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數碼保險公司的三家知名母公司中,有兩家最近減持了股份,突顯出該公司獨立發展的必要性

重點:

  • 騰訊對衆安的持股從10%減少到約8%,不到半年前,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集團也減持了對這家在綫保險商的持股
  • 去年衆安的淨利潤增長了一倍多,對母公司的業務依賴降低

梁武仁

無論是機緣巧合還是有意安排,衆安在綫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6060.HK)都差不多是時候走出其大牌創始者的羽翼,靠自己發光發亮了。

這家在綫保險商上周被輕輕推向安樂窩之外:上周五的一份文件顯示,它的創始機構之一、互聯網巨頭騰訊(0700.HK)的附屬公司,將持股從10%降到8%左右。2013年與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的螞蟻集團以及平安保險(2318.HK; 601318.SH)共同創立這家公司時,騰訊持有其15%的股份。此後,衆安2017年在香港上市發行新股之後,騰訊的持股被稀釋到了約10%。

就在不到半年前,螞蟻集團也減持了衆安的股份,從14%減至約10%。螞蟻集團今年初減持衆安股份時,投資者顯然把此舉解讀爲兩者關係的弱化,導致衆安股價大幅下挫,螞蟻集團因此還發布聲明,安撫投資者的緊張情緒。

這一次,衆安的股票沒有出現這樣的波動。或許是因爲投資者已經知道,該公司與三家母公司的關係變化,對其業務並沒有决定性的影響。頗能說明問題的是,雖然減少了對這三家公司在收入上的依賴,衆安去年的業績十分亮眼。

螞蟻和騰訊先後減持衆安的同時,中國政府越來越擔心大型科技公司變得過於强大。這種擔憂最初在2020年末顯現出來,當時,北京在最後時刻叫停了螞蟻集團在上海和香港規模高達340億美元(2,650億元)的IPO。

這一令人震驚的事件只是個開始。對大型科技公司更廣泛的打壓接踵而至,中紀委要求有關部門“著力”查處“資本無序擴張”等背後腐敗行爲。

在此背景下,騰訊跟螞蟻等其他中國科技巨頭一樣,一直面臨著剝離其龐大非核心資產的壓力。這個微信的所有者已經出售了在中國第二大電商京東(JD.US)的多數股份,並且削減了在東南亞最大互聯網公司Sea的所有權。

這種剝離讓投資者感到不安,他們可能會把這種關係弱化視作危險信號,因爲在他們看來,衆安這樣的小公司必然要依賴其龐大而極具影響力的大股東。

早年間,衆安通過阿里巴巴的C2C網絡購物平台淘寶網出售退貨險而聲名鵲起。按照合作協議,這家保險商一直依靠阿里巴巴的各種平台銷售其產品。同樣地,衆安還通過騰訊旗下的微衆互聯網銀行銷售各類產品,但規模遠遠小於與阿里巴巴的合作。此外,衆安還把保險賣給了兩家騰訊子公司的員工。

越來越獨立

但衆安也正變得越來越獨立,追求產品的多樣化,並開發自己的分銷渠道。衆安支付給包括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內的所有第三方平台合作夥伴的費用,佔淨保費的比例從 2020 年的 26.5% 降至去年的 23.5%。這幫助衆安去年首次實現了承保盈利,這意味著在扣除所有成本和理賠後,當年的保費收入還有剩餘。

衆安還與金融領域的重量級母公司——中國平安合作,提供資產管理服務。根據一項每兩年續簽一次的協議,衆安向中國平安付費,委託對方管理部分資產。

但與在保險銷售方面日益獨立的情况類似,衆安也一直在增强自身的投資能力,逐漸脫離中國平安。衆安去年的投資收益暴漲66%,而同時,根據兩家公司的合作協議,它支付給中國平安的資產管理費只有此類交易年度上限的40%不到,而2020 年的這個數字在68%左右。

承保利潤雖然不大,但良好的投資表現使得衆安去年的淨利潤增長了一倍多。

這家保險商還在探索保險之外的業務,並取得了一些成功。它旗下的衆安銀行(Za Bank)創辦於2019年,是香港首批純數字銀行之一,它正在快速成長,在這個人口不到800萬的城市擁有逾50萬客戶,不過它對衆安的收入貢獻目前還是相當有限。今年4月,衆安還收購了印尼的數字銀行Bank Aladin的股份。

