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金融科技公司第一季度利潤因自動化的努力而增長7倍,即使該公司承認最近被高層金融監管機構約談

重點:

  • 360數科正在大力執行提高助貸服務的自動化程度以降低成本的戰略
  • 在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宣布對高科技貸款服務機構的新一輪監管之前,該公司的股價可能仍將承壓

陽歌

當房間裏有一只老虎,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它會不會、何時會撲過來,以及誰可能是它的下一個獵物時,你很難專註幹你的事兒。

這就是中國金融科技領域的現狀,360數科(360 DigiTech Inc.,納斯達克:QFIN)剛剛公布了最新業績,由於它通過提高自動化程度而大大降低了成本,業績看起來相當不錯。但是投資者們並沒有關註這份出色的報告,而是將目光鎖定在該公司對監管打壓的確認——它確認了自己是中國金融監管機構對金融科技公司又一輪打擊的目標之一。

在公布最新業績後,360數科的股價下跌了5%,市場上其他中國金融科技公司也遭受類似的打擊,出現大範圍下跌。總的來說,這些公司的估值現在看起來相當有吸引力,至少對那些有強烈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來說是如此。

在過去兩年裏,中國政府對該群體頻下重手,但凡能熬過來的,都將真正贏得「幸存者」的稱號。中國政府曾經熱烈歡迎這些民營金融創新者,希望它們能夠為以前由大型國有機構主導、老舊的金融領域註入新的生命力。

但是,這些企業在早期的成型過程中基本上沒有受到監督,導致了各種各樣的高風險,有時甚至是欺詐性的操作。這給北京方面敲響了警鐘,現在它試圖監管在一輪又一輪無休止的緊縮措施中幸存下來的數量越來越少的參與者方面,似乎有點做得過頭了。

在此背景下,我們將仔細看看360數科的最新業績,即便大多數投資者的關註重點不在這兒。與迄今為止幸存下來的許多金融科技同行一樣,這家公司正在從使用自有資金發放貸款的商業模式,轉變為借款人和傳統銀行之間促成貸款的中間人。

在這方面,因為360數科的母公司是360集團,因而與同行相比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360集團是一家領先的中國安全軟件公司,由周鴻祎創立。周鴻祎有著互聯網壞小子的名聲,但他在中國的高科技領域可算相當有遠見的人物。

在從貸款發放者轉變為貸款促進者之後,360數科一直專註於改進技術,以提高可實現自動化的工作量。到目前為止,它似乎做得相當不錯。

360數科CEO吳海生在討論業績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說,今年第一季度,該公司首次使用「輕資本」模式發放了一半以上的貸款,這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隨著更多流程變得自動化,該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運營成本和費用從一年前的30億元下降到20億元(3.14億美元),降幅約三分之一。 

飆升的利潤

效率的提高是360數科第一季度利潤大幅增長的主因,盡管它的收入增長平平。報告顯示,該公司該季營收小幅增長13%,達到人民幣36億元。但是利潤較一年前的1.83億元飆升至13億元,增長了7倍。

利潤爆炸可以追溯到去年下半年,因為該公司開始專註於強調自動化程度更高的輕資產模式。雖然360數科不可能長期保持這種增長速度,但接受雅虎財經(Yahoo Finance)問詢的三位分析師確實預測,該公司今年的利潤將比2020年增長約50%。

在估值方面,360數科的股票目前的市盈率確實很低,反映了該公司面臨巨大的監管不確定性。按照去年的利潤計算,它的市盈率約為8倍,如果今年能達到分析師的預測,市盈率應該會降至6倍左右。

同行信也科技集團(FinVolution Group)的市盈率同樣也只有7倍,而市場優勢稍微更大一些的陸金所(它的控股股東是關系深厚的金融服務巨頭平安)市盈率為14倍。上周四股市收盤後,360數科發布最新財報,信也科技的股價周五下跌5%,陸金所則跌幅較小,為1.4%。

同樣值得註意的是,盡管上周五出現拋售,360數科的股價仍然是年初的兩倍多,這意味著人們越來越有信心,認為它將在持續進行的監管清理中幸存下來。

那麽,對於最近的監管打擊,360數科究竟有怎樣的表態?

