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戰略抗樓市寒冬 貝殼控股逆市扭虧
這家房地產交易平台的新戰略漸見成效,協助去年第四季扭虧為盈 重點: 貝殼控股去年第四季存量房總交易額出乎意料微增1.5%,雖然季內淨收入下跌5.8%,但仍轉虧為盈,錄得3.72億元淨利潤 家裝家居和租賃業務是公司去年業績亮點,兩者淨收入均按年大漲 羅小芹 去年第四季,中國正處於新冠疫情高峰期,嚴格的防疫措施限制了經濟活動,不少公司叫苦連天,但這家地產中介商卻轉虧為盈,表現讓市場刮目相看。 中國連鎖房屋中介「鏈家」的經營者貝殼控股有限公司(BEKE.US; 2423.HK)上周四公布,去年第四季收入按年下跌5.8%至167億元,高於第三季財報淨收入指引的145至150億元,主要是由於期內存量房(庫存待售、未居住過的二手房)總交易金額(GTV)出乎意料地上升1.5%,並受惠於家裝家居業務及新興業務收入按年大漲35倍和152%,抵銷了存量房和新房業務的收入跌幅。業績公布後翌日,該公司的股價大漲9.1%至50港元邊緣,顯示投資者對或許滿意其最新業績表現。 主席兼CEO彭永東表示,該公司在全國存量房總交易額持續下跌的情況下,仍能出現按年增長,主因是通過有效的經紀人合作網絡(ACN)模式,驅動更多用戶價值,並提供更好的商機分配機制及嚴格的生態治理手段,促進門店和經紀人的發展。所謂ACN模式,是指在遵守房源資訊充分共用等規則前提下,同品牌或跨品牌經紀人之間以不同的角色共同參與一筆交易,成交後按照不同角色在各環節的貢獻,再進行佣金分成。 雖然受房地產整體市況不景氣及新冠防疫限制措施夾擊,該公司上季存量房業務及新房業務收入仍按年減少11.8%及26.8%。但利潤率較高的存量房業務及家裝家居收入佔比提升,帶動該公司上季毛利率按年急增8個百分點至24.4%。 營業成本大減 此外,受惠於經紀人及其他銷售渠道的外部分佣,以及內部佣金及薪酬均有所減少,去年第四季的營業成本大降14.9%至127億元,引領該季轉虧為盈,錄得3.72億元淨利潤,表現遠勝上一年同期的9.33億元淨虧損。 回顧去年,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處於冰河時期,樓市成交量大幅下跌,貝殼上半年已錄得24.85億元淨虧損,即使之後兩個季度都能獲利,最終仍錄得13.97億元全年淨虧損,比2021年擴大166%。 不過,如果扣除公允值變動、商譽、收購業務攤銷等較有「水份」的項目,該公司非國際財務準則的經調整淨利潤,卻按年上升24.4%至28.53億元,也許更能反映公司在2021年提出的「一體兩翼」佈局戰略下,正開始改善的業務表現。 貝殼的主營業務包括存量房交易服務、新房交易服務、家裝家居、新興及其他業務四大板塊。 根據該公司的「一體兩翼」佈局戰略,「一體」是指房產交易,「兩翼」是新增的家裝家居和普惠租房業務。受市道低迷影響,貝殼去年的房產總交易額大降32.3%至2.6萬億元,拖累存量房及新房的收入分別大降24.5%至38.3%,是拖累全年收入減少24.9%至607億元的主因。 隨着中國政府去年第四季推出《金融16條》的房地產救市措施,加上新冠防疫措施已被撤銷,內地樓市表現今年初出現回暖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全國住宅銷售額按年增長3.5%。貝殼管理層對樓市的前景也轉趨樂觀,預計今年首季淨收入約180億元至185億元,按年大升逾43%。 「兩翼」造就增長 至於「兩翼」的家裝家居及新興業務,更是公司去年業績的重大亮點。 回顧去年,貝殼的家裝家居業務淨收入達50.5億元,按年增長24.4倍,主要因為公司完成收購聖都家裝,其財務業績於去年二季度開始合併入帳,以及家裝家居業務總交易額錄得有機增長。 另外,雖然國民減少買房,但為了解決住屋需要,仍有不少人轉投租賃市場。得益於輕託管租賃服務的淨收入增加,其新興業務去年整體收入也增長33.4%至28.48億元。 新興業務穩步增長,與公司將租務提升為戰略層面不無關係。早於去年3月,貝殼提出要實現全年達到10萬間租賃房源。截至去年底,貝殼租房業務進入了13個城市,總在管規模已突破12萬間。由此可以預見,該業務將持續擴充,並為公司提供另一個重要收入增長引擎。 受惠樓市回暖,市場將對貝殼有更大想像空間,該公司目前市值已接近1,900億港元(1,670億元),比去年10月末的低位翻倍;業務與其最接近的房多多(DUO.US)仍處於虧損,市銷率僅約0.08倍,遠遜貝殼的2.53倍,足以反映後者在中國房地產中介的龍頭地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423.HK
