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生物多事之秋 出海受挫業績難扭虧
榮昌生物接連遭遇核心技術高管離職、出海明星產品遭合作方計提減值、關聯公司IPO撤回等負面事件 重點: 榮昌生物一直未能扭轉虧損狀態,過去三年累計淨虧損額40億元 曾在去年拋出一份定增方案,但至今未能完成,現金流持續緊張 莫莉 在中國創新藥領域,擁有首個獲批上市的國產ADC(抗體偶聯)的榮昌生物(688331.SH , 9995.HK )一直是備受關注的標桿企業。然而,自從去年市場屢屢出現公司現金流緊缺的傳言以來,榮昌生物資金緊缺的處境似乎未能得到改善,到了今年2月,榮昌生物更是進入了多事之秋,接連遭遇核心技術高管離職、出海明星產品遭合作方計提減值、關聯公司IPO撤回等負面事件。 當市場情緒持續低迷之際,榮昌生物在2月27日公布2024 年度業績快報,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7.15億元,同比增加 58.40%,主要是由於兩大核心產品注射用泰它西普和注射用維迪西妥單抗的銷量增加,銷售收入增加,但是仍然錄得14.68億元的淨虧損,較2023年僅僅減虧2.8%。自從2021年因維迪西妥單抗依靠海外授權實現盈利後,榮昌生物一直未能扭轉虧損狀態,過去三年累計淨虧損額40億元。 榮昌生物在業績快報中表示,2024年新藥研發管線持續推進,多個創新藥物處於關鍵試驗研究階段,研發投入增加。但泰它西普和維迪西妥單抗銷售收入快速增長,產品毛利率持續增長,銷售費用率明顯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末,歸屬於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較年初減少42.2%至1.99億元,而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ROE)為-54.06%,意味著虧損速度遠超淨資產消耗速度,公司面臨較為嚴峻的財務壓力。業績快報公布後,榮昌生物的股價的連續三個交易日下挫,累計跌幅高達16.5%。 今年2月7日,榮昌生物公布,2020年加入公司的技術高管何如意因個人職業發展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第二屆董事會執行董事、戰略委員會委員及首席戰略官的職務,不久後他便宣佈加入傳統藥企揚子江藥業。 何如意在醫藥評審領域有豐富經驗,曾經在美國FDA負責臨床審評審批達17年,回國後曾在原中國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擔任首席科學家,2020年加入榮昌生物後,何如意帶領團隊推動了兩款核心產品上市並且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同時他也促成維迪西妥單抗的成功「出海」。 但是,當榮昌生物面臨現金流緊張局面後,何如意等高管在2023年大幅降薪,財報數據顯示,何的年薪從2022年的2,604萬元驟降七成至772萬元。或許因為收入銳減,到了2024年7月,何如意不再擔任高級管理人員,頭銜從首席醫學官變更為首席戰略官。 現金流壓力未解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榮昌生物曾在去年3月緊急向市場「伸手要錢」以支持研發,公司拋出一份募資額不超過25.5億元的定增方案,到了7月底,榮昌生物將定增募資預案下調至不超過19.3億元。但是,或許因A股定增需要較長流程且股價持續下行,定增募資至今未能完成。 另一方面,與榮昌生物共享實控人的邁百瑞的創業板上市也在2月宣告終止。邁百瑞的主要業務是提供生物藥領域的CDM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服務,榮昌生物是其第一大客戶。邁百瑞衝擊IPO失敗可能導致其資金緊張,繼而影響雙方後續的合作項目推進,也可能影響投資者對榮昌生物的信心。 2021年,榮昌生物與ADC藥物龍頭企業Seagen達成一項全球獨家許可協議,以首付款2億美元及最多為24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的價格,將維迪西妥單抗大部分海外市場的開發及商業化權益轉讓給Seagen,交易額刷新了國產創新藥「出海」的最高紀錄。 