其實沒有說什麽,真的。它在其正式的季度財報中完全沒有涉及這個話題,大約一個月前發布在央行網站上的官方新聞稿以外,吳海生也沒有補充太多內容。該公告稱,360數科是受邀參加會議的13家金融科技公司之一,參加會議的還有央行以及銀行、證券和外匯監管機構的官員。

陸金所也被叫去參加了那次會議,還有中國其他互聯網巨頭的金融部門,包括騰訊、字節跳動、百度和京東。所以,你要說想尋找最有可能在當前的金融風暴中幸存下來的公司,那或許中國政府可能認為這13家公司的幾率最大。

吳海生也暗示,在某種程度上,被叫去開會可以被看作一個積極的信號:「在會上,監管機構承認我們在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說。「我們認為這次會議是必要的一步,以……促進平台經濟的發展。」

當然,現在大家都只能拭目以待,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麽。360數科及其許多同行現在採用的助貸業務模式,應該有助於它們免遭阿里巴巴的金融子公司螞蟻集團(直接發放貸款)的那種命運。不過,某種程度的收緊看來是無法避免的 ,這將對360數科和其他助貸企業的利潤構成壓力。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比華利山莊開店 安踏進軍美國第一站

運動服裝製造商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2020.HK)正計劃拓展其海外業務,並在洛杉磯開設門店進軍美國市場。根據Vogue Business上周報告,門店仍在比華利山莊市建設中,定於九月開業。 報告稱,公司計劃聘請NBA球員凱里·歐文及克萊·湯普森擔任品牌大使,以提升在美國市場的認知度。此次開業將成為安踏在中國境外的里程碑,品牌已在東南亞運營多家門店。 通過控股亞瑪芬體育(AS.US),公司已涉足美國市場,後者旗下品牌包括所羅門(Salomon)、威爾勝(Wilson)和始祖鳥(Arc’teryx)等知名西方品牌。但新門店將是美國首家銷售安踏核心品牌產品的零售店,該品牌在中國市場正與耐克、阿迪達斯等全球巨頭競爭。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tsig scans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for cash with Hong Kong IPO

