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A.US 9988.HK

據報道,這家電商巨頭正在就其虧損的國際電商業務明年赴美獨立上市與銀行商談

重點:

  • 阿里巴巴據報正在考慮分拆境外電商業務,並讓其獨立上市,這是其3月宣佈的大規模企業重組計畫的一部分
  • 此舉將允許虧損的國際業務制定自己的戰略,以應對當地本地化的挑戰,但也會迫使它在財務上自力更生

 

西一羊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BABA.US; 9988.HK)虧損的國際電子商務業務,正在快速學習成長。

報道顯示,就在這家互聯網巨頭宣佈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企業重組數周後,該公司啟動了剝離境外業務,並讓其獨立上市的進程。上周率先被彭博新聞社報道的這個舉動,將為這家勇敢的新公司同時帶來優勢和挑戰,該公司的主要資產包括阿里巴巴在東南亞的Lazada服務,以及將全球買家與中國電子商務商家聯繫起來的全球速賣通。

此舉最重要的好處是,在經營涵蓋從東南亞到巴基斯坦、俄羅斯等一系列不同市場的業務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正是現在所急需的,因為這些業務的增長急劇放緩,稍後我們會討論個中的原因。

阿里巴巴於3月底首次披露了規模更大的分拆計畫,稱其將轉變成一家控股公司,旗下6大業務集團獨立營運,其中之一便是國際電子商務業務。另外五個分別是:大文娛、本地生活、菜鳥、阿里雲智慧和淘寶天貓商業,它稱此舉是將營運「做輕、做薄」。

彭博的報道看起來像是對分拆公告的延伸,稱阿里巴巴正在與多家銀行商談,可能是在為國際業務明年赴美上市做準備。

雖然新的控股公司可能仍會擁有國際業務集團、以及其他五個集團的控股權,但分拆對6大業務未來的發展依然影響重大。該公司此前表示,6大集團各自將擁有自己的管理團隊,和制定商業戰略的自主權。

對於其國際團隊而言,從佔主導地位且利潤豐厚的母公司中獨立出去,意味著它可以更靈活地制定自己的議程。潛在的IPO也將使其能夠利用公開市場籌集一些急需的現金,以用於未來的發展,包括向其他市場和服務的潛在擴張。

這種分拆也會迫使該業務集團獨立,體現出了為該業務注入新活力的努力,儘管阿里巴巴努力多年,並投入了大量資源向境外市場擴張,但結果卻喜憂參半。分拆和獨立上市也有助於緩解一些外國政府對數據安全的擔憂,因為Lazada、全球速賣通和其他國際資產在它們活躍的市場中擁有大量此類數據。

全球雄心

多年來,阿里巴巴的全球雄心廣為人知,它的創辦人馬雲在2017年宣稱,公司目標是到2036年為全球20億消費者提供服務。但是,儘管在國內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多年來它在全球擴張方面的努力,尚未開始取得重大進展。Lazada是東南亞電商領域的主要參與者,但它在該地區早先的領先優勢已被Sea Ltd.(SE.US)旗下的Shopee蠶食。

iPrice Group的研究表明,Shopee在2019年超過Lazada,成為該地區使用最多的網上購物應用程式,並且自那以後的幾年裏,下載量更是有增無減。麥肯錫最近的一項調查也顯示,Shopee在越南的受歡迎程度繼續領先Lazada,7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經常在該網站上購物,而Lazada的佔比為48%。

跨境電商平台全球速賣通最近也有自己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初以來,它在其最大市場——俄羅斯遭遇重大挫折,因為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對它實施制裁。

在更廣泛的層面上看,阿里巴巴海外業務的增長勢頭在過去兩年有所放緩。該公司之前報告,在截至去年12月的三個月裏,Lazada、全球速賣通、專注於中東的Trendyol和專注於南亞的Daraz的訂單總數僅按年增長3%。根據該公司的財務報告,相比截至2022年3月的12個月期間34%的增幅,這個數字大幅放緩。

在2022財年,其國際業務錄得90億元的EBITDA虧損。即使未來能夠通過IPO籌集資金,分拆後的國際業務,也無法再指望阿里巴巴利潤豐厚的國內電商業務提供財務上的幫助。

