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osense makes automotive chips

持續虧損現金流失 納芯微前景不樂觀

去年現金儲備和利潤率大幅下滑,導致這家模擬芯片製造商陷入虧損 重點: 納芯微已提交港股上市申請,去年的一宗收購推動其營收強勁增長,但公司仍連續兩年錄得虧損 中國對美芯片製造商加徵關稅或為該公司帶來短期利好,去年美企佔據中國模擬芯片市場22%的份額 陽歌 儘管美國試圖孤立中國新興的微芯片行業,但該行業仍深度參與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這一嚴峻現實,在模擬芯片製造商蘇州納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688052.SH)顯露無遺,這家2022年登陸滬市科創板的企業,正尋求赴港上市。 納芯微並非初創企業,其歷史可追溯到2013年。上周五提交給港交所的上市文件顯示,公司在這期間至少部分時間是盈利的,最近的一次年度盈利是在2022年。但自那之後,公司毛利率急劇下滑,因隨著疫情期間的嚴重短缺導致近年來全球芯片產能大幅擴張,其面臨激烈的競爭。 雖然納芯微目前的處境看起來並不樂觀,但不斷升溫的中美貿易戰或將成為該公司的一根潛在救命稻草,因為納芯微的產品主要在國內市場銷售,而由於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進口產品突面臨高達125%的關稅。 這或許對納芯微有利,因為上市文件顯示,中國市場15大模擬芯片銷售商中有五家來自美國,約佔銷售額的22%。如果關稅持續存在,這些美國公司的芯片價格可能會大幅上漲,促使買家轉向生產較便宜的中國本土公司,以及亞洲和歐洲的芯片產品。 納芯微指出,目前情況還不確定,中國正在梳理「美國製造」芯片的具體定義,因為許多芯片製造商實際上只是設計公司,它們的產品是按照合同約定,由台灣、日本、新加坡和歐洲等地的第三方公司生產的。 納芯微在申請書中稱:「2025年4月11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佈通知,闡明瞭與進口報關和關稅收費相關的半導體原產國判定規則。根據該通知,晶圓製造國將被視為原產國,而不論芯片在何處進行封裝。」 顯然,很多問題仍懸而未決,包括關稅是會長期維持下去,還是僅僅是一種談判策略,如果中美達成新的貿易協定便會迅速取消。由於大多數美國芯片製造商使用的是其他國家的生產合作夥伴,因此它們的產品也可能完全不受關稅影響。 雖然關稅可能會在中短期內給納芯微減輕一些壓力,但該公司的現狀看起來並不太樂觀。這體現在其在上海掛牌交易的股票上,該股較2022年的IPO價格下跌了約17%。模擬芯片製造商的技術含量低於數字芯片製造商,由於面臨激烈的競爭,目前估值普遍較低。 總部位於中國的貝克微(2149.HK)的市銷率為4.6倍,自2023年12月IPO以來其股價已上漲73%。全球領先的亞德諾 (ADI.US) 市銷率高達10.4倍,而規模較小的思佳訊(SWKS.US)市銷率僅為2.46倍。若在香港上市,按貝克微市銷率計,則納芯微市值約為90億元(12.3 億美元)。 侵蝕利潤空間 雖然納芯微可能因香港投資者追捧中國芯片板塊而獲得更高估值,但這家公司的基本面實則乏善可陳。由於競爭激烈,其營收從2022年的16.7億元驟降22%至2023年的13.1億元。儘管去年營收強勢反彈50%至近20億元,但這一躍升幾乎完全歸因於收購麥歌恩的交易。 與此同時,公司的銷售成本,也就是每塊芯片的生產成本,在營收中的佔比持續攀升,從2022年的51.5%增至去年的72%。這嚴重擠壓了公司的利潤空間,毛利率從上年的48.5%暴跌至2024年的僅28%。 公司表示:「近年來,來自國際領導公司的價格競爭加劇,已對中國公司的業務造成挑戰,使得他們調整定價,並影響其盈利能力。」 隨著利潤空間遭到擠壓,公司在2023年陷入虧損,去年更出現現金流為負值的情況。根據財報數據,2024年淨虧損擴大至4.03億元,較上年的3.05億元進一步惡化。伴隨虧損加劇與現金流持續惡化,公司現金儲備從2023年末的17.5億元銳減至去年末的僅10億元。 這並不是說納芯微毫無亮點可言,從產品結構來看,公司確實展現出相對均衡的佈局,客戶群體也較為多元。其芯片產品主要面向三大領域:汽車電子、能源與自動化,以及消費電子。能源與自動化板塊的營收佔比已從2022年的70%降至50%,同期汽車芯片業務佔比從23%提升至37%,消費電子芯片也從7.6%增長至13.5%。 公司的客戶結構也趨於多元化,前五大客戶的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43.8%降至去年的36.9%,不過這一改善至少部分得益於其收購了麥歌恩。