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在綫收入大增並轉虧為盈,反映從線上教育向直播電商轉型的策略取得初步成功

重點:

  • 受惠直播帶貨業務的貢獻,新東方在綫上半財年收入按年增長263%至20.8億元,甚至比「雙減」政策出台前高出兩倍
  • 該公司股價大漲後,預測市盈率達55倍,有大行認為其估值可能被高估

莫莉

「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這句新東方教育創辦人俞敏洪的名言,如今正在公司身上得到驗證。

2021年7月,中國政府推出教育「雙減」政策,目的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及校外培訓負擔,以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針對中小學生的學科類課外培訓行業隨即遭到毀滅性打擊,作為行業龍頭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EDU.US; 9901.HK)幾乎陷入絕望。

然而僅在一年後,新東方在直播電商取得突破性進展,子公司新東方在綫科技控股有限公(1797.HK)交出了上市以來的最好業績,令公司前景再一次充滿希望。

新東方在綫是新東方教育旗下的線上教育平台,2019年分拆出來到港股上市,當時的業務涵蓋的學段包括學前教育、K-12與大學教育。新東方在綫掛牌後,在2020年經歷線上教育的激烈競爭,2021年遭遇「雙減」政策,需剝離和停止K9培訓業務,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1月17日晚間,新東方在綫發佈截至去年11月30日的2022-23財年中期業績,財報顯示,該公司上半財年營收20.8億元,按年增長263%;期內淨利潤5.85億元,表現遠勝上年同期的淨虧損5.44億元。該公司表示,報告期實現快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是公司從線上教育向自營產品及直播電商轉型的策略取得重大進展。

不過,可能由於市場預期過高,在業績公布後翌日,其股價反而下跌8%。儘管如此,新東方在綫仍然是過去一年表現最好的港股之一,從2022年初的每股僅4.8港元,到1月20日的收盤價73.7港元,大漲逾14倍。

新東方在綫的優秀業績,也推高母公司新東方的財務表現。新東方同日公佈了截至去年11月底的2022/23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雖然淨營收因終止K-9學科課後輔導業務而下跌3.1%至6.38億美元(43.4億元),但成功扭虧為盈,錄得73.2萬美元淨利潤,而上年同期淨虧損高達9.37億美元。

不過,激增的電商業務也未能彌補教培業務剝離的損失,在「雙減」政策出台之前的2020-21財年第二季度,新東方的營收為8.87億美元,淨利潤達5,390萬美元。相反,新東方在綫在最近半個財年的收入20.8億元,比2020-21上半財年收入6.77億元高出兩倍,反映公司轉型直播帶貨後反而「活得更好」。

創意帶貨方式

去年6月,新東方在綫旗下的東方甄選靠雙語直播帶貨引起網民關注,最新發佈的中期業績,恰好覆蓋了東方甄選帶貨高峰期的表現。財報顯示,東方甄選的自營及直播帶貨業務已逐漸發展成為新東方在綫的主要收入來源,上半財年貢獻收入17.7億元,總營收佔比高達84.9%。

1月初,新東方在綫宣佈擬更名為「東方甄選控股」,以反映現有業務的發展方向及未來前景。公司在財報中也坦承,自營產品及直播電商業務已經成為公司長期的主要增長動力,這意味著,這間老牌教育機構即將全面轉型成為直播電商公司。

財報也披露了電商業務的詳細資料,在2022年6月至11月,其商品交易總額(GMV)達到48億元,抖音帳號關注人數為3,520萬,抖音平台已付訂單共有7,020萬張。目前,東方甄選已在抖音開設6個直播帳號,銷售產品包括農產品、食品、圖書及生活用品,當中自營產品達65種,貢獻營收超過10億元。

不過,與直播電商的龍頭主播相比,東方甄選的帶貨能力暫時未能晉身第一梯隊。據公開信息顯示,去年9月,「超級主播」李佳琦重回淘寶直播間的首場直播,GMV就超過1.2億元。根據中信證券測算,2021年「雙十一」期間,薇婭、李佳琦等頭部主播合計的GMV,更高達200億至300億元。

市值或被高估

投資銀行中金的研究報告稱,東方甄選日均GMV穩步上升,主要因為其內容有特色,通過邀請嘉賓以及地方專場直播的方式,兼具文化宣傳及帶貨職能,有助GMV增長。

相對於其他純直播帶貨或多頻道聯播網(MCN)公司,新東方在綫的優勢在於不購買流量、而且不與主播分成。財報顯示,自營產品及直播電商分部的毛利率為42.5%,高於直播電商龍頭遙望科技(002291.SZ)的22.73%。

至於新東方在綫原有的大學教育分部,以及為高校、公共圖書館等機構提供內容服務的業務,已不再是公司重心。從營收來看,大學教育和機構客戶分別貢獻2.95億元和1,917萬元,分別佔期內總收入14%和1%。