BEKE.US
水滴、泛華渡過疫情 殊途同歸尋求新增長
這兩家保險經紀公司的業務在第四季出現了改善的跡象,水滴加速推出多款新產品,泛華則於上月進行了一筆新收購 重點: 受惠於成本降低,水滴去年第四季恢復盈利,泛華儘管收入下降,但營業利潤增加 雖然中國政府結束「清零」政策,讓保險公司的前景變得明朗,但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為經濟依然脆弱 梁武仁 去年大部分時候籠罩在水滴科技集團有限公司(WDH.US)和泛華控股集團(FANH.US)等中國保險經紀公司頭上的烏雲終於散去,不過這場風暴肯定還沒有結束,因為中國經濟仍處在不斷變化之中。這意味著控制成本的能力將是這兩家公司在短期內保持盈利的關鍵。隨著高速增長的時代成為過去,這成了如今中國企業的共同主題。 與此同時,作為中國最大上市保險經紀公司中的兩家,它們各自都正在為2023年恢復增長奠定基礎,水滴是打造新的創新服務,泛華則將目光投向了收購。 根據水滴上週五發佈的最新業績,這家網上保險經紀公司在去年第四季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1.2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7,120萬元虧損大幅改善。考慮到該公司的收入按年增長僅12.5%至7.72億元,這麼大的波動並不尋常。 水滴將復甦歸功於成本的降低。雖然該公司的營業成本增長速度快過收入增長,但它設法將銷售和行銷費用削減了43%,也將一般行政支出削減了20%,同時其研發成本下降了21%,幫助其整體經營成本和費用減少約11%。這可能看起來不多,但對於這類營業利潤率低的公司來說,這種幅度的削減可不是小事。 根據本月較早前發佈的業績,泛華的營收更加不穩定,在10月至12月期間按年下滑4.4%至7.67億元。但它削減開支的幅度甚至超過了水滴,促使其營業收入增長3%。該公司的淨利潤飆升了六倍多,這主要是由於上年同期的一筆一次性減值費用。 兩份業績都表明,在中國實行疫情「清零」政策的最後三個月裏,雖因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頻繁遭遇不可預測的業務中斷,但在作出調整適應了因為消費者開支減少導致的銷售增長放緩後,這兩家公司相對較好地度過了這個時期。 水滴第四季的收入增長比前三個月有所加快,而泛華的下降速度也有所放緩。即使如此,前者去年全年的收入較2021年下降約13%,而後者則下降了15%,可見這一年對這兩家公司來說有多麼艱難。 經歷新冠風暴的,不止這兩家僅分銷第三方產品的經紀公司,開發和銷售自有保單的傳統保險公司,也受到了這場風暴的打擊。在這種時候,傳統保險公司的日子甚至可能更加艱難,因為它們必須成功應對動盪的市場行情,才能通過用收取的保費進行投資來賺取回報。相比之下,水滴和泛華等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更簡單的服務費。 中國人壽(2628.HK)等行業龍頭也未能倖免,而眾安在綫(6060.HK)等經驗不足的公司受到的打擊更大。後者是數字保險的先驅,上個月警告稱,由於股票和債券投資價值下降,其投資收益縮水,因此去年出現淨虧損。 削減成本 隨著營收增長的難度加大,水滴在2021年底開始大力削減成本,在當年的第四季進行了裁員,並減少使用第三方渠道來吸引流量。 此外,它還轉向其他業務,其中一項服務是通過它的平台,為有大額醫療費用的患者提供眾籌服務,將他們與愛心人士聯繫起來。這項業務在第四季產生了4,100萬元的服務費用,而這是上年同期所沒有的。 還有一項新服務是為適合臨床試驗的病人和藥企鋪橋搭路。這項業務的服務費也是一大新的增長點,從前一年第四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60萬元,躍升至2,300萬元。 