納芯微還強調,它已成為中國汽車模擬芯片市場的本土龍頭,整體市場份額位居第二。 歸根結底,由於身處產能過剩、競爭慘烈的細分賽道,納芯微看起來並不令人振奮。儘管對美國芯片徵收關稅的政策或許會讓其獲得一定喘息,但可能是短暫的。由於旗下芯片產品技術門檻較低,加上此技術相對成熟,在中國全力攻堅高端芯片的背景下,公司恐難獲得可觀的額外政策扶持。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anhua Futures filing for Hong Kong IPO as its global expansion efforts are encountering the setback of tariff war

南華期貨申港上市 全球擴張碰上關稅戰

南華期貨A股於2019年8月在上證交易所掛牌,今次若成功在港上市,可進一步深化國際化戰略 重點: 南華期貨去年淨利潤4.58億元,按年升13.7% 未來力拓海外市場   徐緯珺 在關稅陰霾下,近月全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加上地緣政治緊張、經濟政策轉變,投資者的避險情緒有增無減,已在上證交易所掛牌的南華期貨股份有限公司(603093.SH),無懼市場的不確定性,依然申請來港上市,希望透過A+H上市,進一步鞏固國際化戰略。 根據上市申請文件,南華期貨於1996年成立,是中國首批期貨公司之一,總部在中國杭州,與香港上市的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0619.HK)或其聯營公司(包括南華期貨有限公司)沒有任何關連。為降低訴訟的潛在風險,公司以橫華國際的名義在香港開展業務。 南華期貨的業務主要有四個板塊:中國境內期貨經紀業務、中國境內風險管理服務、中國境內財富管理業務,以及境外金融服務,前三者是境內業務,最後一項是境外業務。以2024年經調整經營收入計算,境內業務約佔51%,境外業務約佔48%,餘為其他業務。 境外交易量上升 公司主要收入來自佣金及手續費,還有利息收入。中國境內期貨經紀佣金及手續費淨收入,2023年為4.04億元,2024年減少25.8%至3億元;同期境外淨收入則由1億元增加45.7%至1.46億元。主要原因是中國境內期貨經紀平均佣金率下降,而境外期貨交易量則不斷上升。 南華期貨的境外金融服務包括期貨服務、資產管理、證券經紀及槓桿式外匯交易,目前在香港、芝加哥、新加坡及倫敦都已設立據點。 過去三個年度,南華期貨淨利潤都有增長,由2022年的2.46億元增至2023年的4.03億元,增幅63.8%;2024年增至4.58億元,增幅13.7%,淨利潤得到改善,主要歸因於境外金融服務的盈利能力持續增強。 加強境外業務發展,是集團未來的一個目標,如成功在香港上市集資,可以加強境外附屬公司的資本基礎,藉此擴展境外業務,以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及風險應對能力。 不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為南華期貨的全球擴張戰略帶來隱憂,某些國家的政府可能會對外國公司實施更嚴格的監管規定或設置障礙,對公司擴張不利。 加強科技抗同質化 至於境內業務,三個板塊中以期貨經紀業務為主,要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必須要創新和提供獨特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因應市場發展,南華期貨定下技術創新為企業戰略的核心,持續推進金融科技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加強期現交易風險管理系統,優化交易系統的速度和可靠性,打造獨特的競爭優勢。目前國內期貨公司同質化嚴重,南華期貨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大方向正確。 現時在香港掛牌的同類股有弘業期貨(3678.HK,001236.SZ)與中泰期貨(1461.HK),在業務與規模方面,跟南華期貨相差不太遠。弘業期貨是首家「A+H」期貨公司,在港股市場具有先發優勢,H股現時的市盈率約73倍;中泰期貨則是通過港股市場融資強化國際化布局,現時的市盈率高逾100倍。惟此二股的成交量未算活躍,市盈率的參考性不高。 南華期貨上市定價,較可取的是參考內地同業,例如國內期貨行業龍頭永安期貨(600927.SH),現時的市盈率約25倍;瑞達期貨(002961.SZ)約17倍;南華期貨本身A股的市盈率也只是17倍左右,以此推算,南華期貨H股定價估計也不會太高。 總括來說,雖然南華期貨是最早實施全球化戰略的公司之一,在不同海外市場已打下基礎,領先很多同業,但目前全球金融市場存在非常多變數,包括關稅、地緣政治、經濟政策等,這些不可測因素,是最大的風險所在。此外,香港投資者對內地期貨公司業務模式了解有限,亦有可能影響其H股估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lums pumping funds, Liuliu eyes Hong Kong Listing

