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勢股份佈局低線市場 達美樂中國登頂全球排行榜
達美樂比薩在中國的獨家特許經營商披露,上半年通過淨新增190家門店實現營收同比增長27% 重點: 達勢股份上半年營收、利潤雙雙強勁增長,延續其在中國市場的新店擴張戰略 公司在六個月內淨新增190家門店,總門店數達1,198家,全年淨增300家新店的目標有望如期達成 陽歌 達勢股份有限公司(1405.HK),作為達美樂比薩(DPZ.US)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的特許經營商,如今正深刻體會到,成功有時亦是一把雙刃劍。 該公司已成為達美樂全球體系中的亮眼明星,在全球新店開業首30天業績排行榜前50席中獨佔48席。如此優勢表現,部分源於其深耕中國非一線城市的策略,在這些地區,比薩仍被視為新潮美食,新店開業常能吸引大量追逐餐飲風潮的客流。 這樣的新鮮效應會隨時間和門店加密分流,新店通常在開業一年或更久後銷售額回落到更低且更可持續的常態化水平。這導致明星門店難以避免地面臨短期同店銷售額下滑。 其8月28日發布的中期財報顯示,達勢股份上半年同店銷售額出現1%的微降,首次體驗到“首店開業紅利”消退的影響。這對急速擴張成為中國第二大比薩連鎖企業的公司而言,標誌著其迎來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階段。 與此同時,最新財報顯示達勢股份今年仍保持強勁的營收利潤雙增長,其持續在「非一線新增長市場」的低線城市極速拓店。由此,公司正向全年淨增300家新店的目標穩步邁進,較去年末1,008家門店總量提升約30%。 在當前經濟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達勢股份還發現,隨著消費者轉向更具性價比的餐飲選擇,其位於最發達國際大都市的成熟門店表現依然穩健。 「我們將延續「走深」與「走廣」的網絡擴張策略,構築全國佈局網絡並提升達美樂的品牌價值。」達勢股份在中期業績公告中稱。 達勢股份最初於2010年與達美樂品牌展開合作,2017年成為該美式連鎖品牌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的獨家總特許經營商。此後公司啓動極速擴張,去年憑借第1,000家門店突破重要里程碑。目前是中國第二大比薩連鎖品牌,但相較行業龍頭必勝客來說,仍有可觀的增長空間,後者截至6月末擁有3,864家門店,規模約為達美樂中國的三倍。 2023年的香港IPO成為達勢股份又一重要里程碑,此後股價已近翻番。近期達美樂啓動股份減持,表明其認為達勢股份已具備獨立運營能力。儘管公司流動性已有所改善,但公司大部分股權仍由一些秉持長期投資理念的股東持有。當前主要投資方包括持股約7.9%的The Capital Group Cos.及其他長期股東。 版圖持續擴張 上半年達勢股份營收同比增長27%至25.9億元(約合3.61億美元),去年同期為20.4億元。報告期內公司全國淨新增190家門店,總量達1,198家。7月迄今開設43家新店,另有62家處於在建或簽約階段,今年淨增300家新店的年度目標已近在眼前。 上半年進軍九座新城使其全國覆蓋版圖擴至48城。瀋陽首店尤為亮眼,開業僅198天以3,100萬元即刷新達美樂全球單店年銷售額紀錄。原紀錄保持者是位於廈門的門店,該店首年銷售額超3,000萬元。 強勁的開業表現助力新店實現驚人的短期回報週期。去年12月至今年6月進駐15個新市場開設的64家門店,實際或預期平均回本周期僅11個月,遠低於成熟市場約三年的常規水平。截至8月15日,其中24家新店已實現現金回本。儘管快速回本令人矚目,但正如前文所述,此類門店銷售額終將回歸可持續的常態水平,由此形成「雙刃劍」效應。 相對而言,成熟門店的同店銷售表現更為穩健。公司特別指出2022年12月前開業門店上半年同店銷售額保持正增長。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該指標同樣為正,彰顯「在高度競爭市場中具備韌性表現與強大的品牌認知」。