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戰火延燒香港 京東併佳寶打造境外橋頭堡
京東再度出手布局香港,試圖建立直通香港街市的零售通路 重點: 傳京東擬收購香港佳寶超市70%股權,包括零售網絡和房地產資產 結合供應鏈優勢與佳寶門店網絡,京東將開啟境外零售新路徑 李世達 在中國內地打得火熱的即時零售大戰,正延伸到香港。 電商巨頭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18.HK),傳出以40億港元(5.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香港本地超市佳寶70%股權。這宗潛在收購案若落實,將成為京東拓展香港即時零售市場的一步大棋。 據香港傳媒報道,該交易包括超市的零售網絡和房地產資產,交易已逾四個月前完成。其中包含一項「過渡期」條款,規定佳寶創始人林曉毅及公司現任管理層,將在未來三年內繼續掌控運營。在此期間,京東不會尋求完全的運營控制權,以確保平穩過渡。 據報佳寶母公司多泰投資有限公司及海鋒食品有限公司已向其合作商戶發出通告,表示正進行「業務轉讓事宜」,未來將重組業務,並將超級市場及批發業務轉移至一家在港新成立的「佳寶超級市場(香港)有限公司」,自8月1日起正式實施。 京東方面並未證實報道,稱實際情況與報道內容有偏差,強調一切以官方公布消息為準。有消息稱,實際交易金額將低得多。 從無牌小販到連鎖超市 創立於1991年的佳寶,一向以平價、貼地著稱。創辦人林曉毅出身頗為傳奇,他於1980年代由潮州偷渡來到香港,從柴灣的無牌小販做起,其後與友人合資經營凍肉店,自立門戶創辦佳寶,由最初筲箕灣一間小舖,擴展至今逾90間分店、擁有逾千員工的規模。 對京東來說,收購佳寶得以將其在內地積累已久的高效供應鏈能力向外輸出。多年來,京東與數以萬計的中國製造商建立直接採購通道,透過自建倉儲、物流、冷鏈體系,在內地實現商品成本與配送效率的極致壓縮。 佳寶作為香港少數擁有密集門店與自營配送網的超市品牌,正好成為這套供應鏈邏輯的延伸實驗場。未來京東若成功控股佳寶,將可跳過進口分銷商與中間商,直接將來自內地的民生商品、大眾品牌與自有品牌導入香港社區,建立一種結合內地工廠直供與本地社區網絡的零售模式。 這不單對香港消費者有價格上的吸引力,也為內地供應商打開了一條直通境外零售終端的通路。在香港實現後,也可能向整個大灣區甚至東南亞市場延伸。 事實上,利潤更高的香港市場,一直被視為其即時零售與供應鏈出海重點。目前,京東物流已於觀塘、葵青、沙田、元朗等地設有運營中心,並於2022年起啟動在香港的前置倉試點,用以強化即日/次日配送服務。2024年在元朗落地跨境冷鏈中心,顯示其對香港的長期倉配規劃。 對比其他即時零售平台,京東此舉更顯差異化。美團(3690.HK)主打平台型本地配送,即時連接便利店、商超與消費者,未延伸至供應鏈;餓了麼則借助盒馬進行自營零售實驗,也有菜鳥物流、淘寶天貓等上游能力,但尚未以整合形式進入香港零售終端市場。 比錢大媽更進一步 因此京東將成為唯一具備從源頭工廠直採、冷鏈倉儲、線上平台、物流配送到境外線下門市的全鏈條能力者。值得注意的是,京東實際上已有類似經驗。其戰略投資、作為第二大股東的肉品生鮮連鎖品牌「錢大媽」,已於2018年正式進軍香港,目前在當地已有50家門店。 值得一提的是,佳寶除了營運網絡外,還持有部分物業資產。香港商舖租金雖已自高位回落,擁有門店不動產仍有助降低固定營運成本,更可為京東提供穩定資產支持。此舉不僅對短期財務結構有正面意義,也有助強化其在港布局的抗波動能力,同時也有更多資產進行靈活布局。 消息曝光後,京東股價連跌兩個交易日,跌幅約1.3%,顯示市場對傳聞交易價格偏高有疑慮。目前京東集團市盈率約8.3倍,低於美團的21.5倍,顯示估值仍被壓抑。不過,若佳寶與京東結合,是一次讓「內地供應鏈」與「香港街市」加速融合的實驗,那麼下一步,也許就是向東南亞的延伸。若集團海外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並改善利潤結構與資產利用效率,對投資人而言,這場併購或許將是京東估值轉折的關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燕之屋營跌利增 王石代言銷售慘淡
