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新能源電池材料供應商在業績轉差之際,第二次申請到港交所上市

重點︰

  • 受新冠疫情及鈷、鎳價格下跌影響,上海格派鎳鈷材料為部分鈷產品存貨巨額撇帳,導致上半年業績由盈轉虧
  • 該公司獲韓國鋰電池供應商LG能源入股,並簽署長達6年的供應協議,未來收入有保障

裴梓龍

過去兩年,新能源車絕對是市場熱話,由於鋰電池是一眾車企必搶的核心產品,引發主要原材料鈷及鎳的價格暴漲。在需求增加下,中國鈷鹽精煉廠商的生意相當不錯,上海格派鎳鈷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月已經想乘著這個勢頭,第一次遞表申請在港交所上市,但半年後招股書失效而未能成事。

上周一(9月26日),上海格派鎳鈷材料捲土重來,並由海通國際和中信建投國際作為聯席保薦人,第二次申請在港上市,然而事過境遷,公司上半年業績急速下滑,可能為集資大計帶來變數。

根據招股文件顯示,以2021年銷量計,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鈷鹽精煉商。公司主要業務包括加工及銷售精煉鈷產品、買賣鎳和鈷主要產品,以及其他有色金屬相關產品,說白了就是生產主要用於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產品。

受到鋰電池需求增加,公司收入由2019年的10.6億元增至去年的35.6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82.7%;至於盈利也從2019年的2,651萬元,翻了逾10倍至去年的3.09億元。從這個數據看來,實在不難理解為何該公司今年初申請上市,以取得較高估值。

巨額減值虧

事實上,作為國家戰略資源的鈷,價格今年3月一度高見每噸8萬多美元(57萬元),比去年年初漲了1.24倍;至於鎳價同期也漲到每噸4.8萬美元,比去年初的1.7萬美元上升近兩倍。

然而,隨着中國今年初遭遇新一波新冠病毒疫情,上海等主要城市於4月開始實施長時間封控措施,導致新能源車需求大跌,導致鈷及鎳的價格同步下挫。禍不單行的是,上海格派鎳鈷材料的總部,正位處「封城」兩個多月的上海,在營運受嚴重影響下,導致公司存貨激增。

截至今年6月,該公司鈷鎳存貨金額高達14.36億元,佔公司流動資產接近一半,更為部分鈷產品存貨撇帳而錄得3.57億元減值虧損,導致上半年收入雖然按年增加10.1%,但卻轉盈為虧,錄得9,880萬元淨虧損。

即使不計今年上半年的特別原因,上海格派鎳鈷材料的毛利表現也落後同業。環顧騰遠鈷業(301219.SZ)、華友鈷業(603799.SH)及寒銳鈷業(300618.SZ),去年的毛利率分為20.4%至41.6%,但上海格派鎳鈷材料僅為15.6%,但已比之前兩年的8%及10.1%明顯改善。

事實上,2006年成立的上海格派鎳鈷材料,到2018年才正式轉型進軍鈷及鎳加工,而騰遠鈷業、華友鈷業及寒銳鈷業早在2002年和2005年開展相關業務,三家公司更已陸續完成「上游買礦保供應、中遊冶煉造產品,再延伸至電池回收領域」的一體化業務,在確保鈷、鎳供應下,毛利率自然可以提高。

反觀上海格派鎳鈷材料仍欠缺一體化布局,鈷及鎳的供應主要倚賴海外礦產,並由五大供應商掌握該公司約80%的原材料,在價格方面沒有話語權,令毛利率受到負面影響。

身為鎳及鈷加工的後起之秀,上海格派鎳鈷材料不乏資本青睞。2019年以來,公司先後獲得安徽省蕭縣政府控制的蕭縣久有、國電投旗下中俄能源廈門國貿(600755.SH),以及韓國LG集團(003550.KS)旗下電動車鋰電池供應商LG能源(373220.KS)等官方及私人企業融資,累計獲得逾20億元資金。根據今年1月最後一輪E輪融資,公司估值達到103億元,已經迫近寒銳鈷業約136億元的市值。

估值高於同業

LG能源是世界第二大動力電池供應商,持有上海格派鎳鈷材料4.02%股權,屬第四大股東。雙方簽訂了長達6年的銷售協議,自2023年起,LG能源將向該公司採購兩萬噸鎳,亦會探討有關鋰電池回收的潛在業務合作,成為上海格派鎳鈷材料強大後盾。

