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8.HK
Hygeia paid 1.66 billion yuan for all the shares in Chang’an Hospital, which has a track record of profitability.

這家中國最大的民營腫瘤醫院集團,宣布收購一家已營運20多年的三甲綜合醫院

重點:

  • 海吉亞醫療以總代價16.6億元,購入已確認盈利能力的長安醫院100%股權
  •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該公司收購目標的品質明顯上升,商譽也在快速膨脹

 

莫莉

在三年新冠疫情期間,由於就診人次減少及頻頻封控影響經營,據報中國已有超過2,000家民營醫院破產倒閉。民營醫院賽道曾經吸引了風投資金、地產、保險等跨界玩家大舉進入,如今只剩下醫療集團一枝獨秀。上週二晚間,中國最大的民營腫瘤醫院集團海吉亞醫療控股有限公司(6078.HK)宣佈,以總代價16.6億元購入長安醫院100%股權,這也是海吉亞收購的第9家醫院。

長安醫院是一家營運20多年的三級甲等(三甲)綜合醫院,三甲是中國內地醫院「三級六等」等級劃分中的最高等級。該院的腫瘤學科優勢突出,腫瘤科室是全院收入貢獻最大的科室,而海吉亞是以腫瘤放射治療業務為核心的醫療集團。海吉亞表示,這次收購與公司發展戰略高度契合,收購完成後,將繼續強化長安醫院的腫瘤學科特色建設。長安醫院

長安醫院位於中國西北部的最大中心城市西安的主城區,該市人口密集,常住人口已達到1,300萬人,醫療需求旺盛。長安醫院擁有一支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醫療團隊,優勢學科包括腫瘤科、心臓內科、腎內科、婦科及骨科等,去年獲評艾力彼社會辦醫單體醫院100強第13名,過去三年平均年就診人次(包括住院人次及門診人次)為63萬人。過去兩年分別實現收入 7.32億元 和 6.92 億元,稅後淨利潤約1億元和9,340萬元。

收購消息公佈後,海吉亞連續兩個交易日上漲,累計漲幅超過5%,顯示投資者看好這項投資。多間投行亦給出「買入」評級,美銀證券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海吉亞今年已完成兩宗併購交易,反映其強勁的擴張能力。天風證券則認為,這項收購填補了海吉亞在中國西北地區的空白,有望擴大公司在當地的品牌影響力。另外,由於本次收購可望於今年9月到10 月併入財務報表,美銀證券預計,海吉亞今明兩年的收入將分別上升2%和16%。

這次已經是海吉亞今年以來的第二次出手收購,短短兩個多月前,該公司曾宣布收購宜興海吉亞醫院,以2.68億元拿下89.2%股權。宜興海吉亞醫院是一家二級甲等綜合醫院,2021年及2022年的就診人次,分別約為25.5萬人和27.4萬人,現有註冊床位369張。該醫院地處長三角地帶,位於中國十大強縣之一的江蘇宜興,地區經濟發達。海吉亞表示,將會適時啟動宜興海吉亞醫院二期項目建設,將其可開放床位增加至800張以上,提升收治能力和業務規模,以便未來升級成為三級醫院。

宜興海吉亞醫院2021至2022年分別實現1.81億元和1.74億元收入,2021年淨虧損300萬元,但2022年轉虧為盈,錄得478萬元淨利潤。以海吉亞的收購價格計算,該醫院估值約3億元,對應2022年的市銷率約1.7倍。相比之下,最新收購的長安醫院的估值更高,去年市銷率約為2.4倍,或與其較高醫院等級、以及位處大城市西安有關。

海吉亞是中國最大的腫瘤醫療集團,截至去年底,該公司管理或經營了12家以腫瘤科為核心的醫院,遍佈中國 7 個省的 9 個城市,並為24家第三方醫院提供放射治療服務。目前,海吉亞有四間自建醫院已經營運,分佈在中國東北及西南地區,均為一二級醫院。