中國最大燕窩品牌在營收承壓背景下實現盈利復蘇,預期今年上半年利潤同比增長20%至35% 重點: 燕之屋預計今年前六個月利潤將增長20%至35%,同期營收增長近乎停滯或呈負增長態勢 銷售費用下降、廈門新工廠智能製造升級和工藝改進,共同推高這家燕窩製造商的利潤空間 譚英 在經濟波動期,中國消費者發現,傳統燕窩製品的親民化轉型正降低消費門檻。 廈門燕之屋燕窩產業股份有限公司(1497.HK)上周發布的盈利預告傳遞出關鍵信息:繼去年利潤下滑後,今年上半年盈利強勁反彈。儘管平價產品策略導致營收增長乏力,投資者仍湧入購買公司股票,公告後數日,股價大漲逾7%。 燕之屋預計上半年營收區間為10億(約合1.398億美元)至10.6億元,同比小幅下滑。但利潤表現更為亮眼,預計錄得7,200萬至8,100萬元,同比增幅達20%至35%。 盈利改善並非無跡可尋,公司去年年報顯示,儘管當年下半年營收開始萎縮,利潤在經歷上半年斷崖式下跌後,於下半年企穩。 新品系列為燕之屋去年注入增長動能。以燕窩為基底、2023年推出的平價食用燕窩粥產品需求旺盛,帶動全年新品收入激增63.3%。其他的平價新品包括燕窩肽天然蘇打水、整根人參燕窩飲,單價均低於200元(約合30美元)。 傳統「純燕窩」產品線雖仍佔去年總營收的87.6%,但較2023年91.3%的佔比有所下滑。新品營收佔比從2023年的7.2%升至去年的11.3%,其中新拓展的護膚品類貢獻1.1%的營收。 燕之屋在洞燕唾液製品領域佔據重要地位,後者原料取自東南亞洞穴金絲燕,以唾液粘合樹枝築成的燕巢。 自明朝起,燕窩製品即為中國奢侈滋補品。目前,燕之屋佔據14%的國內燕窩市場份額,資產包括位於中國西北甘肅省的全球最大燕窩加工廠,並在220個城市設有700家實體門店。 即便佈局新品線與新加坡海外渠道,燕之屋盈利增長仍存變數。去年淨利潤提升部分得益於管理費用縮減12.4%,這更多源於成本管控而非業務擴張。此外,2023年拖累盈利的IPO相關費用消除,亦推高去年利潤。 新晉品牌代言人 除受益於新品矩陣外,燕之屋將盈利回升歸因於廈門總部工廠智能製造的升級和工藝改進,帶來運營效率提升,並計劃在甘肅、上海工廠推行類似改造。 銷售費用佔營收比重下降也被視為利潤改善動因。這一趨勢去年已初顯成效,去年下半年銷售及分銷費用增速,從上半年的同比38.5%驟降至2.3%。 為拓展男性及年輕客群,公司持續依賴品牌代言人策略。今年新聘地產巨頭萬科創始人、前董事會主席王石,後者以攀登珠峰等登山壯舉及航海探險聞名。此前,公司簽約演員鞏俐及中韓偶像團體明星王一博。 新代言人成效尚待檢驗。當前消費環境承壓,消費者正削減此類可選消費支出,燕之屋的高定價策略面臨挑戰。公司近年啓用王石、王一博等男性代言人拓展跨性別、跨代際客群的嘗試,同樣存在試錯風險。 74歲的王石代言首款產品引發市場質疑。燕之屋「總裁碗燕」含六碗燕窩,單盒售價高達3,168元(折合每158克碗裝產品528元,約75美元)。儘管有王石背書,銷售仍顯慘淡。 據媒體報道,該禮盒在天貓旗艦店上市前六日僅售出六盒。與此同時,伴隨行業價格承壓,燕之屋整體庫存風險可能加劇。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消費者日益縮減非必要開支,中國13,000多家燕窩企業正競相降價,即食燕窩單價已低至每45克碗裝產品20元。 