然而,在Seagen在2023年被輝瑞收購後,輝瑞在2024年的財報中將維迪西妥單抗的無形資產計提減值2億美元,恰好與當年Seagen支付的首付款數額相當。市場因此擔憂輝瑞或許將維迪西妥單抗「退貨」,榮昌生物的「出海」之路又將遭遇波折。不過,榮昌生物對此猜測回應稱,由於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維迪西妥單抗的一些適應證不推進了,所以預期價值相較交易時間有所下降。 榮昌生物曾在2020年和2022年先後登陸港股和科創板,通過IPO及時補充了「彈藥」,兩款實現商業化的創新藥也能為公司持續帶來現金流。但是,由於生產和銷售需要,榮昌生物此前將所募資金大量投入生產設施建設以及自建商業化團隊。 同時,多條研發管線的推進亦消耗頗大,2024年前三季度榮昌生物的研發費用為11.5億元,而同期的營收為12.09 億元。在持續數年的生物醫藥融資寒冬中,榮昌生物的財務狀況有惡化趨勢。目前,榮昌生物的市銷率約為6倍,同樣持有ADC藥物的科倫博泰(6990.HK)的市銷率為19倍,如果榮昌生物未能及時募資支持現有業務運轉,這家研發實力強勁的公司可能面臨進一步削減人手、出售管線權益的局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集採打擊成藥業務 石藥集團預告利潤縮水三成
在業績預告中,石藥集團將業績下滑的矛頭指向集採政策 重點: 石藥集團的利潤銳減此前已現端倪,前三季度的利潤已經同比減少15.9% 醫藥界知名人士劉勇軍去年入職石藥負責創新藥研發,可他履職僅3個月便宣布離職 莫莉 作為曾經市值千億的中國藥企巨頭,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被業界視作仿製藥「四大天王」之一,憑借在腫瘤、抗生素領域的布局,石藥集團的業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穩定上漲。然而,在國家醫保帶量集中採購的影響下,石藥集團的王牌產品銷售額紛紛下滑,利潤受到衝擊。 2月25日盤後,石藥集團發布2024年業績預告,全年淨利潤預計較2023年的58.73億元減少約26%,主要原因在於成藥業務收入同比減少約7%。石藥集團的主要收入來自於成藥銷售,在2024年上半年,該業務分部貢獻收入135.5 億元,佔總營收的83%,公司其他業務包括銷售維生素C原料、抗生素原料以及功能食品。 在業績預告中,石藥集團將業績下滑的矛頭指向集採政策。其中,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長效升白藥物津優力在京津冀「3 + N」聯盟藥品集中採購中價格下調了約58%,用於一線治療淋巴瘤、卵巢癌、復發或轉移乳腺癌等腫瘤的多美素則在同一個集採中價格下調23%。2024年3月,相關地區開始執行集採價格後,這兩款明星單品的銷售額隨之顯著下跌,因此,抗腫瘤治療業務的收入在2024年同比下滑28 %。 雖然沒能在集採中標的產品無需大幅降價,但是失去集採市場後同樣影響收入。石藥集團指出,用於治療高血壓、慢性穩定性心絞痛的玄寧未能在2023年的國家第八批集中採購中中選,使其在嚴格執行集中採購的醫院的銷售受到較大的衝擊。因此,心血管治療業務收入同比下跌約15 %。 對於石藥集團這類擁有大量仿製藥產品的企業來說,能否在集採中標,對收入影響相當大。在最新一次第十批集採中,石藥集團有15個產品中選。國家醫保局在2024年12月舉辦的集中帶量採購座談會上透露,石藥中選的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原因在於石藥集團憑借原料藥自產及智能製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穩定。 事實上,石藥集團的利潤銳減此前已現端倪。在2024年上半年,石藥集團營業收入162.84億元,僅僅同比增長1.3%,股東應佔溢利為32億元,同比增長2%;到了第三季財報公布時,前三季度的利潤已經同比減少15.9%,全年利潤進一步下跌意味著第四季度的業績下滑速度進一步加劇。 