賣梅賣到上市 溜溜果園衝刺港交所

溜溜果園放棄在內地A股市場上市,近日轉戰香港,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重點: 公司去年盈利1.48億元,按年增長近五成 紅杉資本在去年退出投資溜溜果園 劉智恒 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突飛猛進,人均消費大幅躍升,休閑食品需求出現爆發式增長,造就不少業內神話;以生產及銷售果類零食「溜溜梅」品牌的溜溜果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肯定是當中受惠者,公司近日申請在港交所上市。 1999年安徽人楊帆在蕪湖創立安徽溜溜時,做夢也未想到,當年這盤小生意,今天竟可讓他成為億萬富豪,甚至可躋身國際資本市場,有機成為上市企業。 安徽溜溜初時只從事糕點產品生意,直至2001年楊帆推出溜溜梅品牌,專門生產及銷售梅類產品,到2009年更在安徽及福建等青梅產區設廠,公司開始邁上企業台階。 一遇楊冪便化龍 溜溜梅得以成為爆品,關鍵在2013年,楊帆找來當紅演員楊冪在電視大賣廣告,楊冪一句:「你沒事吧,沒事就吃溜溜梅。」聽起來平平無奇,絕對談不上有觸動人心的力量。 然而命運之神卻對楊帆眷顧有加,當廣告接連播放,這句話出奇成功,竟像魔法一樣蝕入人們的腦海,每當說到果類零食或梅,人們就想到溜溜梅,讓溜溜果園的銷售節節上升。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4年以零售額計算,公司在中國果類零食行業及梅產品行業的零售額,均是排名第一,市場份額分別為4.9%及7%。公司經銷網絡覆蓋全國34個省市,共有1,396家經銷商。 溜溜果園的收入及盈利持續增長,2022年至2024年,分別是11.7億元、13.2億元及16.2億元;盈利是6,840萬元、9,920萬元及1.48億元,去年的盈利按年增48.9%。 溜溜果園主要提供三大產品,包括梅乾零食、西梅產品及梅凍,其中梅乾零食的收入最高,去年達9.7億元,佔公司總收入的六成。西梅產品佔比為13.8%,而近年發展迅速的梅凍佔比達25.4%。 業務單一紅杉退出 雖然溜溜果園近年業績增長理想,市場對公司卻有一點保留,認為業務過份單一,只倚重梅的產品,易受梅價起跌影響。事實上,近幾年梅乾零食的毛利率不斷下降,由2022的39.6,跌至2023年的37.7%,去年更下跌至32.1%,而該產品是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直接影響公司盈利。 溜溜果園的資本路途也不是一帆風順,早幾年公司已有意在A股上市,並於2019年6月向深圳交易所提交申請,但同年12月撤回。公司沒解解原因,只表示在撤回A股上市申請前,未有遭中證監退回或拒絕,亦未遇到任何重大困難或法律障礙。投資者有疑惑,既然如此,為何公司最終又撤回申請,究竟原因何在? 至於主要投資者的退出,對溜溜果園也構成影響。早在2015年,中國投資界的大神北京紅杉基金已相中這家梅業巨子,投資1.35億元,佔溜溜果園15%股份。然而去年6月,溜溜果園悉數回購紅杉的股份,具體卻沒解釋紅杉退出的原因。 紅杉突然退股,讓投資市場有點不安,畢竟紅杉無寶不落,幾乎每次押注都滿載而歸,為何要在溜溜果園申請上市前夕抽身而退? 當時溜溜果園找來華安基金及興農基金支持,分別投資4,000萬及3,500萬元。兩家基金背後均與蕪湖市政府有關,讓人猜度是蕪湖政府要支持當地民營企業,而為溜溜果園接盤。 經營現金流不升反跌 財務方面,即使盈利連年增長,可公司的經營現金流卻不升反跌。去年為8,440萬元,較2023年的1.27億元及2022年的2億元,持續向下走。相反公司的存貨卻在增長,2022及2023年,存貨為3.6億元與4.26億元,去年更按年升23%至5.2億元。另外,期內貿易應收款也是拾級而上,分別是7,854萬元、8,053萬元,去年更按年增一倍至1.6億元。 現時香港上市公司中,相類可比較公司不多,專賣辣條的衛龍(9985.HK),市盈率達33倍,但公司去年收入超過60億元,盈利達10億元,規模遠遠超過溜溜果園;而專賣零食的優品360(2360.HK),市盈率只有6倍,去年收入與盈利也超過溜溜果園42%及67%,因此溜溜果園爭取香港上市,估值相信不能太進取。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Xiao Noodles serves up IPO plan to take its tangy taste global

