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HK
Fosun Tourism trades at all time low

復星旅文一季度錄得小幅增長,總體前景因母公司的債務問題而蒙上陰影

重點:

  • 復星旅文表示,一季度旗下三亞亞特蘭蒂斯酒店和Club Med連鎖酒店營業額分別增長4.5%和15.2%
  • 今年早些時候,有報道稱該公司的兩項主要資產可能會被出售,以便為負債累累的母公司籌集資金,公司的股價目前接近歷史低點

陽歌

作為中國領先的旅遊公司之一、Club Med連鎖度假村的所有者,復星旅遊文化集團(1992.HK)眼下的日子不太好過。

最新季報顯示,公司仍受困於新冠疫情後遺症,中國業務表現明顯遜於市場。以Club Med連鎖品牌為主的全球業務表現稍好一些,但也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與此同時,公司股價今年已下跌40%以上,目前處於歷史低點,與今年大多強勁上漲的中國同行形成鮮明對比。

復星國際(0656.HK)在2015年出資約10億美元收購Club Med,雖然最新的季度運營數據並不是太令人興奮,但這很難解釋復星旅文最近在投資界失寵的原因。

低迷背後的最大因素可能是3月份有報道稱,復星國際正在考慮出售Club Med以及復星旅文的另一項主要資產——三亞亞特蘭蒂斯大型度假酒店的部分股權,以籌集資金,償還巨額債務。因此,現在持有復星旅文股票的人,其實並不知道到明年這個時候,公司是否仍擁有這兩大資產。

與此同時,在知道即將發生重大變化後,復星旅文的員工可能很難繼續專注於自己的業務。

言歸正傳,我們再回到復星旅文一季度的最新情況,報告提供了首批衡量中國旅遊業在後疫情時代表現的真實指標之一。在中國,今年第一季度意義重大,因這數據可和上年疫情結束後的同期作比較。

這意味著,未來大多數中國旅遊相關公司,基本上不會再受新冠疫情期間的波動影響,從而更清楚地看見,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消費者變得更加謹慎,這個行業究竟表現如何。

之前公佈的全國數據顯示,儘管經濟放緩,但旅遊業在2月漫長的春節假期間表現相當好。政府數據顯示,那一周國內旅遊人數增長34.3%,達到4.74億人次,而國內遊客出遊花費更是增長47.3%,達到6,327億元。

但復星旅文的數據卻遠沒這麼樂觀。季報顯示,公司旗下的三亞亞特蘭蒂斯大型度假酒店,一季度的營業額僅增長4.5%至5.76億元。亞特蘭蒂斯訪客增長速度略快,為7.5%,達到210萬人次。但一個略微有點不祥的徵兆是,平均每日房價實際上下降了2.8%,至2,500元。

在這裡,我們應該指出,該度假酒店上年同期的數據可能是被人為地推高了,因為中國在2022年底結束疫情管控,“報復性旅遊”在2023年1月和2月達到巔峰,很多人在這幾個月期間,開啓了自己三年來的第一個重要假期。

死貓式反彈

復星旅文的股價受到季報提振,週二早盤上漲逾5%。但漲勢有點像是“死貓式反彈“,因為該股此前處於歷史低點,而且很有可能在本週晚些時候恢復下跌趨勢。

即使經過了小幅上漲,該股的估值仍遠遠落後於同行。它的預期市盈率僅為10倍,而中國領先的在線旅行服務公司攜程(TCOM.US;9961.HK),其預期市盈率為20倍。這兩家公司的業務結構類似,都是既有國內業務,也有國際業務。雖然今年復星旅文的股價大幅下跌,但同期攜程的股價卻上漲了約40%。

雖然三亞亞特蘭蒂斯酒店實現了個位數的增長,但Club Med的業績略好一些,這個全球連鎖度假酒店,佔復星游文業務的80%以上。該酒店一季度的營業額增長15.2%,達到60.8億元,平均客房入住率上升1.4個百分點,至76.9%。平均每日床位價格上漲8.8%,至2,190元。

在這裡,我們要指出的是,復星旅文現在的表現,至少在營業額上,要好於疫情前。公司最新公佈的一季度業務總營業額為71.6億元,較2019年一季度報告的48億元增長近50%。這一大幅增長,很可能反映出復星旅文和許多同行一樣,在疫情期間繼續升級現有物業並建造新物業,以期業務最終恢復正常。

