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NCY.US
Luckin to enter U.S.

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店正加速進軍海外,而成立兩年的庫迪咖啡也不甘後化要進軍海外市場

重點:

  • 由於國內競爭依然激烈,需求疲軟,瑞幸咖啡在新加坡邁出海外擴張第一步後,計劃向美國和其他市場擴張
  • 在截至9月的三個月內,這家廉價咖啡連鎖店的季度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41%

  

肖林

「走出去」過去是,現在也依然是中國企業在尋求新的增長機會、擺脫國內激烈競爭時的口頭禪。但隨著中國企業在海外也越多地碰到國內對手,這情況中的後半部分,即為了逃避競爭而走出去,正迅速成為明日黃花。

先是智能手機生產商,然後是珍珠奶茶和電動汽車製造商。現在,中國兩家最具進取心的咖啡連鎖企業瑞幸咖啡(LKNCY.US)和庫迪咖啡準備在海外展開廝殺。庫迪咖啡是瑞幸咖啡的克隆版,由瑞幸咖啡最初的兩位創始人,在會計醜聞被掃出門後所創立。

庫迪在中國發起一場殘酷的價格戰,它的大部分咖啡每杯只賣9.9元,約合1.26美元,促使瑞幸咖啡也加入戰團,採同樣的價位。由此引發的咖啡大戰傷害的不僅是瑞幸咖啡,也傷害了中國的整個咖啡行業,包括全球巨頭星巴克(SBUX.US)。

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業績顯示,儘管在海外擴張的第一站新加坡(去年,瑞幸首家海外門店在新加坡開業)遭遇虧損,但它表示正在美國和其他市場探索機會。與此同時,公司還報告稱,得益於大舉開新店,收入增長強勁,而且在加入這場價格戰一年多後,利潤率趨於穩定。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郭謹一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國際市場充滿機遇,但也帶來了嚴峻挑戰。」《金融時報》報道稱,瑞幸最早可能會在明年開出美國首店,目標是紐約等有大量中國留學生和遊客的城市。咖啡售價在2美元或3美元,向星巴克和其他價格更高的連鎖店發起挑戰。據國內媒體報道,該公司還計劃進入香港,在那裡開兩家新店。

進軍美國市場對瑞幸來說,是某種程度上的回歸,因公司在2020年因涉及22億元銷售造假的醜聞而被納斯達克摘牌,並被罰款1.8億美元。

近五年後,瑞幸在新管理層的帶領下似變得更強大。它已超越星巴克,成為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店。但它仍然受到兩位聯合創始人陸正耀和錢治亞的困擾,他們在庫迪大力複製瑞幸的策略。

中國初創公司對價格戰並不陌生,自2010年代初以來,它們就利用這種燒錢的策略迅速擴張,打造出了滴滴和拼多多等科技巨頭。憑借低價而聲名鵲起的瑞幸,現在正從庫迪那裡品嘗自己做成的苦果。這個更年輕的競爭對手,在福州開出首家門店僅幾個月後,就於去年初開始了它的9.9元定價策略,迫使瑞幸加入戰場。

閃電式擴張

自那以來,庫迪以閃電般的速度開設新店,上月門店數量突破1萬家,並計劃到明年底再增加4萬家門店。據多家媒體報道,庫迪採取了讓瑞幸走到今天的那種激進策略,包括獎勵在後者附近開設門店的特許經營商。

激烈的價格戰正在擠壓瑞幸的盈利能力,尤其是同店銷售額,不過最新財報顯示價格戰的影響有所放緩。

瑞幸最近一個季度的收入總計102億元,截至9月的三個月里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41.4%。儘管這個增長讓人覺得很厲害,但仍落後於該公司同期門店擴張的速度——門店增長了61%,達到21,343家。

由於新店開張速度很快,瑞幸的運營費用也居高不下,佔總收入的84.7%。這些費用較去年同期增長38.2%,與收入增長大致持平。

價格戰和快速擴張的影響,在公司的同店銷售額中表現最為明顯,三季度同店銷售額下降13.1%。儘管這一數據看似不佳,但實際上比前兩個季度有所改善——前兩季度均出現了逾20%的跌幅。去年同期同店銷售額增長了19.9%。 