押注創新藥合作 近年來,不少老牌仿制藥企業為了應對集採的影響,紛紛向創新藥轉型,同樣被稱作仿制藥「四大天王」之一的恆瑞醫藥(600276.SH)就是其中佼佼者。恆瑞醫藥在2021年和2022年連續兩年業績下滑,直到2023年集採對公司負面影響基本出清,創新藥業務開始帶動恆瑞醫藥業績重回增長。 石藥集團自2018年以來同樣重金投入創新藥研發,布局了mRNA 疫苗平台、ADC、單抗、雙抗等多個平台,但大多數管線仍然處於臨床試驗階段,至今只新增了3款創新藥獲批上市,其餘管線在短期內難以彌補核心產品納入集採後導致的收入損失。2024年中期財報顯示,公司有約 60 個重點在研藥物進入臨床或申報階段,其中 7 個已遞交上市申請,19 個處於註冊臨床階段。 可是,石藥集團負責創新藥研發的高層卻頻頻變動。去年9月,醫藥界知名人物劉勇軍從信達生物離職後隨即出任石藥集團執行總裁、全球研發總裁,市場期待在劉勇軍的帶領下,石藥集團的創新藥研發進程有望提速。但劉勇軍履職僅3個月便宣布離職,讓市場不得不擔憂石藥集團創新藥研發的後續進展。 不過,石藥集團近期接連達成創新藥的license out合作,與其他創新藥企僅出售海外權益不同的是,石藥集團的多項合作並未保留大中華區的權益,或許顯示其對於創新藥業務的戰略轉向了專注前期研發。 2024年10月,石藥集團將一款臨床前創新小分子脂蛋白(a)抑制劑在全球範圍內的開發、製造及商業化權益授權給阿斯利康(AZN.US),用於開發新型降脂療法以及多種心血管疾病的單一療法或聯合療法,石藥集團獲得包括1億美元(7.29億元)首付款在內的最高20億美元的付款。同年12月,石藥集團將自研的新型MAT2A抑制劑(SYH2039)的全球權益獨家授權給百濟神州(6160.HK,…
上市之路跌宕起伏 滬鴿力求在港圓夢
滬鴿上市之路屢受挫,今次瞄向港股市場,盼能圓夢 重點: 滬鴿去年首三季收入3億元,淨利潤7,770萬元 集資所得將在印尼建廠,作為全球擴張基地 徐緯珺 內地口腔醫療用品材料公司滬鴿,過去十年在內地的上市歷程一波三折,最終放棄A股之路,轉向港股闖關,上月向港交所遞交申請文件。 早在2015年4月,滬鴿先在新三板掛牌,兩年後摘牌。2017年7月,公司計劃在創業板上市,兩年後主動終止申請。2019年轉戰科創板,最終也未能成事。雖然屢次受挫,仍無阻滬鴿上市的決心,這次希望可在港股市場圓夢。 根據上市申請文件,滬鴿成立於2006年,創辦人宋欣現年52歲,公司主要業務分三大類,分別是口腔臨床類產品(包括括印模制取材料、樹脂黏接材料)、口腔技工類產品(以義齒修復材料為主)及口腔數字化產品,逾97%的收入來自前兩類。 高毛利率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3年銷售收入計,滬鴿是中國最大規模的印模材料及合成樹脂牙製造商。 過去幾年,公司的收入持續增長,由2022年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個月,分別為2.8億元、3.58億元及3.04億元;淨利潤為6,400萬元、8,840萬元及7,770萬元。毛利率持續提升,分別為54.9%、57%及59.2%。 滬鴿的產品遍布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7成收入來自中國市場,歐洲市場約佔12%,北美市場約10%,今次上市集資其中一個用途是在印尼購買土地,以建造更大規模的工廠,作為全球擴張的戰略基地。 國策紅利 宏觀環境對滬鴿的發展有利,隨着人口老化,對口腔醫療需求不斷增加,加上消費者對口腔健康意識的提高,全球口腔醫療用品市場規模大幅上升,2019年為378億美元(2741億元),預計2030年將達到837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增幅更強勁,由2019年的434億元增至2023年的607億元,預計於2023年至2030年將以15.5%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在2030年達到1,667億元。 另外,國策的支持是本地品牌的大優勢,口腔健康已被認定為「健康中國 2030」倡議中的重點工作,中國政府亦鼓勵口腔材料國產化,促進本土品牌的增長,打破內地醫生過去普遍使用進口產品的慣性,滬鴿是政策受惠者之一。 相對外國品牌,在中國,口腔醫療用品材料市場過去一直由外國製造商主導,近年中國品牌崛起,產品價格一般較進口品牌低30%-50%,通過有競爭力的價格及產品質量的提升,市場份額逐步擴大。 