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6.HK
Shengjing Bank is a lender

這家地方金融機構正承受前控股股東恒大集團的危機餘波,地方政府擬將其私有化

重點:

  • 瀋陽市政府的投資公司擬將私有化盛京銀行的收購報價提高約20%
  • 這家銀行長期承受中國經濟疲軟與前控股股東恒大集團崩盤的雙重打擊

 

梁武仁

為維護金融體系的信心,中國當局維持銀行業穩定的舉措正付出高昂代價。

上周五,總部位於東北瀋陽市的盛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66.HK)宣布,政府支持的控股股東瀋陽盛京金控投資已將私有化報價提高,擬將盛京銀行從港交所退市。

目前,瀋陽盛京金控提價至每股1.6港元和1.45元人民幣,以收購H股和境內股。銀行大股東瀋陽市國資委掌控當地多家最大國企,本次報價較8月26日初始方案溢價逾20%,並明確表示不再提價。

「要約人將不會再增加最終要約價,且不保留如此行事的權利」,該行聲明,「股東及潛在投資者務須注意,在作出本聲明後,要約人將不上調最終H股要約價及最終內資股要約價。」

最新報價較8月私有化方案提出前的股價高逾40%,總金額達到2024年淨利潤的逾20倍。瀋陽盛京金控已實際持有盛京銀行約37%股權,現願斥資逾10億美元實現全資控股。

若交易完成,盛京銀行將轉為國有獨資運營,繼續要扭轉前大股東恒大集團衰敗的經營頹勢。2022年,瀋陽市政府的接管,實為對這家區域性銀行的紓困,最新私有化方案的昂貴代價顯示,在維護龐大金融體系穩定方面,政府不願冒險。決策層顯然要防範銀行業「害群之馬」引發多米諾效應,波及散戶及機構投資者。

過去幾年,盛京銀行效益滑坡致淨利潤大幅萎縮,股價同步跳水。即便私有化要約觸發大漲,市值較2014年上市時仍低近80%。地方當局顯然認為,脫離公眾投資者審視,實施全盤掌控更利於該行發展。

這家區域性銀行因恒大集團關聯交易引發關注,恒大2016年入股盛京銀行時,正值中國樓市繁榮期,至2019年持股比例達36%。合作之初就存隱患,外界擔憂該行可能放寬授信標準,市場質疑其忽視信貸風險,對恒大實施差別化借貸政策。

隱患最終爆發,作為恒大主要融資方,盛京銀行遭流動性危機反噬。2022年末,恒大子公司拖欠該行數十億美元債務,致後者啓動司法追償。此前數月,恒大通過拍賣將剩餘股權售予瀋陽國資,完成2021年啓動的減持計劃,後者是其債務重組籌資舉措之一。

舉步維艱

無論是否涉及恒大風波,盛京銀行生存本就艱難。如諸多同業般,該行深受2020年代初拖垮恒大的地產寒冬衝擊。房企是盛京銀行等區域性銀行的核心借貸群體,2020年該行貸款損失激增,吞噬近三分之二營業利潤,不良貸款率從2019年不足2%升至逾3%。

2023年,盛京銀行再獲政府援手,以非傳統的方式重整受創資產負債表,向遼寧省政府旗下資產管理公司(AMC)出售約240億美元不良債權及投資。中國政府成立AMC來接管並管理銀行的不良貸款(NPL),這種交易並不罕見。

不過,遼寧的AMC為籌資向盛京銀行發行債券,形成國資機構「借該行資金購其壞賬」的財務騰挪。此舉賬面化解不良貸款,卻使該行持有債券資產。無論如何,資產處置後,盛京銀行表面指標好轉,助力中國銀行體系穩定。

操作後不良率雖降,但受國內經濟疲軟拖累,該行營收盈利仍難提振,去年淨利息收入下滑逾20%,淨利潤跌15%至6.21億元(約8,700萬美元),不足鼎盛期的零頭。

周二,收盤價1.55港元較最新收購價1.60港元小幅折價3%,對應23倍市盈率遠高於同業普遍不足5倍的水平。

鑒於收購價無上浮空間且財務表現黯淡,盛京銀行估值上行空間受限。短期中國銀行業難現好轉,現時接受私有化或是明智選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From making billions in annual profits to persistent losses: Can Sun Art Retail turn the tide?

從年賺百億到年年虧損 高鑫能否打贏這場翻身戰?

