章表示:「2024年旅遊市場展現了顯著的韌性。」集團對於今年業務充滿信心:「我們致力於投資人工智能並促進入境旅遊,以推動創新並提升整體旅遊體驗,預期將在行業中迎來又一年的增長。」 增速難再一路狂奔 市場普遍認同管理層對今年的預期,然而在過去兩年爆發式的旅遊消費後,就別寄望再有一個大幅度的攀升,特別是在經濟疲弱,消費意欲大減下,旅遊業的增長趨勢雖持續,但要如疫後式的報復增長,機會就較低。 根據文化旅遊研究院(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旗下的數據中心)的統計,2023年及2024年間,國內出遊人次分別為48.91億及56.15億,增長93%及14.8%。期內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為4.91萬億元及5.75萬億元,分別增長139%及17.1%。從數據看,經過疫後的報復式消費,2024年的增長幅度大幅下降。 事實上,從攜程去年四個季度的盈利也看出一點端倪,首季是43億元、次季是38億元,第三季68億元,到第四季只有22億元,雖說第三季是暑期旺季,但第四季亦有十一國慶黃金周,但盈利仍較首季及次季有較大的差距,可見公司盈利趨勢已經有所減弱。 行業的專家也認為,增長態勢能延續,但前景並非一片美好。中國旅遊協會副會長、前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杜一力,早前在中國旅遊協會的活動上強調,今年旅遊需求是「旺丁不旺財」。 她指出,「旺丁」的趨勢穩定向上,一般市民大眾的旅遊繼續增強,但2025年整體旅遊消費將相對平穩,在轉型的經濟環境中,文旅市場將以「捲」字當頭,旅業的參與者要準備打硬仗。 競爭對手來勢洶洶 杜一力所指,除了對旅遊消費的增長有保留外,更點出行業的競爭將日趨白熱化。毫無疑問,攜程在旅遊行業內佔據壓倒性優勢,龍頭地位暫時仍未被別的挑戰者動搖,但這個市場既然那樣火,以商人逐利的本性,不會平白放過這塊肥肉,要分一杯羹或要進佔市場者大不乏人。 我們看到,傳統的在綫旅遊平台如同程(0780.HK),美團(3690.HK)及飛豬等,從來沒有半點放鬆,持續與攜程競爭。要知道美團幾乎是人們日常生活必用的平台,而同程背後是騰訊,有微信的流量去支持,攜程不能掉以輕心。 後來者更有抖音、小紅書、快手(1024.HK, KUASF.US)等,也對旅遊市場虎視耽耽。雖然暫時未能威脅攜程地位,但別忘記這些後來者,其平台有超強的流量,而短視頻及直播等,正是目前大眾最接受的媒介,幾乎每天花大量時間去觀看,難保經過時間發展,他們可搶去攜程的部份江山。 按去年盈利,攜程現時的市盈率為19倍,同程延伸市盈率也在此水平,考慮到攜程規模及盈利能力,估值有機再增加,意味股價仍有上升空間,但經過兩年旅遊業的爆發增長,投資者別再冀望股價能如過去兩年般以倍計上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盛威網約車業務挑戰大 冀客運服務突圍
盛威計劃來港上市,收入佔比最大是網約車業務,但行業競爭激烈 重點: 盛威業績見紅,短期難扭虧 上市前股東包括阿里巴巴、恒生電子及協鑫科技合營等 白芯蕊 流動通訊變得方便,手機應用程式更改寫人類生活習慣,包括出行模式。過往的士在交通運輸中扮演重要角色,但Uber(UBER.US)推動網約車在全球盛行,令的士重要性大降,隨著Uber股價表現標青,有東南亞滴滴之稱的Grab(GRAB.US),第3季業績也轉賺,內地網約車服務平台商盛威時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計劃在香港上市,近日上載上市申請文件。 據文件顯示,盛威前身為北京盛威南凌信息科技,於2012年9月由姜生喜成立,姜生喜曾任職A股上市公司用友網絡科 (600588.SH)副總裁。2013年盛威推出中國公路客票網的網站,即現時「出行365」平台的前身,2016年與主要網上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t,簡稱OTA)同程及飛豬展開合作,2018年推出網約車服務,2022年公司改名為盛威時代科技。 