截至6月末,公司在一線城市擁有515家門店,低線城市則為683家。 達勢股份同時著力構建會員體系,截至6月末會員數達3,010萬,同比增量達1,940萬。此類客群當前貢獻公司約66%的銷售額,較去年同期63.6%有所提升。客戶規模擴張疊加規模經濟效益,助力上半年單店經營利潤率升至14.6%,同比微增0.1個百分點。 經營優化疊加快速門店擴張,推動2025年上半年調整後淨利潤同比激增79.6%至9,140萬元(上年同期5,090萬元)。雅虎財經調研的11位分析師中,2人給予「強力買入」評級,其餘9人均建議「買入」,市場對其成長敘事及股票前景普遍樂觀。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數據顯示,中國比薩市場2022至2027年預計年增15.5%,期末年銷售額將達771億元。達勢股份正共享這一盛宴。與許多進入中國的外國品牌類似,達美樂中國也推出多款貼合本地口味的產品,包括榴蓮比薩、可可芝士流心卷邊比薩等備受歡迎的風味。 儘管存在前述同店銷售短期波動,但達勢股份在低線城市的極速擴張與持續提升的品牌認知度,有望支撐其長期穩健增長。在快速開店與可持續盈利之間尋求平衡的同時,公司或將憑借中國比薩市場的不斷擴容,進一步鞏固其行業領先地位。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數字人能否讓交個朋友忘掉羅永浩?
多家直播電商都在經歷「去個人化」的考驗,交個朋友以矩陣化策略及AI技術布局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重點: 上半年收入錄得8.7%增長,但期內利潤大減32.7% 毛利率由53.8%驟降至43.7%,主因平台流量獲取成本上升及技術投入增加 李世達 在中國直播電商快速發展的短短幾年裡,兩個故事如同鏡像般的存在。其一是羅永浩與交個朋友控股有限公司(1450.HK),另一個則是董宇輝與東方甄選(1797.HK)。前者從個人IP起步後走向去個人化;後者本是公司化運作卻被個人IP意外放大。兩者的反差,揭示了直播電商這門生意的本質,既離不開個人魅力的效應,又不得不尋求去個人化的持續經營。 交個朋友的去個人化過程啟動得更早,從最新財報看來,這家公司正處在關鍵的耐力測試期。2025年上半年,公司錄得總收入6.76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新媒體服務收入達6.2億元,仍是最主要的業務驅動。 然而,盈利數據卻不容樂觀。期內利潤僅5,635萬元,同比下跌超過32.7%,新媒體板塊的利潤也僅5,536萬,按年跌超37%。毛利率由2024年同期的 53.8%驟降至43.7%。公司解釋,主要原因是平台流量獲取成本增加,以及持續推進「朋友雲」智能系統等研發投入加大,導致增收不增利。 交個朋友吧 交個朋友的故事要從羅永浩說起。他是中國互聯網創業圈的標誌人物,曾因創立手機品牌「錘子科技」而名聲大噪。2019年,他以「還債」為由進入直播帶貨,打著一句「基本上不賺錢,交個朋友」成了標誌性的開場白,也成就了「交個朋友」這一品牌。 雖說「只是交個朋友」,但「不賺錢」卻非公司所願。2022年6月,羅永浩宣布退出管理層,交個朋友馬上「交了新朋友」。 2022年8月,交個朋友與世紀睿科簽署合作協議,後者正式接管其抖音賬號運營。到了2023年5月,世紀睿科全資收購交個朋友,同年7月,公司更名為「交個朋友控股有限公司」,交個朋友完成「借殼上市」。 然而,要在明星流量紅利消退後保持增長,仍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交個朋友的答案是矩陣化、多平台與技術化。 首先是矩陣化經營。副總裁崔東升在2024年公開指出,公司真正的收入來源已經從「單一頭部主播」轉向「垂直領域矩陣號」,涵蓋美妝、酒水、運動、家居等不同場景。數據顯示,羅永浩兩個主賬號帶來的收入佔比已降至3%以下,這意味著公司完成了從「羅永浩直播間」到「交個朋友矩陣」的轉型。 