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火煱不再火 呷哺呷哺虧損翻倍
這家單人火鍋連鎖餐廳發出預警稱,由於越來越謹慎的中國消費者削減支出,去年公司收入下降,虧損擴大 重點: 呷哺呷哺預計去年收入下滑20%,淨虧損翻倍 在上半年收入下滑15.9%並陷入虧損後,這家餐廳運營商的疲軟趨勢,在下半年進一步加劇 譚英 「火」可能是呷哺呷哺餐飲管理(中國)控股有限公司(0520.HK)核心產品的一部分,但這家單人火鍋餐廳運營商最近的表現卻一點都不火。 公司上周預警收入快速下滑、虧損迅速擴大後,股價在下一個交易日下跌了7%。但這只是公司寧可忘掉的發展近況中的最新一幕,因在報告了2024年上半年同樣慘談的業績後,該股在過去一年里已經下跌了47%。 最新的盈利預警顯示,呷哺呷哺的下滑持續到了去年下半年,甚至還加速了。公司預警稱,去年收入下降20%至48億元(6.66億美元),預計年度淨虧損介於3.9億元至4.1億元,是2023年1.9億元虧損的一倍多。 用公司上半年的數據進行計算會發現,收入下滑從2024年上半年的15.9%加速到下半年的21.7%,下半年收入總計為24億元。2023年上半年,公司還處於盈利狀態,但此後一直虧損,包括去年下半年虧損約1.27億元(這是根據最新公告預測區間的中值計算得出的)。 呷哺呷哺一直在努力通過關閉效率低下的餐廳、打折和降價,來服務謹慎並熱衷搜索「窮鬼套餐」的中國消費者。但由於規模相對較小,且定位為人均消費60元左右的中端連鎖餐廳,它面臨著更大的阻力。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餐飲業收入增長5.3%,達到5.6萬億元。但按月計算,增長速度從2023年12月的30%穩步下滑至去年12月的2.7%。這種迅速放緩反映中國消費者的不安情緒,由於中國房地產的低迷和失業率的攀升侵蝕了收入和資產,他們認為要減少而不是增加支出。 惠譽(北京)信用評級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表示,去年中國餐飲業增長緩慢,與疫情前幾年平均9.4%的高增長率形成鮮明對比。評級機構還觀察到,2024年前六個月的平均支出下滑高達20%。它觀察到,服裝、化妝品和金銀珠寶等非必需品的零售額也有所下降。 香港大學和博報堂生活綜研(上海)在1月份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隨著消費者轉向折扣品牌和大牌平替,中國社交媒體上有關「消費降級」的帖子在2023年至2024年間增加了四倍。 大家日子都不好 呷哺呷哺絕非唯一一家感受到消費降級痛苦的企業。就在它發出預警幾天後,競爭對手九毛九(9922.HK)也發出了盈利大幅下滑的預警,稱利潤從2023年的4.54億元驟降至去年的5,000萬元,導致其股價下跌了3%。公司的收入表現較好,從2023年的59億元小幅升至2024年的60億元。和呷哺呷哺一樣,九毛九的股價去年也下跌了46%。 一個股價不降反升的例外,是領先的火鍋連鎖品牌海底撈(6862.HK),其股價在過去一年略有上漲,主要分得益於海外子公司特海國際(9658.HK,HDL.US)表現強勁。 特海國際順應中國消費企業近來的趨勢,試圖通過拓展海外市場來擺脫國內過熱的競爭。截至去年9月底,它在12個國家擁有121家自營餐廳,與海底撈去年中的1,343家國內門店形成互補。去年8月,惠譽評級指出,雖然其他餐飲運營商面臨競爭加劇和價格壓力,但憑借更勝一籌的服務質量和強大的供應鏈管理,海底撈受影響的程度應該較小。 但對於像呷哺呷哺和九毛九這些曾經從疫情管控放開後,人們的外出就餐熱情中受益的運營商來說,前景看上去就沒有那麼樂觀。呷哺呷哺也有出海發展,但規模要遠遠小於海底撈,截至去年6月,它在香港、台灣、澳門和新加坡有21家餐廳,國內有1,051家餐廳。九毛九的情況也差不多,除了751家國內門店外,在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泰國和美國有15家門店。 呷哺呷哺和九毛九都將去年盈利不佳歸咎於國內競爭激烈,以及整體上對非必要消費支出的需求疲軟,反映它們對國內市場依賴程度較高。 那麼,它們正在採取什麼策略來改善自己的處境呢?以呷哺呷哺為例,公司正在關閉業績不佳的餐廳,導致去年上半年產生了2.03億元的一次性虧損。它還通過推出套餐和加強集採降低了價格。