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先的先天性心臟病介入醫療器械供應商樂普心泰醫療,在15個月內第三度申請到港股上市

重點:

  • 樂普醫療繼今年2月成功分拆樂普生物後,決定再接再厲,第三度為樂普心泰申請上市
  • 國家醫療保障局表明,創新醫療器械暫時難以實施帶量採購,有利於保障樂普心泰利潤

陳嘉儀

港股近月表現低迷,美中科技戰火更從晶片蔓延到生物科技產業,但趕著來港上市醫療企業依然絡繹不絕。在深圳創業板上市的樂普醫療(300003 .SZ)今年2月分拆樂普生物(2157.HK)來港上市後食髓知味,最近再安排同系樂普心泰醫療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度闖關港交所,由中金公司擔任其獨家承銷商。

根據初步招股文件,樂普心泰全資持有的上海形狀記憶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是中國領先的先天性心臟病介入醫療器械供應商,早於2008年10月被樂普醫療收購,至去年1月注入樂普心泰。樂普心泰其後於同年6月25日和今年1月14日兩度向港交所遞表,惟最終未能在6個月期限內獲批上市。

樂普心泰主要從事結構性心臟病(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和瓣膜性心臟病)介入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及商業化,產品組合大致分為封堵器及心臟瓣膜產品兩大部分。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按2021年於中國銷售收入計,樂普心泰是中國先天性心臟病封堵器及相關手術配套產品的最大製造商,佔市場份額38%。

截至遞交申請時,樂普心泰共擁有20款已上市封堵器產品、9款封堵器在研產品;另有21款心臟瓣膜在研產品,但此部分仍未有產品上市。

母公司撈好處?

財務表現方面,公司的營業收入從2019年的1.16億元,大幅上升91%至去年的2.23億元,今年上半年再增長12.5%至1.25億元;不過,由於團隊擴充及銷售活動增加,令經銷及行政開支大幅上漲,拖累盈利表現,去年淨利潤倒退14.6%至5,870萬元,今年上半年更更大跌41.9%至2,426萬元。因此,純利率從2019年的44.6%,一直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9.4%。

值得關注的是,樂普醫療和其全資附屬公司合共持有樂普心泰86.34%股權。作為上市前重組的一部分,上海形狀記憶合金材料於2020年12月以10.98億元向樂普醫療出售了所持的寧波秉琨全部股本權益。寧波秉琨是國內極少數擁有腔鏡下切割器和吻合器註冊證,並具備大規模製程能力的企業。樂普心泰在上市前把此項早已實現盈利的業務售予母公司,對自身前景恐帶來不利影響。

相反,去年1月,樂普醫療把未有任何產品上市的介入心臟瓣膜業務,以7,216萬元注入樂普心泰,由於其核心產品正處研發階段,預計未來需投入巨大研發費用;樂普心泰更於同月向樂普醫療派發3.2億元股息。樂普醫療把子公司獲利的業務據為己有、將尚在研發早期的產品向對方注入,並收取巨額股息,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可能有向樂普心泰抽取好處之嫌。

樂普醫療早於1999年由旅美回歸的科學家蒲忠傑創立,其後研發出國內第一批心臟支架、心臟起搏器等產品,一直是冠脈金屬支架龍頭。2009年,該公司獲批准成為首批登陸創業板的28家公司之一,上市首日市盈率高達127 倍,蒲忠傑持股市值高達38.3億元,一躍成為創業板首富。

不過,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加上中國官方近年推行集中採購制度,更於2020年11月拓展至冠脈支架採購,導致樂普醫療的冠脈金屬支架價格三年大挫達90%,今年上半年營收及淨利潤分別同比倒退18.2%與26.5%。業績承壓,加上業務研發投入巨大,把業務逐一分拆上市融資從而獲得發展資金,未嘗不是一條出路。