這些數字看起來可能不大,但加在一起,就相當於該公司第四季總收入的8%以上,而且可能還會繼續強勁增長。水滴向與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此類輔助服務擴展,使其收入來源多樣化,為不可避免的行業低迷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護,這看起來相當明智。 泛華成立於1998年,是中國首家上市的保險經紀公司,在戰略上,它並沒有將重點放在降低成本上面。事實上,該公司計畫增加支出,以增強數碼化,並加快收購速度。如果能有效實現,將有助於促進增長。泛華認為自己可以做到,今年的目標是將壽險銷售額、首年保費和營業收入都至少提高50%。 在去年底放棄大部分防疫措施後,中國經濟肯定會出現反彈。但泛華的目標聽起來相當雄心勃勃——鑑於中國經濟的脆弱,實現該目標的難度頗大。當然,除非該公司計畫通過收購來達成目標。 就在上個月,該公司宣佈了一筆收購,收購吉林中吉世安保險代理有限公司51%的股份,交易條款未披露。中吉保險是吉林省最大的保險公司,2022年總保費規模超過1億元。 水滴的股價在財報公佈後下跌,而泛華則幾乎沒有變化,這表明投資者對兩家公司的業績都沒有表現出興趣。水滴的市盈率超過12倍,泛華則超過70倍。但如此高的市盈率——尤其是泛華,很可能是利潤基數低的結果,而不是因為投資者對於公司未來的樂觀情緒。相對於營收的話,它們的估值看起來則合理得多,水滴的市銷率為2.9倍,泛華約為1倍。 就目前來說,兩家公司在市銷率上的差異,可能反映了水滴通過降低成本來支撐盈利的強大能力。投資者感到滿意的,可能還有它通過相關產品的創新,實現收入基礎多元化的能力。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WDH.US
FANH.US
股息與增長欠驚喜 360數科未獲垂青
隨著收入增長乏力導致淨利潤下滑,這家網上借貸服務商正在竭力保持股息穩定 重點: 360數科去年第四季保持了股息穩定,之前自2021年引入股息政策以來,它每個季度都會削減股息 即便中國經濟在後疫情時代反彈,該公司仍預計其業務不會快速增長,因為它依然專注於風險管理 梁武仁 公司吸引投資者的一種方式,是支付可觀的股息,另一種方式是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增長故事。不過,360數科(QFIN.US; 3660.HK)的問題是似乎以上兩點都做不到,這是該公司最新季度報告中未說明的關鍵資訊之一。 360數科定期派發股息,這對一家新興公司來說並不尋常。但這家網上借貸服務商在派息方面並不是特別慷慨。而且,更糟糕的是,它難以保持股息穩定。與此同時,隨著它試圖通過嚴格選擇借款人,以儘量降低貸款違約的風險,其增長顯得步履蹣跚。 這些困難在360數科上週四發佈的季度業績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業績顯示其去年第四季淨利潤下降,但該公司設法將該季度的股息保持在每股美國存託憑證(ADS)0.16美元不變,這看上去像是一項成就,因為該公司從2021年第三季開始派發股息以來,每個季度都會削減股息。 該公司並不是唯一一家在利潤下滑之際,試圖利用股息來吸引投資者的中國網貸服務商。其競爭對手信也科技(FINV.US)自2019 年以來一直在派發年度股息,不過股息率有所不同,陸金所(LU.US)去年也開始派發半年度股息。 雖然能夠把最近一期的股息維持與上季度持平,但360數科可能不得不再次降低這個數字。原因是和很多公司一樣,360數科將一定數額的利潤作為股息。在這種情況下,它自稱派息率在15%到20%之間,但第四季的股息已經超出了這個範圍,因為它的淨利潤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這意味著如果利潤進一步縮水,除非它提高派息率,否則將無法把股息維持在當前水平。 提高派息率的空間是有的,因為15%到20%的派息率其實相當一般。香港最大的銀行之一中銀香港(2388.HK)派息率約為35%。對派息吝嗇不一定是壞事,尤其是對於那些往往更願意將利潤重新投入營運,以保持增長的年輕成長型公司而言。