雖然一季度的數據看起來普普通通,但復星旅文上個月發佈的2023年全年業績也沒有好到哪裡。年報顯示,去年它的收入增長25%,達到172億元。其中,三亞亞特蘭蒂斯的收入增長更為強勁,從2022年的8.97億元增長到17.6億元,近乎翻倍。Club Med的收入增長要慢一些,升22%至146億元,反映其業務主要在中國境外,因此在2022年就已經開始反彈了。

儘管如此,公司去年的整體收入增長仍遠遠落後於攜程的122%,後者同期收入達到445億元。

歸根結底,投資者最近不大看好復星旅文,部分原因是它在疫情之後的反彈不盡如人意。但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它頭頂籠罩著母公司財務困難的烏雲,意味著沒人真正確定復星旅文一年後是什麼樣子,如果它還能以目前的形式繼續存在的話。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峰岹科技上市首日大漲

晶片製造商峰岹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1304.HK; 688279.SH)股票周三正式掛牌,首日大漲16%,收市報139.8港元。峰岹科技通過上市集資22.6億港元,首個交易日收盤市值達152億港元。 香港的公開發售獲得137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超額認購逾7倍。每股發行價120.5港元,共發行1,870萬股股票。此次港股上市與其科創板現有上市地位形成互補。 公司專注於無刷直流(BLDC)電機控制及驅動晶片領域,此類晶片通過電磁力驅動,與傳統電機存在技術差異。公司2024年收入同比增長46%至6億元(折合8,400萬美元),利潤增長27%至2.22億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果鏈巨頭藍思科技 上市首日午收升5%

手機玻璃供應商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613.HK; 300433.SZ)周三在港掛牌,開市升近4%報18.88元,之後股價窄幅上落,中午收市報19.06元,升4.8%。 公司發售2.62億股,每股以上限18.18元定價,錄得超額認購近462倍,國際配售超額16倍,集資淨額46    .9億元。 公司引入十名基石投資者,合共認購1.9億美元,當中包括有小米旗下的Green Better、Oaktree、UBS資產、Redwood Elite及世運線路版等。 藍思科技是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去年收入約699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28.3%,盈利升近20%至36.2億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廣汽與Stellantis合資車企廣汽菲克正式宣告破產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2238.HK;601238.SH)與全球第四大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STLA.US)合資成立的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簡稱廣汽菲克),周二宣布已由破產管理人申請法院裁定破產。管理人表示,公司已無重整及和解可能,資產不足以償還全部債務,無力清償到期負債。 廣汽菲克透過管理人微信公眾號披露破產清算最新進展。該公司曾憑藉Jeep車型本土化生產,在中國市場取得高峰,但隨後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吸引力下滑,最終陷入長期停產。 2022年10月,廣汽菲克因經營不善,且實際資產無法償還全部債務,正式進入破產程序。隨後近3年裡,廣汽菲克拍賣了超過3,000件標的物,包括模具、試驗車等。至於土地、建築物及生產設備等核心資產已五次公開拍賣,但因無人出價而全部流拍。雖然該公司曾招募投資者重整,但一直無人問津。 廣汽集團表示,此為法院及破產管理人依程序推進的正常安排,集團將尊重並支持相關工作。Jeep品牌雖已停止中國本土化生產,但牧馬人、大切諾基等高端車型仍透過進口方式銷售。 廣汽股價周三低開,至中午休市報2.96港元,轉升1.02%。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Xinzi makes thin-film packaging