這讓我們回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國際業務的分拆對阿里巴巴下一階段的全球擴張可能意味著什麼。我們之前提到的更大的自主權,將允許阿里巴巴繼續將更多權力下放給當地團隊來管理業務。這可能有助於改善當地本地化努力,而當地本地化不足經常被認為是海外業務相對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

在Lazada,當地本地化的挑戰最為突出。在2016年投資10億美元(69.1億元)收購這個東南亞平台57%的股份後,阿里巴巴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將持股比例提高到目前的90%。隨著股份的增加,阿里巴巴也開始從它在中國內地的基地向東南亞國家派遣更多人員,迅速稀釋了以前以當地人為主的管理團隊。

阿里巴巴可能曾經希望,引入內地的管理人員,有助於複製母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成功。但據中國媒體品玩的一篇報道,該策略的進展並不順利,許多中國員工在遇到當地人的抵制後,又被送回內地。

雖然阿里巴巴宣稱其規模更大的分拆計畫,旨在將自己變成一個更精簡的組織,但另一層意思是,這樣的分拆是否能起到安撫中國監管機構的做用,它們越來越不放心中國大型科技公司所擁有的權力。

在這種情況下,阿里巴巴可能會發現監管機構不相信,如果它讓國際業務獨立經營和上市的目的,是通過賦予該部門更多自主權來證明它確實是在「分拆」的話。這是因為在可預見的未來,阿里巴巴可能會保留對所有被剝離業務的控股權,儘管首席執行官張勇承諾將逐步放棄對部分業務的控制權。

歸根結底,獨立做業務決策的靈活性會幫到國際業務,但可能不足以幫助它真正騰飛。更重要的是,可能需要大量投資來擴大這項仍處於虧損狀態、無法產生大量現金的業務。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ATRenew is a recycler

萬物新生提升回收效率 營收利潤雙雙增長

隨著線下門店網絡加速擴張,公司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2%,創兩年來最快增速 重點: 萬物新生營收增速創兩年來新高,二季度利潤逼近歷史高位 這家回收企業本年度股價上漲57%,當前股價在三年半以來的高點   陽歌 對二手交易而言,沒有什麼比親手觸摸和感受商品更重要了。 這正是萬物新生(RERE.US)創立14年來的心得之一,也是其打造中國頭部回收品牌的關鍵著力點。公司第二季度報告兩年來最快營收增長,同時實現連續第四個GAAP(通用會計准則)運營盈利季度。 萬物新生也啓動了全新的股東回報計劃,將通過股票回購、分紅向股東回饋持續增長的利潤。公司此前已實施回購計劃,但本次披露的股東回報計劃目標非常雄心勃勃——返還不低於60%的調整後淨利潤,預示著分紅可能為期不遠。 電商渠道對於新品銷售來說是不二之選,但消費者對二手交易更為審慎。所以萬物新生以品牌信譽來背書所售商品,除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外,已拓展至奢侈品、黃金、名酒等多品類回收商品。 萬物新生同時洞察到,無論獲得多少保障,消費者仍傾向實地驗貨。為此公司快速拓展線下門店網絡,提供上門驗貨服務的履約團隊規模已經達到1,160人。 創始人兼董事長陳雪峰表示,在現階段,包括未來兩年,萬物新生需要做的核心事項,一是要盡可能地建設回收履約交付能力,包括門店和上門的能力,讓安全、便捷、價格好的回收服務更加觸手可及。另一個是把“國民第一回收品牌”愛回收這個C 端品牌打出去。同時持續拓展智能手機回收之外的業務版圖。 在加強消費者對二手產品的直接體驗之余,萬物新生近年持續強化核心能力以優化運營效率,包括:剔除中間商,從而直連消費者提升毛利率;開展商品翻新業務獲得高於原狀轉售的溢價收益;聚焦城市級市場運作,降低全國性運營成本。 沈寂數年後,萬物新生的股票也重獲投資者關注。主要機構股東包括Acadian資產管理(Acadian Asset Management)、瑞銀、摩根士丹利、景順及普信集團,多家通過新興市場基金持倉。公司股價年內累計上漲57%,近一月漲幅23%,觸及三年半以來的高點。 具有象徵意義的是,本輪上漲使公司市值突破10億美元大關,躋身科技「獨角獸」陣營。 營收增速創兩年新高 在同行深陷消費者信心趨弱的困境之際,持續強化的回收能力幫助萬物新生近年保持雙位數營收增長,近兩年更實現全面盈利。 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2.2%至人民幣49.9億元,創兩年最快增速。其中佔大頭的商品銷售收入增長34%至45.6億元,上年同期為34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高毛利的直營業務當季營收增速高達63.7%,推動該板塊在產品收入中的比重從上年同期的28.2%升至34.4%。 另一項重要業務,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5.4%至4.33億元,上年同期為3.75億元。CFO陳晨指出,2022年推出的非電子產品的「多品類」服務目前佔服務總收入近15%。 回收效率提升推動商品銷售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12.1%增至13.2%。公司連續四個季度實現GAAP運營盈利,當季運營利潤達9,110萬元。淨利潤層面實現GAAP淨利7,230萬元,同比扭虧為盈(上年同期虧損1,070萬元)。 公司季度內新增206家門店,截至6月末門店總數達2,092家。較一季度淡季的新增25家顯著提速,同時也意味著下半年需開設569家門店來完成全年新增800家的目標。 線下門店在為顧客提供驗貨服務的同時,也成為品牌塑造的重要陣地。公司同步在小紅書、抖音等社媒平台開展營銷,並加強與其他消費品牌的聯動。 公司董事會8月18日通過新的三年股東回報計劃,承諾每年以回購、分紅或二者結合的形式返還不低於60%的調整後淨利潤。二季度調整後淨利潤約1億元,按全年估算約合5,600萬美元。上半年已執行約520萬美元回購額度,意味著下半年仍有充足空間推進回購及潛在的分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億航次季虧損擴大 下調全年收入指引