大潤發母企高鑫零售近年業積極不穩定,三年兩虧,即使由私募王者入主,暫仍未見龧光 重點: 公司預警上半財年業績虧損達1.4億元 現正進行一系列架構及人事整改   劉智恒 「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高鑫零售有限公司(6068.HK)前主席黃明端幾年前的一句說話,道出大賣場今天的辛酸。 在電商網購盛行下,昔日大賣場的經營模式顯得不合時宜,老態畢現;去年底行業老大哥家樂福在中國內地只餘下4家門店,另一巨頭沃爾瑪,光在去年於內地關閉超過20家門店,早將一顆心投向山姆式的倉儲會員店。 不敵時代巨輪 在商超行業出現結構性改變,加上自身公司的衰敗,令大潤發這家曾經的超市之王,年賺數十億的龍頭企業變得一蹶不振。其母企高鑫零售剛向市場發布中期盈警,預告截至今年9月底止,料虧損1.4億元,去年則有盈利2.06億元。 公司解釋,虧損主要因市場競爭加劇及消費疲弱影響,拖累商品平均售價下降;至於「中秋國慶」雙節合一,亦影響消費額。另外,受一次性影響,包括商店街調整過程令收入下降、為華中大區組織優化的開支,以及期內利息收入減少。 要知道高鑫的高光時刻,每年收入超逾千億元,2017年時盈利一度高達30億元。之後在網購日盛的環境下,高鑫業務逐漸被碾壓,業績日走下坡,2022年更出現虧損7.3億元、2023年雖扭虧為盈,亦只僅賺7,800萬元,到2024年虧損更高達16億元。 2025財年能扭虧為盈賺3.86億元,全賴大手關店及大幅削減成本而來,期內關閉了八家大潤發大賣場及一家中型超市。即是說,要通過降本才稍稍止住虧損,並非生意有明顯改善。 私募教父接盤 阿里巴巴先後於2017年及2020年購入高鑫股份,最終取得逾七成股權,累計投入502億港元。原以為有了阿里這個大靠山,能帶領高鑫渡過商超生態轉變的困境,豈料市場逆轉,縱擁有龐大財力及高科技的阿里亦鎩羽而回,最終由德弘資本(DCP Capital)以131.4億港元接盤,此役令阿里虧損371億港元。 德弘資本有何能耐,難道連阿里也搞不好的熨手山芋,他也能力挽狂瀾於既倒? 德弘創立於2017年,創辦人之一的是內地藝人劉好的丈夫劉海峰,在業內有 中國 「PE教父」的美譽,曾在KKR及摩根士丹利任高職,過去投資的中國巨企包括有海爾、中國平安、蒙牛、南孚電池、恒安集團及百麗國際等,戰績彪炳;這次接手連阿里也虧大本的高鑫,實在是投資生涯一場大挑戰。 轉變模式大關分店 德弘接手高鑫後,即時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在「節流」上,首先是將五大營運區重構為四大區;然後來一場關店大行動,將虧損不斷的分店壯士斷臂,以達致停損目的。 然後將管理層及員工進行重整,即使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也要辭去董事會主席,多位高管也相繼離去。德弘更啟動反貪腐行動,今年9月時,大潤發營運長管明武被公安帶走,公司表示因涉嫌職務犯罪,案件正在調查階段。 「開源」方面,在大事關閉大賣場及減省人手的時候,將資源調往中型超市的大潤發Super與M會員店。2025財年公司新開4家大潤發Super新開4家,主要針對社區需求,集中售賣5,000至8,000款商品,門店面積在1,500至3,000平方米,部份設有食堂或兒童樂園,深度融合了消費場景。 至於M會員店,模式一如山姆,以倉儲會員模式運營,減少貨品種類及採高周轉方式,並以高性價比或自家商品作招徠。2025財年,高鑫零售共開設4家M會員店。 暫時看,德弘對高鑫的整頓及發展方向似走對路,將虧損分店關閉,可減省開支,從而集中資源拓展大潤發Super及M會員店,而倉儲會員式經營是現時市場所需,高鑫這個後發者有機在市場搶佔一席位。 然而山姆與好市多兩家龍頭已早著先鞭,在內地門店布局、知名度及貨品供應鏈上,遠較高鑫完善及理想,後者要轉型追趕,不但要克服眾多問題,更要投入相當資金,且不是一時三刻可一蹴而就。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简讯:停牌中的陸金所 首席風險官辭任

線上信貸平台陸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 6623.HK)周五宣布,Youn Jeong Lim 因「個人工作安排」辭任首席風險官職務;自10月24日起,該職位由程建波接任。程建波今年4月加入陸金所前,其職業履歷涵蓋京東、平安銀行及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集團。 公告發布後,陆金所上周五在美股市场上涨2.8%,年内累计涨幅达38%。其港股自今年1月因与前审计机构存在分歧而暂停交易至今。 公司7月披露已聘任安永為新審計機構,邁出重啓財報披露的關鍵一步。自去年第三季度以來,陸金所尚未發布正式季報;但今年7月業務更新公告中透露,截至6月底未償還貸款總餘額為1,93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7.8%。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創維旗下創維數字首三季淨利按年減64%

電子產品製造商創維集團有限公司(0751.HK)周日公布,公司非全資附屬公司創維數字股份有限公司(000810.SZ)前三季度收入64.56億元(9.06億美元),同比下降2.45%,淨利潤8,585.9萬元,同比下降63.69%。 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投入達3.39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10%;由於戰略備料及客戶提前備貨,期末存貨增至21.19億元,較年初上升39.4%;經營活動現金流轉為淨流出8,362.8萬元,去年同期為淨流入4.53億元。 創維數字是一家提供智慧系統解決方案企業,其主要業務包括智能終端、寬帶設備和專業顯示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並已將業務擴展至智慧家居、智慧城市和車聯網等領域。 創維集團股價周一高開但隨後轉跌,至中午休市報4.14港元,跌1.43%,該股過去六個月累升約31.4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any makes construction equipment

資本市場對三一重工的迷思 是科技新貴還是老牌巨頭?

