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2.HK
Lenovo consolidates market leadership

三季度該公司在全球個人電腦(PC)市場的份額擴大,不過服務器和存儲等其他產品的銷售額似乎有望超過其PC業務

重點:

  •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數據,聯想在三季度鞏固了全球領先PC製造商的地位,市場份額從上年同期的22.7%提升至24%
  • 該公司的毛利率不及競爭對手,因為它犧牲了盈利能力,以便在為雲和數據中心營運商提供基礎設施的業務上站穩腳跟

 

陽歌

利潤和市場份額,哪個更重要?

如果你是一名電腦投資者,答案似乎是市場份額,至少現在是這樣。這個因素目前對聯想集團有限公司(0992.HK)有利,根據行業追蹤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本週發佈的最新數據,該公司在三季度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全球領先的個人電腦銷售商的地位。

聯想及其長期競爭對手惠普(HPQ.US)和戴爾科技(DELL.US)(簡稱「戴爾」)近幾年一直在爭相為日趨成熟的傳統PC業務尋找下一個「大熱點」,並且基本上都將人工智能(AI) 確定為下一個主要驅動力。因此,這三家公司都在爭相開發不僅是經過AI優化的PC,還有服務器和軟件,這些是雲計算和數據中心的支柱,而雲和數據中心正日益取代曾經依託傳統筆記本電腦和台式電腦完成的計算。

在這樣的形勢下,投資者更關注市場份額而不是利潤或許並非沒有道理,因為當需求開始回升時,市場份額是銷售基於AI的新產品的關鍵途徑。但IDC稱,儘管聯想、惠普和戴爾都在大力宣傳它們的AI努力,消費者和企業卻尚未開始大量購買此類產品。

 「雖然我們預計AI將在未來十年內普及,但進入大眾市場的過渡期將比預期要長,直到2026年才會大規模應用,」IDC設備和顯示器研究副總裁Linn Huang在與三季度全球PC銷量同時發佈的聲明中指出。

Linn Huang稱,阻礙經過人工智能優化後的PC普及的主要障礙,是缺乏能夠利用這種高性能產品的軟件和應用程序。聲明還指出,最近整個PC行業的很多增長都來自低端市場,而不是包括人工智能模型的高端市場。

IDC稱,三季度整個市場實際上萎縮了2.4%,出貨量降至6,880萬台。聯想卻成功逆勢而上,本季度出貨量增長3%至1,650萬台,市場份額也從上年同期的22.7%增至24%。

惠普也成功實現了0.4%的增長,同樣在整體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全球市場份額從13.5%提高到了13.6%,成為第二大品牌。戴爾的PC出貨量下降4%至980萬台,市場份額降至14.3%,而中國台灣的華碩則相對勝出,以10%的增長位列第四,市場份額7.9%。

在這一消息公佈後的三個交易日內,聯想的股價實際上下跌了7%,不過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股票在一個月前大幅上漲後普遍下跌同步。今年迄今為止,該股略有下跌,與恆生指數因近期股市回升而上漲25%形成了鮮明對比。

估值仍然很高

今年聯想的股票表現平平,部分原因可能是它不再被視為一隻中國股票,因為它是一家真正的全球性企業,其收入來自全球所有主要市場。不過,在最近中西方關係緊張之際,該公司的總部位於中國這一事實也引發了一些擔憂,這可能是它最近計劃在中東新建一個大型生產基地的考量因素之一。

在估值方面,聯想的市盈率(P/E)為17倍,仍然相對受到投資者的青睞。這一數字領先於惠普的13倍和華碩的14倍,不過落後於戴爾的23倍。過去一年,戴爾的股價大幅上漲,這是由於人們對其人工智能優化服務器寄予厚望。

當然,投資者對聯想感興趣並非因為它的毛利率,毛利率是衡量一家企業核心業務盈利能力的關鍵指標。該公司最新財年的毛利率為17.2%,遠低於惠普的21.4%和戴爾的22.4%,也不及華碩的17.8%。更為糟糕的是,在截至6月份的最新財季,聯想的毛利率實際上還從一年前的17.5%下降到了16.6%。

這又讓我們回到了之前提到的市場份額與利潤的問題,因為聯想盈利能力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似乎是它專注於在市場的一個重要細分領域擴大份額。這一細分領域就是基礎設施所有者,包括雲計算中心營運商,它們是人工智能技術最活躍的買家,並有望在未來變得與消費者和企業PC買家一樣重要。