在隱形牙齒矯正牙套市場稱王的美國品牌隱適美(ALGN.US),近年在內地市場已不敵國產的時代天使(6699.HK)。在2021年,時代天使以41.1%的市場份額,成功佔據中國隱形牙套市場第一位,隱適美至今一直屈居第二。 競爭激烈 目前中國內地是滬鴿的主要市場,雖然有國策紅利,但面對的競爭不小,中國口腔醫療用品材料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不乏知名的全球品牌及新興的國內企業。特別國際投資者,一般對國產牙科耗材的技術實力存疑,滬鴿需要強化臨床數據(例如種植體的耐用度)和專利儲備披露,才能獲得投資者的信心。 要在眾多對手突圍而出,滬鴿須不斷提升自主研發及產品創新的能力,才有機會擠壓競爭對手的市場空間。其中口腔數字化產品可期有較大的發揮,該業務目前只佔滬鴿總收入的0.8%,公司計劃進一步加強在口腔掃描儀、3D打印機、3D打印材料及人工智能驅動的診斷工具之開發,為牙醫提供準確的診斷和高效的治療方案。 目前在港掛牌的兩大牙科股,時代天使目前的市盈率高達184倍,若以此參考似不太恰當,較實際的是參考現代牙科(3900.HK),現時的市盈率不過9倍,滬鴿的規模較現代牙科為小,相信估值要較審慎,否則難以吸引投資者的關注。 至於長遠要得到投資者青睞,還需看滬鴿能否說好「高質國產替代+數字化產品」故事,這兩個主題可望成為未來發展的雙重驅動。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醫療大模型再度爆火 鷹瞳科技能否觸底反彈
作為曾經的「醫療AI影像第一股」,鷹瞳科技借助DeepSeek的熱度重新獲得資本市場的關注 重點: 鷹瞳科技的萬語醫療大模型完成升級並接入DeepSeek R1模型,股價創下8個月以來的新高 公司連續五年淨虧損,呈現「增收不增利」的惡性循環 莫莉 今年春節,國產DeepSeek大模型的橫空出世讓沈寂已久的醫療AI賽道再度升溫。無論是AI醫療大模型還是醫療信息化軟件,亦或是醫藥研發企業,都爭先恐後地宣布接入DeepSeek,希望借助基座模型的低成本技術突破,推動AI產品在醫療領域的進一步落地。 作為曾經的「醫療AI影像第一股」, 北京鷹瞳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251.HK)也借助DeepSeek的熱度重新獲得資本市場的關注。2月7日,鷹瞳科技宣布自主研發的萬語醫療大模型完成升級並接入DeepSeek R1模型,消息公布後的10個交易日內,股價累計上漲21%,創下過去8個月以來的新高。 鷹瞳科技成立於2015年,主要提供眼科影像識別方案,其拳頭產品Airdoc-AIFUNDUS 1.0是國內首個獲批三類醫療器械證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輔助診斷軟件。通過眼底圖像判斷全身疾病尤其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診斷方式已受到業界認可,是醫療AI影像競爭最激烈的方向之一。 2024年7月,鷹瞳科技公司自宣布研發萬語醫療大模型,試圖從單一影像診斷向全科醫療問答、健康管理領域延伸。根據鷹瞳科技介紹,鷹瞳萬語用於幫助醫療專業人員快速獲取醫學信息、臨床指南和研究結果,提升決策效率;同時,也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狀況分析和治療方案建議,助力健康管理。2月7日的升級,能讓萬語醫療大模型在數據處理速度、疾病識別準確率上有所提升,並且能提供更個性化的健康管理體驗。 不過,萬語醫療大模型的實際應用情況難以評判,官網僅以圖片形式展示產品,也未公佈與哪些醫療服務機構合作應用。根據中信證券的研報,中國企業發布的AI醫療垂類大模型數量已超50個,該賽道的競爭相當激烈。單單是問診應用場景,就有騰訊的混元大模型、百度的靈醫大模型、阿里的通義仁心、京東的京醫千詢等互聯網大企業發布的模型。 在醫療AI領域,有諸多細分的應用場景,包括醫學影像智能輔助診斷、臨床專病智能輔助決策、智能陪診、智能隨訪等,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不同環節。