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網上旅行社的收入在第三季度增長了5.6%,同時平均每月付費用戶大增至歷史新高

疫情形勢於2022年8月下旬再度向下,干擾了中國旅遊業7至8月時的反彈節奏。面對具挑戰性的經營環境,同程旅行(0780.HK)作爲中國在線旅遊行業的創新者和市場領導者,在2022年第三季度繼續保持穩健的用戶增長,同時在住宿及汽車票業務強勁增長帶動下,收入亦上升5.6%。

2022年第三季度業績摘要

財務:

  • 收入同比增加5.6%至20.48億元
  • 經調整EBITDA為4.62億元
  • 經調整溢利淨額為2.52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率為12.3%

營運:

  • 住宿預訂服務收入同比增加26.9%至8.19億元,佔總收入約40%
  • 於下沉市場的酒店間夜銷售錄得10%的同比增長
  • 汽車票銷量增長超過100%

獲客:

  • 平均月活躍用戶及平均月付費用戶數量分別同比增加1.7%和9.5%,至2.82億人及3,680萬人,均達到歷史高位
  • 年付費用戶數目由去年同期之1.96億人增至2.01億人

面對中國旅遊業於2022年第三季度大幅波動,同程旅行迅速應對市場變化,透過調整業務策略、控制成本和優化效率,保持業務韌性,並繼續實現可觀的用戶數量增長,特別是在下沉城市方面,為疫情穩定後的可持續增長做好鋪墊。

平均月付費用戶達3,680萬  同比上升9.5%

2022年第三季度,同程旅行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目同比上升1.7%至2.82億人;而平均月付費用戶數目則同比增加9.5%至3,680萬人;年付費用戶數目同比增加2.2%至2.01億人,付費比率上升至13.1%

深入滲透下沉城市

同程旅行利用其多元化的流量渠道、產品的創新能力及靈活的運營策略,重點佈局中國下沉市場。在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透過與城鄉汽車運營商的戰略合作,進一步滲透下沉市場。同時,公司亦進一步探索移動場景並在多個城市利用地鐵及同城汽車等公共交通,繼續擴展其他獲客渠道。於2022年9月30日,居住在中國非一線城市的註冊用戶約佔註冊用戶總數的86.7%。

本地短途遊推動業務增長

疫情下,國內本地周邊短途遊漸受歡迎,城郊民宿需求上升,帶動同程旅行住宿業務增長,其收入持續上升,至2022年第三季度佔總收入40%。為把握市場機遇,同程旅行繼續豐富與本地遊適配的產品種類。公司亦針對公共交通業務推出獨立微信小程序,在全國80多個城市提供日常出行及本地旅遊服務。在疫情影響下,預期本地周邊短途旅遊業務繼續成為公司業務的主要增長動力。

推動行業數字化發展

同程旅行擴大與西部機場集團旗下的四個機場的戰略合作。通過在全國部署汽車票務系統及智能票務設備,為汽車票務行業的數字化作出貢獻。此外,同程旅行進一步開發酒店用SaaS解決方案,不僅可協助更多下沉市場的單體及中小型連鎖酒店,亦惠及非標住宿,從而幫助酒店業界加強其運營效率。

ESG評級獲上调至AA 達酒旅業界最高級別

隨著良好的ESG表現逐漸成爲負責任投資的重要指標,同程旅行加大ESG方面的投入。於MSCI於2022年9月提升了同程旅行的ESG評級至「AA」級別,此乃全球酒店及旅遊業參與者最高的評級,反映公司在企業管治及勞工管理方面的努力獲得認同。

雖然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對旅遊業帶來短期干擾,但同程旅行對中國旅遊業的未來仍然充滿信心。憑藉公司對用戶體驗的深入瞭解,加上其良好的科技開發和應用能力,同程旅行正革新消費者對旅游的期望,使得整个旅遊過程更便捷、更個性化及更愉快。展望未來,公司將繼續利用創新能力提升產品及服務,從線上旅遊平台轉型為智慧出行管家。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寧德時代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

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750.SZ)通過香港交易所上市聆訊,將成為港交所近年來規模最大的新股發行項目之一。 寧德時代於周二向港交所網站上傳了更新版上市文件,包括其2025年第一季度最新財務數據。數據顯示,公司當季營收同比增長6.2%至84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798億元實現增長;季度利潤同比增長31.9%至14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13億元顯著提升。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並透過赴港二次上市,吸引全球投資者。據市場估算,其集資額可能在50億美元至77億美元間。若實際集資額接近區間上限,將超越快手(1024.HK)2021年62億美元的上市規模,成為香港股市近年最大規模的新股發行項目。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博雷頓首日上市股價急升5成

內地電機製造商博雷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33.HK)於周三在港掛牌,開市報29元,較招股定價每股18元高61%,中午收市報26.85元,升49%。 博雷頓發行1,300萬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九成國際配售,集資總額2.34億元。公開發售錄得超額198倍,國際配售則未能足額。 是次集資所得,約40%用於投資技術及開發新產品與服務,40%用於建立工廠及採購機器,10%用於擴大銷售服務網絡,餘下作一般營運開支。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優步聯手多家中國公司 加速全球自駕布局