營收下滑疊加行業陣痛 新子光電逆勢赴美上市

儘管去年錄得淨虧損且收入下滑,這家薄膜太陽能封裝企業仍將其納斯達克的集資規模擴大了一倍 重點: 新子光電已遞交納斯達克上市申請,中國太陽能產業產能嚴重過剩之際,公司去年收入下滑 這家公司押注強勁需求,稱預測數據顯示,其核心薄膜太陽能產品銷售額2019至2029年將翻倍有餘   譚英 杭州新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XZ.US)擴大納斯達克上市規模的舉措或許令人側目,尤其考慮到其疲弱的財務狀況,以及美國投資者對中國企業日益增強的戒心。 當眾多中國企業蜂擁赴港上市,這家規模較小的太陽能薄膜製造商卻選擇納斯達克。公司今年3月首次遞交赴美上市申請,最新披露顯示,新子光電擬將發行量提高150%,從原定的150萬股增至380萬股,潛在市值上限達1.16億美元。 新子光電是薄膜產品市場的利基企業,專攻標準太陽能組件保護封裝材料。此類薄膜亦可安裝在窗戶,及其他透明物質表面發電,但其光電轉化率通常低於傳統太陽能板。 招股書援引第三方研究稱,去年其薄膜產品全球銷售額達99億元人民幣,預計2029年將增至155億元人民幣,這一增長趨勢或是新子光電擴募的信心來源。目前,公司聚焦江蘇宿遷經濟開發區的客戶,涵蓋行業龍頭天合光能(688599.SS)。 新子光電披露,上述開發區的企業年產太陽能板可達40吉瓦,即年產4億平方米太陽能板,對應需耗8億平方米共擠膜作封裝材料。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太陽能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目前產能或大量閒置,但過剩局面將隨時間而緩解。 鑒於產品需求增長預期,新子光電計劃新建8條共擠膜封裝生產線。自2022年啓動出口業務,公司重點開拓越南市場,該國已成為中國太陽能製造商規避西方針對的熱門地。 若成功上市,新子光電將成為繼斯凱蒙太陽能3月掛牌後,第二家登陸納斯達克的中國光伏企業。斯凱蒙太陽能上市以來股價已下跌35%,這對新子光電不是好兆頭。 過去三年,新子光電業務表現也乏善足陳,收入從2022年的3,800萬美元持續下滑至2023年的3,280萬美元,去年更跌至2,500萬美元。期內,利潤從2022年的180萬美元,到去年虧損340,050美元。 與業內同行相似,新子光電正承受產能過剩引發的價格下行壓力,目前多數企業處於虧本生產狀態。公司兩大核心產品——透明、白色EVA(聚乙烯醋酸乙烯酯薄膜)薄膜及POE(聚烯烴彈性體),去年平均售價分別下跌26%和21%。 業務漸趨穩定 積極信號是,新子光電銷售成本從2023年的2,900萬美元降至去年的2,250萬美元,降幅達23%。去年上下半年營收也保持穩定,上半年銷售額1,260萬美元,下半年微降至1,250萬美元。同期業績明顯好轉,上半年虧損70萬美元後,下半年實現36萬美元盈利。 新子光電稱,2023年公司是全球第九大透明光伏封裝薄膜製造商。當前,行業龍頭福斯特(603806.SH)市值為367億元人民幣,市銷率(P/S)維持在2.07的較高水平。若採用同等估值,新子光電市值僅5,000萬美元,遠低於其7,500萬至1.12億美元的估值區間。 中國掌控全球超80%的光伏供應鏈,因而易受美國等國保護性關稅衝擊。但當前產業最大癥結在於產能過剩,源於前幾年廠商為應對預期需求而大肆擴產。近期在上海舉行的行業論壇上,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表示,去年全行業虧損總額達400億美元,多數製造商現仍處於虧損狀態。 今年2月,發改委召開線上會議,呼籲禁止新增產能。禁令雖未落地,高紀凡倡議通過兼並重組與減產推動行業整合。 儘管近年行業陣痛,太陽能無疑代表未來潮流趨勢。能源智庫Ember數據顯示,太陽能裝機量每三年倍翻,2024年貢獻全球電力需求增量的40%。行業協會SolarPowerEurope稱,2024年全球裝機量增長33%,突破2太瓦,但今年增速預計放緩至10%。 增速放緩部分歸因於美國市場波動,其約佔全球光伏市場8%的份額。去年,美國新增裝機量50吉瓦,創歷史紀錄,較2023年增長21%。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逐步取消新增光伏裝機補貼,未來數年恐難複製此增長態勢。 新子光電計劃以每股4至6美元定價,按中位數計算可集資約1,900萬美元。部分資金將用於擴產及培育出口業務。公司客戶結構持續優化,最大客戶收入佔比從2023年的55%降至去年的32%。 歸根結底,新子光電在中國龐大的光伏生態中體量有限,近三年營收盈利持續波動。不過,當前其經營漸趨穩定,增發目標的實現或表明有投資者看好公司前景。最終,需由華爾街主流投資者判定,他們是否認同前述樂觀預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