垂直類的應用場景更容易落地應用,以微醫控股為代表的AI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以及訊飛醫療科技(2506.HK)為代表的AI診後管理系統已經實現商業化。相比之下,鷹瞳的萬語醫療大模型既能幫助醫生診斷,又能服務患者,應用場景並不細化,商業化路徑反而模糊。 事實上,萬語醫療大模型並不是鷹瞳科技首個涉足的新領域。2023年,公司在近視防控領域布局,推出了近視防控AI產品和視覺訓練AI等治療端產品。2024年上半年財報顯示,近視防控 AI 產品服務用戶數量達到1.6 萬,視覺訓練AI產品已經覆蓋全國800餘家醫院。但是,公司並未具體披露這項新業務帶來的收入,僅僅表示該業務所在的眼健康業務分部在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同比增長22%至3,800萬元。不過,由於近視治療儀器自去年7月被重新歸為第三類醫療器械,鷹瞳科技最近半年已無法再銷售近視防控 AI 產品,還在申請銷售所需的資質認證。 陷入虧損泥潭 鷹瞳科技在2021年11月登陸港股市場時,發行價為75.1港元/股,可如今股價長期在10港元左右徘徊,市值縮水超過八成。鷹瞳科技的財務表現始終是市場爭議焦點,自2019年以來,公司長期淨虧損,在2019年到2023年累計虧損6.23億元,到了2024年上半年,雖然營收同比增加13.59%至9,371萬元,但淨虧損同比擴大117.75%至8,149萬元,呈現「增收不增利」的惡性循環。 讓我們來具體看鷹瞳科技的財務數據,作為一間技術驅動的公司,其成本結構明顯失衡。2024年上半年研發開支下滑13.33%至4,900萬元,與其「技術驅動」的定位背道而馳,但銷售與行政開支合計8,019萬元,遠超過研發投入;254名員工半年來的總薪酬成本高達1.03億元,甚至超過了同期的營收。 鷹瞳科技若是希望在醫療大模型行業取得突破,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但截至2024年中,公司所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降至5.48億元,恐難以支持大規模研發活動。當前鷹瞳科技的市銷率僅有7倍,同樣深耕醫療AI的訊飛醫療科技市銷率為36倍。雖然醫療AI的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著難以商業化和變現的問題,鷹瞳科技能否在醫療大模型市場分得一杯羹,仍需時間驗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冠藥物研發中嶄露頭角 旺山旺水遞表港交所
主要開發創新小分子藥物,旗下擁有9款創新藥管線,當中包括曾在新冠疫情期間備受關注的新冠口服藥VV116 重點: 最大股東、創始人沈敬山是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三款核心產品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合作研發 VV116的對外授權收入下降,旺山旺水2024年收入銳減,重新回到虧損狀態 莫莉 農歷新年假期前,主攻創新小分子藥物研發的蘇州旺山旺水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書,獨家保薦人為中信證券。在新冠藥物研發過程中,旺山旺水曾經憑借自身的技術實力與創新能力嶄露頭角,目前已構建起覆蓋「研究-臨床開發-製造-商業化」 全產業價值鏈的完整體系。 旺山旺水成立於2013年,主要開發病毒感染、神經精神及生殖健康領域的創新小分子藥物,旗下擁有9款創新藥管線,當中包括曾在新冠疫情期間備受關注的新冠口服藥VV116。除了創新藥管線外,旺山旺水也在同步推進仿制藥管線,4款仿制藥管線中2款已經獲批上市,可為公司產生一定現金流。 其中核心產品VV116已經在中國內地和烏茲別克斯坦獲批用於治療新冠。自從新冠疫情在2020年初爆發,中國科學院和旺山旺水就開始合作研發新冠藥物,在2020年10月,旺山旺水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武漢病毒研究所簽訂協議,獲得VV116在全球範圍內的獨家知識產權。