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8.HK
Hygeia paid 1.66 billion yuan for all the shares in Chang’an Hospital, which has a track record of profitability.

這家中國最大的民營腫瘤醫院集團,宣布收購一家已營運20多年的三甲綜合醫院

重點:

  • 海吉亞醫療以總代價16.6億元,購入已確認盈利能力的長安醫院100%股權
  •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該公司收購目標的品質明顯上升,商譽也在快速膨脹

 

莫莉

在三年新冠疫情期間,由於就診人次減少及頻頻封控影響經營,據報中國已有超過2,000家民營醫院破產倒閉。民營醫院賽道曾經吸引了風投資金、地產、保險等跨界玩家大舉進入,如今只剩下醫療集團一枝獨秀。上週二晚間,中國最大的民營腫瘤醫院集團海吉亞醫療控股有限公司(6078.HK)宣佈,以總代價16.6億元購入長安醫院100%股權,這也是海吉亞收購的第9家醫院。

長安醫院是一家營運20多年的三級甲等(三甲)綜合醫院,三甲是中國內地醫院「三級六等」等級劃分中的最高等級。該院的腫瘤學科優勢突出,腫瘤科室是全院收入貢獻最大的科室,而海吉亞是以腫瘤放射治療業務為核心的醫療集團。海吉亞表示,這次收購與公司發展戰略高度契合,收購完成後,將繼續強化長安醫院的腫瘤學科特色建設。長安醫院

長安醫院位於中國西北部的最大中心城市西安的主城區,該市人口密集,常住人口已達到1,300萬人,醫療需求旺盛。長安醫院擁有一支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醫療團隊,優勢學科包括腫瘤科、心臓內科、腎內科、婦科及骨科等,去年獲評艾力彼社會辦醫單體醫院100強第13名,過去三年平均年就診人次(包括住院人次及門診人次)為63萬人。過去兩年分別實現收入 7.32億元 和 6.92 億元,稅後淨利潤約1億元和9,340萬元。

收購消息公佈後,海吉亞連續兩個交易日上漲,累計漲幅超過5%,顯示投資者看好這項投資。多間投行亦給出「買入」評級,美銀證券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海吉亞今年已完成兩宗併購交易,反映其強勁的擴張能力。天風證券則認為,這項收購填補了海吉亞在中國西北地區的空白,有望擴大公司在當地的品牌影響力。另外,由於本次收購可望於今年9月到10 月併入財務報表,美銀證券預計,海吉亞今明兩年的收入將分別上升2%和16%。

這次已經是海吉亞今年以來的第二次出手收購,短短兩個多月前,該公司曾宣布收購宜興海吉亞醫院,以2.68億元拿下89.2%股權。宜興海吉亞醫院是一家二級甲等綜合醫院,2021年及2022年的就診人次,分別約為25.5萬人和27.4萬人,現有註冊床位369張。該醫院地處長三角地帶,位於中國十大強縣之一的江蘇宜興,地區經濟發達。海吉亞表示,將會適時啟動宜興海吉亞醫院二期項目建設,將其可開放床位增加至800張以上,提升收治能力和業務規模,以便未來升級成為三級醫院。

宜興海吉亞醫院2021至2022年分別實現1.81億元和1.74億元收入,2021年淨虧損300萬元,但2022年轉虧為盈,錄得478萬元淨利潤。以海吉亞的收購價格計算,該醫院估值約3億元,對應2022年的市銷率約1.7倍。相比之下,最新收購的長安醫院的估值更高,去年市銷率約為2.4倍,或與其較高醫院等級、以及位處大城市西安有關。

海吉亞是中國最大的腫瘤醫療集團,截至去年底,該公司管理或經營了12家以腫瘤科為核心的醫院,遍佈中國 7 個省的 9 個城市,並為24家第三方醫院提供放射治療服務。目前,海吉亞有四間自建醫院已經營運,分佈在中國東北及西南地區,均為一二級醫院。

疫情後兩度出手

海吉亞以往收購的6家醫院,大多分佈在三四線城市,但回顧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該公司收購目標的品質明顯上升,在2021年不僅將位於長三角核心地區的蘇州永鼎醫院收入麾下,去年5月還首次併購了一間三甲醫院賀州廣濟醫院,進入2023年更是連環出手,拿下兩間已經實現盈利、優勢明顯的民營醫院。