因燕窩屬自然資源,企業多通過價格競爭與產品創新實現差異化。未上市競爭對手小仙燉,憑借鮮燉燕窩品類取得成功,連續八年蟬聯銷冠。但據中國媒體近期報道,即便小仙燉也面臨經營壓力,被迫取消獎金福利、裁員並下調業績目標。 儘管23倍市盈率表現強勁且分紅優厚,燕之屋看似優勢顯著,但鑒於產品賽道局限、溢價策略及白熱化競爭,公司需付出更多努力維繫投資者信心。其疲軟的營收增速引發擔憂,或是當前股價較2023年發行價折價約10%的一大誘因。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盈喜刺激股價曇花一現 十月稻田關鍵維持高派息
十月稻田主打大米產品,主要經網上渠道如京東及天貓銷售,近日為中期業績發盈喜 重點: 公司料中期經調整淨利潤不少於90% 京東劉強東4月曾多次減持,估值較其他食品股稍高 白芯蕊 食品股一向以來較少投資者注意,因整體都是低成長及低利潤行業,但主打預包裝大米的十月稻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76.HK)最近發盈喜,料中期經調整淨利潤不少於90%,受消息沖喜,股價在宣布盈喜後翌日(7月18日)一度大升17.6%,當日收仍急升8.5%。 據盈喜公告,集團上半年利潤大增主要是受惠優化產品結構,加上與優質銷售渠道加深合作,令盈利持續提升,配合品牌影響力日增,帶動多渠道銷量增加。 十月稻田是由董事長王兵及配偶執行董事趙文君創辦,最初在2005年進軍廚房食品行業,並在2011年創立「十月稻田」及「柴火大院」品牌,主力在電商平台銷售產品。 大米產品佔收入近七成 據十月稻田2024年業績,集團收入達57.45億元,按年升18%,當中大米產品佔總收入69.9%至40.1億元,其次是雜糧、豆類及其他產品,收入則有4.7億元,但佔比只是8.2%。至於銷售渠道仍是以電商平台為主,佔比達41.6%。 在主食品市場中,大米是最大板塊,單在2022年便佔總廚房主食品市場規模的38.8%,金額為7,234億元,但農產食品明顯是一個低增長行業,市場估計2027年規模只會增至7,918億元,即2022年至2027年年複合增長率只得1.8%。 幸好十月稻田主攻預包裝大米。所謂預包裝大米,意思是指在銷售之前已經包裝好的產品,預包裝大米產品重量一般不超過25千克,由於預包裝大米易於運送,亦能保持產品包括新鮮度和口感等品質,因此獲市場歡迎,帶動預包裝大米市場增長速度快,預期2027年將達到1,641億元,相當於2022年至2027年年複合增長率達4.9%,遠比同期大米產品複合增長快。 優質大米售價高12% 預包裝大米市場也分級數,整體可分為預包裝優質大米及預包裝普通大米,預包裝優質大米通常碎米率不高於15%。碎米率是指稻米在加工過程中,米粒破碎比例,碎米率越低,表示米粒完整度越高品質越好,平均零售價便越高。 據十月稻田2023年9月招股書表示,預包裝優質大米2022年平均零售價超過每千克7.4元,普通大米的平均零售價約為6.6元,意味包裝優質大米零售價較普通大米最少多12.2%,也是一盤不俗的大生意。 其實,十月稻田為預包裝優質大米龍頭,在2022年市場佔有率已達4%,但行業首五大龍頭市佔率只是11.1%,意味行業收購合併空間大,配合中國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對優質食品的需求亦殷切,十月稻田大米業務便佔總收入近七成,絶對有望食正此大浪。 去年派息率高 十月稻田對股東不薄,在招股書時已表明向股東支付不低於20%的淨利潤作為股息,但去年業績便宣布派息合共1.75億元,相當於調整淨利潤的50.1%。 不過,十月稻田股價表現卻不濟,該股上市價為15.36港元,雖然一度炒高,但之後大幅回落,就算是近期盈喜一度刺激股價回升,以7月18日收市價7.91港元計算,股價較上市價大幅潛水48.5%。 