但對於成立於2016年的360數科來說,隨著它和同行試圖控制風險並應對日益嚴格的政府監管,這變得越來越難。 該公司第四季的總收入實際同比下降12%至39億元,其全年收入也有所下滑,因為其總貸款撮合和發放量的增長,從2021年的45%放緩至16%左右。 態度冷淡的投資者 投資者似乎對360數科第四季的收益和分紅並不滿意,這也是可以理解的。財報公佈後的四天裏,該公司股價下跌了8%,不過上周的大背景是,受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倒閉影響,金融類股普遍走弱。 在中國嚴格的新冠防疫措施影響經濟、導致貸款拖欠率上升之後,360數科的業務正在放緩,因為該公司及其同行將重點從增長轉向了風險管理。這導致該公司的貸款損失準備金急劇增加,這是其利潤下降的主要因素。 在經濟狀況好轉後,360數科的收入可能重回增長軌道。但至少就目前而言,它不太可能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貸款損失轉而追求快速增長。中國的監管機構對私人信貸的過快增長也持謹慎態度,這意味著任何魯莽放貸的跡象都可能引發新一輪打擊,就好像那場差點將中國一度蓬勃發展的P2P借貸行業扼殺的打擊行動一樣。 中國政府已經結束了疫情「清零」政策,經濟因此有望反彈。儘管如此,360數科仍持謹慎態度,預計今年其貸款的撮合和發放量將溫和增長10%至20%,與去年的增長率相似。 360數碼科技在最新財報中表示:「儘管宏觀經濟開始顯示出令人鼓舞的復甦跡象,但公司打算繼續在業務規劃中採取謹慎的做法。」 雅虎財經調查的分析機構預計,360數科今年的收入將增長約9%,這當然比去年的萎縮要好,但這幾乎沒有什麼值得興奮的。 與此同時,自2018年上市以來,360數科的現金儲備每年都在增長。去年11月,該公司通過在香港二次上市籌集了約3,600萬美元(2.8億元)的資金,這為其現金持有量的增長做出了貢獻。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保持充足的流動性以備不時之需都是明智的。但360數科不斷增長的閒置現金也會讓人懷疑,該公司對未來增長的投資是否足夠。 該公司表示,計畫在未來三年內,利用在香港上市獲得的3,600萬美元來提升技術和信用評估能力,並擴大使用者規模。對於一家去年從營運中獲得了遠超2.5億美元現金的公司來說,這個多年支出計畫看起來相當溫和。而且360數科也不打算動用現金來分紅。 在投資回報方面,360數科的表現仍然優於一些同行。該公司的股價較其在紐約的IPO價格上漲了約3%,而另一家數碼貸款服務提供者樂信(LX.US)的股價自2017年IPO以來,已大跌了近75%。 如果算上歷年的股息,360數科股東的總回報還會進一步上升。樂信的投資者不會獲得這樣的回報,因為該公司不分紅。此外,根據目前的股價,360數科去年的總股息收益率超過4%,這是一個不錯的數字。 即便如此,如果用利潤來衡量,相對於樂信,360數科的股票似乎溢價有限。其市盈率目前約為4.8倍,與樂信大致相若。這表明,雖然360數科定期派發股息,但投資者並沒有特別興奮。該公司可能不得不拿出更大份額的利潤作為股息來贏回投資者,或者更好地利用現金來尋找新的增長機會。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3660.HK
QFIN.US
新商業模式奏效 燦谷踏上新台階
今年初,該公司推出二手車交易App「燦谷優車」,成為從汽車金融向汽車交易轉型的最後一塊大拼圖 重點: 自新App推出以來,燦谷的新車和二手車交易平台均錄得強勁增長,截至去年底,分別吸引了大約1萬家和5,000家經銷商 由於轉型和市場疲弱,該公司第四季收入大幅下跌,但今年第二季應該會恢復增長 陽歌 燦谷集團(CANG.US)最新的季度業績顯示,隨著新推出的汽車交易平台作為新的核心商業模式取得強勁增長,公司轉型正在進入新階段。但其營收仍然處於收縮狀態,而且未能轉虧為盈,相信要到今年稍後,這兩個關鍵指標中的一個才會出現改善的跡象。 近十年前,當中國政府首次歡迎民營企業參與相關金融服務時,一批公司湧入相關領域,燦谷便是其中之一。但把時間快進到現在,因為政府開始嚴格控制風險,當初那批公司中的大多數不是倒閉,便是已離開這個領域。作為倖存者之一,燦谷逐步停止了其最初作為汽車金融公司的業務,成為一家更加多元化的汽車交易服務供應商。 