既然有了訂單,也自然要擴產,該公司這次籌資目的,便是要增加規模效應以提升整體毛利率,包括擴充浙江廠房、建立廣西廠房、提升生產線質量及效率,以及研究回收鋰電池業務等,總計新增10.5萬金屬噸產能,相當於目前產能的15倍。

鈷、鎳價格經歷大跌後,目前價格已漸趨穩定,估計鈷鹽精煉廠高存貨撇帳風險已大幅減低,加上電動車需求回升,鋰電池原材料行業已重回正軌,這條賽道或許會再受到資金追捧。但必須注意的是港股表現持續疲軟,可能對上海格派鎳鈷材料的上市計劃帶來負面影響。

事實上,截至上周五,騰遠鈷業、華友鈷業與寒銳鈷業的股價,已分別比年內高位下降37%至47%,市盈率也分別跌至12.5倍、22.6倍和22.5倍,以上海格派鎳鈷材料的最新估值103億元計算,其市盈率高達33倍,由於其盈利能力稍遜同業,加上港股估值一向比A股存在折讓,如果該公司日後獲批上市,相信要以較吸引的定價才能吸引投資者參與。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納入港股通 正力新能升勢曇花一現

鋰離子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3677.HK)周一宣布被納入港股通,內地投資者將能買賣其股票。 公司表示,通過連接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與香港交易所的交易機制,已於周一正式啓動。 公司表示:「董事會認為,公司被納入港股通名單,將有助加快擴大股東基礎及提高股份流通性,並進一步提高在資本市場上的聲譽及品牌知名度。」 獲納入港股通的首個交易日,正力新能股價周一上漲6.4%;但次日回吐多數漲幅,周二收市下跌3.6%,報10.83港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7,557倍破港紀錄 大行科工首掛午收升21%

折疊自行車製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二首日在香港掛牌,開市即升36%報67.5港元,之後股價略回軟,中午收市報60港元,升21%。 公司發售792萬股H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每股售價49.5港元,錄得超額認購7,557.4倍,打破香港新股認購紀錄,國際配售超額20.65倍,集資淨額3.42億元。 集資所得三成用於生產系統現代化及擴大運營規模、三成用於強化經銷網絡及策略性品牌發展、另外三成用於研發,餘下一成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花旗銀行申請終止銀聯成員資格

中國銀聯近日公告,已終止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成員資格。銀聯方面證實,此舉為花旗中國主動申請,與其近年全面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相關。 據財新周五報道,花旗中國回應指出,隨著零售財富管理和信用卡業務的出售與關閉,銀聯成員資格已無必要,但對公業務的境內外支付和收款不受影響。該行強調,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專注企業與機構客戶的跨境銀行需求。 自2021年花期集團(C.US)宣布退出包括中國在內14個市場的零售銀行業務以來,花旗中國已將36億美元的財富管理資產出售予滙豐,並於2024年完成零售及信用卡業務剝離。與此同時,花旗集團今年6月宣布精簡其位於上海和大連的全球技術中心,裁減約3,500名員工。 花旗中國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總資產1,761.42億元(246.9億美元),同比下降1.4%,但營收按年增長20.5%至57.96億元,淨利潤亦大增53.9%至17.55億元。 花旗退出後,至此在華持有銀聯成員資格的外資銀行僅剩八家,包括滙豐、渣打、東亞、星展、瑞穗、德意志、三菱日聯及恒生。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對衝中美關係風險 傳奇生物擬第二上市

彭博社周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道,抗癌療法研發企業傳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LEGN.US)正考慮通過二次上市,潛在地點包括香港、新加坡及倫敦。 傳奇生物將成為赴港二次上市中概股的最新成員,多數企業選擇香港上市,以對沖中美關係風險。傳奇生物由金斯瑞生物科技(1548.HK)創建,後者至今仍持有其48%股權,總部位於美國新澤西州,業務遍及中國。 傳奇生物認為二次上市或可提升估值,尤其在香港市場,恒生生物科技指數年內累計上漲逾一倍。該公司美國上市股票周五收漲3.1%至36.08美元,年內累計漲幅約1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