網約車平台優步(UBER.US)近日積極擴大其在自駕出租車領域的布局,繼宣布與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夢騰智駕(Momenta)合作,將於歐洲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後,又陸續宣布與另外兩家中國自駕技術公司小馬智行(PONY.US)及文遠知行(WRD.US)分別展開類似合作。 優步公布,將於今年稍後在中東主要市場與小馬智行合作部署自駕出租車,並逐步拓展至更多國際市場。首階段車輛將配備安全操作員,未來將過渡至完全自主商業運行。 與此同時,優步也宣布擴大與文遠知行的合作。雙方計劃於未來五年內,在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擴展自駕出租車服務。雙方早前已於阿布札比展開合作,並將進一步進軍歐洲、中東等市場。 上周,優步亦宣布與 自駕技術公司May Mobility、汽車製造商大眾(VOW.DE)簽署協議,分別在美國德州阿靈頓與洛杉磯推出自駕出租車服務。而去年,優步也擴大了與Alphabet(GOOG.US)旗下Waymo的合作。 這些行動顯示Uber正加快整合自駕技術資源,積極搶攻與Lyft(LYFT.US)及特斯拉(TSLA.US)等競爭對手在新興自駕市場的主導地位。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stant Retail trigger second takeout war

即時零售如何引發「第二次外賣大戰」?

中國外賣大戰第二回合開打,這次爭奪的不只是你的午餐,而是整個即時零售市場    李世達 當「買菜5分鐘、送貨30分鐘」成為現實,中國電商已不再是那個只靠比價與打折吸客的世界——從美團(3690.HK)、京東(JD.US; 9618.HK)的補貼大戰,到阿里(BABA.US; 9988.HK)推出的「閃購」服務,人們發現,這不只是另一場外賣大戰,而是一個新興零售市場——即時零售(Instant Retail)的爭奪戰。 即時零售泛指在一小時至數小時內完成下單、配送、收貨的零售模式,結合傳統電商比價和商品選擇的優勢,以及線下零售的即時可得性,對接「急需」與「便利」的需求。 簡單來說,就像是電商平台物流與外賣配送網絡的結合,是一種即時配送體系的新業態。消費者可以像點一碗炸醬麵一樣,在網上下單買一隻iPhone,半小時後送到家門口。如果買什麼都能這麼方便,誰還會選擇等個幾天? 事實上,即時零售的概念早已存在,但一直到最近幾年才真正引起廣泛關注。美團在2018年推出「閃購」;京東更早於2015年就推出「京東到家」;至於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則於2022年推出「淘寶小時達」。 2023年,美團開始積極推動「萬物到家」戰略,在生鮮、藥品、日用品等品類上深耕本地零售,並以強補貼、大量接入商超便利店建立「前置倉」網絡,迅速擴張即時零售規模,今年4月推出「美團閃購」品牌,正式迎戰即時零售大戰。 京東則以其倉儲與供應鏈優勢切入,將「京東到家」、「京東小時達」整合成「京東秒送」,在家電、3C、日用品上推即時履約服務。今年初大手筆推出補貼戰,明確與美團競爭「30分鐘送達」體驗,更推出超時20分鐘免單的殺手鐧。 至於阿里巴巴,也被迫在4月底將「淘寶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整合了旗下餓了麼、高鑫零售、盒馬等內部資源,加入即時零售戰場。 美團本地商業板塊CEO王莆中指出,近幾年即時零售發展如火如荼,美團每日非餐訂單已突破1,800萬單,「讓某些公司如芒在背」。他稱,「即時零售的發展大勢擋不住,將把那些大而無當的倉配體系掃進歷史垃圾堆」。 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報告,2023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達6,500億元(893.5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突破兩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8%,遠超同期網絡零售的11%。 即時零售意味著消費習慣的改變。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IQ報告則指出,72%的即時零售用戶在35歲以下,即時消費成為「95後」的日常。這意味著這些用戶更重視「時效」與「體驗」,而非價格,節省時間、即時可得,開始成為消費決策的關鍵因素。 即時零售也意味著更深刻的物流變革。即時零售更依賴前置倉與就近商戶供應,大幅提升履約效率,打破過去「中心倉—幹線—末端」傳統電商模式;同時,更多本地小店也將再度融入平台經濟,如社區便利店、生鮮商超、各式零售店,都將受益。對平台來說,長期比拼的是倉儲布局、商家整合、數據調度能力。 即時零售不只是配送速度的提升,更是整個電商模式由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本地化轉型的表現,背後依賴的是高度密集的城市布局、完善的本地物流基礎設施,以及用戶對App購物的高度依賴。它改變了消費者的期待,也倒逼平台從「賣場邏輯」走向「需求場景邏輯」,重塑供應鏈與履約能力。這場從外賣延伸出的零售革命,正在重新定義中國電商的未來版圖。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