星巴克在中國的同店銷售額也受到影響,在截至9月的最近一個季度下降了14%。

一個積極的跡象是,瑞幸的門店利潤率在三季度顯示出企穩的跡象,經營利潤率甚至從去年同期的13.4%提高到三季度的15.3%。幫助公司在本季度實現淨收入13億元,高於去年同期的9.88億元。

瑞幸的股票仍在紐約場外交易,財報公佈後,它的股價連續兩天上漲,週五回吐了部分漲幅。儘管中國股市最近出現了一輪牛市,但瑞幸的股價仍較去年下跌了約25%。公司股票的市盈率為24倍,低於星巴克的30倍,但高於快餐運營商百勝中國(YUMC.US; 9987.HK)的22倍,後者也在大舉進軍咖啡領域。

瑞幸的海外擴張始於2023年3月,當時它在新加坡開設了兩家門店。據媒體報道,僅過了九個月,庫迪就出現了,開出了新加坡首店,一杯咖啡3.99新元,比瑞幸5新元的均價低20%。 

瑞幸表示,截至三季度末,該公司在新加坡開設了45家門店,今年前九個月在新加坡錄得約7,630萬元的虧損。

庫迪搶先進入美國市場,去年在夏威夷開設了第一家門店,今年初在洛杉磯開設了第二家門店,以2.99美元的價格售賣美式咖啡。

瑞幸預計短期不會從國際擴張中盈利,公司會遵循在中國市場採取的戰略,首先爭取顯著的規模。公司表示,鑒於在美國將面臨來自老牌企業的激烈競爭,將通過「審慎考慮和嚴格的執行計劃」來進軍當地市場。

董事長郭謹一表示:「需要耐心、時間和持續投入。」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字節跳動為獅騰提供AI設施

電商企業獅騰控股有限公司(Synagistics)(2562.HK)周二宣布,將使用字節跳動提供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開發為商戶提升效率的工具。 根據公告,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獅騰將與BytePlus合作,後者將提供Skylark大語言模型及數據分析工具,助獅騰開發為亞洲市場量身定制的下一代企業應用,雙方未披露合作財務條款。 週二下午交易時段,獅騰股價下跌5.3%。公司於去年9月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方式在香港上市,成為港交所2022年推出SPAC後,首家以此方式上市的企業。當前股價較SPAC上市首日收盤價累計上漲約7%。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螞蟻擬分拆海外業務赴港上市

財新引述消息人士報道,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金融科技公司螞蟻集團,計劃將其海外業務部門「螞蟻國際」在港交所上市。螞蟻目前正在就潛在上市事宜與監管機構進行溝通。 在新加坡註冊的螞蟻國際,業務規模約佔集團總收入的20%。該公司擁有四大核心產品線:跨境支付平台Alipay+、國際收單業務安通環球(Antom)、跨境匯款服務萬里匯(World First)以及創新支付解決方案Bettr,涵蓋消費者端支付、商戶端收單及企業間跨境結算等全方位金融科技服務。 螞蟻國際董事長由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兼任。 2020年,螞蟻原本計劃在上海與香港兩地同時進行總額達370億美元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但最終遭中國監管部門叫停,其後被迫重組並遭罰款近10億美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Janbon makes silver powder for solar cells