自動駕駛飛行器製造商億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EH.US)周二公布,第二季入收按年增長44.2%至14.72億元(2,050萬美元),按季更暴增464%,主要受惠於EH216系列電動垂直起降(eVTOL)飛行器交付量增至68架,高於去年同期的49架。 期內公司錄得淨虧損8,100萬元,同比擴大13%,但經調整後淨利錄得94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120萬元大幅增加。毛利率則維持62.6%,與去年同期的62.4%持平。 第二季度公司獲得超過150架新訂單,已在中國及海外建立逾40個EH216-S運行場地,2025年上半年完成超過一萬次安全飛行,保持零事故紀錄。公司表示,由於今年戰略重點放在推進eVTOL商業運營及運行示範模式,需為長期擴張奠定基礎,因此將全年營收指引由原本的9億元下調至約5億元。 摩根士丹利將下調億航2025年交付量預測45%至220架,收入預測則下調46%,並將億航目標價由30美元下調至26美元,但維持「增持」評級。 億航股價周二下跌7.53%,收報16.45美元,過去六個月累跌34.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期虧損收窄 曹操出行蝕4.7億

網約車平台曹操出行有限公司(2643.HK)周二公布上市後首份中期業績,收入同比大幅增加53.5%至94.6億元人民幣(下同),虧損收窄近40%至4.68億元,毛利率則上升1.4個百分點至8.4%。 期內各項營運指標均有所增長,上半年訂單量接近3.8億,同比上升49%,日訂單量為210.8萬,平均月活躍用戶達3,810萬,同比升57.4%,平均月活躍司機為55.4萬,同比升53.5%。 公司表示,未來計劃將自動駕駛的士(Robotaxi)的覆蓋範圍擴大至全國更多城市,截至今年6月底止,已在蘇州及杭州累計完成15,000公司的測試。 曹操出行周三開市升2.8%報83.5港元,公司自6月上市至今股價升逾9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truggling to balance revenue and profit, ZTO waits for the ebb of industry “involution”