疫情後兩度出手

海吉亞以往收購的6家醫院,大多分佈在三四線城市,但回顧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該公司收購目標的品質明顯上升,在2021年不僅將位於長三角核心地區的蘇州永鼎醫院收入麾下,去年5月還首次併購了一間三甲醫院賀州廣濟醫院,進入2023年更是連環出手,拿下兩間已經實現盈利、優勢明顯的民營醫院。

隨著優質收購目標併表,海吉亞近年的業績也快速增長。2020年上市之初,其年度營收約14億元,而2021年至2022年的營收,已大幅提升至23.2億元和32億元,三年的淨利潤則分別為1.7億元、4.4億元和4.8億元。

近三年的大舉擴張,也讓海吉亞的商譽快速膨脹。在上市之前的2017年至2019年,公司商譽價值均為3億元左右,但到了2021年底,由於蘇州永鼎醫院和賀州廣濟醫院收購項目,商譽結餘增至22.35億元,到2022年底,其商譽仍維持在同樣水平。一但併購目標的業績下滑或未達到預期,就很可能需要對商譽計提減值,或影響未來盈利水平,投資者需關注相關風險。

海吉亞近期的股價保持在50港元左右,從去年初的低谷約16港元已明顯回升,但是相對於2021年6月的最高點110港元,仍是幾近「腰斬」。其市盈率約為60倍,若與同業比較估值,專科醫院賽道中最受熱捧的愛爾眼科(300015.SZ)市盈率約為68倍,顯示海吉亞的估值略為落後。不過,海吉亞營運的醫院網路不斷擴大,隨着經營能力提升,投資者可觀察其估值會否獲得修補。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籌3.5億港元

創新藥企業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擬配售2,420萬股新H股,約佔擴大後股本約5.61%,集資3.51億港元(4,500萬美元),每股配售價14.5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格16.66港元折讓約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淨額估計達約3.45億元,將用於為在中國進行IMM2510及IMM27M的單一療法及聯合療法的研發提供資金以治療實體瘤;為IMM01(替達派西普)的研發提供資金,以及為IMM0306的研發提供資金,補充營運資金與一般企業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提交IMM2510用於治療經免疫治療耐藥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三期臨床試驗的申請。 公司股價周四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4.46港元,跌13.21%。不過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仍升18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創機器人銷售強勁 今年股價爆升2.5倍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團旗下的腔鏡、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產品的訂單量,累計超過170台。 當中集團的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的訂單已超過百台,全球裝機近80台,居國產品牌首位。公司強調,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已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圖邁是首個進入海外市場的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海外訂單突破60台,裝機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個國家及地區。 周四微創機器人開市跌近1%報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價升近兩倍半。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錯? 預製菜的中國式矛盾