遇見小麵烹調資本故事 力爭成為中式麵館第一股

遇見小麵試圖挑戰港股「中式麵館第一股」,但單店利潤與同店銷售下滑也讓公司面臨不小壓力 重點: 公司收入從2022年的4.18億元增至去年的11.54億元 同店銷售額從2023年的7.40億元下降至去年的7.09億元    李世達 紅油翻滾的湯底、麻辣鮮香的多重滋味,是重慶小麵的招牌特徵,這碗熱辣滾燙的地方麵食,即將端上資本餐桌。從街巷起家的重慶小麵館遇見小麵運營商廣州遇見小麵餐飲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正式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請,開啟一場關於「一碗麵該值多少錢」的討論。 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以2024年總商品交易額計,遇見小麵為中國第四大中式麵館經營者,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川渝風味麵館經營者。2022年至2024年連續三年,遇見小麵的重慶小麵、紅碗豌雜麵和金碗酸辣粉的線下銷量排名全國第一。 說起川渝麵食,麻辣是給人的第一印象,但是這家主打重慶小麵的麵館,卻選擇在口味偏清淡的廣州起家,而創始人宋奇,則生於東北黑龍江。一位東北人,在廣州賣重慶小麵,遇見小麵的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 宋奇是標準理工男,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之後取得香港科技大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宋奇進入香港麥當勞接受管理培訓,他曾向媒體表露,「當我在麥當勞炸下第一筐薯條時,就有以後創立品牌,甚至挑戰麥當勞的想法。」 理工男開麵館 2014年,宋奇與另外兩位華南理工大學的畢業生在廣州開了第一家遇見小麵。 過去,中式麵館往往有標準化的難題。為了做好小麵,宋奇親自去重慶學做麵,但不依賴「油六成熱」、「鹽適量」、「略煮」這類經驗派說法,而是用量勺、溫度計、電子秤、碼錶,把每道工序都標準化。不僅保住了老味道,更打下了可擴展的基礎。 首店開業僅僅三個月,遇見小麵便獲得一筆200萬元的天使投資。拿到融資後,遇見小麵進行全面升級。同時,公司將產品覆蓋全時段、全人群,從早餐小麵到夜宵燒烤全都賣,開設24小時門店。在場景方面,遇見小麵出沒在機場、高鐵站、社區,還包括購物中心、辦公區等,針對不同場景開設不同店型,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 截至2021年,公司已獲九毛九(9922.HK)、聯想弘毅投資旗下的百福控股、碧桂園、水餃連鎖品牌喜家德投資,融後估值近30億元。 儘管手握資金,遇見小麵直到創業第七年才完成第一個百店里程碑。自2019年起開放特許連鎖加盟,2021年至2023年,第二個百店僅用了兩年達成,至今年4月,遇見小麵已在內地22個城市開設374家門店,並在香港開設六間門店。 在近期的快速發展下,公司收入從2022年的4.18億元增至去年的11.5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66.2%,是過去三年複合增速最快的中式麵館。同期利潤則分別為-3,597.3萬元、4591.4萬及6,070萬元。 以價換量 門店數量上,截至2024年年底共有360家門店,在一線城市合計門店為288家,佔比為80%,直營店與特許經營門店則分別有279家與81家。從收入結構上看,2024年,直營餐廳收入佔比86.7%,直營模式仍是其核心驅動力。 儘管收入與利潤都在增長,遇見小麵的也免不了遇見快速擴張的通病。公司過去兩年雖連續盈利,但平均單店利潤卻從18.2萬元降到16.9萬元。以2024年利潤6,070萬元及訂單總數4,209萬計算,相當於一單只賺1.4元。 同店銷售額也不升反降。從2023年的7.40億元下降至去年的7.09億元,降幅為4.2%,一線城市降幅為5.14%。