在營銷方面,它利用流行的社交媒體進行品牌定位,推出新的外賣產品,並推廣會員業務。 儘管如此,它的整體翻台率還是從2023年上半年的2.4次,下降到去年上半年的2.3次。同店銷售額從2023年上半年的12.7億元,跌至2024年同期的8.27億元,跌幅達35%。 九毛九也呈現出類似的趨勢,它的旗艦品牌太二酸菜魚的翻枱率,從2023年上半年的3.1次降至去年的2.7次,同期每位顧客的平均消費額從75元降至71元。公司去年上半年新開了59家餐廳,但放緩了太二酸菜魚和慫火鍋廠的擴張速度。 呷哺呷哺股價大幅下跌,使其市銷率降至區區0.17倍。市值是呷哺呷哺三倍的九毛九市銷率略高一些,但也不樂觀,為0.72倍。海底撈的數字遠高於這兩家公司,其相對較高的1.98倍市銷率可能表明,投資者認為海底撈最有能力,在這場可能會持續到今年底甚至更久的激烈競爭中存活下來。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九毛九盈警 料盈利大跌89%
餐飲集團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9922.HK)周一發盈警,料2024年度盈利不少於5,000萬元人民幣(下同),較2023年的4.54億元大跌89%。收入約60.73億元,按年微升1%。 公司表示,盈利下跌主要是餐飲市場競爭加劇,同店表現下跌。同時,因一次性關店,出現損失及減值達1.35億元。加上期內政府補貼及增值稅抵減等下跌,以及匯兌虧損增加。 為應對困境,公司強調將更謹慎地評估開店計劃、實施門店運營改善策略、並進一步提高供應鏈體系的營運效率,以及通過IT賦能提質降本。 九毛九周二開市股價下跌3%至2.99港元,過去半年股價由高位下跌近5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基金減持停不了 景順售九毛九股份
又一家著名基金管理公司減持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9922.HK)股份,據周二的港交所信息披露,景順在上週五減持九毛九股份,持股比例由6.13%降至5.73%。 過去兩個月,摩根大通和The Capital Group Companies先後減持手上九毛九股份,但貝萊德逆勢而上,期間增持公司6%的股份。隨著股份轉移,九毛九的股價在過去三個月下跌逾50%。 上周,九毛九公布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6.4%至30.6億元,門店數量同期增長24%至6月底的771家。但因三大連鎖餐廳的每位顧客平均消費下降超過5%,上半年利潤下跌三分之二至7,200萬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翻枱率跌消費額挫 「窮鬼套餐」打沉九毛九
這家中檔連鎖餐廳面臨競爭對手推出的「窮鬼套餐」的衝擊 重點: 九毛九警告,預計截至6月的半年利潤將同比下降近70% 作為一家受歡迎的中檔連鎖餐廳,公司同時發布盈利預警和銷售下滑公告後,股價下跌了11% 譚英 前幾年,因旗下主打酸菜魚的太二大受歡迎,九毛九的表現教人眼前一亮。 但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9922.HK)上周宣布,儘管收入略有增長,但預計截至6月底的六個月利潤將大幅下降,這讓投資者震驚不已。公司表示,預計上半年將錄得營收30.6億元,同比增長6.4%。但期內利潤較上年同期的2.22億元暴跌69.8%至6,700萬元。 公司同時發布第二季度最新營運表現公告,指旗下主要連鎖餐廳的翻台率、顧客人均消費、同店日均銷售額均錄得大幅下降。太二銷售額下降18.1%,而較小的慫火鍋的銷售額的降幅更達到36.6%。九毛九連鎖餐廳同店銷售額也在這三個月間下降12.6%。 顧客人均消費的下滑同樣令人擔憂,其中太二的顧客人均消費從去年同期的75元,下降至二季度的69元,跌幅近10%。慫火鍋的顧客人均消費為104元,而去年同期為113元。 投資者紛紛拋售九毛九的股票,導致該股在公告發佈後的第二天下跌11%,隨後兩天股價繼續下跌,公司將於下個月發佈完整的中期業績。 對之前憑旗下連鎖餐廳大受歡迎而高歌猛進的九毛九來說,這份悲觀的報告值得注意。去年,公司的收入增長了50%,達到60億元,經調整利潤增長了七倍,達到5.01億元。