過去兩年裏,這條轉型之路略顯艱難。但在該公司的最新財報中,我們可以看到新篇章已經在開啟。財報顯示,其兩個主要平台——一個面向新車,另一個面向二手車,都在去年底開始發力。 較早推出的是2021年的「燦谷好車」微信小程式,用於新車交易,並在去年中推出了完整的應用程式。至於半年後推出的二手車交易平台「燦谷優車」採取的策略類似,先於去年春天推出小程式,後來在今年初推出完整的應用程式。 燦谷好車在2022年底高速增長,僅在第四季就獲得了超過36萬次的頁面流覽量,比該應用從推出到9月底的總頁面瀏覽量增加了一倍多。它的獨立訪客新增速度也類似,到年底總數達到5.7萬,表明該平台在其目標購車者和經銷商中越來越受歡迎。 較遲推出的燦谷優車因為應用程式剛推出不久,尚有待檢驗。但截至去年底,其微信小程式已有4,492家註冊經銷商,比9月底的3,000家增加了約50%。相比之下,截至去年底,燦谷好車的註冊經銷商數量剛剛超過1萬家,隨著該平台走向成熟,註冊經銷商的數量相比三個月前的9,350家僅輕微增長。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經過多年的爆炸式增長,十多年前就超越了美國。 但隨著市場的成熟,增長速度從2018年開始大幅放緩。去年對該行業來說尤其艱難,因為它遭受了新冠疫情管控和零件短缺這個老問題的雙重打擊,前者迫使很多經銷商長時間關門,後者在疫情開始前後影響了汽車產量。 燦谷表示,能在如此惡劣的市場環境下超越競爭對手,得益於它服務小城市更精打細算的購車者的經驗,以及其業務組合中,二手車業務受零部件短缺等因素影響較小。 與時間賽跑 在推出了兩個主要平台後,燦谷現在正努力添加各種服務和功能,把它們變成充滿活力的汽車交易社區,滿足經銷商和購車者的種種需求。它最近新增添的服務包括保險、定金保、車無憂和新車潛客等。 與此同時,該公司還在第四季組建了一個由專業技術人員和汽車服務團隊組成的全國性線下網路,幫消費者檢查他們要購買的汽車、獲取售後服務。 「覆蓋新車和二手車市場的汽車交易服務平台已初具規模,良好的市場回饋和不斷增長的客戶需求,已經驗證了其業務模式的有效性,」公司首席執行官林佳元在發佈財報時說。「三年的疫情政策實際上造成了消費需求的積壓,我們相信這種被壓抑的購車需求將逐漸釋放出來。」 現在,該公司只需將新業務推向更高的檔位。 財報稱,燦谷去年第四季收入下降54%至4.87億元,在中國實施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之際,和重大業務轉型中延續了全年的大幅下滑趨態。該公司預計,2023年首季營收將穩定在4.5億至5億元之間,不過這個範圍的中位值仍較上年同期下降約40%。 如果它能夠保持甚至提高這個營收水平,應該很容易在第二季恢復按年收入增長,因為到了那時,一年前的同期數據開始更真實地反映當前的業務模式。該公司第四季營收的88.5%來自較新的汽車交易服務,高於上年同期的67%。 一個略為令人擔憂的跡象是,燦谷的營收成本在總收入的佔比一直在攀升,從上一年同期的83.8%升至第四季的98.9%。如果它希望獲得至今為止一直難以實現的長期利潤,就需要大幅降低這個數字。在這方面,該公司公佈第四季經營虧損2.12億元,較上年同期1.57億元的經營虧損有所擴大。 這份財報並沒有特別打動投資者,燦谷的股價在財報公佈後的第二天下跌了3%。自去年11月中旬以來,該股一直相對穩定,而在此之前,在該公司支付了相當於股價約40%的巨額股息後,該股出現了大規模拋售。 燦谷目前的市銷率相對較低,只有0.6倍,但仍領先於同樣處於轉型過程中的國內競爭對手優信(UXIN.US)的0.37倍,也遠遠領先運氣不佳的美國二手車銷售商Carvana(CVNA.US)的0.07倍。但燦谷遠遠落後於中國領先的網上汽車交易商汽車之家(ATHM.US; 2518.HK)的3.8倍。 最後,投資者真正最感興趣的,是燦谷這樣的企業的長期生存能力,只有當它能大幅提高收入並錄得強勁利潤時,新業務模式的可行性才會真正得到證明。它看起來已經具備了實現這個目標的所有條件,隨著中國經濟開始反彈,所有人都將關注它的銷售能否最終恢復到強勁增長的模式。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ANG.US