另外,主打一線城市的遇見小面,訂單平均消費額由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4年的32元,公司稱是主動降低菜品價格及爲顧客提供更物美價廉的用餐體驗,也就是以價換量。 快速擴店讓公司債務壓力大增,流動負債淨額從2022年的1.48億元增至2.42億元,但手中現金只有4,219萬元,資金壓力不小。 要解決當前的問題,遇見小麵的策略是出海、下沉到二三線城市,以及擴大加盟。進軍香港如同壓力測試,公司的口號也從「不在重慶,遇見小麵」,變成「重慶小麵,全球遇見」。 遇見小麵所處的麵館江湖廝殺激烈,和府撈麵、五爺拌麵、李先生加州牛肉麵等對手都在加速衝刺,遇見小麵未來能否靠「出海、加盟、下沉」破解資金與成長瓶頸,還需看這碗麵是否能在更大的市場裡,煮出新一輪滾燙熱潮。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nti-toxin provider Jiangxi Institute joins biopharma IPO rush

憑破傷風藥物衝擊港交所 江西生物IPO前大額分紅

2024年江西生物在中國人用破傷風抗毒素市場的市佔率65.8%,同期在全球市佔率為36.6% 重點: 人用破傷風抗毒素在公司營收中佔比超九成,但該業務在中國的未來增長潛力有限 大股東持股76.64%,兩年派息1.26億元,股息額度甚至遠高於同期公司總利潤    莫莉 隨著今年以來香港資本市場回暖,新股市場亦持續火熱,近期登陸港股的抗體偶聯藥物(ADC)賽道明星企業映恩生物(9606.HK)在上市首日就獲得大漲117%的好成績,吸引了更多生物醫藥企業赴港上市。近期,中國最大的人用破傷風抗毒素提供商和出口商江西生物製品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和招商證券國際為聯席保薦人。 江西生物專注於抗血清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抗血清是指一類含有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F(ab’)2片段的生物製品,用於破傷風、蛇傷中毒及狂犬病等疾病的免疫保護及治療。人用破傷風抗毒素作為江西生物的核心產品,在公司營收中佔比超九成。破傷風抗毒素(下稱「TAT」)是一種抗血清,用於預防和治療破傷風感染。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顯示,2024年,江西生物在中國人用TAT市場的市佔率65.8%,同期在全球市佔率為36.6%。 2022年至2024年,江西生物分別錄得營收1.42億元、1.98億元和2.21億元,其中人用TAT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33億元、1.84億元和2.06億元,公司業績高度依賴單一產品,同期公司的利潤分別為2,646.8萬元、5,548.1萬元和7,514萬元。但是,高收入國家通過免疫接種和公共衛生保護,幾乎消除了破傷風,中國從1979年開始實行計劃免疫後,破傷風疫苗的覆蓋率也達到90%以上,中國人用TAT市場的未來增長潛力有限。除了銷售人用TAT,江西生物的其他業務包括銷售獸用TAT,以及向一家子公司提供技術服務,但是這些業務貢獻的收入在2024年佔比不足7%。 江西生物的在研產品管線中包括抗蛇毒血清產品、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及授權引進的部分獸藥產品,自研的產品管線均處於臨床前研究的早期階段,而授權引進的部分獸藥有望在2025年獲得獸藥證書。從支出佔比來看,江西生物在研發領域的投入並不高,2024年的研發支出為1,368萬元,甚至遠不及同期的分銷成本2,686萬元和行政成本3,235萬元。 江西生物的前身是1969年成立的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江西分所,經過多次改制後,於2002年被江西生物的大股東敬玥家族所控制,現年32歲的敬玥自2016年從美國紐約大學本科畢業後,次年即加入江西生物,如今擔任執行董事兼董事長,她25歲的妹妹敬瑞華亦在江西生物擔任執行董事,負責人力資源工作。招股書顯示,敬玥家族通過兩間公司持有江西生物共76.64%的股權。 遞表港交所並不是江西生物第一次試水資本市場,這間生物製品公司曾在2024年6月提交過新三板的申請,但是在問詢環節中因公司存在多次股權代持,且實控人家族曾與多名股東約定回購、優先認購等一系列特殊投資條款,江西生物未回復問詢函即在同年8月撤回申請。 