值得留意是據香港聯交所股權披露,京東創辦人兼主席劉強東,曾在今年4月9日、4月10日及4月14日,分別減持十月稻田1,326萬股、1,228萬股及110萬股,合共減持6.48%十月稻田股權,套現2.17億港元,持股由19.27%降至12.79%,未來會否進一步減持,將對十月稻田股價有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十月稻田估值偏高,即使2025年較2024年淨利潤多賺100%,預期市盈率高達18倍,對比其他食品股如萬洲國際(00288)的8.2倍、康師傅(0322.HK)的13.3倍、以及旺旺(0151.HK)的13.3倍,十月稻田明顯偏高,股價要維持在現水平,視乎今年派息率能否維持去年一樣慷慨。 整體來講,十月稻田雖然主打預包裝優質大米,未來有望得益內地居民對食品質素需求上升,但畢竟過去一年股價大上大落,加上主要股東之一的劉強東在4月曾多次減持,同時估值比同業稍高,一旦高派息未能維持,股價受壓機會較大,因此只宜小注怡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拿到上市入場券 八馬茶業賣點在哪?
經過先後三次申請上市受挫的八馬茶業,終獲中證監的備案通知,意味在港上市已跨進一大步 重點: 公司1月申請香港上市的文件剛過期 市場料公司快將重交上市申請,今年將可順利在港敲鑼 劉智恒 這邊廂港交所上市申請已過期,那邊廂中證監開綠燈,對於三度衝刺上市的八馬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來說,總是喜大於悲,雖然申請香港上市要重新遞表,但得到中證監的通過,要通過港交所似乎沒甚懸念,或許可說只屬一步之遙。 據中國證監會網上公布,已向八馬茶業境外上市及境內股份全流通發出備案通知,公司將發行不超過約2,913萬股在港交所上市。同時,106位股東所持近4,399萬股,可轉為境外上市股份。 八馬茶業屬內地知名品牌,常以300年老字號自居,登上該公司網頁看,一段鍍金的歷史立時展現眼前。話說1742年時,福建名臣王士讓向乾隆皇獻上一味茶,皇帝用後大為讚賞,賜名為「鐵觀音」,王士讓因而被稱為鐵觀音的祖師爺。 自稱王士讓家族第十三代傳人的王文禮及王文彬兄弟,於1997年創立八馬茶業,當中龍頭產品就是鐵觀音,並銷售茶具、茶卓及茶食等產品。 王氏兄弟為八馬茶業鍍上金漆品牌,不但歷史悠久,名字更是皇上御賜。事實究竟是營銷手法還是真有其事,孰真孰假不知道,就當一個故事聽聽,反正我們回不到300年前去求證。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不過,八馬茶業的上市之路確實諸多波折。公司曾於新三板掛牌,但於2018年退市,後將目光投向深圳創業板,2021年遞交申請,卻在2022年撤回。隨即又申請主板上市,到2023年又再終止。 內地上市折㦸沉沙,今年就跑來香港申請上市,引來投資者注意,這家頂著乾隆皇光環的八馬茶業,又是否值得投資? 根據年初公司的上市申請文件,2023年收入21.2億元,按年增長16.8%,純利升9%至2.06億元。去年首三季度,收入16.47億元,同比升近1%,純利2.08億元,增長5.8%。但最新的資料未有,暫時未知具體情況,但去年首三季盈利增速有放緩態勢。 加盟模式的問題 反之公司的商業模式,就引來投資者擔心。截至去年9月,門店總數達3,498家,當中加盟店佔比達92%,整家公司五成收入的來自加盟店。 加盟模式最大問題是如何管理好加盟商,搞不好,對公司的經營及品牌有頗大影響。問題嚴重時,隨時涉及消費者訴訟或食品安全事故相關訴訟。