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石四藥首三季利潤微減
最新:石四藥集團有限公司(2005.HK)周五公布,今年首三季的淨利潤按年減少2.8%至9.19億港元。 利好:該公司的直立式軟袋靜脈輸液收入大升21%至7.88億港元,成為第二大收入來源,但其最大收入來源的非PVC軟袋靜脈輸液,收入則減少8.2%至14.35億港元。 值得關注:該公司表示,由於銷售主要在中國進行,並以人民幣計值,而今年首9個月人民幣兌港元按年貶值約1.2%,因此以港元計算,其營業額受到不利影響。 深度:石四藥擁有近70年營運歷史,業務主要生產及銷售片劑、膠囊劑、顆粒劑及口服液等產品,是中國製藥行業領先製造商之一,並於2005年在港交所上市。在新冠疫情中,由於不少人避免到醫院,其輸液產品的需求減弱,令收入受到影響。不過,該公司近年集中在抗病毒、抗菌、抗腫瘤、神經系統、心血管及麻醉等領域佈局,並加快創新藥和仿製藥領域的研發,令收入自2021年起明顯上升。 市場反應:石四藥股價周一下跌,中午收市軟1.3%至3.91港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間位置。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快訊:公布大手回購股份 四環醫藥股份急漲
最新:四環醫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0460.HK)周日宣布,計劃於未來一年內於市場回購公司股份,總額不超過5億港元。 利好:該公司表明自主研發的近20款創新藥及糖尿病生物類似藥產品已獲批上市,對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而這個也許是管理層決定回購股份的原因。 值得關注:該公司計劃回購股份的資金,約佔截至今年6月底約40億元現金水平的11%(約4.5億元),可能間接令日常經營和未來投資資金減少。 深度:四環醫藥於2001年創立,2010年在港交所上市,過去專注於生產心腦血管及腫瘤仿製藥物,是中國最大的心腦血管處方藥物供應商之一。2021年2月,該公司進軍醫學美容業務,其獨家代理的肉毒素「樂提葆」上市銷售,是第四款在中國獲批上市的A型肉毒素。今年上半年,受仿製藥收入下挫近三成影響,該公司的整體收入下降10%至9.5億元,但其來自醫美產品的收益大增66.4%至3.2億元,反映業務轉型已見成效。 市場反應:四環醫藥周一股價大漲,中午收市升23.6%至0.89港元,創52周新高。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中生製藥走出集採陰影 利潤勢重回高增長軌道
中生製藥上半年收入158.7億元,按年增加11.1%,但淨利潤卻大增1.4倍至30.2億元 重點: 中生製藥上半年創新產品收入按年增長14.8%,期內有四款創新產品獲批上市 該公司一邊加速剝離仿製藥資產,同時通過自主研發加合作引進的方式,拓展創新藥版圖 莫莉 在中國政府加大醫藥行業管控的背景之下,老牌藥企近年來逐漸有序退出仿製藥領域,全面轉向創新藥研發和生產,中國生物製藥有限公司(1177.HK)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這間曾經的仿製藥巨頭,最近發佈了今年上半年財報,包括創新藥和生物類似藥在內的創新產品貢獻的收入佔比達38.6%,份額比2023年同期的22.9%大幅增加。 財報顯示,如果剔除非持續營運業務,今年上半年中生製藥收入158.7億元,按年增加11.1%,淨利潤則大增139.7%至30.2億元,主要得益於今年3月出售了研發骨質疏鬆症及海洋藥物的子公司正大青島的股權,所產生的16億元盈利。 扣除這筆交易後,中生製藥上半年錄得淨利潤15.4億元,按年增長14%,以行業今年的景氣度來看,表現已屬亮眼。資本市場對此給予正面反應,財報發佈後,中生製藥股價連續三天上漲,累計漲幅約11.5%。 中生製藥主要專注抗腫瘤、肝病、呼吸和外科/鎮痛四大治療領域的新產品研發,其業務可以分為兩大板塊,以仿製藥為基石,創新業務為驅動。當中,備受重視的創新產品上半年貢獻收入61.3億元,按年增長14.8%。 報告期內,中生製藥旗下主攻創新藥研發生產的子公司正大天晴收穫頗豐,共有四款創新產品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貝莫蘇拜單抗於今年4月獲批用於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富馬酸安奈克替尼亦於4月獲批用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另外兩款則於6月獲批上市,包括當前最火的GLP-1產品利拉魯肽注射液。