其次是多平台布局。除了深耕抖音,公司也積極拓展淘寶、京東,並與百度優選達成戰略合作,試圖打破單一平台依賴,分散風險並拓寬流量來源。 推出AI虛擬主播 最後是AI與技術化。公司持續投入「朋友雲」智能系統,意在打造選品、投放和運營的數字化中台,提升效率與轉化率。2025年「618」購物節期間,公司正式推出「數字人」版本的「羅永浩直播」,直播時長6.5小時,吸引超1,300 萬人次觀看,GMV突破5,500萬元,創下了數字人直播帶貨的新紀錄。然而,數字人的形象依舊沿用羅永浩,凸顯了即使採用AI技術,仍需要頭部IP來帶動的矛盾。 此外,交個朋友也在嘗試自營產品與供應鏈管理,通過自有品牌提升毛利率。這一步若能落地,有望緩解毛利率下降的壓力。 業績公布後首交易日,交個朋友跌3.96%報0.97港元,今年以來已跌逾10%。目前市銷率約為1.02倍,低於東方甄選的6倍,顯示市場對公司的盈利模式缺乏足夠信心,難以支撐股價。 與交個朋友相比,東方甄選的陣痛更為明顯。2025財年,東方甄選持續經營業務淨溢利僅619萬元,大跌97.5%。在董宇輝離開後,公司不得不全力推動「去董化」,轉向自營產品和會員制,試圖打造「線上山姆會員店」。 交個朋友的去個人化進程更早,矩陣號和多平台戰略已初見雛形。問題在於,雖然收入規模穩住了,但盈利能力卻因流量成本而受損,尚未找到像東方甄選那樣的「自營產品」護城河。兩家公司雖走在不同路徑上,但同樣印證了直播電商的命題:去個人化之後,誰能率先找到新的增長模式,誰才能在行業洗牌中存活。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業績勁升股價反跌 蜜雪冰城緣何遭冷待?
分析師稱,隨著外賣平台承諾縮減折扣與代金券力度,這家新式茶飲龍頭企業的營收及利潤雙增態勢恐難以為繼 重點: 公佈今年上半年強勁的營收及利潤增長後,蜜雪冰城股價當周累計下挫15% 助推蜜雪冰城及同行增長的中國外賣平台價格戰正趨於緩和,預示著未來業務增速放緩 譚英 當白熱化的非理性價格戰在多行業輪番上演,「內卷」已成為當下中國的流行語。這一常被稱為「惡性價格戰」的現象,最新案例始於今年2月:互聯網巨頭京東宣布進軍外賣市場,旋即撼動美團與餓了麼的雙寡頭格局。 此輪外賣價格戰,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2097.HK)成為贏家之一,其高性價比的冰淇淋、奶茶與咖啡產品,借力外賣騎手實現量價齊升。上周披露的中期財報印證這一利好: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39.3%至149億元人民幣(約合21億美元),淨利潤躍升44.1%至27.2億元。 不過,財報發佈當周,公司股價累計跌幅超15%,鑒於市場對上半年高增長的可持續性存疑,頹勢或將延續。 高盛率先指出隱憂,稱外賣平台高額補貼行將結束,蜜雪冰城的業績增速將回歸常態。該行在維持「買入」評級時稱,7月全國外賣銷售額增速較6月放緩已是「明確信號」,預示近期外賣戰火漸熄。 按2026年的30倍預期市盈率計算,高盛將蜜雪冰城目標股價從599港元下調至570港元。大和證券則將目標價由608港元大幅調低至535港元,但仍維持「跑贏大盤」評級。大和認為,相比高定價競品,蜜雪冰城對外賣平台補貼依賴度更低,持續吸引加盟商的能力,彰顯其經營韌性。 蜜雪冰城的主打產品位居行業價格帶底端,普遍定價在8至20元(約合1至3美元)區間。憑借雪王IP、甜筒冰淇淋與珍珠奶茶等明星產品,在中國市場收穫龐大規模客群。此前戰況激烈時,外賣優惠券疊加補貼可使甜筒冰淇淋實現零元配送到家,而蜜雪冰城不承擔實際成本。 5月價格戰高峰期,外賣單量激增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約談三家頭部科技外賣平台,要求「理性參與競爭」。至8月,三家平台已承諾規範經營,這既引發對蜜雪冰城未來外賣銷售的擔憂,也波及茶百道(2555.HK)、古茗(1364.HK)及滬上阿姨(2589.HK)等同行。 政策變動時機對四家連鎖企業均不利,這些企業上周集中發布中期財報。