在黑貓投訴平台,時不時有消費者投訴,在飲用時喝到蟲子、或茶葉泡完發藍等問題,至於投訴個別門店服務,也時有出現。更曾出現部分加盟商,將質劣的茶業混入高端產品混賣,從而謀取暴利。 此外,公司2021年申請創業板上市時,深交所曾三查詢,要公司解釋加盟商的備貨周期,進貨與銷貨量是否匹配,有沒有存在壓貨情況。 代工質量與關聯交易 另外,八馬茶業一直標榜是百年老字號,皇帝御用茶,但原來有相當產品靠第三方代工。人們會認為既然你的賣點是承襲自300年前的金漆招牌,理應有獨特技術來生產自家產品,為何部份產品由外面代工而生,那與公司所宣揚的「承傳」有點不一致。 代工也引起質量的監控,在2017年時,公司產品曾因質量問題,被央視節目批評其烏龍茶樣品質量較差,污染物超標等。 內地市場也指出,八馬茶業的部份業務,是來自姻親關係的富豪。如七匹狼持有八馬茶業2.61%股份,安踏系企業在採購茶葉方面就與王家有關連的交易,江蘇高力控股與八馬茶業在供應鏈上有合作。而所有這些企業,都是八馬茶業的親家。公司於2022年申請主板上市時,中證監曾重點關注該類關聯交易。 過去大半年,香港股市扭轉之前頽勢,茶飲賽道人潮洶湧,然而茶葉賽道就乏人問津,板塊股份每天成交寥寥可數,始終茶葉沒有性感的故事去包裝,現時上市的瀾滄古茶(6911.HK),以及相類的英記茶莊(8241.HK),仍處於虧損狀況,八馬茶業雖有盈利可言,但未見亮麗前景,在港上市暫時似缺乏賣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收入停滯美關稅威脅,九興緣何被市場看好?
公布不溫不火的第二季度銷售數據後,這家鞋業代工巨頭股價反彈,可能源於其最大客戶耐克的樂觀前瞻指引 重點: 鞋業代工企業九興控股發佈乏善可陳的第二季度業務簡報後,四個交易日內股價攀升近10% 公司關閉零售業務,並逐步退出休閒鞋領域轉攻運動鞋後,平均售價持續下行 譚英 九興控股有限公司(1836.HK)上周發布的最新業務簡報本不值得慶賀,核心鞋類產品收入走平、價格下滑。不過,投資者似乎仍對該預告表示歡迎,公告後四個交易日內,公司股價勁升9.3%。 九興控股披露,第二季度營收同比微增2.9%至4.44億美元,當期平均售價(ASP)下滑1.7%,出貨量增長4.1%至1,540萬雙。 詳細數據很可能在下月發佈的正式中期報告中披露。公司解釋,銷量增長疲軟,部分源於2024年上半年100萬雙鞋提前出貨,推高了上年同期基數。其將平均售價下滑歸因於運動鞋業務比重上升,運動鞋單價低於奢華及時尚鞋品。 近期股價上揚的重要催化劑,或許是九興控股核心業務向運動鞋的戰略轉型。在逾三十年發展歷程中,公司長期專注奢華、時尚及休閒鞋品牌。運動鞋是其產品矩陣中的新成員,投資者顯然看好這一轉變,儘管美國關稅政策正威脅其所有生產基地。 去年,全球運動鞋巨頭耐克(NKE.US)貢獻九興控股 38%的營收,兩者綁定日趨緊密。過去一個月,耐克股價大漲27%,儘管其披露截至5月的季度業績不佳,銷售額下滑12%,利潤暴跌86%。然而,耐克宣稱經營已現轉機,預計截至8月的季度銷售額將超出分析師預期。 耐克鞋的平均售價近年同樣承壓,整個鞋業因美國關稅面臨巨大壓力,關稅適用於幾乎所有主要生產基地,後者主要集中在亞洲,但九興控股的抗風險能力優於同業。該公司不僅早在1990年代末就率先啓動產能外遷,且現金流充沛,並擁有穩定分紅記錄。 對九興控股而言,平均售價走低並非特定產品價格受壓所致,更多源於在傳統時尚與奢華鞋增長放緩、休閒鞋甚至出現萎縮之際,轉向運動鞋業務。 為規避中美貿易摩擦風險,九興控股斥資1億美元在印尼建耐克專屬工廠,預計將於2026年投產,年產能達1,000萬雙。公司三年規劃(2023-2025)目標的經營利潤率也提前達成,即在2025年底前實現經營利潤率10%及除稅後利潤年增長率達低十數百分比。 逆勢擴產 面對銷售停滯與價格壓力,九興控股並未收縮戰線,反而擴大產能。