遞表前突然大額派息 江西生物的研發投入並不算高,有穩定且正向的利潤收入,但是截至2024年12月底,公司所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5,467萬元。這與最近兩年公司大手筆派發股息直接相關,在2023年5月、10月以及2024年9月,江西生物分別派發股息1,000萬元、7,600萬元和4,010萬元,累計派發股息為1.26億元,而派息前的2022年和2023年的利潤合計為8,194.9萬元,股息額度甚至遠高於同時期公司總利潤,實在匪夷所思。因大股東所持股份近八成,這3次分紅讓敬玥家族獲利上億元。 在2020年和2022年,江西生物分別完成了A輪融資、B輪融資和B+輪融資,合計募集資金為9,000萬元,但不少投資者與江西生物的股東有親屬關係或業務存在關聯。根據2025年3月的最後一次股權轉讓的金額計算,江西生物每股的價值約為8.1元,以總股份2.72億股計算,公司的估值約為22億元。 招股書顯示,此次赴港IPO所募資金將會被用於候選產品的研發、建設並擴展新基地及生產線、優化技術及流程等。以最新估值22億元計算,江西生物的市盈率約為29倍,從事血液製品、疫苗等生物制劑生產銷售的行業龍頭華蘭生物(002007.SZ)的市盈率也只有27倍,但後者2024年的淨利潤超10億元,遠高於江西生物。這意味著,若江西生物期待以高市值登陸港交所,恐怕難以獲投資者買單。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Webull soars in trading debut

微牛上市變狂牛 中國風險仍揮之不去

這家在線券商的股票在借殼上市後價格飆升,但其與中國的關聯以及不斷加劇的經濟不確定性可能會成為重大風險 重點: 微牛通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合併,上市後的第二個交易日,股價飆升375%,公司市值達到300億美元 公司大部分收入來自美國,但其起源於中國,且超過一半的員工仍在中國    梁武仁 說起上市後的強勁開局,那就不得不提微牛公司。 微牛公司(BULL.US)上周藉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而在紐約上市,首個交易日漲幅驚人。但在過去一年里,公司與中國的關聯引起多個美國政府機構的關注,更別說它在增加收入和維持盈利能力所面臨的根本性困境,這些因素可能最終會給微牛帶來麻煩。 這家在線股票經紀公司的移動應用程序主要面向美國散戶投資者,跟Robinhood Markets(HOOD.US)類似。它於4月11日通過與SK Growth Opportunities Corp合併,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次日,公司股價飆升375%,估值近300億美元。但漲勢並未持續,隨著交易量下降,該股已回吐大部分漲幅。儘管由於估值過高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壓力,但該股仍比合併完成後首日收盤價高出一倍多。 撇開上市頭幾天的戲劇性表現外,微牛借殼上市的一個技術細節可能會讓不瞭解其情況的人感到困惑。它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申請批准其SPAC上市,中證監於4月8日予以批准,這顯然為交易的完成和在紐約的上市交易鋪平了路。 對於所有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來說,這一監管程序是強制性,但對微牛而言,似乎沒有必要,因為嚴格來說,它並非一家中國公司。它的總部位於佛羅里達州,大部分收入來自美國。微牛公司的對外代表是一位非中國籍高管——公司總裁兼美國首席執行官安東尼·德尼爾(Anthony Denier),他在領英上的資料,顯示他此前的工作經歷主要是在歐洲的金融公司。 但公司確實與中國有關連,因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湖南福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家自由市場信息提供商,由阿里巴巴的前員工王安全於2016年在中國創立。 次年,微牛透過在特拉華州成立的一個實體開展經紀業務,這是其目前以美國為中心的業務模式的開端。公司網站顯示,除美國外,其在英國、南非以及香港、新加坡、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地區都設有辦事處,足見其未來的發展雄心,但中國並不在這些地區之列。 