估值或遜去年

2020年至今,樂普醫療啟動了樂普生物、樂普心泰和樂普診斷的分拆計畫。聚焦於腫瘤治療領域的樂普生物去年4月遞表失效後,今年2月捲土重來,以比C輪融資低6%的定價上市,籌集資金不足10億港元(8.9億元)。原計畫登陸科創板的樂普診斷已經明確終止上市,樂普心泰則兩度申請失效,直至國家醫療保障局9月3日表示,創新醫療器械暫不實施帶量採購,從事相關業務的微創醫療(0853.HK)、微創機器人(2252.HK)、啟明醫療(2500.HK)等應聲反彈。

由於樂普心泰在先天性心臟病封堵器產品佔領導地位,加上逃過帶量採購,有助保障產品生命週期和利潤空間,對估值有正面作用,因此在消息傳出後不足一周內重啟上市,以把握市場信心回暖的時機。

然而在心血管領域中,市場上有同樣經營封堵器的先健科技(1302.HK)、主打心臟瓣膜經導管及手術解決方案供應商微創心通(2160.HK)和心臟瓣膜產品已遠銷海外的啟明醫療等企業激烈競爭。由於同類公司少有盈利,可參考微創醫療與先健科技作比對,兩者的追蹤市盈率相當參差,分別為226倍與36倍,取其平均131倍,以樂普心泰上半年盈利2,430萬元,引伸到全年預計約4,860萬元計算,估計其市值只達63.6億元,比去年5月紅杉資本、鼎暉投資、上海生物醫藥等5名基金股東入股後的估值大概10.45億美元(約73.2億元)略低,或反映整體市況轉差的負面效應。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六福集團首季零售止跌回升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周四公布,截至6月底止三個月的第一季度,整體零售值及零售收入扭轉跌勢至雙位數增長,分別按年升13%及14%。整體同店銷售亦止跌回升5%。 港澳及海外市場零售值按年升9%,零售收入升8%,同店銷售升3%,全部都止跌回升。其中,香港同店銷售升1%,澳門跌1%,海外市場升20%。至於內地市場零售值、零售收入、同店銷售,分別升14%、31%、19%。 公司稱,雖然季內國際平均金價升約四成,按重量計價的黃金產品同店銷售仍大幅改善至持平。定價首飾產品的同店銷售本季進一步提升19%。截至6月底,集團全球有3162間店舖,上季淨減少125間,主要是內地品牌店減少。公司對內地中長線業務前景審慎樂觀,計劃今年度在海外淨增加約20間店舖。 六福集團周五股價高開0.7%,至中午休市報22港元,升3.0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受惠新遊戲上線 創夢天地扭虧為盈

網游企業創夢天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1119.HK)周四披露,受惠於新產品上線推動,預計2025年上半年業績將同比扭虧為盈。 公司預計今年前六個月將實現淨利潤2,000萬元至5,000萬元,較2024年同期1.09億元的虧損顯著改善。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現金流達3,000萬元至6,000萬元,上年同期則為3,400萬元。 公告明確指出:「淨利潤扭虧為盈主要得益於集團自研產品和新產品的上線,帶來集團利潤率的提升。」 2024年公司營收同比下滑21%至15.1億元,淨虧損則從2023年的4.53億元同比擴大至5.29億元。 創夢天地股價周五開盤上漲9.6%至0.91港元,隨後持續上漲,早盤上漲20%。週四收盤時,該股年內已下跌68%。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創機器人中期收入按年大增80%

機器人企業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四發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止的中期收入,較去年同期的9,924萬元人民幣,上升70至80%。 收入大升原因是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於期內銷售強勁增長,上半年新簽訂單18台。另外「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在核心區域的快速覆蓋與滲透,銷售穩步增長。「R-ONE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後,需求亦漸上升。 由於收入快速增長,加上集團全方位降本增效提升經營效率,期內經調整淨虧損按年收窄40%至1.25億元人民幣。 公司周五開市升1.3%報18.6港元,年初至今股價已升8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Motion share placement