聯想報告稱在截至6月的三個月裏,集團營業額同比增長20%至154億美元,這主要是由於該公司三大業務部門之一的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部門的收入增長了65%,達到30多億美元。它的另外兩大業務部門(包括佔其PC銷售大部分的業務部門)增速要慢得多,僅為10%左右。

這意味著核心產品包括服務器和存儲設備的基礎設施部門目前約佔該公司總銷售額的五分之一,而且這一比例可能還會進一步增長。事實上,聯想在最新財報中表示,這類非PC產品在最近一個季度的營收中的佔比達到創紀錄的47%,這使得此類產品很有可能在2024年底超過PC的銷售額。

目前聯想面臨的問題是,基礎設施部門雖然取得了如此強勁的銷售增長,但也是它三個主要部門中唯一在最新財季報告中出現營運虧損的部門。不過,至少這一虧損正在縮小,從一年前的6,000萬美元下降至截至6月的3,700萬美元。

總而言之,聯想及其同行正在採取一切它們認為必要的措施,以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這將是它們所在行業的下一個重大增長動力。投資者似乎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即至少在未來一兩年內,企業可能需要犧牲利潤來改善自己的處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招聘需求回升 Boss直聘第三季多賺67%

內地招聘平台Boss直聘運營商看準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周二公布,受惠招聘活動回暖及商業化效率提升,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收入及盈利均錄得顯著增長。期內收入按年增13.2%至21.63億元,淨利潤按年增67.2%至7.75億元(1.1億美元)。期內,來自企業客戶的線上招聘服務收入為21.47億元,按年升13.6%,其他服務收入(主要為向求職者提供的付費增值服務)為1,640萬元,按年跌27%。公司解釋,減少主要源於對部分增值服務的優化,精簡了相關功能,以增強平台黏性並推動生態系統的長期發展。 期內付費企業客戶數達680萬家,年增13.3%,平均月活用戶(MAU)達 6,380萬,亦按年增10%。創辦人兼CEO趙鵬表示,公司正加快AI技術在產品及運營中的應用,持續改善求職者與用人企業體驗,並探索AI代招聘等新模式。公司預期,2025年第四季度總收入介乎20.5億至20.7億元,增加12.4%至13.5%。 業績公布後,公司美股周二升1.32%,收報20.79美元。公司股價今年累升約52%。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電動車收入創新高 小米三季度盈利勁升130%

手機製造商小米集團(1810.HK)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截至9月底止的季度收入為1,13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22.3%。盈利大幅上升129.5%至122.6億元,經調整利潤113億元,同比上升80.9%。 期內集團的「手機×AIoT」收入為人民幣841億元,同比增長1.6%。上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330萬台,同比增長0.5%,收入為人民幣460億元。在中國大陸地區,小米智能手機銷量排名第二,市佔率達16.7%;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則排名前三,市場份額為13.6%。 智能電動汽車收入及AI等創新業務,第三季收入創歷史新高達290億元,同比增長199.2%。當中電動汽車收入為283億元,期內共交付108,796輛,亦創出新高。6月才推出的Xiaomi YU 7 系列,在上月位列內地SUV銷量第一。 周三小米開市升1.9%報40港元,公司股價過去一年由高位下跌3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enQ BM operates hospitals