隨著優質收購目標併表,海吉亞近年的業績也快速增長。2020年上市之初,其年度營收約14億元,而2021年至2022年的營收,已大幅提升至23.2億元和32億元,三年的淨利潤則分別為1.7億元、4.4億元和4.8億元。

近三年的大舉擴張,也讓海吉亞的商譽快速膨脹。在上市之前的2017年至2019年,公司商譽價值均為3億元左右,但到了2021年底,由於蘇州永鼎醫院和賀州廣濟醫院收購項目,商譽結餘增至22.35億元,到2022年底,其商譽仍維持在同樣水平。一但併購目標的業績下滑或未達到預期,就很可能需要對商譽計提減值,或影響未來盈利水平,投資者需關注相關風險。

海吉亞近期的股價保持在50港元左右,從去年初的低谷約16港元已明顯回升,但是相對於2021年6月的最高點110港元,仍是幾近「腰斬」。其市盈率約為60倍,若與同業比較估值,專科醫院賽道中最受熱捧的愛爾眼科(300015.SZ)市盈率約為68倍,顯示海吉亞的估值略為落後。不過,海吉亞營運的醫院網路不斷擴大,隨着經營能力提升,投資者可觀察其估值會否獲得修補。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丘鈦科技料上半年盈利增長150%

手機鏡頭製造商丘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478.HK)周四公布,預期於截至6月底止上半年綜合溢利,較2024年同期的1.15億元(1,600萬美元)增長約150%至180%。 該公司稱,預期綜合溢利明顯增長,主要由於期內應用於智能手機的攝像頭模組之規格繼續提升,令集團中高端產品的銷售比重繼續提升,並進一步改善毛利率。此外,集團指紋識別模組產品的銷售數量較同期增長約59.7%,銷售數量和產品結構的雙重改善令得指紋識別模組產品的銷售收入明顯增長,毛利率有所改善;以及一家聯營公司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業績有所改善。 今年6月,丘鈦科技攝像頭模組銷量達3,434.8萬套,按年增長4.1%,指紋識別模組銷量1,390萬套,按年增長7.3%。 公司股價周五高開4.22%,至中午休市報10.68港元,升2.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代幣化點石成金 德林股價一度狂飈

從事金融服務的德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1709.HK)周四公布集團資產代幣化的進展,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可完成合作框架與資產評估,並將向監管機構遞交申請,到明年第二季度起,平台可正式上線並開始長期監控。 集團上月公布,把持有的資產進行代幣化,涉及金額最高5億港元,首批的資產包括位於中環的德林大廈若干權益,以及三項由集團管理的基金資產。 德林表示,將資產代幣化後,將以分派方式贈予合資格股東、德林證券(香港)的合規用戶,以及「突觸科技」平台的認證用戶。透過實物分派,讓參與者能夠直接持有鏈上資產,享有更高的透明度與流動性,並參與新一代的數字金融生態。 德林股價開市升4.2%報4.18港元,過去一個月公司股價上升達4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aier-India