所有這些都表明,衆安正在減少業務上對母公司的過度依賴。此外,已經得到證明的盈利增長能力表明,它可以在需要時從市場籌集資金,而不是從母公司尋求此類財務支持。

隨著中國經濟在嚴格的“清零”政策下蹣跚前行,今年的形勢恐怕會更具挑戰性。衆安將如何度過經濟低迷期,可能是對其自身獨立發展能力的真正考驗。

至少今年到目前爲止,衆安的表現似乎還不錯。根據該公司每月披露的信息,它在2022年前五個月收取的總保費仍較去年同期增長約8.5%。這一數字與去年的22%相比有所放緩,但這家數碼保險公司的情况可能好過其他許多公司。例如,中國平安第一季度的總保費實際上同比下降了。

但是,即使衆安今年能够賣出更多的保險,隨著各國央行的加息,全球各地股價暴跌,可能會對它的投資收入造成打擊,而這一塊板是其利潤的主要推動力。

此外,衆安需要不斷投資來改進技術和擴大規模,這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繼續拖累利潤。目前,它能否在盈利基礎上始終如一地承保其保單,仍無法確定。

儘管如此,根據雅虎財經彙編的分析機構的估計,衆安今年的淨利潤預計仍將出現增長。自2017年上市以來,該公司股價已下跌逾一半,原因是中國互聯網類股遭遇一系列壞消息,包括過去一年來自監管部門的嚴厲打擊。但衆安股票的市盈率仍有27倍左右,遠高於中國其他金融科技股的市盈率,比如樂信控股(LX.US)爲1.6倍,陸金所(LU.US)則爲6.4倍。

衆安早年因知名度高的母公司而迅速成名。但在成立近十年後,無論有沒有來自母公司的支持,它現在看起來都堅定地走上了獨立發展之路。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多點數智準備申請穩定幣牌照

零售軟件服務提供商多點數智有限公司(2586.HK)周四公告,公司正在籌備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並已通過公開市場HashKey Exchange購買比特幣,其資金來源爲本公司現有的現金儲備。 公司稱,已於今年2月與HashKey Group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公司將在HashKey Exchange開設交易帳戶,雙方將圍繞數字資產交易、Web3技術開發與應用、以及區塊鏈生態建設等重點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探索推出包括穩定幣支付在內的技術服務,並推動穩定幣在零售支付場景中的廣泛應用。 消息公布後,周四多點數智股價一度升近九成,收市報11.14港元,漲23%,成交額達18億港元(2.3億美元)。公司去年底以每股30.21港元上市,首日掛牌暴跌54%至13.8港元,之後股價持續下滑,最低見4.78港元,目前股價雖有回升,仍較上市價下跌63%,市值由上市首日最高的270億港元,跌至目前約100億港元。 多點數智主要為零售行業提供雲基礎數字零售SaaS平台服務,惟其客戶高度集中,近九成業務來自大股東張文中的物美集團系內公司。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YD supplier Cheng-Tech

比亞迪撐起九成收入 承泰科技能否靠毫米波雷達破局?