政策影響盈收雙降 明基醫院賣點乏善足陳

去年多次闖關未果,民營綜合醫院營運商明基醫院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最新財務表現仍乏善可陳 重點: 去年明基醫院曾申港上市,最近又再啟動上市計劃, 儘管中國民營醫療仍具備可觀成長空間,但公司收入與盈利卻雙雙下滑,政策轉向與激烈競爭成為主要掣肘   梁武仁 中國民營醫療看似擁有龐大潛力,因為隨著中產階級崛起,越來越多民眾希望尋求公營醫院以外的選擇。然而,這樣的敘事對明基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似乎並不完全適用。該民營綜合醫院多次申港上市均以失敗告終,最新遞表所呈現的財務表現亦難言亮眼。對投資者而言,公司確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亮點,但不利因素也同樣不少。 這家民營醫院營運商於上周再次向香港提交上市申請,這是其自去年4月以來的第三度闖關,前兩次均未能完成。公司由台灣上市企業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352.TW)持有多數股權,佳世達為全球液晶顯示器與投影機領域的重要供應商。如今,明基醫院集團期望第三次嘗試能順利在港上市,為其集資進程帶來轉機。 從表面來看,民營醫院似乎是個吸引投資者的好故事。中國人口迅速老化,對高品質醫療服務的需求持續攀升。同時,中國中產階層規模擴大,愈來愈多患者希望在民營醫院獲得更舒適、具私密性且更優質的服務體驗,以避免在大型公立醫院忍受人潮擁擠、長時間等待,如生產線一般的就醫環境。 但該行業同時面臨一系列挑戰。首先,由於涉及公共衛生領域,民營醫療受到嚴格監管,這在政策層面具有合理性。此外,民營醫院與政府支持的公立醫療機構競爭愈發艱難,難以在醫師人才招募方面取得優勢。民眾亦普遍存在質疑,認為民營醫院更重視盈利而非健康價值,加上其醫療費用通常高於公立醫院,在患者選擇上形成不利因素。 明基醫院的財務表現正反映上述困境,公司去年收入較2023年下降1%至27億元,今年上半年收入亦再次出現按年下滑。更令人憂慮的是,公司盈利能力亦同步走弱,淨利潤率由2023年的6.2%下跌至去年的 4.1%,並在今年上半年進一步降至3.7%,低於去年同期的4.8%。 接待能力有限 在收入面上,一個核心限制在於醫療資源的容量上限。集團目前營運兩家醫院:2008年開業的南京明基醫院,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以及2013年啟用的 蘇州明基醫院,為三級綜合醫院。截至今年6月底,兩家醫院合計提供1,850 張病床,自南京院區在2023年新增150張病床後,床位數便未再成長。南京明基醫院目前病床使用率超過100%,須依賴臨時加床來應對住院需求,顯示該院住院服務承載能力已極為緊張。 而在蘇州明基醫院,病床使用率亦接近90%,住院服務的收入提升空間相當有限,難以再透過擴充住院量來拉動醫療收入增長。 幾年前引入的新醫療支付制度,亦讓明基醫院集團的經營面臨更多挑戰。明基醫院集團旗下兩家醫院所在的江蘇省,自2022年起正式採用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支付制度。在此制度下,公立醫保基金不再按實際治療成本報銷,而是依據診斷分組下的標準化住院診療付費額度進行結算,超出部分則需由醫院自行承擔。 在此機制影響下,南京明基醫院與蘇州明基醫院的平均住院費用均大幅下降。住院醫療服務約佔明基醫院集團收入佔比逾半,成為其收入承壓的重要來源。 儘管因政府擴大藥品集中採購、帶動藥價下降,使門診就診人次有所增加,但門診平均費用也因此同步下降。此外,政府亦調整部分診療項目的醫保報銷規則,使得醫療機構獲得的報銷金額減少,進一步壓縮了醫院的門診收入。 集中採購政策雖然幫助明基醫院降低藥品成本,但監管制度帶來的收入壓力,亦凸顯在高度監管的醫療行業中,明基醫院的經營命運在相當程度上仰賴政府政策走向。 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使明基醫院的經營難度加劇。根據其申請文件,以收入計算,公司在中國民營綜合醫院市場的市佔率僅約0.4%;其旗下的南京明基醫院雖為江蘇省內規模最大的民營醫院,但在省內市場佔有率亦僅約2%。 若將公立醫院計入整體市場,明基醫院在行業中的存在感便更低。中國民營醫院的總收入為9,447億元,不足公立醫療機構整體收入的四分之一。 聘用高素質醫生對明基醫院維持競爭力至關重要,但也帶來了成本壓力。由於新聘人員增加,尤其是包括主任醫師在內的高資歷醫療專業人士,公司人力成本明顯上升,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其毛利率已由去年同期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5.9%。 最終,若要提升收入並改善盈利能力,擴大營運規模似乎是明基醫院的關鍵方向。若本次成功在香港上市,公司計劃將集資所得用於擴建及升級現有醫院,並尋求併購機會以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去年,主營腫瘤治療的民營醫院營運商和睦家醫療(2453.HK)在香港上市,或許為明基醫院集團帶來了一定借鏡,但該股自上市以來已累跌超過80%。即便如此,近期市場對中資股票的投資情緒整體偏向正面,這或將成為明基醫院第三度叩關港股IPO的有利因素之一。 然而,能否順利上市仍未有定論,原因在於公司當前的財務表現或難以讓投資者留下深刻印象,這也為上市增添不確定性。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JM is dealt a tough hand in Macao gambling shake-up