作為行業龍頭、且因低價策略堪稱價格戰最大受益者,蜜雪冰城股價受挫尤為明顯。 上市後的超級明星 自今年3月在港上市募資4.44億美元後,蜜雪冰城始終是市場寵兒。截至6月底,公司以加盟為主的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網絡同比增長超20%,總數突破53,000家。今年上半年,向加盟商銷售物料設備的主營業務收入達1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6%。 在過熱的本土市場外,蜜雪冰城與同行也尋求海外增長,但公司國際化拓展更為審慎。因關停印尼、越南的低效門店,以及應對部分海外市場當地供應鏈問題,截至6月底,其在11個國家有4,733家門店,數量較去年末的4,895家有所收縮。 即便遭遇財報公布後拋售,蜜雪冰城股價仍較3月上市發行價翻番(上市首日一度暴漲43%)。茶百道、古茗與滬上阿姨情況類似,上半年業績雖穩健,外賣價格戰高峰期股價表現強勁,此後走勢持續低迷。 茶百道上周披露,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4.3%至25億元人民幣,淨利潤增長38%至3.26億元。儘管如此,其股價之後一個交易日仍下跌4%。與蜜雪冰城相似,分析師對公司仍持相對樂觀態度,雅虎財經調研的三家機構均給予「買入」評級。 古茗上半年營收增長41.2%至57億元人民幣,淨利潤勁增逾一倍至16億元。但與其他企業類似,財報發布後數日股價同樣走低,即便雅虎財經的12位分析師全員給出「買入」評級。與蜜雪冰城相仿,相較今年2月在港上市募資2.32億美元時,古茗股價迄今漲幅仍超一倍。 滬上阿姨也披露,上半年營收增長9.7%至18億元人民幣,淨利潤提升20.9%至2.03億元。與其他企業相仿,財報公布後數日其股價下跌約6%,但仍較今年5月上市發行價(募資2.73億港元)高出約20%。 結論不言而喻,在近期外賣價格戰終結引發的拋售潮後,四家茶飲企業估值有可能被低估。在當前民眾青睞高性價比餐飲的消費環境下,不失為優質投資標的。這些企業雖尚未成為國際知名品牌,但顯然具備潛力。即便當前市盈率居高(蜜雪冰城32倍、茶百道21倍、古茗30倍、滬上阿姨39倍),經歷此輪拋售後,仍值得深入研判。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萬物新生提升回收效率 營收利潤雙雙增長
隨著線下門店網絡加速擴張,公司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2%,創兩年來最快增速 重點: 萬物新生營收增速創兩年來新高,二季度利潤逼近歷史高位 這家回收企業本年度股價上漲57%,當前股價在三年半以來的高點 陽歌 對二手交易而言,沒有什麼比親手觸摸和感受商品更重要了。 這正是萬物新生(RERE.US)創立14年來的心得之一,也是其打造中國頭部回收品牌的關鍵著力點。公司第二季度報告兩年來最快營收增長,同時實現連續第四個GAAP(通用會計准則)運營盈利季度。 萬物新生也啓動了全新的股東回報計劃,將通過股票回購、分紅向股東回饋持續增長的利潤。公司此前已實施回購計劃,但本次披露的股東回報計劃目標非常雄心勃勃——返還不低於60%的調整後淨利潤,預示著分紅可能為期不遠。 電商渠道對於新品銷售來說是不二之選,但消費者對二手交易更為審慎。所以萬物新生以品牌信譽來背書所售商品,除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外,已拓展至奢侈品、黃金、名酒等多品類回收商品。 萬物新生同時洞察到,無論獲得多少保障,消費者仍傾向實地驗貨。為此公司快速拓展線下門店網絡,提供上門驗貨服務的履約團隊規模已經達到1,160人。 創始人兼董事長陳雪峰表示,在現階段,包括未來兩年,萬物新生需要做的核心事項,一是要盡可能地建設回收履約交付能力,包括門店和上門的能力,讓安全、便捷、價格好的回收服務更加觸手可及。另一個是把“國民第一回收品牌”愛回收這個C 端品牌打出去。