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7.HK
Galaxy Entertainment publishing sound interim results, while gaming revenue growth slows down in Macao

疫後澳門旅客大增,博彩業收入持續上升,銀河娛樂今年中期業績增長理想

重點:

  • 集團半年盈利近44億港元,按年升逾五成
  • 澳門賭收增長持續,唯升幅逐漸減弱

 

劉智恒

根據澳門統計局資料,澳門今年上半年入境旅客高達1,672萬人次,按年增長近44%,酒店業入住率按年升6.1個百分點至84%,博彩收入亦水漲船高,首7個月累計達1,323.5億澳門元(1,183億元),按年升近37%。

社會經濟一片殷殷向榮,博企業績表現亮麗,銀河娛樂集團有限公司(0027.HK)的中期收入215億港元,按年升37%。經調整息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EBITDA)60億港元,升37%,股東應佔溢利升52%至44億港元。

來自博彩業務的收入近200億港元,按年升45%,酒店及購物中心的收入上升34.5%至30.9億港元。

發展如火如荼

銀娛正為旗下的項目進行提升工程,在澳門的星際酒店,正評估一系列的升級工程。澳門銀河的嘉佩樂酒店正進行內部裝修,將提供100間空中別墅及套房,預計2025年可以開業。

另外,集團的第四期項目進展得如火如荼,總面積約60萬平方米,會引入多家酒店品牌,建有一個有5,000個座位的劇院,並有不同餐飲及零售,以及水上樂園與娛樂場等非博彩設施,初步估計2027年峻工。

我們看銀娛的業績,與澳門整體博彩收入可謂息息相關,雖然賭收升跌,對各家博企都有影響,但作為龍頭的銀娛(按盈利計算),其業績的表現幾與賭收同步。以是次中期業績看,收入增長按年升三成七,與整體澳門首七個月賭收增幅相同,因此澳門未來賭收情況對銀娛業績的表現有較大指導性。

賭收難復舊觀

經歷去年疫後賭收的報復式反彈,澳門政府預計今年博彩收入為2,160億澳門元,較去年的1,830億澳門元高出18%。再看今年政府公布的首7個月賭收,雖然仍持續上升,但若看每月的增長,其增長幅度已有點後勁不繼。今年二月時,賭收按年增長79%,及後每月的按年增幅一直往下走,到七月時增幅只有11.6%,預料今年餘下時間每月的增幅陸續下降,畢竟去年下半年的賭收已漸復蘇,基數已增大,今年下半年難如上半年般有較大的增長幅度。

而且,在新的博彩法規下,以往主宰賭場收入的貴賓廳,其營運模式已改變,經營者只是收取佣金而非如往昔般與賭場分成;加上中介人往內地拉客受限制,受此影響,貴賓廳的收入大不如前。博企亦將發展重點由貴賓廳轉往中場,但後者的博彩金額始終難與貴賓廳相提並論,整體賭收別說要回復至2013年的3,607億澳門元高峰,要返回2019年的億澳門元2,925億澳門元水平也不容易。

事實上,銀娛副主席呂耀東年初接受媒體訪問時,被問及澳門賭收何時可回復到2019年水平,呂耀東只回應貴賓廳及中場的市場份額已有所調整,應要以新常態看往這件事。很明顯他已暗示受到貴賓廳模式的改變,賭收未必可以回復舊觀。

博企開支大增

今年澳門博企的開支負擔將有相當增加,根據新的賭牌合約,六大博企在新經營期的首5年,即2023至2027年間的任何一年,若博彩收入超過1,800億澳門元,博企要在總投資上增加額外20%。去年澳門博彩收入1,831億澳門元,已達到新合約的要求,換言之今年要兌現承諾增加投資金額。呂耀東早前也表示,澳門政府已通知公司增加投資,集團計劃將部分資金用於投資新設施、升級設備及維修。