這離不開旺山旺水的最大股東、創始人沈敬山的背景,沈是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課題組長及博士生導師。 2021年9月,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從旺山旺水獲得VV116在全球大部分地區研發、生產、商業化用於新冠的獨家權利。旺山旺水還將VV116的原料藥供貨商的獨家權利轉讓給一家位於海南省的藥廠,這兩項對外授權也為旺山旺水帶來一大筆營收收入。2023年1月VV116在中國獲批附條件上市,並且在2024年1月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 根據君實生物2023年上半年的財報,VV116實現銷售收入1.1億元。不過隨著疫情消退,VV116的收入下降,君實生物沒有再單獨披露該產品的收入貢獻。目前,旺山旺水正在將VV116的適用範圍拓展至1至24個月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啓動三期臨床試驗。 有意思的是,旺山旺水進展較快的另外兩大管線LV232、TPN171,也同樣是由旺山旺水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合作研發,旺山旺水再從該研究所取得這兩款產品的全球獨家知識產權。招股書稱,公司另一位創始人、第二大股東田廣輝在LV232、TPN171的研發過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LV232是一款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將於今年第一季度在中國啓動II期臨床試驗;TPN171可用於治療勃起功能障礙,已經在烏茲別克斯坦獲批,公司預計在今年年中在中國獲批,有望直接為旺山旺水帶來產品銷售收入。 2024年收入驟降 雖然旺山旺水手握部分獲批上市管線,擁有14名僱員的商業化團隊,但產品銷售並非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得益於自對外授權VV116、提供CRO服務以及銷售藥品,公司在2023年及2024年前九個月分別錄得收入1.9億元、1,000萬元,同期股東應佔溢利分別為4,851萬元和-1.5億元。 在招股書中,旺山旺水對2024年收入銳減解釋稱,由於2023年觸發VV116對外授權的里程碑付款,該年度亦拿到轉讓VV116原料藥供應商的付款,因此2023年收入基數較高。從來自五大客戶的收入可見,2023年來自君實生物的對外授權收入高達1.02億元,原料藥供應商的授權付款亦有9,434萬元,而2024年前九個月來自君實生物的收入減少至798萬元,同期不再有原料藥供應商的付款。 缺少對外授權收入後,旺山旺水很快回到虧損狀態。不過,得益於創始團隊良好的醫藥研發背景,旺山旺水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4年分別完成了5輪融資,尤其是在2022年4月的B輪融資中,投後估值從4個月前的15.7億元大增至42億元。2024年4月的最後一輪C輪融資獲得1.6億元,估值較B輪融資略微上漲至44.5億元。 截至2024年9月底,公司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跌至9,505萬元。在新藥上市尚有時日,對外授權收入難以提升之際,旺山旺水衝擊港股市場或許是擴大融資渠道、為後續研發補充資金的好時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逃稅風波下 阿斯利康中國營收仍創新高