這家重型工程機械製造商的首次公開募股,或成香港今年第三大IPO,募資額約15億美元 重點: 三一重工期海外銷售額已超過總營收半數,公司期望快速全球化能打動投資者 這家工程機械製造商在港交所的命運,或取決於投資者將其視為高科技成長股還是傳統企業   陽歌 科技新貴還是老牌傳統產業巨頭?這個關鍵問題正縈繞著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6031.HK;600031.SH)。作為中國領先的重型工程機械製造商,公司擬於周二登陸港交所,上市規模有望躋身今年香港第三。 上周五,三一重工宣布以每股20.30至21.30港元價格發行約5.8億股,是次上市預計募資約120億港元(約合15.4億美元),將是香港近年最火爆IPO市場中規模第三大的募資,僅次於5月募資45億美元的電動電池巨頭寧德時代(3750.HK;300750.SZ),以及上月募資32億美元的紫金黃金國際(2259.HK)。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香港募資超10億美元的六宗IPO中,除紫金黃金國際外,均屬「A+H」兩地上市,這些企業在深圳或上海上市後,為提升國際影響力再度赴港上市。三一重工完全符合這定位,其港股招股書中大篇幅宣傳國際化戰略。後文將詳述這一點。 不過,首先需聚焦估值問題,此類兩地上市公司近期呈現有趣轉變:簡言之,與A股估值相比,香港投資者對科技與傳統經濟公司的估值迥異,前者隨時出現溢價,後者估值只屬一般。 寧德時代是前者的典型代表,其港股市盈率達36倍,顯著高於深市27倍的估值水平。另一端則是典型傳統經濟的海天味業,這家中國醬油龍頭港股市盈率僅24倍,遠低於滬市的32倍。 這意味三一重工港股估值的核心問題在於,本土投資者將其定位為科技企業抑或傳統經濟。公司近期業績表現中規中矩,今年上半年營收從去年同期的391億元增至448億元人民幣(約合63億美元),增幅約15%。與此同時,公司正加速將AI與無線通信等技術元素融入重型工程機械,提升設備自動化水平。 2003年,三一重工登陸滬市,當前A股市盈率約25倍,高於中聯重科、徐工機械等國內同業,但略低於美股巨頭卡特彼勒(CAT.US)的27倍。 需注意,三一重工港股定價區間對應市盈率達27倍,與其A股估值基本持平且略高。因此,該股上市後走勢,將取決於投資者對企業屬性的判斷。基於其國際化擴張及前述科技元素,我們預計其或獲接近科技股的估值水平,但可能難及寧德時代的溢價高度。 國際增長故事 擱置估值討論後,我們將聚焦三一重工的企業發展脈絡,尤其是招股書重點凸顯的國際化擴張。現階段,其國際業務增速總體遠超國內銷售,但今年上半年中國區業績異軍突起,公司歸因於本土市場復蘇。 創立於1994年的三一重工,曾多年受惠於中國基建地產熱潮,當時全國住宅、商場、寫字樓及道路建設如火如荼。但疫情衝擊疊加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重挫其國內業務。更重要的是,國內業務毛利率顯著低於海外市場,這也成為中資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從而提升盈利能力的主因。 三一重工稱,早在2002年便開啓設備出口,產品現已覆蓋超過150個國家。2010年,公司首個海外生產基地在印度投產。此後,相繼在美國、德國、印尼設立大型生產基地。目前,公司坐擁16個國際製造基地,與其在華運營的30個基地規模幾近平分秋色。 龐大的海外需求疊加本土市場疲軟,推動國際銷售額佔比突破公司總營收五成。今年前四個月,海外銷售貢獻率達57.4%,中國區佔比42.6%。 如前所述,公司海外銷售毛利率遠超國內,今年上半年分別達31.2%和22.1%,推動上半年整體毛利率升至27.6%。該指標自2022年的22.6%持續攀升,印證製造效率提升。 三一重工盈利能力同樣表現不俗,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45%至52.9億元人民幣。其資產負債率亦穩步下降,截至今年4月已從2022年的58.4%降至50.6%,呈現健康態勢。 歸根結底,三一重工堪稱運營良好的企業,具備值得稱道的全球故事。公司計劃將上市約三分之二募集資金,用於拓展全球銷售及製造網絡,將進一步降低對國內市場的依賴。眼下核心問題,在於國際投資者究竟會將其視為高增長科技企業,還是又一家傳統經濟的代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