天能股份無懼遇冷 跳上瑞士上市列車
這家電池製造商響應中國政府對企業提高全球影響力的號召,可能會成為第11家在瑞士發行全球存託憑證的中國企業 重點: 根據去年啟動的一個項目,天能股份成為最新一家宣佈計畫在瑞士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DR)的中國上市公司 目前,10家已發行GDR的公司大多交易量極低,原因是當地投資者不熟悉和其他限制因素 沈如真 天能電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819.HK; 688819.SS)上周跳上了駛向瑞士的列車,宣佈獲得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監管許可,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一樣,奔向一個朱古力比金融市場更著名的國家。但觀察人士表示,推動這波湧向歐洲風景最優美國家之一的融資浪潮的,更多的是政治因素而非市場力量。 計畫如若成行,天能股份將加入樂普醫療(300003.SZ)和健康元(600380.SS)等10家已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行列。但受制於投資者興趣冷淡和流動性匱乏,這些公司幾乎沒有從瑞士上市中嘗到任何甜頭。儘管如此,通往瑞士的列車仍隆隆前行,還有十幾家中國公司等著在那裡上市。 天能股份表示,在瑞士上市將有助於其海外擴張並拓寬國際融資渠道,還可以提升其行業地位,並改善其全球形象。但它也坦率地承認,上市計畫是為了「積極回應」中國決策者的號召。 這麼急切地執行政府方針,在中國企業界相對普遍,因為公司尋求官員的青睞,後者可以通過批准或不批准從獲得外匯到建立新生產設施的一切,決定它們的日子更輕鬆還是更艱難。 銀行從業者表示,隨著中美緊張局勢加劇,在歐洲上市可能有助於中國公司把融資目的地變得多元化,而不單是它們傳統上青睞的紐約。但他們也承認存在政治因素。 「這是出於地緣政治考慮,」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銀行從業者表示。 目前這股在幾個歐洲目的地上市的浪潮可以追溯到2021年底,當時由於中美審計糾紛,加上北京收緊對數據安全的審查,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遭到凍結。與此同時,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宣佈擴大「滬倫通」機制,允許倫敦投資者購買限定數量的中國上市股票,反之亦然。 根據擴大後的滬倫通機制,在中國國內的上海和深圳A股上市公司,不但可以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發行GDR,還可以在瑞士和德國的證券交易所發行。7個月後,瑞士證券交易所宣佈中瑞證券市場互聯互通「飛速啟動」,為四家中國公司發行了GDR。 中國毫不掩飾政府對該計畫的支持,派駐瑞士大使與四家公司的高管並肩出席上市儀式。這四家公司分別是格林美(002340.SZ)、國軒高科(002074.SZ)、科達製造(600499.SS)和杉杉股份(600884.SS)。它們在國內上市的上海和深圳兩地也加入聯歡,同步慶祝。 此後,巨星科技(002444.SZ)、東方盛虹(000301.SZ)和欣旺達(300207.SZ)等6家公司陸續登陸瑞士證交所。後繼者源源不絕。 幾乎所有公司都在用類似的理由來解釋它們的決定,稱此舉將提供額外的融資渠道、提升品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並提供進入歐洲的入口,以服務它們的全球抱負。 剪斷的翅膀 但是,這些赴瑞士上市的新來者並沒有飛得更高,它們反而發現自己的翅膀被剪斷了。 中國的全球存託憑證與其他在瑞士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不同,交易時段很短,不到三個小時,從當地時間下午3點到5點40分。此外,中國的GDR不符合納入瑞士證交所標準指數的條件,因為根據定義它們並非主要的上市股票,這等於是扼殺了基於這些指數的基金的需求潛力。 