上市前盛威最大股東是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透過全資擁有的阿里旅行持有盛威27%股權,姜生喜則有20.7%股權,協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03800.HK)合營的江蘇疌泉景世豐持股2.1%,A股上市公司恒生電子(600570.SH),也持有盛威0.86%股權。 網約車佔收入逾八成 目前盛威主要提供三大業務,包括網約車服務、數字化及業務解決方案及客運服務,當中網約車服務業務收入佔比最大,分別佔2022年、2023年及2024上半年總收入86.2%、85.3%和88.5%,達到7.03億、10.3億和6.43億元。 所謂網約車,即是利用網上平台,將用戶需求與駕駛員和車輛進行實時匹配或預訂,提供將乘客運送至彼等選擇的地點。至於收入模式方面,首先是乘客通過高德等平台軟件,或利用盛威自營365約車平台叫車,行程結束後,盛威會收到客戶付款,扣減聚合平台費用及駕駛員獲得的收入後,餘下資金归予盛威。 受疫情影響,內地整個網約車行業一度出現萎縮,2022年平台上付費交易金額(GTV)一度按年跌12.8%至1,942億元,但翌年疫情管控措施全面解除,配合政府政策出台,以及旅遊市場快速發展,2023年網約車GTV反彈15.9%至2,550億元。據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計,整個市場將以19.5%的複合增長率上升,到2028年行業規模有望提高至6,474億元。 毛利率薄弱 回顧過往盛威收入增長表現不俗,2022年、2023年及2024上半年總收入分別有8.16億、12.06億和7.26億元,按年升47.4%、47.9%和25.7%,但要留意毛利率卻薄弱,同期只得6.6%、7.1%和3.5%。 尤其是2024上半年盛威每單網約車平均交易額僅22元,對比2023年的23.1元下滑4.8%。更大問題是集團網約車服務業務毛利由正轉負,從2023上半年的522萬,轉至2024上半年的負毛利311萬元,也令同期毛利率變成-0.5%。盛威解釋因增加司機及乘客激勵獎賞,以提高集團競爭力,其實背後意味行業內捲情況嚴重。 盛威毛利較強是客運服務,儘管客運服務2024上半年收入只得3,574萬元,佔總收入的4.9%,但毛利率卻高達57%,令毛利近2,040萬元,足以抵銷網約車服務負毛利的情況,但扣取其他銷售及營銷開支、研發開支後,盛威業績見紅,2024上半年共錄得虧損2.85億元,按年擴大21%。因此未來盛威要虧轉盈,似乎不能再依賴網約車業務,反而要將客運服務收入變得更大。 其實盛威客運服務做得頗出色,從上市申請文件中稱,2023年盛威已成為中國(以售票量計算)最大城際道路客運信息服務提供商,旗艦產品是「出行365」,該產品能讓乘客通過個人電腦、手機移動程式、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及線下自助售票機,查詢大巴車時間表、訂票、管理訂單及聯繫客戶服務員,用家亦可利用「出行365」平台購買機票及火車票。 客運聯網售票發展大 隨著電腦化令效率提升,去年中國在航空和鐵路出行已有近90%來自聯網售票,反觀道路客運聯網售票率目前卻大幅落後,聯網售票率卻只得10.8%,因此改革空間相當大,加上毛利率高,故盛威客運服務業務未來賺錢能力應遠較網約車業務高。 整體來講,盛威短期錄得盈利機會不大,集團首要工作是要將網約車業務止血,特別是研究如何提升毛利率,其次要令客運服務收入擴大,兼要維持較高毛利率水平,否則上市後仍維持現有業務格局,要扭虧為盈恐怕遙遙無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摩根大通增持同程旅行
根據港交所的最新披露信息,摩根大通購入在線旅遊網站同程旅行控股有限公司(0780.HK)大量股份。根據本周提交文件顯示,摩根大通上月底購入同程旅行的股份,其在同程旅行的持股比例略高於需要公開披露的5%門檻。 花旗亦於8月份購入同城股票,持股量一度推高至5%以上。但三天後,花旗出售了部分股份,使其持股量降至5%以下,低於5%需要披露的要求。 同程是中國最大的在線旅行社之一,其大股東包括行業領頭羊攜程 (TCOM.US; 9961.HK)和互聯網巨頭騰訊(0700.HK)。公司中期報告稱,受益於中國旅遊業在疫情後復蘇,今年上半年其收入同比增長近50%,利潤增長 12%。 阳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