事件主角之一,很可能是此前因「配合調查」而消失於公眾視野的阿斯利康前中國區總裁王磊 重點: 若阿斯利康被最終判定需承擔法律責任,或面臨最高450萬美元的罰款 2024年中國市場營收同比增長11%,佔阿斯利康總營收的12% 莫莉 2024年,跨國醫藥巨頭阿斯利康(AZN.US)在中國遭遇重大變故,但上周四公布的全年財報卻顯示,中國市場的業績表現依然不俗。在這份財報中,阿斯利康披露了一項重磅消息,因涉嫌通過粵港水路走私兩款抗癌藥物,公司被深圳海關指控偷逃稅款90萬美元,而這場風波的主角之一,很可能是此前因「配合調查」而消失於公眾視野的阿斯利康前中國區總裁王磊。 財報顯示,2025年1月,阿斯利康收到深圳海關出具的《移送審查起訴告知書》以及《鑒定意見通知書》,意見書顯示阿斯利康涉嫌偷逃進口稅款90萬美元。根據相關信息,阿斯利康判斷,走私所涉藥品為度伐利尤單抗(Imfinzi)和替西木單抗(Imjudo)。 替西木單抗尚未在內地獲批,但是香港已經批准將替西木單抗與度伐利尤單抗聯合用於肝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因此有人將這兩款藥物從香港非法走私到內地牟取私利。這與阿斯利康在11月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中透露的消息相吻合,公司當時表示,有員工涉嫌非法將某些腫瘤藥物從香港走私到中國內地。 中國區總裁落馬 若阿斯利康被最終判定需承擔法律責任,可能被處以偷逃稅款一至五倍的罰金,公司表示將會繼續全力配合中國相關部門。以深圳海關所指的偷逃稅款90萬美元計算,罰款額最高為450萬美元,這相對於阿斯利康全年70.4億美元的稅後利潤來說,可謂是九牛一毛。或許市場解讀認為,該調查所涉的風險不高,並未影響阿斯利康在中國的核心業務,財報公布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公司股價高開4.5%,全日收漲2.01%。 當時間回撥到3個月前,即2024年10月底,阿斯利康突然在官網披露,時任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主席及中國區總裁王磊被帶走調查。這一消息如同一顆投入深水的重磅炸彈,導致阿斯利康股價連續下跌,7個交易日內累計下跌14%,市值蒸發約300億美元,阿斯利康一度失去英國市值第一上市公司的寶座。 資本市場的恐慌源於對阿斯利康中國業務穩定性的擔憂。王磊執掌阿斯利康中國長達10年,在這期間中國區成為阿斯利康全球市場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2017年王磊升任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負責亞太區的戰略及業務發展,創下中國本土職業經理人在跨國藥企的晉升天花板。不過,王磊帶領的團隊以「狼性」文化出名,部分銷售人員在追求業績過程中手段較為激進,2021年以來曾有多名員工涉嫌騙取國家醫保資金被捕。 中國市場營收創新高 儘管阿斯利康管理層在2024年遭遇風波,但公司整體業績表現相當亮眼,總營收同比增長21%至541億美元,稅後利潤更是同比上漲29%至70.4億美元。其中,中國區的營收達到了64.13億美元,同比增長11%,佔公司總營收的12%,營收額創下歷史新高,也讓阿斯利康超越默沙東,重新成為在中國收入最多的跨國藥企。 阿斯利康表示:「對中國市場的中長期發展充滿信心,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深耕中國市場。」 2024年11月,阿斯利康總計9個藥物及適應證被納入最新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2024全年,阿斯利康共有8個新藥及新適應證在中國獲批,2025年1月,又有3個藥物新適應證在中國獲批。2024 年,阿斯利康宣佈在無錫投資新建小分子創新藥工廠。 目前,阿斯利康的市盈率約為32倍,遠高於同樣在華取得優異成績的默沙東(MRK.US),後者的市盈率僅有13倍,但是比起憑減肥藥備受關注的禮來(LLY.US)高達75倍的市盈率,阿斯利康的估值仍有上升空間。 2024年12月4日,阿斯利康任命此前領導疫苗和免疫療法業務部的Iskra Reic出任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負責人,全面負責包括中國、亞洲和歐亞市場等地區的整體戰略。Iskra在阿斯利康任職已超過20年,2017年出任全球執行副總裁、歐洲和加拿大負責人,但她未曾涉足過中國業務,接管中國業務後能否處理當前公司在華的複雜政商關係、延續王磊在任時中國市場的高增長,仍有待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私有化失敗的復宏漢霖 前路如何走?