太陽能行業困境持續 建邦高科上不逢時

即便業內很多下游企業陷入虧損,這家太陽能電池材料生產商去年仍保持了盈利 重點: 建邦高科申請赴港上市,去年收入增長了42% 這家用於生產太陽能電池銀漿的銀粉供應商利潤微薄,在太陽能行業仍處於危機之中,公司可能也會陷入虧損 陽歌 香港IPO市場目前可能很火爆,各行各業的公司在經歷了三年的疲軟後紛紛開始融資。但太陽能公司卻明顯缺席了本輪熱潮,因這個曾經炙手可熱的行業,正在經歷供應嚴重過剩引發的痛苦回調。 儘管面臨如此巨大阻力,建邦高科有限公司仍申請赴香港上市,試圖憑借其領先的銀粉生產商的地位吸引投資者。銀粉可用於生產銀漿,而銀漿是所有太陽能電池的關鍵材料。即使在鼎盛時期,建邦高科看上去也有點懸,因為產品高度商品化,導致利潤率極低。在行業如此動蕩的時期,公司可能難以激起投資者的太大興趣。 雖然面臨諸多動蕩,建邦高科在過去三年仍保持盈利,至少以年為單位是如此。但上周五提交的上市文件並未按季度拆分數據,我們懷疑公司可能也和很多太陽能同行一樣,在去年底和2025年第一季度陷入了虧損。 領先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晶科能源(JKS.US;688223.SH),以及多晶硅的龍頭生產商大全能源(DQ.US;688303.SH),都印證這個行業的困境。兩家公司在不久前的報告稱,第一季度不僅淨利潤出現虧損,毛利潤也陷入虧損——這意味它們的產品售價低於成本。 晶科能源和大全能源的股價今年迄今已下跌逾30%,目前接近五年來的最低點,行業困境可見一斑。週一,花旗將晶科能源的股票評級從「買入」下調兩級至「賣出」,稱該行業的困境看不到盡頭,導致晶科能源的股價進一步下跌。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很難相信晶科能源和大全能源等下游企業不會向建邦高科這樣的上游供應商施壓,要求降價。 雪上加霜的是,近期銀價持續攀升,抬高建邦高科自己的生產成本,侵蝕公司利潤率。建邦高科披露,幾乎佔其全部生產成本的硝酸銀價格,已從2020年的每公斤3,100元,漲至去年的每公斤4,000元,預計還將持續上漲,到2029年達到每公斤5,400元。 利潤率下滑 建邦高科的優勢之一是歷史相對悠久,這幫助它佔據了中國光伏銀粉市場近10%的份額,成為國內最大的供應商。建邦高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10年,當時建邦膠體材料有限公司在山東濟南成立,專門生產彼時尚處於初期的新能源和先進材料。 該公司早在2012年就開始進行銀粉研發了。2014年,它建成了中國最早的銀粉生產線之一,但直到五年後的2019年才開始工業規模生產。2023年底,公司成為國內首批能夠生產新一代太陽能產品(如PERC、TOPCon、HJT和xBC電池)所需高級銀粉的公司之一。 隨著行業一派繁榮,建邦高科的業務也蓬勃發展。上市文件顯示,公司2023年收入增長58%,至27.8億元,去年又增長42%,達到39.5億元。正如前文所說,公司主要的材料成本硝酸銀去年佔收入的96.7%,略高於2023年的96.1%。 幸運的是,建邦高科不需要大量其他支出來運營業務,主要是因它的產品高度專業,客戶數量有限,競爭相對較少。過去三年,公司的銷售、營銷和研發支出相對穩定,不過去年行政成本幾乎翻了一番。 但即便翻了一番,行政成本規模也相當小,去年僅相當於收入的0.4%。能印證這一點的是,公司去年底的員工總數僅為93人,與上年持平,相比於2022年的84人沒有增長多少。 硝酸銀成本高昂,導致公司毛利率相當低,去年僅為3.4%,低於2023年的3.9%。過去三年,該公司每年都保持盈利,儘管利潤規模微乎其微,去年僅為7,900萬元。或許唯一比盈利規模更小的是建邦高科的現金,截至2024年底,其持有的現金總額僅為2,940萬元,但這其實已經是前一年1,080萬元的近兩倍了。 說建邦高科是在冒險太過輕描淡寫了,在行業持續承壓的背景下,IPO籌集到的資金或許能為其帶來一些急需的喘息空間。但我們還是認為,投資者不會對一家受困於行業重大變革的公司有太大的興趣。 建邦高科的全球競爭對手之一同和控股(5714.T),目前的市盈率僅為10倍。建邦高科最大的客戶之一聚和材料(688503.SH)的市盈率略高一些,為18倍。若估值介於兩者之間,按去年的利潤計算,建邦高科的估值將在1.5億美元左右。 這意味公司可通過上市籌集約3,000萬美元,這將為其提供部分急需的現金。說實話,我們認為投資者不會對這種上市太感興趣,不過它可能會吸引一些著眼於長遠的買家,他們不在意當前的低迷,看中的是這個行業未來重現光芒的一天。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美的上月斥5.5億回購A股

家電品牌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二公布,集團截至4月底止,已斥資近5.54億元人民幣(下同)回購774萬股A股,佔公司目前總股本的0.1%,每股成交價由69.5元至75.02元。 美的於今年4月9日公布回購A股方案,回購金額介乎15億元至30億元,每股回購價不超過100元,實施期限為一年。集團表示,回購是用於股權激勵計劃及員工持股計劃。 美的周二港開市跌2.5%報73港元,公司過去半年股價基本持平。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