由於博企額外投入的資金,是要用在非博彩項目,此舉意味投資不能帶來一定利潤,甚至有可能是沒有回報。因此新投資無疑會加大博企開支,特別費用比例要增兩成,並非一個少數目,肯定會對博企的業績有影響。

銀娛目前的延伸市盈率(Trailing PE)為16.4倍,金沙(1928.HK)15倍,永利(1128.HK)10.5倍,美高梅中國(2282.HK)9倍,相對下銀娛的市盈率有點偏高。證券界在銀娛中期業績後,表面雖沒有將評級調整,但紛紛調低目標價,高盛將52.4港元調低至51.9港元,麥格里則由57.4調至56.8港元,中信里昂的調整更高,由50.2港元調至40.4港元,降幅達20%。投行削減目標價,明顯反映對銀河的前景有保留。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騰訊音樂第二季多賺43.2%

線上音樂平台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US; 1698.HK)周二公布,截至6月底止第二季,收入84.42億元(11.74億美元),按年上升17.91%,淨利潤24.09億元,按年增長43.22%。 其中,在線音樂服務收入68.54億元,按年增26.36%,得益於在線音樂訂閱收入的強勁增長,以及廣告服務、藝人周邊和線下演出收入的上升;社交娛樂服務及其他收入15.88億元,跌8.53%。毛利率為44.4%,上升2.4個百分點。 另外,第二季在線音樂服務月活躍用戶數為5.5億,按年跌3.2%,付費用戶數為1.2億,按年升6.3%。單個付費用戶月均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0.7元增長至11.7元。 騰訊音樂港股周三高開12.8%,至中午收市報101.7港元,升15.1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毛戈平發盈喜 料中期賺逾6.6億元

美妝品牌毛戈平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1318.HK)周二發盈喜,預料截至今年六月底止的中期業績,收入約25.7億元人民幣(下同)至2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0.4%至31.9%,實現淨利潤6.65億元至6.75億元,同比上升35%至37%。 公司沒有具體給出業績增長主因,只表示持續為美妝愛好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建立具競爭力的品牌價值。消費者對毛戈平作為高端品牌認可度的提升,正持續轉化為業務增長的長期動能,促使整體業績保持穩健增長。 周三毛戈平開市升3.4%報101.5港元,公司自去年上市以來,股價上升超過兩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直播收入續下跌 虎牙二季度盈轉虧

直播遊戲公司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HUYA.US)周二公布二季度業績,因新興遊戲相關業務的強勁增長,抵消直播業務持續下行的影響,結束三年的下滑,並錄得連續第二個季度的收入增長。 公司表示,二季度收入從一年前的15.4億元小幅增長至15.7億元。當季直播收入同比下降6.5%至11.5億元,約佔公司總收入四分之三。但遊戲相關業務收入增長34%,從一年前的3.09億元增至4.14億元。 期內公司淨虧損550萬元,去年同期則實現淨利潤2,960萬元。經調整利潤則錄正數,但從一年前的9,700萬元降至4,750萬元,同比亦下滑近半,。 業績發布後,虎牙周二股價上漲4.5%,該股年初以來累計上升約18%。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rom ‘magic tea’ to dietary drugs, can Besunyen reclaim its glory days?

從「神茶」到減肥藥 碧生源能否重返榮耀?

