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 Group files for IPO

這家「體驗零售商」希望用門店和收入的增長,以及近期已實現盈利來吸引投資者

重點:

  • 籌備已久的KK集團申請赴港上市,它前不久前已扭虧為盈,開店步伐亦增速
  • 這家快速增長的生活方式零售商2023年前10個月GMV增長43%,收入增長55%

    

譚英

打賭開始了:上周提交最新上市申請後,總部位於東莞的零售商KK集團最終能否成功上市?KK集團運營著多個實體生活方式連鎖品牌,此次新申請是它繼2020年、2021年和去年均申請失敗後的第四次嘗試。

這次具備很多成功原因,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KK集團是新一代零售商之一,它們是看准亞洲Z世代對沈浸式零售體驗的渴望。不久前,很多人還認為實體零售在中國沒有未來,因為年輕消費者紛紛湧向電子商務來滿足大量日常需求。

新冠疫情導致中國很多城市在長達三年的時間里斷斷續續地被封鎖,激起了人們對老式零售商店的懷念,這些店鋪色彩豐富、燈光明亮,售賣的產品流通速度快、價格適中。

KK集團所處的細分市場叫「線下驅動的非雜貨零售市場」,在這個市場上,香港的屈臣氏集團和中國的名創優品(9896.HK,MNSO.US)等,在這一輪線下零售復興期間的表現也很好。2022年,屈臣氏以139億元的銷售額和5.2%的市場份額穩坐中國市場首把交椅,而名創優品則憑借106億元的銷售額和3.9%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後。

根據上市申請中提供的第三方市場數據,KK集團位居第三,2022年銷售額44 億元,市場份額為1.6%。文件披露,2022年整個市場的規模為2,685億元,預計每年將強勁增長近20%,2027年達到6,555億元。

KK集團之前的上市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可能部分歸因於它利潤微博。公司2020年和2021年合計虧損76億元,同期負債淨額從27億元增至82億元。

但頗為諷刺的是,在疫情的最後一年,中國實施了一些最嚴格的管控措施,情況似乎出現了轉機。KK集團2022年以不算太高的6,180萬元利潤實現盈利,去年前10個月繼續高歌猛進,盈利近2.1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11%。去年前10個月的收入更是同比增長55%,達到48億元。

能夠實現上述收入增長的部分原因,是它的四大品牌穩定的開店速度,尤其是THE COLORIST調色師和KKV,它們合計佔大部分公司門店。其門店總數從2020年底的556家增加31%,至去年10月724家。申請文件稱,自去年10月以來新開門店87家,目前門店數量已超過800家。單店月均GMV從2022年的近51.1萬元增加43.8%,至2023年的73.1萬元。

海外業務

除了居於核心地位的國內業務,KK集團的海外銷售也前景看好。它的KKV門店於2020年3月開始在印度尼西亞運營,通過與當地加盟商合作,目前已在34個城市開設了39家門店。

2023年前10個月,印尼業務實現營收4.2億元,利潤9,690萬元,毛利率達23.1%。印尼門店的月GMV幾乎是KK集團中國國內門店的三倍,2023年前10個月的平均GMV為250萬元。該公司在馬來西亞的首店也在2024年1月開業。

根據對KK集團2023年全年利潤的估算,取競爭對手名創優品19倍的市盈率計算,它的市值為6.7億美元。這遠遠落後於名創優品的53億美元市值,卻也大致是中國化妝品連鎖店運營商逸仙電商(YSG.US)3.2億美元市值的兩倍。

那麼,KK集團最近的這次上市嘗試,有什麼值得擔心?投資者保持謹慎的一個原因可能是,集團正迅速從本質上的加盟模式轉變為自營實體店運營商。這種直接所有權通常更賺錢,但也會帶來大量額外的運營成本。

從2020年到2023年10月,KK集團的門店構成從76.3%的加盟店和23.7%的自營店,變成了15.1%的加盟店和84.9%的自營店。截至今年1月底,集團擁有120家加盟店和680家自營店。

KK集團認為,輕資產的加盟模式利潤率較低,2023年前10個月的利潤率為24.2%,而同期自營店的利潤率為52.1%。這與名創優品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的經營模式幾乎完全依賴加盟店。

另一個潛在的不利因素是,KK集團的門店依賴第三方品牌,而這些品牌的利潤通常低於自有品牌。去年,在KKV和「THE COLORIST調色師」目錄上的近2.3萬款商品中,86.2%來自第三方品牌,其餘為自有品牌。KK集團指出,去年前10個月,來自自有品牌的收入同比增長了一倍多,達到6.5億元。即便如此,這些品牌在這10個月的47億元收入中佔比仍然較小,只有13.8%。