這些因素,再加上投資者對中國公司的名字不熟悉,導致中國GDR的成交量極低,售價大多低於它們在中國A股上市的主要股票。這樣的折扣往往會吸引套利交易者,他們希望從差價中獲利。這是可以實現的,因為這兩種證券可以互換,瑞士交易員可以用他們的GDR交換相關的A股,然後在中國以更高的價格出售。 最早四家在瑞士上市的中國公司都遭遇了大規模贖回,因為交易員在持有GDR最低要求的120天後,爭相利用瑞士折扣。這進一步降低了本已交易清淡的GDR的交易潛力,因為它減少了流通的總數量。 格林美是一家在深圳上市的公司,活躍於城市礦業和新能源材料行業,它通過發行3,100萬份GDR籌集了3.81億美元(22億元)。但是不到兩年之後,大約40%的GDR已被贖回和取消。據瑞士證交所的網站報道,隨著GDR數量的減少,格林美的股票實際上已凍結,自12月15日以來就沒有交易。 同樣在深圳上市的電池製造商國軒高科情況也類似,它通過發行2,280萬份GDR籌集了6.85億美元。但目前僅1,570萬份仍在上市,佔最初總數的69%。上海上市的建材機械製造商科達實業的情況也類似,該公司通過出售1,200萬份GDR籌集了1.73億美元,但其中一半以上現已被取消。 沒有跡象表明瑞士交易所的交易狀況會很快得到改善,但這並沒有阻止中國推動更多像天能這樣的公司加入這股浪潮,它們還把目光放到了英國和德國股市。 2月28日,深圳和倫敦交易所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以促進其現有股票互聯互通機制下的合作。一個將中國交易所與德國法蘭克福交易所聯繫起來的類似項目也在籌劃中。 「境外上市是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證監會2月17日在發佈境外上市備案管理相關制度規則時說。它表示,鼓勵中國企業挖掘國內外資源,目的是讓全球投資者分享中國的增長紅利。 但銀行從業者表示,儘管美中關係依然緊張,但在歐洲上市並不一定能幫助那些可能傾向於在紐約上市的中國公司。他們說,紐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深度、流動性最強的資本市場,與倫敦、蘇黎世或法蘭克福相比,它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納斯達克仍然是科技初創企業最理想的上市地點,拼多多(PDD.US)和百度(BIDU.US; 9888.HK)等大公司都在這裏上市。…
0819.HK
688819.SHG
富衛集團大談增長 投資者或想要更多
這家總部位於香港的地區性保險公司稱,2022年新業務價值增長29%,但其年保費和手續費收入下跌了15% 重點: 2022年富衛集團新業務價值增長29%至8.23億美元,該公司稱之為「強勁的有機增長」 但這家總部位於香港的地區性保險公司去年總收入下跌,讓其再次陷入虧損,據報道,它可能會在今年稍後重啟之前暫停的IPO計畫 梁武仁 富衛集團有限公司的上市野心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這家得到香港億萬富翁李嘉誠之子李澤楷支持的地區性保險公司,已經多次嘗試IPO,但均因市場動盪而不了了之。現在情況看起來有所改善,但這並不意味著倘若它在今年稍後重啟上市,投資者就會賣帳。 雖然目前還是一家私人持股的公司,但富衛集團每半年發佈一次與其未清償債券有關的財務數據,包括上周披露的最新年度業績。它可能也是為了讓投資者在它重新申請在香港IPO前,保持對它的故事感到興趣。它最早是在美國申請上市,後來放棄,之後又於去年兩次申請在香港上市,都因市場疲弱無疾而終。 在上週二提交的最新披露文件中,該公司大談2022年的「強勁有機增長」,強調其新業務價值上升29%至8.23億美元(57.4億元)。該指標廣泛應用於保險行業,概括反映了未來淨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後的現值。因此,這個指標不管有多大幅度的增長,都肯定是好事。 富衛集團的新業務利潤率,即新業務價值佔年化保費等值的百分比,看起來也令人鼓舞。這個數字從2021年的47.4%大幅提高到去年的58.5%。