同時持續拓展智能手機回收之外的業務版圖。 在加強消費者對二手產品的直接體驗之余,萬物新生近年持續強化核心能力以優化運營效率,包括:剔除中間商,從而直連消費者提升毛利率;開展商品翻新業務獲得高於原狀轉售的溢價收益;聚焦城市級市場運作,降低全國性運營成本。 沈寂數年後,萬物新生的股票也重獲投資者關注。主要機構股東包括Acadian資產管理(Acadian Asset Management)、瑞銀、摩根士丹利、景順及普信集團,多家通過新興市場基金持倉。公司股價年內累計上漲57%,近一月漲幅23%,觸及三年半以來的高點。 具有象徵意義的是,本輪上漲使公司市值突破10億美元大關,躋身科技「獨角獸」陣營。 營收增速創兩年新高 在同行深陷消費者信心趨弱的困境之際,持續強化的回收能力幫助萬物新生近年保持雙位數營收增長,近兩年更實現全面盈利。 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2.2%至人民幣49.9億元,創兩年最快增速。其中佔大頭的商品銷售收入增長34%至45.6億元,上年同期為34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高毛利的直營業務當季營收增速高達63.7%,推動該板塊在產品收入中的比重從上年同期的28.2%升至34.4%。 另一項重要業務,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5.4%至4.33億元,上年同期為3.75億元。CFO陳晨指出,2022年推出的非電子產品的「多品類」服務目前佔服務總收入近15%。 回收效率提升推動商品銷售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12.1%增至13.2%。公司連續四個季度實現GAAP運營盈利,當季運營利潤達9,110萬元。淨利潤層面實現GAAP淨利7,230萬元,同比扭虧為盈(上年同期虧損1,070萬元)。 公司季度內新增206家門店,截至6月末門店總數達2,092家。較一季度淡季的新增25家顯著提速,同時也意味著下半年需開設569家門店來完成全年新增800家的目標。 線下門店在為顧客提供驗貨服務的同時,也成為品牌塑造的重要陣地。公司同步在小紅書、抖音等社媒平台開展營銷,並加強與其他消費品牌的聯動。 公司董事會8月18日通過新的三年股東回報計劃,承諾每年以回購、分紅或二者結合的形式返還不低於60%的調整後淨利潤。二季度調整後淨利潤約1億元,按全年估算約合5,600萬美元。上半年已執行約520萬美元回購額度,意味著下半年仍有充足空間推進回購及潛在的分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美團滴滴再起爭端 巴西外賣市場互訴
兩大中國互聯網巨頭,在南美最大國家就外賣業務的不正當競爭相互提起訴訟 重點: 美團與滴滴本月在巴西相互提起訴訟,雙方均尋求在當地拓展外賣業務 進軍巴西是兩家企業出海戰略的組成部分,旨在規避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 梁武仁 當中國企業為對衝本土競爭加劇、經濟疲軟及監管風險而開拓新市場之際,它們或許會將標誌性的殘酷競爭模式帶至海外。當前,行業龍頭美團(3690.HK)與網約車巨頭滴滴正以極為激烈的方式上演這般場景。 隨著兩大企業在拉美最大市場的外賣爭奪戰升級,雙方在巴西陷入複雜的法律纏鬥。據財新報道,這場商戰最新進展是:滴滴旗下巴西外賣業務99Food,上周二於聖保羅法院起訴美團海外品牌Keeta,指控其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不到一周前,美團指控99Food以預支貨款為誘餌,要求餐廳夥伴終止與Keeta合作。此番針鋒相對的過招,標誌本月剛開啓的法律交鋒驟然升級。 這場對決是日益增多的中國互聯網服務商,將高強度競爭模式移植海外的最新案例。另一相似案例中,快時尚平台Shein與拼多多(PDD.US)旗下跨境業務Temu在美國深陷連環訴訟,從版權侵權到脅迫供應商等指控不一而足。 