從風靡全國的減肥茶,到連年虧損變賣資產,如今押注減肥藥業務的碧生源正走上一條崎嶇轉型路 重點: 今年上半年,公司錄得淨利1,240萬元,按年大增46% 碧生源藉減肥藥收入佔比升至38%,逐步擺脫對茶品依賴   李世達 「快給你的腸子洗洗澡吧」、「嗖的一下,不要太瘦哦」——曾經這些廣告詞充斥在中國各地電視廣告與公交車站,碧生源的名字幾乎成為減肥茶的代名詞。憑藉激進的營銷與時代紅利,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0926.HK)在2000年代創造了輝煌神話。 然而,這家昔日的明星企業如今陷入連年虧損,仍在進行艱難轉型,期望涅槃重生。。 據公司公布的中期財報,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碧生源收入按年增長1.8%,由去年同期的2.54億元升至2.58億元(3,600萬美元)。雖然收入增幅有限,但毛利率由68.2%提升至68.6%。同時,公司嚴控費用,期內營運開支下滑2.8%至1.65億元,為盈利釋放提供空間,帶動碧生源上半年錄得淨利1,240萬元,較2024年同期的850萬元按年大增46%。 這樣的業績表現說不上有多亮眼,但對碧生源來說,已算是很大鼓舞。 減肥茶第一股 將時間拉回十多年前,碧生源曾是港股市場保健品類股的明星代表。2010年,碧生源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減肥茶第一股」,市值一度攀升至52億港元。當時公司主打「常潤茶」與「常菁茶」,至2017年已累計售出43.5億袋,全盛期全國經銷網達13萬家,開創中國減肥保健品的黃金年代。 然而,轉折點來得突然。2016年,國家食藥監總局明文規定保健品名稱中不得含有功效性描述,「減肥茶」這一命名方式成為禁區。碧生源的核心產品被迫停產、改名重上市,失去了最強勁的品牌識別。同時,消費者對「神奇減肥」產品的認知趨於理性,飲品類保健品逐步被藥品與功能食品取代,市場份額不斷被瓜分。 品牌老化也是致命傷。在年輕消費群體認知中,碧生源屬於老一輩人使用的品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碧生源未能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和品牌定位,逐漸在市場上被遺忘。 2010年上市以來,公司業績虧多盈少。2023年,碧生源全年收入下滑至5.43億元,同比大減32.2%,淨虧損擴大至2.99億元,是2012年以來最多。公司股價從2010年11月的歷史高點105港元下跌超97%。 藥品板塊逐漸成長 面對現實壓力,碧生源逐步調整發展重心。2015年,公司收購廣州潤良藥業,取得減肥藥奧利司他的中國代理權,正式進軍藥品市場,並將其定位為繼茶品之後的第二增長引擎。 雖然減肥藥的市場競爭激烈,但與茶品相比,其臨床依據與功效說服力更具優勢,在消費者心中亦具一定信任基礎。這一策略轉向,使藥品營收佔比從不到兩成逐步攀升至近年三至四成,成為碧生源抵禦茶品銷售疲弱的重要支柱。 2024年,在整體營收下降至4.84億元的情況下,茶產品收入下滑至3.26億元,減肥及其他藥品收入為1.58億元,兩者佔比分別為67.3%與32.7%。到2025年上半年,這一結構繼續變化,茶產品收入按年降2.8%至1.59億元,減肥及其他藥品收入則年增14.5%至9,924.5萬元,佔比進一步演變為61.7%與38.3%,顯示藥品板塊在公司營收結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此外,碧生源也積極變賣資產「止血」。近年碧生源多次出售資產,包括北京總部與旗下食品子公司,藉此維持營運與償債。 到2024年,雖然公司收入按年再跌10.8%至4.84億元,但得益於大幅削減營運開支,公司成功扭虧,錄得盈利1,680萬元。今年上半年,回穩情勢更加明朗,收入錄得升幅,盈利更按年大增近六成,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最新的業績表現也鼓舞了市場氣氛。績後首個交易日,碧生源股價大漲超25%至3.2港元,接近52周高位,今年以來漲幅達39.13%。目前市盈率約24.3倍,高於同仁堂科技(1666.HK)的11.6倍,屬於中等偏上估值區間,考慮到其盈利能力尚不穩定且規模相對較小,當前價格似乎缺乏支撐,市場對其藥品業務是否能持續、品牌重塑是否成功仍保持謹慎。若公司下一階段能在減肥藥業務或其他健康品類實現真正成長,並持續交出穩定盈利,或有望支撐更高估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