儘管如此,根據SK Growth上個月提交的招股說明書,微牛表示,它是自願尋求中國證監會批准的,並指出中國監管機構的規定有待解釋。SK Growth和微牛於去年2月簽署最初的合併協議,當時雙方預計在2024年下半年完成交易。 微牛尋求中國證監會支持的決定,可能是導致上市計劃延遲的原因,這在此類監管程序中並不罕見。但它確實突出了公司的中國根源,雖然公司可以在紙上淡化這段歷史,但現實情況是,公司60%以上的員工仍由其中國子公司發放工資。 與中國的關係 微牛與中國的關係也引起了美國當局的關注,因為數據安全對中美雙方來說,都是一個高度敏感的領域,印第安納州的總檢察長對微牛管理美國客戶數據的情況展開了跨州調查。兩個月後,田納西州禁止在所有政府發放的設備上使用該公司的應用程序。去年12月,眾議院中共問題特設委員會致信安東尼·德尼爾,表達對公司與中國存在「深厚關聯」的擔憂。 微牛表示,其所有美國客戶信息都存儲在當地。德尼爾上周四接受CNBC採訪時重申了這點,強調微牛從作為股票經紀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受到美國當局的監管。 他說:「我非常有信心,所有這些調查最終都會妥善解決。我知道我們為客戶提供了非常優質的服務,而且客戶的信息是安全的。」 在疫情期間,居家的民眾有閒有錢(政府發放的紓困支票),對炒股興趣激增,微牛的業務隨之迅速發展。據招股說明書,它的應用程序迄今已被下載超過5,000萬次,全球用戶超過2,300萬。 與Robinhood一樣,微牛對交易美股不收取佣金。相反,它通過將交易訂單轉給特定的莊家來獲取收入,這些莊家會為這項服務付費。此外,它還向客戶收取如保證金交易和做空等更高級功能的費用。 與大多數股票經紀商一樣,微牛擴大營收的能力與經濟和市場狀況直接相關,對該公司而言,這可能是比與中國聯繫更緊迫的問題,因為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政策給全球經濟蒙上了巨大的陰影。公司去年前9個月的收入,實際上比2023年同期有所下降,而運營費用卻有所增加。因此,它在2024年前9個月出現淨虧損,與一年前的淨利潤相比倒退了。 綜上所述,對於似乎與韓國企業集團SK集團相關聯的SK…
Newtrend makes sweetners like syrup

貿易戰看不到盡頭 新琪安上市陰霾密布

公司超過三分之一的收入與美國密切相關,隨著關稅和產能過剩問題導致前景承壓,其港股上市計劃面臨不確定性 重點: 儘管國內外面臨雙重壓力,新琪安赴港上市申請已獲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批准 公司嚴重依賴美國市場,去年佔其收入的35.2%,隨著新關稅的影響顯現,可能擠壓其盈利能力    夏飛 中國人造甜味劑生產商正掀起一股甜蜜風暴,其中一員正密鑼緊鼓地準備在香港上市。但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戰,讓這個上市計劃增添了一絲苦澀。 新琪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甘氨酸和三氯蔗糖等甜味劑生產商之一。上周,公司在香港的上市計劃獲得了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備案,即將加入其他六家已公開上市的中國甜味劑生產商行列。 產能過剩是中國很多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同於許多中國同行,新琪安似乎受此影響不大。這是因為通過專注全球客戶,主要是美國和歐洲客戶,得以避免這個問題,通過在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工廠,為這些客戶提供服務。 去年,新琪安近80%的收入來自海外客戶,其中北美地區佔總收入的 41%。根據貿易數據庫沃爾扎(Volza)的數據,新琪安的主要客戶包括美國食品和飲料巨頭可口可樂和卡夫亨氏等公司。 雖然到目前為止,海外戰略讓公司獲得良好的發展,但隨著中美陷入一場看不到盡頭的貿易戰,這一戰略可能很快就會成為一個拖累。這可能會引發人們對新琪安前景產生疑問,如果完成港股上市,其估值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美國夢漸遠? 儘管新琪安的總部位於內陸的江西井岡山(那裡是毛澤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地方,如今也是備受愛國人士推崇的熱門旅遊景點),但該公司卻有著不同尋常的全球視野。 