掃描王撐起200億市值 上海合合H股搶灘

主打掃描全能王的上海合合信息去年在上海科創板上市,最近申請在港發行H股上市,公司每年有穩定盈利增長成為賣點。 重點: 公司每年毛利率達八成 掃描全能王佔公司總收入77%   鄭瑞棠 相信很多人都用過掃描全能王(CamScanner)這個應用程式,只要用手機的網絡攝影機拍照後,便能將文件轉成PDF擋案並分享給他人。這個應用程式原來由中國公司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615.SH)經營,公司創辦人,現董事長鎮立新曾在中國石化任電氣工程師, 2000年開始在摩托羅拉任職,2006年成立公司。 掃描全能王2010年起推出市場,一個程式已撐起公司逾七成收入,並於去年在上海科創板上市,打造成市值200億的創科公司。近日趁A+H股上市熱潮,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掃描全能王是全球用戶規模最大的圖像文本處理AI產品,應用程式早於2010年已推出,在Apple apps store上84個國家地區效率類免費應用下載榜中,自2014年起多次排行第一。目前掃描全能王已覆蓋200個國家,支持52種言語的文字識別,服務超過10億用戶,是全球少數上線超過15年,年覆合增長率超過20%的應用程式。 業績連年增長 隨著近年AI的發展,公司的發展亦沾上AI概念,增加AI超級濾鏡、AI智能擦除及AI文檔簽署等功能。掃描全能王佔公司2024年的總收入的77%,今年首3個月比例更高達81%。除此之外,公司面對消費者C端市場的主要產品,還包括名片全能王及啟信寶等。 至於公司在面對企業的B端市場,主要提供TextIn及啟信慧眼等標準化產品,只佔公司總收入約一成六,毛利率亦只有六成多,比C端產品的八成以上為低。 在科創板上市,不代表公司是未有盈利的初創公司,合合信息近年有穩定的盈利增長,而且數據頗為亮麗。根據上市初部文件顯示,由2022至2024年間,公司的年收入複合增長皆超過兩成,淨利潤分別為2.84億人民幣、3.23億人民幣及4億人民幣,增長率分別為28.7%、27.2%及27.9%,公司毛利率最近3年皆逾80%。截至今年3月底3個月,盈利1.1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9.4%。 AI市場競爭大 不過留意上市文件中列舉多項風險,包括AI技術不斷更新,若公司未能跟上步伐,可能令競爭力下降;而全球AI市場競爭激烈,公司在全球C端效率類AI產品市場份額僅2.2%,面臨來自國內外眾多公司的競爭;公司業務涉及大量用戶數據處理,若發生數據安全或違反私隱事件,將損害公司聲譽或面臨罰款。 為了維持競爭力,公司在科研及投資的金額不斷增加,研發的開支由22年2.79億元人民幣,增至24年的3.9億人民幣,如果收入不相應增長,或會帶來資金壓力;而且公司約三份一收入來自海外,亦會有匯率風險。 近期內地A股公司來港發行H股集資成趨勢,招股價普遍比A股有折讓,令認購者有上升的水位。不過憧憬H股上市後即炒至接近與A股同價,如意算盤又未必打得響。 縱觀近期A+H上市潮由5月掛牌的寧德時代開始,截至6月27日5隻A+H上市新股,其中4隻皆上升。寧德時代H股僅以比A股折讓7%招股,但由於公司業務前景佳,加上H股流通量較低,所以一上市已炒至比A股有溢價,截至6月27日累積升幅已達24%,較A股溢價已高達兩成,情況極為罕見。 A+H上市表現參差 其餘H股大部分皆比A股折讓約兩成上市,恒瑞醫藥及三花智控分別比招股價上升26%及8%,令其股價比A股的折讓收窄。但內地調味品龍頭公司海天味業,上市後累積跌幅3.4%,比A股的折讓維持兩成。 反而招股反應較冷淡,從事紙品包裝的吉宏,由於招股價比A股大幅折讓達五成,上市後股價大升逾五成,目前仍比A股折讓近三成。 上海合合信息去年9月在上海科創版上市,發行價55.18元,一掛牌已炒上逾百元,其後歷史高位曾見逾500元,現在股價約153元,走勢極為波動,現市盈率約51倍,市值約210億人民幣。其在香港招股的投資價值,還看招股價比A股有多大的折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多點數智準備申請穩定幣牌照

零售軟件服務提供商多點數智有限公司(2586.HK)周四公告,公司正在籌備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並已通過公開市場HashKey Exchange購買比特幣,其資金來源爲本公司現有的現金儲備。 公司稱,已於今年2月與HashKey Group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公司將在HashKey Exchange開設交易帳戶,雙方將圍繞數字資產交易、Web3技術開發與應用、以及區塊鏈生態建設等重點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探索推出包括穩定幣支付在內的技術服務,並推動穩定幣在零售支付場景中的廣泛應用。 消息公布後,周四多點數智股價一度升近九成,收市報11.14港元,漲23%,成交額達18億港元(2.3億美元)。公司去年底以每股30.21港元上市,首日掛牌暴跌54%至13.8港元,之後股價持續下滑,最低見4.78港元,目前股價雖有回升,仍較上市價下跌63%,市值由上市首日最高的270億港元,跌至目前約100億港元。 多點數智主要為零售行業提供雲基礎數字零售SaaS平台服務,惟其客戶高度集中,近九成業務來自大股東張文中的物美集團系內公司。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YD supplier Cheng-Tech

比亞迪撐起九成收入 承泰科技能否靠毫米波雷達破局?