印尼新廠及孟加拉工廠將合計新增1,500萬雙年產能,較其維持多年的6,000萬雙基準提升25%。至於中國及越南現有工廠,均處於滿產狀態。 隨著家族新生代管理團隊接替創始人的效果顯現,去年九興控股經營利潤率從2023年的10.7%升至11.9%,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達21.6%,較2019年翻倍有餘。新團隊改革成效顯著,公司淨利潤增長21%至1.7億美元,營收微增3.5%至15億美元。 即使去年末淨現金激增45.3%至4.176億美元,公司仍維持慣例分紅(股息率常超10%)。新生代管理層也終止了近二十年的自有零售鞋品牌試驗,轉而拓展手袋品類,並在2024年報中透露,擬收購越南中小型手袋配飾製造商,該業務或成“關鍵增長支柱”。 產能多元化外遷對九興控股並非新課題。疫情疊加美國針對中國製造商品的關稅政策後,這成為眾多企業的新趨勢。公司1982年創立於中國台灣,1990年代進入中國大陸代工低端品牌鞋類,2000年代初轉向高端品牌。其2007年登陸港交所,隨後推出自有品牌Stella Luna與What For。 2010年代中期,九興控股的業務達到頂峰,此後過度擴張致營收利潤連降五年,直至新管理團隊取代創始團隊。目前,該公司收入仍未重返2015年17億美元的高位。 1998年,九興控股通過合資企業,將部分產能從中國大陸向越南轉移,2012至2014年,又增設印尼、孟加拉及菲律賓基地。星展銀行(DBS)預計,至今年末,該公司75%的產能將位於中國境外。 儘管產能多元化路徑正確,但九興控股仍面臨兩大風險:對耐克的深度依賴,以及特朗普第二任期內的政策不確定性。當前的美國高關稅稅率適用於該公司所有生產基地,但印尼本月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後稅率相對較低。 在九興控股最新業務預告前,星展銀行在7月研報中將其評級上調至「買入」。此前,該公司明確2025年下半年,預計僅受600至700萬美元關稅影響。同時,星展將該公司2026年盈利預期調升10%。儘管多家銀行普遍警示規避關稅敞口企業,但九興控股不在此列。 以高盛為例,近期將代工企業銷售與利潤預測平均上調3%和8%,同時重申九興控股「買入」評級。公司當前市盈率約10倍,高於業務模式相近的競爭對手裕元集團(0551.HK)6.7倍的估值水平。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萬物新生加碼ESG承諾 制定減排目標
公司去年二手產品銷售增長,推動年收入增長26% 重點: 萬物新生去年處理、銷售了超3,530萬件二手智能手機及其他二手商品,23年銷售量為3,230萬件 公司設定了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希望在2030年前將範圍一和範圍二排放量較2024年水平削減35%,範圍三排放量削減50% 梁武仁 在ESG(環境、社會和管制)領域,萬物新生(RERE.US)天生佔據有利地位。作為一家專業回收公司,它通過業務增長即可減少污染——這正是ESG中的「E」。公司的年度ESG報告詳細闡述其如何減少污染,以及在此過程中如何助力打造綠色環境。 公司去年處理、銷售了超過3,530萬件二手商品,23年銷售量為3,230萬件,驅動2024年的營收增長26%,達到163億元(約23億美元)。公司指出,為擴展其回收產品類型,2022年啓動的 「多品類」戰略在去年獲得「強勁勢頭」,其多品類回收門店數量增加了一倍多。 在電子產品回收這個傳統優勢領域之外,多品類業務將回收範圍擴展至名牌箱包、黃金乃至名酒等其他消費品回收領域,這些物品如果不進行回收的話,很可能會被當成垃圾處理。 