美團與滴滴在中國外賣市場短暫交鋒後,轉戰巴西再起衝突。2018年,以網約車聞名的滴滴進軍外賣領域,挑戰美團霸主地位,推出類似Uber Eats的服務。不過,該業務未能持久,2019年滴滴退出市場。其後雖嘗試多種外賣模式,均未掀起風浪。 美團佔據中國外賣市場超三分之二份額,與阿里旗下餓了麼、京東(JD.US; 9618.HK)等資金雄厚的對手競爭,這一格局令滴滴等新入局者難有施展空間。 滴滴並未延續國內外賣市場的失勢之戰,轉而聚焦出海擴張,尤其看重城鎮化快速推進、年輕人口基數龐大且數字化服務普及加速的拉丁美洲。 滴滴涉足巴西外賣市場,始於2017年投資網約車初創企業99。次年全資收購該公司後,2019年推出99Food,卻在2023年關停業務。今年4月,該業務重啓運營。 在拉美其他地區,Didi Food於2019年初登陸墨西哥,至2022年已成為該國下載量最高的餐飲應用。目前,滴滴在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及秘魯開展外賣業務,這些地區也提供其核心網約車服務。 美團也因國內外賣市場趨近飽和,及消費者支出趨謹而轉戰海外。創始人王興親自掛帥的出海戰略,始於2022年Keeta登陸中國香港,去年延伸至中東。今年5月,美團宣佈斥資10億美元布局巴西。該公司尚未在拉美開展運營,卻已與滴滴陷入激烈對抗。 美團小勝一局 美團本月起訴99Food通過購買關聯關鍵詞,在谷歌截流Keeta流量。聖保羅法院判令99Food三日內,停止該行為否則處以日罰金,美團暫獲小勝。美團還指控99Food以現金支付,要求商戶不與Keeta等競爭對手合作。此類排他性條款通常構成壟斷,曾導致阿里巴巴2021年在中國被罰創紀錄的280億元人民幣。 99Food在最新訴狀中指稱,Keeta外賣袋、網站界面的配色方案,以及字體等品牌元素與其過度相似,易致巴西消費者混淆。該公司要求賠償並禁止Keeta使用近似設計,美團回擊稱黃色作為品牌主色調已沿用超14年。 美團當前在中國的財務表現堪稱穩健:一季度營收同比增18%至866億元人民幣(合120億美元),毛利率改善驅動淨利潤飆升87%至100億元。 相較之下,滴滴一季度交易總額同比增13.5%至1,020億元人民幣,其中國際業務貢獻增長約28%,佔比近四分之一。該季度淨利潤亦現暴增,達上年同期兩倍。 2016年收購優步中國業務的滴滴,在網約車領域的統治地位堪比美團之於外賣市場。然而,其正面臨本土對手日益增強的擠壓,市場份額持續緩慢下滑。 此前,滴滴也遭遇國內監管重擊。2021年紐約IPO因未通過上市前數據安全審查,激怒監管機構,其應用遭國內商店下架,最終被迫從紐約退市,並因數據違規被處天價罰款。 此番際遇凸顯出中國企業(尤其敏感科技領域)在本土面臨的高監管風險,這正是眾多企業發力出海的動因之一。滴滴料將持續加碼海外佈局,正如美團及Shein、Temu等同行所為。這意味著更多企業或將在海外市場乃至法庭,陷入日益頻繁的衝突。 美團股價年內累計跌去20%,當前17倍市盈率雖遠高於京東的約9倍,但二者估值均未顯高位。這反映投資者對二者保持謹慎,原因是中國經濟放緩、監管風險以及出海可能面臨的類似問題。 美團股價下行,顯示投資者對其在華持續實現高利潤增長漸生疑慮,化解這一擔憂的最可靠方案是出海擴張,但包括勁敵滴滴在內的眾多企業也持此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走出全球監管陰霾 霧芯盈收重拾增長