以性價比優勢切入L2級以下智駕市場的承泰科技,在比亞迪「智駕平權」的大旗下快速崛起 重點: 公司主營成本更低的毫米波雷達,較激光雷達更具性價比優勢 2024年公司收入約94%來自比亞迪    李世達 在汽車行業進入嚴重內捲與智駕平權的時代後,低價車款開始配備功能更齊全的輔助駕駛系統,令不少激光雷達廠商陷入成本與價格的掙扎之中。有著華為技術血脈、手握比亞迪(1211.HK; 002594.SZ)訂單的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選擇了一個較為不同的路徑——毫米波雷達。 與禾賽科技(HSAI.US)、速騰聚創(02498.HK)等瞄準L3-L4高階輔助駕駛市場的激光雷達企業不同,承泰科技選擇聚焦於L0至L2+輔助駕駛層級的毫米波雷達市場,技術難度相對較低但市場基礎更廣,並透過產品定制與算法整合,在細分賽道建立起自身優勢。 近日,承泰科技已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遞交18C特專科技上市申請,期望藉募資擴大產能與研發投資,國泰君安為其獨家保薦人。 毫米波雷達是一種利用毫米波頻段進行探測的感測技術,具備全天候、抗干擾強、成本低等特性。但相對的解析度與精度較低,難以精準判斷前方物體,使其在高階輔助駕駛系統中難以獨當一面,需搭配其他感測器補足。不過,相較於造價動輒數千元至上萬元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成本僅約數百元,且工藝並不複雜,成為推動大眾化車型普及輔助駕駛功能的技術核心。 成立於2016年的承泰科技,主要專注於77GHz車載毫米波雷達的研發與生產,產品涵蓋前向雷達、角雷達及中央計算雷達等。截至2025年6月,已推出七款核心雷達產品,覆蓋L0-L2+輔助駕駛等級。 申請文件引用灼識諮詢數據指出,公司2024年出貨量達94.5萬套,是中國最大車載前向毫米波雷達供應商,市佔率達9.3%,並在整體毫米波雷達市佔4.5%,名列全國第三 。 華為技術血脈 公司創始人背景亦頗具看點。董事長陳承文與聯合創始人周珂皆出身華為,前者為華為資深產品經理,後者亦曾任職於華為技術崗位。兩人將華為在射頻設計與嵌入式算法領域的工程經驗帶入新創公司,讓承泰在毫米波雷達的信號處理與硬體整合上建立了堅實基礎。 財務方面,公司2022至2024年收入分別為5,765萬元、1.57億元及3.48億元,三年間收入翻五倍,成長顯著。但營運仍處於虧損階段,過去三年累計虧損約1.97億元,去年虧損大幅收窄77%至2,176.8萬元,且實現經營溢利1,507萬元,同時毛利率亦逐年上升,自2022年的28.7%升至2024年的33.9%,反映出產品成本控制與議價能力正逐步提升。 然而,公司現金流狀況略顯吃緊,截至2024年底,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1,587萬元。若未來擴產或技術升級需求迫切,將需依賴更多融資以維持運營。 比亞迪貢獻94%收入 事實上,承泰科技的快速成長離不開與比亞迪的深度合作。自2022年成為比亞迪指定供應商後,公司毫米波雷達已搭載至比亞迪旗下超過20款車型。2024年,公司來自比亞迪的收入達3.26億元,佔公司總營收高達93.6%。 今年2月,比亞迪揮舞「智駕平權」大旗,喊出「高階智能駕駛不應是高價車的專利」,旗下大量10萬元以下車型搭載高階輔助駕駛功能,承泰的4D毫米波雷達正是關鍵零部件之一。但這種結構性依賴意味著,只要比亞迪採購策略微調或轉向其他供應商,對承泰帶來的打擊將極為劇烈。 其次,毫米波雷達的技術門檻相對低於激光雷達,缺乏足夠護城河。同樣深耕毫米波領域的還包括海康威視(002415.SZ)子公司森思泰克,該公司亦為比亞迪核心供應商,產品涵蓋角雷達、前向雷達及環視雷達,其在研發、產能與資金實力上皆優於承泰科技。 而像華域汽車、長光華芯等集團背景雄厚的企業也積極布局毫米波市場,使得承泰在競爭中並不具備明顯技術壟斷力。中長期而言,承泰能否真正破局,在激烈競爭中構建獨特優勢,仍待觀察。 去年5月,承泰科技完成C輪融資,投後估值為13.2億元,對比市值約145億元的禾賽科技、70億元的速騰聚創,規模自是小得多。速騰聚創上市以來股價累跌近三成,美股上市的禾賽科技也跌了17%。相比之下,主打中低階市場的承泰科技固然面向更廣泛的OEM客戶,但市場天花板與議價能力相對有限,仍需警惕未來成長曲線放緩的風險。若其未來能有效拓展新客戶與出口市場、強化研發技術差異化,仍有機會在智駕普及浪潮中佔得一席,但投資人恐怕更應將其視為「內捲型供應商」的代表,而非高科技獨角獸。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淘寶啟動500億元補貼計劃

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即時零售平台「淘寶閃購」周三宣布,啟動總額達500億元(69.76億美元)的補貼計劃,為期12個月,將直接補貼消費者與商家,藉此加速推動大消費平台建設與服務升級。 在商家端,淘寶閃購推出店舖補貼、商品補貼、配送補貼與免佣減佣等措施,保障利潤空間、促進訂單成長;在消費者端,則透過大額紅包、免單卡與官方補貼一口價商品等方式,強化購物吸引力。 淘寶閃購自5月上線以來成長迅速,官方指出目前日訂單已突破6,000萬單,並帶動全國店家訂單量月增逾100%。部分地區餐飲商家營業額較前一季翻倍成長,零售與花類商家亦明顯受惠,吸引大量新客。另外,數據顯示,中國整體即時零售市場日訂單亦從1億單成長至1.6億單,顯示競爭正持續升溫。 阿里巴巴港股周三逆市跌0.4%,報109.4元,美股則跌2.86%,報110.71美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首開即崩盤 撥康視雲午收勁跌30%

眼科醫藥公司撥康視雲有限公司(2592.HK)周四在港首日掛牌,開市股價即跌6%報9.5元,之後股價持續下跌,中午收市報7.04元,跌30%。 公司發售6,058.2萬股,每股定價10.1元,錄得超額認購78倍,國際配售並不足額,集資淨額5.22億元。 撥康視雲2022及2023年均未有收入,至2024年則錄得收入1,000萬美元,去年虧損9,913萬美元,按年收窄23%。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