萬物新生還拓展了以舊換新服務,以配合國家通過補貼及其他激勵措施鼓勵以舊換新,進而提振消費的計劃。截至去年底,公司在中國擁有超過1,800家線下門店,其中超過650家提供多品類回收服務。 技術無疑是公司的重要賦能因素。具體而言,它使用人工智能檢測二手產品,以簡化運營並確保結果更加一致。 回收對環境保護至關重要,原因有多重。以萬物新生的核心回收產品——手機為例:這些設備含有大量化學物質,不當處置會使有害物釋放到環境中。 丟棄舊手機同時意味著購買新機,導致稀土等資源的大量消耗,而目前的稀土資源短缺正在影響全球市場。開採此類礦物也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生產過程往往伴隨森林砍伐和水污染。同時,製造及運輸新手機會釋放溫室氣體,這正是全球變暖與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 早在2022年,WEEE(廢棄電子電氣設備)論壇估計,當年將有約53億部智能手機被棄置,相當於當時總擁有量的近三分之一。儘管沒有更新的數據,但由於電子設備整體回收率較低,估計近年來棄置手機的數量還在增長中。依據另一項同樣源於2022年的預測,因為不足2%的設備被回收,僅中國報廢智能手機數量將在2025年達到60億部。 廢棄手機僅僅是日益增長的電子廢棄物(e-waste)中的一小部分。有數據估計,電子廢棄物年總量約4,000萬噸,僅約12.5%被回收。其餘被填埋或焚燒,均對環境造成危害。 電子廢棄物 電子廢棄物管理是萬物新生為ESG中的「E」部分做出貢獻的另一領域。公司稱,去年通過環保方式處置13.7萬台電子設備,使電子廢棄物污染減少21.9噸,高於2023年的17.8噸。 除這些成就外,萬物新生正主動致力減少自身碳足跡,這是在ESG中實現「E」目標的另一關鍵環節。 公司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在2030年前將「範圍一」(Scope 1)和「範圍二」(Scope 2)排放強度——即單位經濟產出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24年水平降低35%。萬物新生目前未產生任何「範圍一排放」,即溫室氣體覈算體系(Greenhouse Gas Protocol)下由其擁有或控制的源頭排放的二氧化碳。因此,實際運作中,公司著力於大幅削減通過採購電力產生的「範圍二」排放。 公司還以2024年為基準,期望在2030年前將「範圍三」(Scope 3)排放量減半。此類排放間接源於多種來源,例如用於配送及員工通勤的交通運輸。 這些目標是公司未來大目標中的一部分——整體目標是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並在隨後三十年內達成碳中和,契合國家規劃。儘管實現減排或有挑戰,萬物新生仍專注於通過技術手段提升能源效率。雖然其在2022年至2023年成功將「範圍二」排放強度從0.30降至0.28,但我們注意到去年該數字回升至0.31。未來五年維持下降軌跡需持續努力,才能達成「範圍二」減排目標。 萬物新生對環境承諾相當明確:僅其持續披露「範圍三」排放這一點便是擲地有聲。此類數據因需追蹤估算多種排放源,且整合過程複雜繁瑣,故鮮有公司願意披露。兩年前,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其氣候披露要求的原提案中納入強制「範圍三」排放披露;但遭到許多公司反對,導致SEC最終從正式規則中剔除。 萬物新生亦在改進ESG中的其他領域,其風險管理委員會採取包括主動識別潛在問題在內的各種措施。 這些努力也得到了第三方的認可——標普全球企業可持續性評估(The…
奇點國峰擁AI光環身價便能飛升?