跨足機器人領域 知行科技一年三度配股

跨足機器人、飛行汽車等領域的知行科技,正在以密集的節奏集資 重點: 這是公司12個月內第三度股份配售,累計集資額約5.3億港元 今年公司積極跨足機器人領域    李世達 如果說一次配股是為了補充彈藥、推進戰略,那麼在一年內完成三次配股,或許就是另一番故事。智能汽車技術企業知行汽車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1274.HK),近日宣布一年內的第三度配股集資。如此密集的融資行動,透露的是公司的雄心?抑或是焦慮? 知行科技最新一輪配股於7月13日正式公告,擬配售最多15,495,000股股份,配售價為每股15.22港元,配售價較7月11日收市價16.72元折讓8.97%。集資淨額約為2.31億港元。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四大方向:高階智駕與駕艙一體解決方案研發、研發與生產設施升級、機器人業務併購與研發、以及一般營運資金等。 就在今年2月與去年12月,公司分別完成2.28億港元與7,328萬港元的配股籌資,截至今年6月底,兩次配售尚未動用的淨額分別為8,948萬港元及1,108萬港元。從節奏與規模來看,知行的資金計劃明顯已進入加速期。 跨界布局下的資本壓力 急切的資金需求,源於其快速擴張的發展策略。2025年初,知行成立了全資子公司「艾摩星機器人」,並於5月收購蘇州小工匠機器人過半股權,後者擁有逾60項知識產權,專精於一體化關節模組,應用於人形機器人與機械臂。結合大模型算法與自研模組製造,知行希望以此打開具身智能的應用新局面。 而在飛行汽車領域,早在去年4月知行已與一家中國頭部飛行汽車企業合作,提供一體化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這類新業務看似與本業相隔遙遠,實則在感知、決策與控制模組上具有技術遷移的高度共通性。此外,知行科技亦於今年3月公告擬收購一間位於德國、專精高安全電子控制系統的供應商,意在補強其域控制器產品的國際化技術深度。 儘管研發與擴張投入增加,但技術成果已開始轉化為訂單。今年5月,知行科技獲得一頭部新能源車企、兩家傳統主機廠與一海外車廠的新定點,涵蓋高階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域控平台與視覺感知模組。 同時知行也在強化核心優勢,在高階自動駕駛域控與中低算力平台部署上均取得成果。其自研BEV+Transformer感知架構已部署於瑞薩V4H等中算力平台,並與地平線征程3、征程6等國產晶片合作,降低對英偉達的依賴。2024年,公司累計交付22.7萬套智駕方案,年增75%;獲得35個新增定點,累計定點達65個,合作車企涵蓋吉利、極氪、奇瑞、東風等。 去年虧損擴大 2024年,知行科技迎來第四個虧損年度。去年公司收入12.48億元,同比僅增2.6%;毛利率卻由9.94%降至7.28%,全年淨虧損按年大增 47.8%至2.88億元。2024年研發開支為2.81億元,較2023年增加 29.56%。若不計研發支出,公司營運基本持平,顯示成本結構壓力依然沈重。 截至2024年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4.56億元,去年錄得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出為1.03億元。若考慮到2025年計劃中的研發投入、跨國收購與新業務布局,現金續航力面臨挑戰。這也說明為何公司密集推動配股,以保持戰略執行所需的資金靈活度。 市場反應方面,配股消息公布後,知行科技股價兩個交易日下跌約3.2%,報16.24港元,仍較今年4月的低點高約48%。反映短期資金的壓力對股價形成牽制,但市場仍對其中長期技術落地與成長潛力具有一定信心。目前知行科技市銷率(P/S)約為2.73倍,高於德賽西威(002920.SZ)的1.96倍,但低於黑芝麻智能(2533.HK)的17.85倍,估值仍屬偏低。 知行科技正試圖以技術主導的方式擴張其在AI+汽車、機器人與飛行交通領域的生態邊界,證明自己是一家具技術實力與應用廣度的企業。但對投資者而言,在業績未實現拐點之前,仍應審慎評估其現金流穩健性與新業務轉化效率。若能在機器人與飛行汽車等高潛市場成功複製自動駕駛量產模式,則當前估值或仍具吸引力;否則,頻繁配股帶來的股東稀釋風險與盈利不確定性,將繼續主導股價的走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