衛星場結業重創 澳博首三季蝕1.7億

澳門賭收創疫後新高,惟澳博第三季業績倒退,甚至連旗艦新葡京也出現業績壓力,反映其轉型陣痛或比預期更長 重點: 第三季博彩收入按年下跌4.7%,市佔跌至 11.8%,跑輸同業 旗下新葡京經調整EBITDA下跌至4.71 億港元,按年跌超13.6%   李世達 澳門路氹金光大道的燈火依舊耀眼,但澳門博彩控股有限公司(0880.HK)的業績卻像是璀璨背後的一道陰影。這家曾經掌控澳門博彩命脈的老牌營運商,如今站在產業結構劇變的風口。 澳門博彩業賭收於剛剛過去的10月份再度創下疫情後新高,達240.9億澳門元 ,按年大增近16%,旅客人潮、酒店的入住率維持高檔、賭場內人聲鼎沸,都顯示澳門這座世界級賭城已回到往日的光彩,但這一切似乎與澳博無關。 澳博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期內博彩收入按年下跌4.7%至71.4億港元,按季亦跌1.8%,經調整EBITDA按年下跌15.0%至8.81億港元,但按季則增長28.0%。澳門六家博企中,惟有澳博錄得賭收下滑。 更觸目驚心的是淨利潤按年急挫91%,僅900萬港元,遠遜於去年同期的1.01億港元,首三季更錄得1.73億港元虧損。相比之下,其餘五家博企第三季均錄得利潤增長。 究其原因,自然與澳門博彩業結構調整脫不了關係。過去由澳博佔最大多數、遍布整個澳門半島的龐大衛星娛樂場網絡,將在今年底退出歷史舞台。今年以來,澳博旗下已有四家娛樂場宣布結業,另外三家也將在年底熄燈,僅餘兩間將在收購物業後轉為自營。 這意味著澳博失去了多達七間的衛星場館,這些場館過去正是澳博在博彩市場中的重要觸角。 從數字看,澳博第三季衛星場的賭收按年大跌14.6%,但衛星場EBITDA卻由去年的3,500萬港元大幅提升至5,300萬港元,增幅超過五成。換言之,澳博正在「止血」,減少補貼與中介成本,使得衛星場不再成為財務黑洞。然而失去面積與客源的代價,是短期營收與市佔同步下滑。公司指出,受到衛星場結業影響,第三季博彩收入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13.9%、2025年第二季的12.9%降至11.8%。 澳博控股主席兼執行董事何超鳳在業績公告中表示,「雖然這一轉型期難免帶來干擾,正積極調整人力及賭枱等資源,以強化核心業務運營。」 新葡京盈收雙挫 短期陣痛無可避免,但真正讓人擔心的,是其旗艦——新葡京業務的滑落。 作為澳門的地標,新葡京可以說是澳門賭業發展的標誌,新葡京長期是澳博最穩定的盈利來源,但第三季的表現卻明顯滑落。賭收由去年同期的19.43億港元下降至19.08億港元,經調整物業EBITDA按年下跌13.6%至4.71億港元,遠低於去年同期的5.45億港元。而被寄予厚望的上葡京,雖然賭收錄得11%增長,但經調整物業EBITDA大跌32.7%至1.11億港元,酒店入住率亦從2024年第三季的98.9%降至94.9%。 此外,澳博在第三季末僅持有約34億港元現金,但債項高達273億港元,是六大博企中財務槓桿最高的一家。這讓公司在市場復蘇初期缺乏資源投入推廣、非博彩體驗升級與客層重建,而這些正是其競爭者積極在做的事。更重要的是,澳博旗下只有上葡京符合新時代綜合度假村的規模,而其餘多數物業都屬半島型、空間有限,連帶影響了未來增長空間。 業績公布後首個交易日,澳博控股股價大跌8.05%至2.74港元,年初至今僅升約1.86%,遠低於31.3%的行業平均升幅。摩根士丹利稱,其負債或在完成收購兩家衛星場物業後進一步上升,因此給予「減持」評級與2.8%港元目標價。 公司表示,將在葡京酒店開設首個「活化區」。集團已從母公司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收購該葡京酒店內的額外博彩區域,計劃將已關閉的衛星賭場賭枱及博彩機遷入。公司期望「進一步提升澳門酒店集群的協同效應」。這意味著澳博的營運模式將會從「多點並進」轉向「集中火力」。 然而,其競爭對手正加速逐漸朝向非博彩化方向努力,包括新濠博亞 (MLCO.US)已在度假村內開設首家私立醫院、永利澳門(1128.HK)則將興建大型活動中心,而失去衛星場的澳博已經落後好幾步,加上核心物業業績滑落、財務槓桿過高,市場給予他們的耐性勢必有限。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