2003年成立的新琪安,抓住新一代消費群體對健康注重的商機,大力生產三氯蔗糖,這是一種第五代人造甜味劑。新琪安在2月份提交的上市文件中披露,預計未來五年內,三氯蔗糖將成為增長最快的一類甜味劑。 2023年,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多家全球機構宣布,1965年問世的第三代人造甜味劑、最受行業歡迎之一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這一消息給新琪安和其他三氯蔗糖生產商帶來了機遇。 與金禾實業(002597.SZ)以及其他一些競爭對手不同,新琪安是中國唯一一家將生產放在海外的人造甜味劑生產商,2019年它建立了首個海外工廠。這一舉措頗具前瞻性,旨在避免在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第一屆任期內捲入中美貿易戰。 公司在上市文件中表示:「為分散美國加徵關稅帶來的風險,我們在印尼工廠生產食品級甘氨酸,並從印尼向美國客戶出口我們的食品級甘氨酸。」然而,從印度尼西亞出口的甘氨酸最終仍需繳納美國徵收的4.2%的反傾銷稅,而從中國運往美國的三氯蔗糖繳納的關稅稅率相近,為3.7%。 如今,中美貿易戰迅速升級,很可能會給把美國作為最重要海外市場的新琪安造成更大的打擊。 本月,特朗普政府將所有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到了145%,促使中國採取了報復性措施。但對新琪安來說更關鍵的是,特朗普還威脅要對印度尼西亞的進口商品徵收32%的關稅,對泰國的進口商品徵收36%的關稅。後來,特朗普對這些威脅要加徵的關稅暫停實施90 天,以此向這兩個國家施壓,迫使它們在此期間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 去年,新琪安向美國銷售三氯蔗糖和可食用甘氨酸的收入佔總收入的35.2%,較2022年的僅9%大幅上升。該公司披露,去年約41%的收入來自北美地區,2022年僅為9.3%,而同期來自歐洲的收入佔比從32.1%降至20.9%。 2022年,新琪安的收入達到7.62億元(約合1.043 億美元)。隨後,由於甘氨酸和三氯蔗糖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跌,2023年的銷售額暴跌逾40%,降至4.47億元。去年,其收入有所回升,達到5.69億元,不過仍遠低於2022年的水平。 國內挑戰重重 目前尚不清楚新琪安的美國客戶是否會承擔部分或全部新增關稅,新增關稅可能會使產品價格翻倍還不止。如果客戶不承擔,海外市場利潤率更高的新琪安,可能會被迫承擔部分新增成本,並且還得更加依賴國內需求。但國內市場也絕非一片坦途,由於產能過剩,國內市場價格戰激烈。 這意味著,向國內市場的轉移可能是一場硬仗,導致該公司的盈利能力進一步承壓。卜市文件顯示,隨著國內三氯蔗糖價格從2022年的每噸386,261元降至去年的每噸148,904元,新琪安的毛利率已從2022年的25.6%跌至2023年和2024年的17.9%。 隨著盈利空間受到擠壓,公司利潤從2022年的1.22億元降至2023年的4,500萬元,去年進一步降至4,300萬元。 在謀求港股上市前,新琪安早前曾試圖在上海和深圳的國內A股市場上市,但未獲成功。去年8月,由於頻繁的股權變更,以及對計劃項目可能不符合環保標準的擔憂,公司在面臨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審查後放棄了這一計劃。 新琪安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也值得關注,不過這對中國的家族企業來說並不罕見。67歲的創始人王小強與妻子丁丹通過多家實體共持有公司54.8%的股份。兩人34歲的兒子王皓畢業於康奈爾大學,擔任執行董事並領導銷售團隊。 自2022年以來,行業老牌領軍企業安徽金禾實業的股價已經下跌了近一半,而同樣生產甜味劑的金禾實業萊茵生物(002166.SZ)的股價,也從2022年的高點下跌了44%。 儘管如此,目前這兩家公司的市盈率分別在25倍和34倍左右,遠高於1976年發明三氯蔗糖的英國泰萊集團(TATE.L)的8.6倍。如果新琪安的市盈率處於同行的中間水平,那麼它的估值將在13億元左右。但投資者有理由擔心,由於中美貿易戰帶來的所有不確定性,該公司上市後可能出現的任何“甜蜜”上漲行情都有可能是短暫的。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