相關計算的分母是從一次性支付的保單中收取保費的10%,加上從所有分期支付的新保單中收取年化後的第一年保費的總和。 正是從這裏開始,僅僅根據這些數據判斷富衛集團去年的實際表現,會變得棘手起來。這是因為其年化保費等值實際上是下降的,這似乎表明其業務有所放緩。 事實上,富衛集團去年的年報中更容易讓投資者明白的是,其全年保費和手續費收入下降15%,而其投資收益暴跌超過 90%,導致總收入下跌29%至83億美元。加上所有費用後,這家保險公司再次出現淨虧損,意味它在2021年扭轉連續兩年的虧損後,翌年隨即再度「見紅」。 對潛在投資者來說,該公司無法持續盈利可能是一個危險信號,因為除了其他因素外,持續燒錢可能迫使其發行新股,以稀釋現有股份。目前,富衛集團在其短暫的歷史中,一直從機構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從2021年底到2022年,它向阿波羅全球管理、李嘉誠基金會、泰國匯商銀行和瑞士再保險等公司出售了價值18億美元的股票。然而,到2022年底,其現金持有量較上年同期下降約44%,至15億美元。 區域擴張 隨著富衛集團在東南亞的持續擴張,它可能會使用一些來自IPO的新資金。由於美國監管機構擔憂北京當局可能對該公司的影響,該公司放棄了最初在紐約上市籌集至多30億美元的計畫。 該公司現在正著眼於在其大本營——香港上市,儘管這個選擇一路走來也並非那麼順利。富衛集團於去年2月首次提出申請,但由於市場的波動而推遲。9月,它再次申請,但市場情況更糟了,反映大市表現的恒生指數在10月底跌至十年中的低點。 據報道,現在該公司正在努力完成在香港的IPO,籌集約10億美元,理論上最早可能在本月進行,但更有可能是在今年稍後。這比之前在紐約計劃上市的集資規模要小很多,但仍是一筆可觀的資金注入。 令富衛集團感到鼓舞的是,隨著中國結束「清零」政策並重新開放國門,香港股市的整體情緒正在改善,這助長了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復甦的樂觀情緒。這家保險公司的關鍵賣點是它對東南亞市場的關注,由於目前的滲透率較低,以及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此類產品,東南亞的保險銷售有充分的上升空間。去年,該市場佔到了富衛集團新業務價值的一半以上。 富衛集團於2013年起在香港、澳門和泰國開展業務,後來擴展到東南亞和日本等另外7個市場。上月底,該集團同意收購Gibraltar BSN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的多數股份,以擴大其在馬來西亞壽險行業的業務。它在大馬目前僅有一項伊斯蘭保險業務。 富衛集團將重點放在東南亞市場,而不是龐大的中國內地市場,似乎是明智之舉,這不只因為該地區增長潛力巨大,還因為中國的監管風險很高,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在該行業佔據著主導地位。 儘管如此,富衛集團平淡無奇的財務表現,可能難以讓投資者對它的故事感到興奮。當然,過去幾年對世界各地的保險公司來說都不容易,因為全球都在應對疫情的經濟影響。但隨著走出這場健康危機,富衛集團要及早讓投資者相信,它的增長將會加速,而且它能夠進入持續盈利的狀態。 即使如此,根據其他保險公司最近的表現,獲得高估值可能很困難。去年12月,總部位於北京的陽光保險(6963.HK)在IPO招股價範圍的低位完成了香港上市,之後其股價下跌逾四分之一,市銷率不足1倍。規模大得多的同業中國平安(2318.HK)的數字同樣低迷。友邦保險(1299.HK)也是一家亞洲區域性保險公司,與富衛比較相似,其市銷率約為5倍,雖然要好一些,但也算不上高。 這些估值顯示,投資者對保險公司的興趣普遍不高,即使是行業領頭羊也是如此。市場可能同樣對富衛集團興趣欠奉,除非它能在後疫情時代開始創造出更為強勁的增長和利潤。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眾安在綫新會計準則 減列投資收益招虧損
這家網上保險公司去年業績採用IFRS第9號金融工具的新會計準則,放大了投資收益差勁對業績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