太二的同店銷售額增長18.3%,慫火鍋和九毛九分別增長10.6%和7.4%。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九毛九將突然下跌歸咎於消費者習慣轉變,再加上上年業績強勁,導致基數較高。它還自認隨著收入開始疲軟,未能繼續保持早前的成本控制措施。 所有這些因素顯然是導致公司處於困境的原因。在當前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九毛九的價格實在太貴,而消費者喜歡更經濟實惠的選擇,即所謂的「窮鬼套餐」,人均消費通常在40元至50元之間。 在經濟繁盛時期不起眼的「窮鬼套餐」,現在甚至出現在廣告宣傳中,而且頻繁登上中國的社交媒體。這個詞可能起源於麥當勞13.9元的「隨心配」套餐,但已經從西方快餐連鎖餐廳擴大到到中國品牌,如奈雪的茶的9.9元早餐套餐,以及北京快餐品牌南城香的3元早餐套餐。就連米芝蓮星級餐廳新榮記這樣的高端品牌,也在採用這一策略。 增長放緩 中國的餐飲業仍在繼續增長,但速度相較於之前大為放緩。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前五個月,餐飲收入2.1萬億元,同比增長5%,但遠遠落後於2023年5月35.8%的增幅。同樣,2024年5月,零售總額同比僅增長3.7%,遠低於2023年5月的12.7%。 由於新冠疫情限制措施結束後,之前遭到壓抑的外出就餐需求爆發,九毛九和許多同行在去年上半年實現強勁增長。公司去年新開180家餐廳,總數達到726家,不過今年開新店的速度有所放緩,上半年僅增加了45家門店。 儘管業績突然下滑,但九毛九表示,它計劃繼續擴大太二酸菜魚的規模,同時縮減慫火鍋的規模。它依然保持在中國內地新增80至100家、在其他市場新增15至20家太二酸菜魚餐廳的目標,而對慫火鍋的開店計劃,則從原本的35至40家減少至25家。 九毛九並非唯一陷入困境的餐飲企業。規模更大的海底撈(6862.HK)自5月將特海國際(9658.HK, HDL.US)剝離並在紐約上市後,海底撈股價也下跌了近40%。雖然特海國際的股價也下跌了,但跌幅相對溫和,為17%。 在核心的中國業務沒有回暖跡象的情況下,九毛九獲得更好回報的一個可能的途徑,是追隨海底撈的步伐,最終剝離其國際業務。當然,它首先需要擴大規模。截至去年底,九毛九在中國境外僅有18家餐廳,均為太二酸菜魚,分布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美國和加拿大。如果能實現2024年的目標,到今年年底,門店數量將增至33至38家。相比之下,特海國際在3月底擁有119家餐廳。 去年,九毛九的太二酸菜魚餐廳總收入增長了44%,達到44億元,佔總收入的75%。雖然公司尚未公佈其海外門店的收入,但一些指標看起來還不錯。 去年,海外太二酸菜魚餐廳的翻座率為每天3.9次,而在中國國內為3.0次;海外門店的顧客人均消費為172元,是國內72元的一倍多。 隨著股價暴跌,九毛九的市盈率(P/E)在過去兩年大幅下降,目前為8.6倍,市銷率(P/S)為0.66倍。與海底撈14倍的市盈率和1.55倍的市銷率相比,明顯較低。高盛最近將九毛九未來三年的盈利預測下調了37%,並將目標股價從6.20港元下調至3.80港元,但仍維持對該公司的「買入」評級。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盈增全賴降成本 鍋圈前景有壓力
疫情期間,火鍋食材供應商鍋圈憑藉「在家吃飯」的契機突圍,並成功將業務上市,如今疫情退卻,消費者用餐習慣復常,導致鍋圈收入大跌,管理層如何變陣開拓新財源 重點: 去年鍋圈收入同比減少15%至60.9億元,但受益於更好的成本控制,淨利潤反增9.3% 鍋圈已從三方面應對消費者用餐習慣的改變,大大壓縮銷售成本,但今年能壓縮的成本空間或有限 羅小芹 疫情期間,「在家」概念企業紛紛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517.HK)以「在家吃飯」餐食產品作招徠,創業初期業務不慍不火,直至疫情爆發,催谷了外賣DIY火煱食材生意,鍋圈亦成功在去年11月登陸港股,並於上月28日交出上市後首份業績成績單。 隨着疫情緩解,人們外出用餐增加,對外賣DIY食材的需求相應減低,導致鍋圈去年度收入由2022年的71.7億元降至60.9億元,同比減少15%,與國家統計局發布去年全國餐飲收入取得20.4%的同比升幅大相徑庭,反映外賣DIY市場份額正逐步流失至戶外餐飲市場。 