復宏漢霖私有化失敗的阻力主要來自H股股東,私有化要約的價格相比IPO招股價幾乎腰斬 重點: 復星醫藥對此表示遺憾但尊重股東的決定,並承諾將繼續支持復宏漢霖的長期發展 復宏漢霖業績表現亮眼,是港股18A板塊中首家依靠產品銷售實現盈利的創新藥企 莫莉 近年來,港股市場長期低迷,生物醫藥行業股價表現平平,恆生醫療保健指數連續四年下跌,不少創新藥企業在港股市場的估值處於相對低位。在此背景下,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2696.HK)的私有化計劃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然而,港股18A公司的私有化第一槍,卻在H股中小股東的強烈反對下沒有打響。 1月22日晚間,復宏漢霖及其控股公司復星醫藥(600196.SH)發布公告,宣布關於吸收合併及私有化復宏漢霖的特別決議案未獲通過。這意味著,籌劃了半年的復宏漢霖私有化計劃宣告失敗,公司將繼續保留其H股上市地位。事實上,此次私有化的失敗已有先兆,復宏漢霖股價在揭曉結果前的8個交易日連續下跌,累計跌幅高達27.5%,意味著希望借私有化拉高股價的投資者已經提前「出逃」。 具體來看,復宏漢霖私有化失敗的阻力主要來自H股股東。根據香港證監會《收購守則》的規定,私有化議案不僅需要獲得股東大會的批准,還需要獲得至少75%的H股股東同意,且反對票不得超過10%。截至2024年6月,復宏漢霖的股份總數為5.43億股,其中1.63億股為H股,3.80億股為非上市股份。雖然三分之二以上的復宏漢霖股東已經批准私有化計劃,但在H股股東大會上,19.25%的H股股東投下反對票,因此私有化計劃流產。 復星醫藥在公告中稱對此表示遺憾但尊重股東的決定,並承諾將繼續支持復宏漢霖的長期發展。復星醫藥仍持有復宏漢霖59.56%的股權,控股地位不受影響。 根據2024年6月的私有化計劃,復星醫藥以24.60港元/股、總交易對價合計不超過54.07億港元吸收合併子公司復宏漢霖,與停牌前的不受干擾交易日前30個交易日平均收盤價16.18港元/股相比,這份私有化的要約溢價約52.04%。不過,這一私有化價格對於許多H股股東來說並不算高,復宏漢霖在2019年港股IPO時的發行價為49.60港元,而私有化要約的價格幾乎腰斬,對於H股早期投資者來說,這一價格顯然難以接受。 此外,復宏漢霖近年來業績表現亮眼,是港股18A板塊中首家依靠產品銷售實現盈利的創新藥企。但是,復宏漢霖在上市時並未將其內資股轉換為H股,因此港股流通股並不多,影響了交易活躍度和市場流動性,股價無法充分反映公司的實際價值。 私有化失敗的消息公佈次日,復宏漢霖的股價開盤一度下跌超過11%,當日收跌7.95%,報15.74港元,比半年前的私有化要約價格低36.2%。不過,在隨後的兩個交易日,股價小幅上揚,反映資本市場對私有化失敗態度複雜。一方面,復宏漢霖保持獨立發展,或許會影響復星醫藥對其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在私有化失敗後,復星醫藥有更大動力採用資本運作方式提升復宏漢霖的市值。 業務穩健發展 憑借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商業化布局,復宏漢霖如今實現了持續盈利和穩健增長,有曲妥珠單抗、斯魯利單抗、利妥昔單抗等6款產品在中國上市,覆蓋腫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多個領域。2023年,公司實現營收53.95億元,同比增長67.89%,首次扭虧為盈。 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同比增長9.8%至27.46億元,淨利潤3.83億元,同比增長61%。期內,曲妥珠單抗在國內市場份額不斷攀升,實現銷售額14.06億元,同比增長約13.5%;在海外市場也高歌猛進,實現海外銷售收入約0.682億元,同比增長79.1%。2024年4月曲妥珠單抗在美國獲批上市,成為中美歐三地獲批的國產單抗生物類似藥,同年6月成功發貨沙特,有望成為首個登陸中東市場的國產單抗生物藥。另一款核心產品斯魯利單抗實現銷售收入約6.778億元,同比增長21.8%。作為全球首個獲批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抗PD-1單抗,斯魯利單抗已在中國、印尼、柬埔寨、泰國等地獲批上市。 憑借海外市場的銷售貢獻,復宏漢霖的業務還將繼續穩定盈利,而維持H股的上市地位不僅能擴大國際知名度,也能優化資本結構,拓展融資渠道。當前復宏漢霖的靜態市盈率約為15倍,另一家曾依靠產品實現年度盈利的18A企業康方生物(9926.HK)的靜態市盈率為24倍,顯示復宏漢霖的市值仍有較大成長空間。未來,復宏漢霖能否在復星醫藥的支持下實現更大的突破,值得市場持續關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