預製菜讓餐飲變快,也讓信任變薄。從太二到西貝,工業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國食客吞下?    李世達 如今在中國吃飯,一道菜上桌太快,總會有人懷疑它是「預製菜」。 不少知名餐飲集團正面對預製菜的批評。西北菜餐廳西貝莜面村近日被揭發使用中央廚房製作的半成品,引發全網圍攻。餐飲行業的標準化神話頓時變成信任危機。中國人對預製菜的反感幾乎是條件反射,標準化、工業化的集體製造,是對中國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風向卻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以來,預製菜被定義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帶動冷鏈物流與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廣東更在2025年1月起實施《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要求產品標示製作方式與加熱說明,並規劃多個產業園。對政府而言,這是供應鏈升級的縮影——從田間到餐桌,預製菜能縮短流程、穩定品質、減少浪費,還能創造新的就業與出口機會。 只是,政策的推廣似乎不對民眾的胃口。 當效率嚐起來像背叛 同樣引起爭議的還有紅極一時的太二酸菜魚,有消費者質疑,太二七分鐘能上三道菜,認為是使用預製的魚片與湯底,而非「活魚現殺」。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10%,淨利減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營店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9%。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已跌去40%。九毛九與西貝都否認使用「預製菜」——太二強調魚每日配送、店內醃製;西貝則辯稱中央廚房只是「前置加工」。 這正是行業的微妙灰色地帶:在官方定義裡,經過工業化烹調、包裝、加熱即食的才是「預製菜」;但在消費者眼中,只要不是「廚師現炒」,就是預製菜。這種認知落差,使標準化變成冒犯。 根據Wind數據與新浪報導,A股市場上31家公司被歸類為預製菜概念股,其中約60%的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出現業績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歸母淨利同比為降。而被稱作「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價已從高點回落約73%。 那麼為何中國仍堅持推動這項爭議性產業,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隨著餐飲人力成本上升、城鎮化推進與食安要求日趨嚴格,預製菜能提升效率、強化追溯、穩定供應。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現代食品工業」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車或智慧製造一樣,是生產力的升級。但問題在於:中國餐飲文化的核心是「現炒現賣」的煙火氣。當國家層面公開宣傳「預製菜上桌」,對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訴他:你吃的那碗麵,可能是中央廚房加熱出來的。這種「去現場化」的推廣,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線。 中國消費者並非一概排斥預製菜。許多人對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連鎖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為那種工業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視為值得稱道的特點。但若是一家自詡為「中國美食傳承」的餐廳,便會被視為對文化的背離。 這正是預製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國餐飲現代化的趨勢,卻也是中國消費文化最難跨越的情感邊界。如果有一天,企業能讓消費者在品嚐時忘記「預製」兩個字,那一天,預製菜或許才真正被「吃進」中國人的心裡。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聞概要:海辰儲能有望繼續推進香港IPO進程

這家儲能企業的首次申請因六個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鑒於其國際業務與儲能系統業務增長迅猛,公司有望於年底前更新申請   陽歌 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請失效後,可能在未來三個月內重啓香港上市進程,此舉旨在為其全球擴張計劃融資並加速發展儲能系統業務。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請因未能在六個月內完成IPO,於上月底失效——這是多數企業首次上市嘗試的常見現象,而非失敗徵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儲能企業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請也因同樣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海辰儲能有望於今年年底前重啓香港IPO進程。 儲能板塊當前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亮眼,強勁的增長前景與政策紅利引發投資者濃厚興趣。海辰儲能也積極把握全球市場機遇:隨著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電站及發電設施加速建設,配套儲能電池與系統的需求持續激增。這類儲能設備通過高峰發電期儲電、低谷期放電,構成新能源設施的關鍵環節。 根據海辰儲能3月招股書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場數據,隨著需求擴張,全球儲能市場規模預計到2030年將突破每年1,000吉瓦時。 海辰儲能創立於2019年,為家庭、商業及工業用戶提供儲能電池與系統。公司以約11%的全球市場份額位列行業第三。其2022至2024年間年發貨量年均增速達167%,2024年實現35.1吉瓦時的交付規模。 近期海外儲能需求激增幫助公司獲得歐美及中東多筆國際訂單,推動其2025年上半年儲能產品出貨量躍居全球次席。廈門、重慶兩大生產基地自3月以來持續滿負荷運行,山東菏澤新工廠亦在建設中以擴充產能。為對衝中美貿易摩擦風險,其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新廠已率先投產——這使其成為國內儲能行業首家在美建成投產的中國企業。 海辰儲能去年營收達129億元(約18.1億美元),較2023年的102億元增長26%。其中高毛利的儲能系統業務營收表現突出,從上年的19.7億元增至46.7億元,增長超過100%,在總營收佔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業務拓展同樣迅猛:海外銷售佔比從2023年的1%躍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與沙特電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達成價值約26億元的重大供貨協議,實現關鍵突破。在盈利層面,海辰儲能去年達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實現經調整後盈利,全年錄得3.18億元經調整淨利潤。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