與此同時,另一個可能破壞KK集團最新IPO嘗試的因素是香港股市目前疲軟,尤其是中概股,很多中概股徘徊在五年來的低點。但從整體來看,該公司越來越關注利潤率更高的自營店和自有品牌,加上它最近實現了盈利,以及它在體驗式零售方面的有利地位,讓KK集團看起來像是對零售感興趣的投資者不錯的選擇。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文遠知行港股首掛破發 全日收跌近一成

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商文遠知行(0800.HK, WRD.US)周四在港交所首掛低開7.8%,隨後跌幅擴大,全日收報24.4港元,跌9.96%。 已在美國上市的文遠知行公布,此次發行8,825萬股,其中,香港公開發售獲72.44倍超購,觸發回補機制,最終配發佔比增至20%,國際發售佔80%,獲8.85倍超購。最終發售價爲每股27.1港元,淨籌約22.64億港元(2.91億美元)。 公司表示,集資所得約40%用於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另外40%用於加快L4級車隊的商業化量產或運營,約10%用於建立營銷團隊和分支機構,餘下10%用於一般營運資金。 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近兩億元,同比增長32.8%,虧損達7.92億元,按年收窄約1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定價遠低目標 小馬知行午收仍跌13%

自動駕駛出租車營運商小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2026.HK, PONY.US)周四首在香港掛牌,開市報124港元,較招股定價139港元低近11%,中午收市報121港元,跌13%。 自小馬智行在上月28日在港公開招股後,其在美上市的存託股份持續受壓,周三收市報16.25美元(126.75港元),過去一周下跌23%。 小馬智行經調整後的發售量為4,824.9萬股,招股價最高不超過180港元,是次定價遠低於目標價近23%。公開發售錄得超額近15倍,國際配售超額6.7倍,集資總額67億港元 公司在中國4座一線城市提供L4自動駕駛服務,現時擁有自動駕駛的士超過720輛,另有170輛自動駕駛貨車。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升43.3%至3,543.4萬美元,但虧損按年擴大87.2%至9,608.6萬美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I companion

「懂你」的生意:AI陪伴撬動情感經濟

AI不只懂得回答問題,還開始「懂你」。從戀愛陪聊到情緒安撫,AI陪伴正悄然改變人與科技的關係    李世達 在全球生成式 AI(Gen AI)應用正迅速多元化的浪潮中,「AI 陪伴」這一細分場景正悄然崛起。根據《哈佛商業評論》調查,情感與心理陪伴已躍升為生成式AI最常見的使用場景之一,用戶使用頻率甚至超越文字生成與翻譯服務。這顯示人們對科技的期待,正從「幫我工」轉向「懂我、陪我」。 想像一下,當夜深人靜時,睡前拿起手機,陪你聊天看劇的,可能不是人類,而是一個更懂你的AI。 在美國,AI陪伴正以「虛擬人格」為主導。早期的代表是聊天機器人Replika,至今累計用戶超過3,000萬,其中近半數設定AI為「戀愛伴侶」。隨後興起的 Character.AI讓用戶能自創角色、與名人AI對話,短短一年吸引上億次互動。最新爆紅的AI Bro則主打「陪用戶刷Tinder、聊日常」,透過浮窗陪伴用戶一同瀏覽手機內容,就屏幕上顯示的內容做實時交互,上線數周即衝上美國Apple Store總榜前十,日下載量高達七萬次。 在中國,AI陪伴的應用更加「貼地」。以近期爆紅的「逗逗遊戲夥伴」為例,主打「AI陪玩+陪聊」。用戶可讓AI語音助手陪打《王者榮耀》,或在夜裡聽它講故事、模擬閒聊。該公司接受傳媒訪問時聲稱,月活用戶已突破200 萬,並計劃拓展至海外市場。其背後採用的模型基於MiniMax技術與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大模型通義千問(Qwen)微調整合。 另一家AI陪伴新創稀宇科技 (MiniMax),則被視為目前中國最具潛力的「AI人格工廠」。旗下的語音聊天應用Talkie,能讓用戶自創虛擬角色,與AI進行情感互動,至今年全球用戶突破一億,月活用戶數超過1,100萬,其中女性用戶數約佔48%。該公司由前商湯科技高管閆俊傑創立,已完成多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0700.HK)、阿里巴巴與紅杉中國。據《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該公司已秘密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請,目標年內掛牌。 為「懂我」付費 中國市場的特點是快,從模型到App上線平均只需三個月。根據QuestMobile數據,AI陪伴應用的使用高峰集中於晚上10點至凌晨2點,主力人群是18至35 歲年輕人。這些人不一定孤單,但他們願意為「懂我的AI」付費。 據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的報告,「全球 AI Companion 市場規模」於 2025 年估值約3,667億美元,預計至 2035 年可達9,721億美元,2026至2035 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約為…
WuXi AppTec partnering with Saudi authorities