若與經營太二酸菜魚品牌的母企九毛九國際(9922.HK)及海底撈國際(6862.HK) 等有提供火煱餐食作比較,兩家中式餐飲店去年度在營收及利潤上均有相當增長。 財報顯示,九毛九去年收入為59.9億元,同比增長49.4%,股東應佔溢利4.53億元,同比更激增8.2倍;海底撈收入增長33.6%至414.5億元,股東應佔溢利增長1.75倍至4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兩家中式餐飲店的收入和淨利潤都遠超公司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經過三年疫情洗禮,內地餐飲市場大洗牌,在汰弱留強下,能夠殺出重圍的都非泛泛之輩,個別餐飲店生意遠超疫情前水平並不令人意外。 面對戶外餐廳業務快速復蘇,預計鍋圈收入跌勢要持續一段時間,它既要壓縮成本,也要避免收入進一步下滑,這是管理層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管齊下 鍋圈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公司去年已經從三方面應對消費者用餐習慣的改變,一是開發新產品和將原有產品升級,二是通過收購工廠提升自產比例,強化整合垂直供應鏈,三是增加加盟店數目,利用規模優勢提升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三者中以產品升級最為關鍵,因這是開拓新收入來源的必要手段,而提升自產比例和增加門店所帶來的規模效益亦能產生額外毛利,但今年要進一步壓縮成本未必有很大空間。。 在三管齊下後,鍋圈成功將去年銷售成本由2022年的59.2億元大大擠壓至47.4億元,剛好抵銷了收入跌幅,令去年毛利同比增加8.2%至13.51億元,毛利率也由2022年的17.4%改善至去年的22.2%。 另外,去年淨利潤同比亦增加9.3%至2.63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為3.18億元,同比增加23.8%。 鍋圈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共有10,307家零售門店,較2022年底增加1,086家,包括10,300家加盟店及7家自營門店,公司大部分收入也是通過加盟店進行,達到53.7億元,佔整體收入90.3%。不過,去年鍋圈在增加門店數目後,收入卻不升反跌,似乎希望以增加門店來提升收入已經進入瓶頸。 至去年底止,鍋圈註冊會員數目達到約2,790萬名,隨着公司繼續加強預付卡計劃,預付卡預存金額達約7.2億元,同比上升18%,若能壯大註冊會員的基礎,反而更有助鍋圈開拓收入來源。 力谷線上銷售 為賦能加盟商並促進其銷售增長,為消費者提供更靈活的購物體驗,鍋圈亦開發了多種線上銷售網絡或渠道,包括鍋圈APP、微信小程序、第三方外賣平台以及流行社交商務平台(如抖音),數字化成為公司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以及提升效率的必要手段。 除了與超過279名食材供應商合作,公司在河南設有三個生產基地,可自行處理及生產一定比例的牛肉、肉丸和火鍋湯底等主要產品,一方面提高盈利能力和運營效率,另方面也有助穩定供應。以鍋圈持有19.36億元的現金及銀行存款,包括去年6.78億元來自經營活動的現金流,計息銀行及其他借款卻只有8,030萬元,向上遊收購投資更多生產線應該綽綽有餘。 鍋圈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明超指出,上市融資主要目的是圍繞上游的供應鏈進行延伸擴展,對於上游供應鏈合作商中,有潛力成為未來的食品品類工廠,將會考慮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投資。 以現價計,鍋圈的追踪市盈率為58倍,相比之下,九毛九、海底撈和頤海國際(1579.HK)分別為16.6倍、20.08倍和16.7倍,鍋圈股價無疑偏貴,加上外賣DIY火煱食材市場正遇冷鋒,鍋圈今年業務將面對戶外餐飲業的挑戰,現時並非低撈的時機。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