這些新產品獲批較晚,相信對上半年財報的貢獻有限,未來將進一步迎來收成期。 在仿製藥領域,中生製藥旗下年收入5億元以上的仿製藥產品已全部納入集體採購。由於價格大幅收縮,該領域的營收近年來表現不佳,以曾經的王牌產品潤眾為例,這是乙肝藥物恩替卡韋在中國獲批的首種仿製藥,在2010年上市後,潤眾曾經為中生製藥帶來巨額利潤,在2015至2017年間,潤眾的年均銷售額超過30億元。然而,在2018年集採開標中,潤眾需降價94%,導致毛利大幅下滑。 中生製藥近幾年沒有披露潤眾的具體銷售額,所在的肝病用藥分部貢獻的營收佔比也從2017年的45%,一路下滑至2024年上半年的12.8%。今年上半年化學仿製藥貢獻收入97.4億元,按年增長9%,上半年有11款仿製藥產品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公司管理層表示,預計今年收入將實現雙位數增長,創新藥物的銷售額達120億元,相當於下半年的收入將按年增長10%,野村證券的研報認為,該增幅在去年同期的低基數下是可行的,多間投行給予中生製藥「買入」評級。 創新藥賽道入正軌 創新產品如今已經成為中生製藥收入增長的重要動力,不過與其他主攻一類創新藥的公司相比,中生製藥的管線中,也包括不少生物類似藥和同類仿創藥,這些產品獲批上市後,可能會遭遇更為激烈的競爭。例如,貝伐珠單抗、利妥昔單抗均為2023年獲批的生物類似藥,市場上已有多款同類產品,中生製藥作為後來者,要擴大市佔率需要更高的營銷投入。今年上半年,公司銷售及分銷成本約58 億元,按年增加11%。 財報顯示,公司有在研創新產品76 個,還有65 個在研仿製藥產品。2024 年上半年,研發費用25.8 億元,其中76%用於創新藥研發,24%用於仿製藥研發。 目前中生製藥一邊加速剝離仿製藥資產,同時通過自主研發加合作引進的方式,拓展創新藥版圖。今年4月,公司與跨國藥企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合作,共同在中國內地研發和商業化勃林格殷格翰的多個處於臨床階段的管線。中生製藥在第 42 屆 JPM 大會上亦表示,外部合作是公司將最重要的增長動力之一,今年的目標是完成 5 筆授權引進或轉讓交易。…
快訊:四環轉盈為虧 醫美業務改善
最新:四環醫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0460.HK)周三宣布,預計今年上半年的持續經營業務錄得不超過4,000萬元除稅前虧損,表現遠遜去年同期的5,600萬元除稅前利潤。 利好:該公司旗下醫美平台成功通過3.0版本的銷售升級,引領收入大幅上升,預計上半年醫美分部營收不低於1.9億元,按年大增超過95%。 值得關注:由於仿製藥板塊集體採購降價,加上部分產品被納入重點監控目錄,令售價和銷量下滑,該公司預計上半年收入不低於10億元,按年減少不超過30%。 深度:四環醫藥於2001年創立,2010年在港交所上市,過去專注於生產心腦血管及腫瘤仿製藥物,是中國最大的心腦血管處方藥物供應商之一。2021年2月,該公司進軍醫學美容業務,其獨家代理的肉毒素「樂提葆」上市銷售,是第四款在中國獲批上市的A型肉毒素。管理層更把該年稱為「拐點」之年,實現了「從傳統仿製藥公司向創新藥及醫美領先公司的轉型」,並把部分仿製藥業務逐步出售。 市場反應:四環醫藥周四股價下跌,中午收市軟2.7%至0.73港元,位處過去52周的中下水平。 記者:歐美美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絡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上市僅4個月「摘B」 博安生物面臨兩風險
這家2022年底才上市的生物製藥公司即將「摘B」,生物類似藥為其帶來營收,卻未必有助增強投資者信心 重點: 博安生物目前已有兩款產品上市,收入增長協助公司迅速「摘B」 該公司主打的生物類似藥能快速帶來營收,但普遍面臨激烈競爭,更有被納入國家帶量採購令售價降低的風險 斯年 依靠兩款生物類似藥的銷售增長,上市僅四個月,山東博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6955.HK)就即將成為第8家在港股「摘B」的生物科技公司。 4月14日,博安生物發表公告,透露港交所已授出批准上市規則第18A.09至第18A.11條不適用於該公司的申請,自2023年4月19日起,公司的中英文股份簡稱將不再加上「B」的標記。 