探索其他無煙產品之際,這家電子煙企業宣布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0%,歐洲新並購業務成為重要助力 重點: 得益於歐洲並購推動全球化佈局,霧芯科技二季度營收與非美國通用會計准則下利潤分別同比增長40%及35% 公司正通過研發口服尼古丁產品,探索切入無煙產品市場的其他新興領域 陽歌 經歷全球電子煙監管風暴後,強勢反彈的霧芯科技(RLX.US)正謀求進軍含尼古丁的無煙產品領域。這種成癮性物質,正是煙民渴求的核心成分。與此同時,這家昔日中國電子煙龍頭持續深耕海外,其本土市場正深陷非法產品治理困局,目前非法電子煙佔據市場90%的銷售額。 上周五發布的最新季度財報顯示,全球化佈局成為霧芯科技二季度主要增長引擎。今年5月完成的歐洲收購項目,成功登陸歐洲大陸。此項並購疊加其他國際區域業績提升,推動二季度營收從上年同期的6.27億元增至8.80億元(約合1.23億美元),增幅達40%。 此番強勢增長延續了一季度45%的營收增速,若保持這一增長態勢,霧芯科技今年營收將達約33.6億元。儘管當前業績亮眼,但相較2021年巔峰期的85億元仍有差距。當時,電子煙產業在中國本土市場蓬勃發展,監管寬松,該單一市場一度貢獻這家公司的全部銷售額。 2021年,霧芯科技登陸美股時風光無兩,乘全球電子煙熱潮融資14億美元。公司市值曾飆升至270億美元,但中國監管部門旋即出台的監管新政潑下冷水。新政不僅明令禁止當時風靡的調味電子煙,更推行新國標並強制企業獲取生產許可,實質上迫使全行業清退舊產線、重建新產能。 監管真空導致非法產品佔領市場,亂象延續至今。雖然霧芯科技屢次提及政府打擊非法產品的行動,但在財報中仍預估市場上80%至90%為非法產品。公司高管指出,亂象根源在於眾多非法生產商實為「地方小作坊」。這些作坊被取締後更名,異地復產易如反掌,且常因對地方經濟貢獻獲得當地保護。 儘管本土市場挑戰嚴峻,霧芯科技稱二季度在中國仍實現「可觀」的同比增長。 在強力監管缺位背景下,公司轉向海外市場尋求增長破局。該戰略去年初見成效。去年全年營收從對上一年低谷期的12億元翻倍至24億元。2023年末,霧芯科技耗資2,400萬美元收購兩家公司,切入東南亞及北亞市場。霧芯科技資本市場負責人Sam Tsang在二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5月落地的歐洲新並購,不僅助力企業打開重要市場,更在當季對營收產生「實質性貢獻」。 發力無煙產品 霧芯科技最新財報未披露境內外市場具體營收構成。不過,公司此前透露,國際市場佔比從2023年的17%,躍升至去年三季度的超五成。當時,公司表示正考察中東及中美洲等潛力市場,並著力開拓美國市場。 儘管股價仍低於年內高點,市場仍以7.1%的單日漲幅回應最新財報。以最新收盤價2.40美元及29億美元市值計,該股距狂熱時期12美元的發行價尚有差距。但管理層對全球化戰略持樂觀態度,隨著各市場經歷新政過渡期後趨於穩定,戰略正加速推進。 「全球對霧芯科技產品的監管框架正日益明晰,」Tsang表示,「產品標準、消費稅等合規要求更加透明。對像我們公司這樣的領先合規企業而言,這種轉向正在創造切實效益。」 經營環境改善,推動霧芯科技二季度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25.2%升至27.5%。公司同時將當季運營開支同比增幅控制在6.3%,遠低於營收增速。受益於此,非美國通用會計准則下經營利潤實現翻倍增長,淨利潤同比提升35%,從2.15億元增至2.91億元。 儘管電子煙仍是當下主業,霧芯科技透露正探索近年興起的「加熱不燃燒」、尼古丁含片等無煙煙草製品。霧芯科技CEO汪瑩表示,公司已研發出口服尼古丁產品,去年完成制樣,雖未投放消費市場,但獲得渠道商「極其積極」的反饋。 儘管業務備受爭議,上市至今,霧芯科技始終保持盈利。這令其維持充足的現金流,截至今年6月底,持有現金及長短期投資合計達155億元。 過去兩年,霧芯科技通過股票回購,以及兩次每股ADS派息0.01美元回饋投資者。最新財報再次宣布每股ADS派息0.01美元,按當前總股本計約耗資1,230萬美元。公司暗示未來可能提高分紅額度,「我們正探索更有效的股東回報機制」,Tsang在業績說明會如此表示。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連年虧損負債7億 閃回上市融資輸血