收入盈利難兩全 中通等待內捲退潮

業務量的增長難敵成本上漲與單票價格下滑,導致中通上半年盈利下滑 重點: 中通上半年業務量按年增17.7%至198.48億件,市佔率回升至20.8% 中期盈利按年降2.6%至39.32億元,毛利率由32%降至24.8%   李世達 在中國,可能沒有哪個行業比快遞業更貼近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消費者手機跳出的快遞通知,都是中國龐大內需市場與電商經濟的脈搏。 據官方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7.43萬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實物商品網購仍有6%的增速,讓網購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穩定在四分之一左右。快遞業正是這股力量的最佳受益者:僅上半年就完成了956億件的投遞,同比增長高達19.3%,繼續傲視全球。 在這個背景下,中通快遞(開曼)有限公司(ZTO.US; 2057.HK)近日交出一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績單。第二季度,公司收入118.32億元,年增10.3%;盈利則年減24.8%19.65億元。上半年計,中通收入按年升9.8%至227.23億元,盈利則按年跌2.6%至39.32億元,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32.0%下降至24.8%。 我們在早前的文章中提到,去年業務量市佔率下滑的中通,今年下達軍令狀,將首要任務放在「實現高於行業平均增速的業務量增長」上。今年上半年,中通業務量達198.48億件,以同期全國快遞業務量956.4億件計算,市場份額約20.8%,較去年底的19.4%有所回升,業務量增速17.7%也逐漸追上行業平均增速19.3%,但仍低於極兔(1519.HK)的27%、順豐(6936.HK; 002352.SZ)的25.73%及圓通(600233.SH)的21.79%。 輕小件拖累單價 在業務量增速回升的同時,單票收入卻同比下降約6%,這一變化直接拖累了毛利水平。下降的原因並非單一,部分來自訂單結構的持續小件化與輕量化,拼多多、抖音等低價電商平台推動的高頻低價件大量湧入,壓低了市場的平均票價。同時,為保持市場份額,中通在價格策略上相對積極,使得單票收入無法隨件量提升而同步增長。 中通首席財務官顏惠萍指出,第二季核心快遞業務單票收入淨下降0.06元,主要因為增量激勵增加0.18 元,以及單票平均重量下降影響0.05元,但主要客戶單價提升0.17元,抵銷了部分影響。 在成本端,中通的規模效應優勢被直客服務、網絡升級和區域服務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所抵消。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營業成本達到229.5億元,同比增長18.6%,其中運輸成本增長13.1%至103.7億元,分揀成本增長11.2%至57.4億元,而其他成本更大幅增加47.6%至68.4億元。其他成本包含直客業務的拓展與網絡基礎設施投入,成為拖累毛利率的主要因素。 背後的原因是,隨著訂單結構逐漸向輕小件傾斜,快遞企業需要更多末端派送能力與差異化直客服務,意味著對網點、快遞員補貼、服務質量保障等環節的持續加碼。 同時,中通作為市場份額領先者,為了維持全國範圍的網絡穩定與服務水準,也在加大區域基礎設施和數字化升級方面的投入。這些投入短期內難以帶來直接收益,卻立即反映在成本科目中。 反內捲的曙光? 中通用利潤換市場,體現出快遞業「內捲」下的無奈。據國家郵政局統計的快遞業務量與收入推算,2007年內地快遞平均單票價格為28.55元,而到了今年6月,這一價格已下滑至7.49元。 不過,官方反內捲的舉措也開始延伸至快遞業。本月中旬,浙江義烏率宣布調漲快遞價格,要求將快遞單票價格下限上調0.1元至1.2元。而快遞業務量佔全國24%的廣東省,則自8月4日起將快遞底價上調0.4元,各家均不得低於1.4元成本價攬收,否則將面臨處罰。 或許是體會到盈利下滑的無奈,中通管理層在財報中調降了全年業務量目標,從408億件至422億件區間降至388億至401億件區間,換算增速仍有14%至18%。 業績公布後,中通股價微跌0.71%,報154.7港元,年初至今升幅約3%。市盈率為12.46倍,低於順豐的22倍、圓通的16.4倍與韻達的14.7倍,反映出市場對中通盈利狀況的擔憂。短期內,中通仍要面對成本上升帶來的盈利壓力,官方的反內捲措施將有利於單票價格的回升,但或需要更多時間來體現;長遠看,反內捲可能提升行業集中度,對業務規模更大的中通更有利,估值修復的可能性也會提高,投資者可再觀望一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