奇點國峰正積極發展虛實融合(OMO)新消費平台,但受減值影響,去年盈轉虧蝕22.27億元 重點: 重點: 訂立投資意向計劃收購AI技術公司 全球AI營運商虧損居多 白芯蕊 疫情後市場最熱炒概念莫過於人工智能,只要擁有AI概念光環,股份身價便大幅提升,中國奇點國峰控股有限公司(1280.HK)早前宣布,簽訂投資意向計劃收購AI技術公司,股價在宣布翌日(7月11日)便一度炒高近三成,但最終收市卻大幅縮減至只得7.6%。 市值不足100億港元的奇點國峰,主業是家電銷售、白酒業務及教育培訓服務。2024年業績披露,家電銷售業務佔比最大,佔總收入61.5%,白酒業務及教育培訓分別佔23.1%和15.4%,核心業務與人工智能或資訊科技關聯度不高。 至於是次計劃收購方案,根據通告,奇點國峰計劃收購的人工智能公司,主要利用AI向客戶提供賦能服務(Enablement services),與集團計劃大力發展的OMO新消費平台戰略高度吻合,相信有望加速線上線下渠道融合,擴大用戶覆蓋,打造持續的新收入增長引擎。 所謂賦能服務,坊間是指為企業提供支援服務,AI賦能服務則加入人工智能元素,運用機器學習、生成式AI、數據分析工具,例如部署AI聊天機械人,為企業提供必要工具、資源、知識和支援,以提升其效能。 協議需三個月完成 理論上企業增加人工智能元素,有助提高營運效益,但要留意上述交易有一個重大變數,奇點國峰只是與賣方簽訂一份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投資意向書,即不是正式交易,通告中明確表示正式協議要在三個月內完成,否則收購便會告吹。 另一方面,奇點國峰計劃此次收購AI技術公司作價為3.5億至5億港元,但卻計劃以發行新股支付。似乎集團收購作風慣性偏好發新股支付,早在去年7月26日,公司宣布以3.4億港元,收購中小微企及個體工商戶企業培訓服務商Shengshang Entrepreneurial Services,翌日股價曾勁飆100%,與今次計劃收購人工智能商的情況類似。 儘管奇點國峰之前收購企業培訓服務,去年收入也增38.2%至4.41億元,毛利大升90.6%至1.178億元,但去年卻盈轉虧蝕22.27億元,主要是受Shengshang Entrepreneurial Services的商譽減值影響,因此一旦奇點國峰完成收購該人工智能企業,不排除會再出現商譽減值的情況。 晶片商最受惠 再者,自從ChatGPT引爆人工智能熱潮,企業願意投入巨大資本開支,盼搶佔龍頭地位,但發展迄今除半導體企業,尤其輝達及台積電盈利能最受惠外,其他企業從業績上仍未展現由人工智能帶來的增長威力,甚至市場開始質疑是否真正能達到提高效能作用。 目前願意大額投資人工智能主要是雲廠商,即Alphabet、微軟、亞馬遜、騰訊及阿里巴巴等,但上述企業核心盈利非來自AI業務,例如Alphabet及Meta,主要收入來自廣告,亞馬遜及阿里巴巴來自電商,騰訊則主要從遊戲獲得大量收益,上述企業共通點是自由現金流相當強勁,能抵禦大量人工智能的資本開支。 研發費用巨大 相反AI軟件ChatGPT開發商OpenAI,去年業績仍見紅。據CNBC曾報道,OpenAI去年收入雖然達37億美元,但虧損卻達50億美元,要扭轉虧損仍遙遙無期。至於本港上市公司商湯,去年收入按年升10.8%至37.72億元,毛利卻只增7.9%至16.19億元,更虧損高達42.78億元。 值得關注是商湯去年錄得巨額虧損,主要是研發開支龐大,去年金額便達41.31億元,即比全年收入還多3.6億元。至於2023年也出現研發開支比收入更多的情況,當年收入只得34.06億元,但研發開支卻有34.66億元。 另一間香港上市人工智能企業第四範式,雖然去年研發開支未有超越收入,但也達21.7億元,佔集團總收入52.6億元的41.7%,佔比相當高。由於去年開支大,最終業績續要見紅。因此從OpenAI、商湯及第四範式的例子,反映要做到頂尖一流的人工智能企業,大量投入研發開支是無可避免。 整體來講,奇點國峰雖然計劃收購人工智能服務商,但環顧整個AI行業,最受益仍是在半導體晶片行業,加上奇點國峰大有機會以發新股支付,面對進一步攤薄效應下,股價難免會大幅波動,跟車太貼未必太划算。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