剝離中國臨床業務深耕沙特 藥明康德加速全球化步伐 

藥明康德正通過持續優化全球產能佈局,逐步構建起一個具備深度本地化響應能力的全球供應鏈網絡 重點: 藥明康德入駐NEOM不僅有望搶佔中東市場先機,也是構建全球供應鏈網絡的關鍵一步 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8.57億元,同比增長18.61%,第二次上調全年業績指引    莫莉 作為醫藥研發服務(CXO)領域的龍頭企業,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的國際化運營能力在中國乃至全球同行中均位居前列,其業務網絡遍布亞洲、歐洲和北美三大洲。面對全球醫藥產業鏈格局的變動與外部環境的挑戰,藥明康德正通過持續優化全球產能布局,逐步構建起一個具備深度本地化響應能力的全球供應鏈網絡。 這一戰略在藥明康德近期的業務變動中體現明顯,公司以便出售出售國內的臨床研究服務業務,同時與沙特新未來城(NEOM)展開戰略合作。10月24日,藥明康德以28億元向高瓴資本出售康德弘翼和津石醫藥的全部股權,這兩家公司均為負責中國國內臨床研究服務業務的主要企業。公告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康德弘翼和津石醫藥的合計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約11.6億元和0.9億元,雖然規模不小,但是在藥明康德當期收入和淨利潤中所佔比例僅分別為3.5%和0.7%。 藥明康德在公告中明確表示,此舉是為了「聚焦CRDMO(合同研究、開發與生產)業務模式、加速全球化能力和產能的投放」。這並不是孤例,自2024年底以來,公司已多次剝離非主營業務:2024年12月,藥明康德宣布將旗下WuXi ATU(藥明生基)業務的美國和英國運營主體出售,所涉及的是高端治療CTDMO(細胞和基因療法的研發、測試和製造)業務;2025年1月,藥明康德出售美國醫療器械測試業務。 上述出售的業務雖然可以為藥明康德貢獻收入,但是與CRDMO體系的協同效應有限。這部分資金回籠後,藥明康德積極推進核心業務CRDMO的全球化,與沙特新未來城的合作即為明證。 10月28日,藥明康德宣布已與沙特新未來城(NEOM)和沙特衛生部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NEOM是沙特西北部建設中的可持續發展新城。藥明康德表示,此次合作為公司未來在NEOM的先進、清潔製造城市Oxagon或沙特其他地區建立世界一流的CRDMO研發及生產基地奠定了基礎。 沙特政府十分重視衛生健康領域的投入,在政府的「2030願景」中將醫療衛生行業列為核心發展領域,計劃投入超過650億美元的資金,重點開展醫療基礎設施建設,藥明康德的入駐不僅有望搶佔中東市場的先機,也是構建全球供應鏈網絡的關鍵一步。公司在全球佈局早已悄然展開:美國特拉華州77萬平方米的基地預計2026年前投產,瑞士庫威的生產基地也在持續擴建,新加坡的基地預計2027年投入運營。 前三季度業務強勁增長 藥明康德大刀闊斧進行業務調整的底氣來自業績的強勁增長,公司甚至在年內第二次上調全年業績指引。10月26日晚間,藥明康德發布最新季報,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8.57億元,同比增長18.6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0.76億元,同比大漲84.84%。 截至9月30日,公司在手訂單餘額為598.8億元,同比增長41.2%。基於業務持續擴張的良好勢頭,藥明康德將2025年預期營收的增速上調至同比增長 17%至 18%,全年營收有望達到435億至440億元,而在2025年年初的收入指引為415億元至430億元。 公司解釋,業績的高增長源於「持續聚焦及加強CRDMO業務,同時持續優化生產工藝和經營效率,以及臨床後期和商業化大項目增長帶來的產能效率不斷提升。」此外,公司多次在高位減持藥明合聯(2268.HK)的股票,這部分投資收益對公司稅後淨利潤的影響約為43.51億元。 然而,與強勁業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司實際控制人李革、張朝暉、劉曉鐘所控制的股東陣營在10月29日拋出了一項減持計劃。這些股東「因自身資金需求」計劃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在公告披露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3個月內,減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2%的A股股份,以公告日收盤價計算,此次減持規模最高可達約63億元。 該消息引發市場震蕩,公告次日藥明康德A股股價大幅下挫8.47%。當前藥明康德的市盈率約為20倍,明顯低於藥明生物(2269.HK)的市盈率32倍,或與其股價短期急跌影響估值有關。通過剝離非核心業務同時增強全球產能佈局,藥明康德在生物醫藥全球產業鏈重構的當下,有望顯著增強地緣政治韌性,值得投資者持續關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