以性價比優勢切入L2級以下智駕市場的承泰科技,在比亞迪「智駕平權」的大旗下快速崛起 重點: 公司主營成本更低的毫米波雷達,較激光雷達更具性價比優勢 2024年公司收入約94%來自比亞迪    李世達 在汽車行業進入嚴重內捲與智駕平權的時代後,低價車款開始配備功能更齊全的輔助駕駛系統,令不少激光雷達廠商陷入成本與價格的掙扎之中。有著華為技術血脈、手握比亞迪(1211.HK; 002594.SZ)訂單的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選擇了一個較為不同的路徑——毫米波雷達。 與禾賽科技(HSAI.US)、速騰聚創(02498.HK)等瞄準L3-L4高階輔助駕駛市場的激光雷達企業不同,承泰科技選擇聚焦於L0至L2+輔助駕駛層級的毫米波雷達市場,技術難度相對較低但市場基礎更廣,並透過產品定制與算法整合,在細分賽道建立起自身優勢。 近日,承泰科技已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遞交18C特專科技上市申請,期望藉募資擴大產能與研發投資,國泰君安為其獨家保薦人。 毫米波雷達是一種利用毫米波頻段進行探測的感測技術,具備全天候、抗干擾強、成本低等特性。但相對的解析度與精度較低,難以精準判斷前方物體,使其在高階輔助駕駛系統中難以獨當一面,需搭配其他感測器補足。不過,相較於造價動輒數千元至上萬元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成本僅約數百元,且工藝並不複雜,成為推動大眾化車型普及輔助駕駛功能的技術核心。 成立於2016年的承泰科技,主要專注於77GHz車載毫米波雷達的研發與生產,產品涵蓋前向雷達、角雷達及中央計算雷達等。截至2025年6月,已推出七款核心雷達產品,覆蓋L0-L2+輔助駕駛等級。 申請文件引用灼識諮詢數據指出,公司2024年出貨量達94.5萬套,是中國最大車載前向毫米波雷達供應商,市佔率達9.3%,並在整體毫米波雷達市佔4.5%,名列全國第三 。 華為技術血脈 公司創始人背景亦頗具看點。董事長陳承文與聯合創始人周珂皆出身華為,前者為華為資深產品經理,後者亦曾任職於華為技術崗位。兩人將華為在射頻設計與嵌入式算法領域的工程經驗帶入新創公司,讓承泰在毫米波雷達的信號處理與硬體整合上建立了堅實基礎。 財務方面,公司2022至2024年收入分別為5,765萬元、1.57億元及3.48億元,三年間收入翻五倍,成長顯著。但營運仍處於虧損階段,過去三年累計虧損約1.97億元,去年虧損大幅收窄77%至2,176.8萬元,且實現經營溢利1,507萬元,同時毛利率亦逐年上升,自2022年的28.7%升至2024年的33.9%,反映出產品成本控制與議價能力正逐步提升。 然而,公司現金流狀況略顯吃緊,截至2024年底,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1,587萬元。若未來擴產或技術升級需求迫切,將需依賴更多融資以維持運營。 比亞迪貢獻94%收入 事實上,承泰科技的快速成長離不開與比亞迪的深度合作。自2022年成為比亞迪指定供應商後,公司毫米波雷達已搭載至比亞迪旗下超過20款車型。2024年,公司來自比亞迪的收入達3.26億元,佔公司總營收高達93.6%。 今年2月,比亞迪揮舞「智駕平權」大旗,喊出「高階智能駕駛不應是高價車的專利」,旗下大量10萬元以下車型搭載高階輔助駕駛功能,承泰的4D毫米波雷達正是關鍵零部件之一。但這種結構性依賴意味著,只要比亞迪採購策略微調或轉向其他供應商,對承泰帶來的打擊將極為劇烈。 其次,毫米波雷達的技術門檻相對低於激光雷達,缺乏足夠護城河。同樣深耕毫米波領域的還包括海康威視(002415.SZ)子公司森思泰克,該公司亦為比亞迪核心供應商,產品涵蓋角雷達、前向雷達及環視雷達,其在研發、產能與資金實力上皆優於承泰科技。 而像華域汽車、長光華芯等集團背景雄厚的企業也積極布局毫米波市場,使得承泰在競爭中並不具備明顯技術壟斷力。中長期而言,承泰能否真正破局,在激烈競爭中構建獨特優勢,仍待觀察。 去年5月,承泰科技完成C輪融資,投後估值為13.2億元,對比市值約145億元的禾賽科技、70億元的速騰聚創,規模自是小得多。速騰聚創上市以來股價累跌近三成,美股上市的禾賽科技也跌了17%。相比之下,主打中低階市場的承泰科技固然面向更廣泛的OEM客戶,但市場天花板與議價能力相對有限,仍需警惕未來成長曲線放緩的風險。若其未來能有效拓展新客戶與出口市場、強化研發技術差異化,仍有機會在智駕普及浪潮中佔得一席,但投資人恐怕更應將其視為「內捲型供應商」的代表,而非高科技獨角獸。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