手機回收商閃回第三度申港上市,冀乘著香港新股熱的風口下,成功上市集資 重點: 今年上半年虧損近2,500萬元 淨負債超過7億元 劉智恒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對於閃回科技有限公司來說,去年兩次在港申請上市均失敗而回,原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香港新股市場過去半年受市場熱捧,閃回這時再遞交上市申請,時機再好不過,有望趕上新股的風口,讓公司得以融資續命。 閃回主要從事二手消費電子產品回收業務,當中又以回收手機為主。公司通過旗下的「閃回收」系統,在合作夥伴的線下零售店,或網上商城進行以舊換新。 回收產品通過檢測、分級、維修及定價後,再通過旗下的「閃回有品」平台,或在多家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上出售。 增收不增利 閃回最大的賣點,在於國策支持,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部已發布對智能手機等九類電子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的指導意見。今年1月,國家再發《關於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當中手機每部補貼最多500元。 國策的大方向雖有利回收業務,但閃回的實際業務表現實在難以恭維,正如去年我們對閃回的分析,在今次新的申請中,情況縱有改善,核心問題依然持續,暫時看其前景乏善可陳,投資價值並不吸引。 公司過去四年的收入節節上升,由2021年的7.5億元升至去年的12.97億元,今年上半年收入更達8.09億元,同比上升40%。收入增長理想,可虧損持續,過去四年虧損分別是4,870.8萬元、9,908萬元、9,827萬元及6,587萬元。今年上半年虧損同比雖收窄近四成,但仍蝕2,481萬元。 毛利率低企 連年蝕錢的一大原因,主要源於對投資者持有的優先股權進行贖回,導致出現虧損。不過,實際上回收手機這門業務,最大問題在於毛利率太低。公司過去四年半來自產品銷售的毛利率,從來未高於8%,2021年高見7.5%後,去年跌至4.4%,今年上半年即使回升至6%,仍然是處於偏低水平廿 毛利率過低,意味盈利要增長,就要靠銷售量彌補。不過,閃回要爭取更大生意並不容易。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4年中國內地手機回收市場的佔有率,首五大參與者佔18.6%,閃回位列第三,但市佔率僅有1.3%,而排第一位的是萬物新生(RERE.US)旗下的愛回收,市佔率為7.9%,而緊隨其後的公司市佔率也達7.4%。 按2024年手機出售金額計算,首兩位分別是78億元及 77億元,閃回只有12億元,也是嚴重落後競爭對手。可見閃回在回收及二手銷售的數量,均被首兩位對手大幅拋離。換言之在兩大強手環伺下,閃回處於弱勢,要搶佔市場以提升交易量並不容易。 債高現金流弱 閃回另一問題是負債高企,淨負債由2021年的2.35億元,上升至去年的6.88億元,今年上半年更進一步升至7.13億元,短短四年半時間,債務增加200%。公司解釋淨負債問題,主要也是來自對投資者的優先股權贖回,引致賬面值變動所致。 撇除優先股權的問題,公司來自經營活動的現金流也教人失望,過去四年分別是負現金流640萬元、4,374萬元、4,777萬元及1,845萬元,2025年上半年為正現金流4,371.8萬元。驟眼看,今年上半年經營現金流終錄得正數,但是否因今年申請上市,在會計上的調動得出,我們不得而知;而且去年上半年時,經營活動也錄得1,310萬元現金流,到全年時,卻有近兩千萬元的現金流走,反映閃回的經營現金流並不穩定,而且也並不充裕。 可以說,閃回的行業縱獲國策支持,但以公司目前狀況,投資價值有限,在新股市場旺盛下短炒無妨,要長期押注回收這個板塊,似乎萬物新生屬首選,一方面市場佔有率大,另外公司收入遠大於閃回,兼且已有盈利,市盈率雖高達57倍,但在云云對手中,實已脫穎而出。除非我們看到閃回未來兩三年的業務能急速上揚,否則倒不如選擇龍頭企業更具值博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