根據港交所規定,未有收入和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可以提交上市申請,但獲批上市後,其名稱結尾需有「B」字供投資者識別風險。截至2022年,已有56間企業通過該規定登陸港股。但如果年收入高於5億港元(4.35億元)、市值大於40億港元的公司,經港交所批准後,則可以移除「B」的標記,等同於常規下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將來有更大機會納入恒生指數和港股通,除了有利於提高股票流動性,也可以提高市場對企業的關注度,更容易進行股權及債務融資。 博安生物在2023年4月14日,市值已經達到96.5億港元;此外,基於兩款產品博優諾和博優倍的商業化貢獻,博安生物去年的年收入達到5.16億元,按年大幅增長225%,成功滿足港交所的摘B規定。 儘管快速摘B,但博安生物始終未能展現自主創新研發能力,其主打的生物類似藥面臨市場激烈競爭,更有被納入國家帶量採購而需減價的政策風險,公司能否給投資者帶來信心,還有待觀望。 博安生物成立於2013年,2019年被綠葉製藥(2186.HK)收購,然後又被分拆,經歷兩次遞表後,去年12月30日在港交所上市。上市時,博安生物因連年虧損被標註「B」字,但僅僅4個月後就成功摘B。 專注生物類似藥 從產品研發管線看,生物類似藥是博安生物的主要發力點,包括已上市的兩款產品和後續在研的腫瘤、代謝和眼科領域的5款產品,都是生物類似藥,這類藥物往往瞄準已上市多年的熱門生物藥進行仿製,研發門檻較低而成功率較高,如果在原研藥專利到期後快速上市,就有機會爭取巨大的可替代市場。 在博安生物之前,復宏漢霖(2696.HK)也曾依靠生物類似藥帶來大量營收,在港股上市3年後成功摘B。根據該公司的業績報告,其生物類似藥去年銷售收入約23.4億元,佔總營收的73%,其中治療乳腺癌的生物類似藥漢曲優收入達到16.94億元。 儘管如此,投資者對生物類似藥企業難言看好,例如博安生物於上市日的股價曾經破底,上周五的收盤價18.94港元,仍然比招股價19.8港元低4.3%。估值方面,博安生物的市銷率雖高達23倍,遠高於復宏漢霖的2.7倍,但隨着旗下兩款產品收入快速飆升,將有助收窄估值差距。 對企業來說,專注於生物類似藥也是一把「雙刃劍」,正因為研發門檻較低,這些藥物往往面臨大量競爭,企業需要抬高銷售成本,但卻未必能帶來理想收入和利潤。 博安生物的首個商業化產品博優諾就面臨這種處境。博優諾是貝伐珠單抗的生物類似藥,可用於肺癌、結直腸癌等多種適應症,但貝伐珠單抗的原研藥、羅氏公司的安維汀2004年在美國上市、2010年就進入了中國市場,自從2018年專利到期後,多家公司都爭先恐後地推出生物類似藥。2021年上市的博優諾是貝伐珠單抗在中國上市的第四款生物類似藥,但如今同類產品已增長到9款。 為擴大銷售,博安生物在2021年選擇與銷售實力強勁的跨國藥企阿斯利康(AZN.LN)合作推廣。在上市後的8個月裏,儘管這款藥為博安生物貢獻1.59億元收入,其行政開支和銷售開支也同時抬高8.5倍,未能讓博安生物扭虧為盈。 產品將出海巴西 去年11月,博安生物也迎來第二款上市的生物類似藥博優倍,用於絕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症。這款藥的原研藥是跨國藥企安進公司的普羅力,博安生物介紹,普羅力2021年在全球的銷售額高達32.48億美元(223億元),博優倍是其中國上市的第一款生物類似藥,這款藥銷售的情況目前還有待觀望。 此外,生物類似藥還有一項風險,就是國家帶量採購(集採)。這是一種由政府牽頭、「以價換量」的政策,一旦產品被納入集採,儘管有助增加銷售量,但也意味著必須大幅降價,令盈利空間被大幅壓縮。 但值得留意的是,可能是為了打開更多市場,又或是為了抵抗隨時可能出現的政策風險,博安生物正積極為現有產品拓展海外市場。 根據該公司上周二公布,博諾優的上市許可申請已獲得巴西國家衛生監督管理局受理,希望拓展這個全球第八大醫藥市場。此外,博優倍也正在歐美同步進行國際臨床試驗和註冊,反映公司正積極把這款藥物推向全球市場。博安生物能否藉著擴展全球的努力來抵消兩大經營風險,時間將證明一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從仿製藥轉型醫美 四環醫藥未竟全功
這家專注於心腦血管及腫瘤藥物的藥企,近年決定轉攻醫美業務,本來曾取得好成績,但似乎後繼乏力
基石藥業前舵手加盟 助恆瑞醫藥扭轉乾坤?
踏入2023年,恆瑞醫藥引入「重磅人物」,獲得曾擔任基石藥業董事長兼CEO的江寧軍加盟,擔任副總經理兼首席戰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