業績急升卻出售近半股權 海爾印度的資本博弈

在印度的收入快速增長之際,海爾仍決定出售近半數股權,以換取更多本地化發展空間 重點: 去年海爾印度收入超10億美元,按年增長超30% 海爾印度擬釋出2%股份予員工,並計劃於未來兩年啟動IPO    李世達 在全球家電巨頭中,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6690.HK; 600690.SH)是少數能在新興市場取得本地化成功的中國品牌。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家中國製造「出海標杆」企業,在其印度子公司年收入突破10億美元、南亞市場持續高速成長之際,卻傳出擬出售近半股權予印度本地企業,這一操作再次凸顯了中國資本在海外發展面對的困境。 據《商業旗幟報》、路透社等媒體報道,印度巴帝電信(BRTI.NS)創始人蘇尼爾·米塔爾(Sunil Mittal)的家族辦公室,正聯合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華平投資,提出以600億盧比(7.2億美元)收購海爾印度49%的股份。目前海爾仍在評估此一交易,尚未做出最終決定。 此前,彭博社於5月份一則報道也透露了此一可能性,但當時傳出的估值為20億美元,最新報價折價幅度高達64%。路透社稱,估值縮水關鍵因素是海爾向印度子公司收取的高額品牌使用費和特許權費用,侵蝕公司未來的利潤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投資者的估值預期。 製造業出海先行者 回頭來看,海爾集團可說是中國最早一批布局全球化的製造企業之一,從冰箱起家,逐步拓展至洗衣機、空調、廚電、電視等多元家電產品,並成功併購GE Appliances、Candy等國際品牌,成為全球智能家電領導者之一。截至2024年底,海爾連續15年蟬聯全球大型家電品牌市佔第一,海外營收佔比達52%。 早在2004年,海爾便已進入印度市場,是首批在印度設廠的中國家電品牌之一。2007年,海爾在普納(Pune)設立首座工廠,生產冰箱與洗衣機,並在2017年於大諾伊達(Greater Noida)興建第二座綜合工業園區。截至2024年底,海爾印度擁有近3,000名員工,當中技術與研發人員佔比達25%以上,實現研發、製造、銷售、售後服務四位一體的本地全鏈條運營體系。 根據2024年報,海爾印度收入首次超過1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30%,公司更訂下2027年達20億美元的目標,成為公司海外業務最大亮點之一,幫助公司去年度收入與淨利潤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今年第一季,南亞市場(主要是印度)收入年增超過30%,印度地區零售額與零售量市佔率分別提升0.6與0.7個百分點,對開門冰箱的市佔率更達到21%。 這樣的業務表現應當吸引母公司繼續增資擴產,卻為何選擇出售近半股權? 必然的妥協 從地緣政治因素來看,印度自2020年中印邊境爆發衝突以來,印度政府對中國企業的投資採取更高的審批標準。根據「Press Note 3」政策,所有來自與印度接壤國家的投資案皆需政府逐案核准,不適用自動通道。海爾印度曾於2023年申請100億盧比的直接投資計劃,用以擴建現有產能與建設新廠,但截至2024年底仍未獲批。 事實上,自印度總理莫迪於2014年提出「印度製造」以來,一直力圖將印度打造為全球製造中心,並減少對外資的依賴,尤其是家電、電信與半導體等敏感領域。對外資企業而言,若想在印度取得政策支持與市場拓展機會,通常需在股權、治理結構與供應鏈層面進行在地化調整。在此情形下,海爾勢必要降低「中國控制」的敏感標籤。 雖然交易後仍由中資控股,但透過讓渡49%股份給印度本地商界與西方資本,可形塑出一種「多元治理」、「間接本地化」的形象,降低在產能擴張與IPO等關鍵節點上被卡關的風險,在不喪失實控權的前提下,獲得更多制度操作空間與政策通融餘地。 這種「讓渡而不放權」的資本設計,或許是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中國企業海外求生的必然妥協。 根據路透報道,海爾印度還將釋出2%股份予員工,並計劃於未來兩年啟動IPO。此安排也有助強化公司在印度的「本地企業」形象,有利於說服印度監管層其治理結構符合在地利益。以目前7.2億美元收購49%計算,整體估值僅14.7億美元。若未來IPO估值回升至20至25億美元,母公司持有的51%股份市值也將回升至10億美元以上,加上品牌授權收入與潛在技術服務費,可實現實質收益放大。 不過,交易後勢必仍需面對嚴格的審批與資本回報限制,而高額的品牌授權費與技術轉移費若未調整,仍可能抑制海爾印度本地利潤,影響IPO估值表現,同時股權的讓渡也意味著治理複雜度提升。但對海爾而言,這仍然是一場值得下注的轉型賭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多晶硅製造商擬設公司 收購業內陷困境對手

財新網周三報道,因多晶硅供應過剩,導致過去一年價格持續暴跌,中國有主要多晶硅製造商,計劃設立一家公司收購國內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以拯救被受產能過剩困擾的行業。 財新援引熟悉計劃的消息人士稱,參與該倡議的主要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H)和協鑫科技(3800.HK)。新公司將與較大生產商合作,以便更好地控制行業產出並支撐價格。 新公司的籌建談判始於今年初,目前參與方包括主要多晶硅製造商、潛在收購目標和金融機構,並已就推進方案達成共識。 大全新能源 (DQ.US; 688303.SH)的現狀折射行業困境,2025年首季度多晶硅銷售均價跌至每公斤4.37美元,較上年同期的7.66美元驟降43%。但大全在2025年首季度的平均生產成本達每公斤7.57美元,相當於每售出1公斤產品即虧損3.2美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