截至上周五,新東方在綫的總市值攀升至超過740億港元(644億元),假若下半財年盈利不變,預測市盈率達55倍,高於直播電商龍頭企業遙望科技的49倍。中金認為,新東方在綫直播業務在流量、產品和供應鏈三大核心都具有競爭力,盈利能力仍有望進一步釋放。不過,隨著東方甄選的GMV逐漸穩定,在增長逐步放緩的情況下,或難以長期支撐高估值。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這篇文章已經更正,以顯示新東方教育在「雙減」政策出台之前的2020-21財年第二季度,淨利潤為5,390萬美元

新聞

簡訊:京東擬收購德國電子零售商Ceconomy

德國電子產品零售商Ceconomy(CECG.DE)周四證實,正與中國電商巨頭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18.HK, JD.US)進行收購談判。據路透社報道,京東出價為每股4.60歐元,較周三股價溢價約23%,交易總值約22億歐元(25.9億美元)。 Ceconomy為歐洲最大消費電子零售商,旗下擁有MediaMarkt與Saturn兩大品牌,於多個歐洲國家擁有約1,000間門店,員工人數約5萬人。2023/24財年,該公司銷售總額達224億歐元,其中網店貢獻達51億歐元。 若交易落實,將使京東得以大舉進軍歐洲市場,藉由Ceconomy龐大的線上與實體零售網絡,擴展其在歐洲的電子商務版圖。京東去年曾考慮收購英國零售商Currys,但最終未達成協議。 京東美股周四收跌1.36%,收報33.47美元,港股部分周五低開,至中午收入報130.2港元,跌2.3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維立志博一鳴驚人 首開爆升逾倍

南京維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7.HK)周五正式掛牌,開市即大升逾倍至72.4港元,其後升幅略收窄,中午收市報69.65港元,較定價高99%。 公司共發售3,686.25萬股,每股介乎31.6港元至35港元,最終以上限定價,香港公開發售錄得近3,494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超額認購近40倍。 公司集資淨額11.79億港元,65%用於產品的持續臨床開發及監管事務、15%用於擴展現有的管線及優化集團的技術平台、10%用於提升生產能力,餘下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建滔中期盈利增長強勁

建滔集團有限公司(0148.HK)周四表示,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將錄強勁利潤增長,原因是其製造和銷售層壓板及印制電路板(PCBs)的核心業務表現穩健。 公司表示,預計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飆升逾70%,從去年同期的15.1億港元增至超過25.6億港元。 建滔股價周五開盤上揚,並在上午交易中上漲9.2%,報HK$28.35。股價年初至今已上漲約5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ida seeks to recharge its finances

資金告急 摯達科技三度遞表求生

三度遞表港交所的摯達科技,背後反映的是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的集體焦慮 重點: 首季雖融資得7,425萬元,但至5月底現金餘額已消耗逾半 首季虧損按年收窄,業績似有反彈跡象    李世達 作為新能源車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電動汽車充電樁製造商上海摯達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之路卻頗為坎坷。近日,該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遞表,折射出其背後深層的營運壓力與資金需求。 作為一家電動車智能充電解決方案供應商,摯達科技所處的產業恰好搭上新能源車全球快速普及的浪潮。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全球電動車銷量持續增長,進而帶動包括充電設施、能源管理系統(EMS)、後台雲平台等相關基礎設施需求高速擴張。摯達科技主攻的正是這個環節,其產品組合涵蓋充電樁、EMS解決方案、雲端後台平台,以及開發中的自動化充電機器人。 儘管需求存在,但公司的業務卻是每況愈下。根據申請文件, 2022年至2024年間,公司收入由升轉跌,分別為6.97億元(9,700萬美元)、6.71億元及5.93億元。同期淨虧損則逐年擴大,分別為2,630萬元、5,853萬元及2.38億元。 去年度淨虧損大幅增加,主要來自經營開支明顯增加,其中,公司銷售及營銷開支達1.15億元,較2023年的9,046萬元上升近27%。一般行政開支亦由7,366萬元升至1.04億元。反映出公司在拓展市場、投入研發及應對金融資產風險時所面臨的沉重財務壓力。 不過,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三個月,公司營收為2.17億元,顯著高於2024年同期的1.56億元,虧損則從3,144萬元減少至1,705萬元,顯示某種程度的復蘇趨勢。 不難看出,公司在經歷2024年的調整與壓力之後,正在嘗試重拾增長軌道。其部分改善,來自產品組合的調整與市場布局的改變。 申請文件指出,摯達科技正積極拓展至特選海外市場,例如德國、荷蘭、日本及新加坡等地,並將重點從傳統硬件轉向具有更高毛利潛力的EMS系統與先進充電機器人產品,以期提升整體利潤率與收入穩定性。 手頭現金快速消耗 然而,公司現金流狀況仍令人擔憂。2022年至2024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均為淨流出,2024年更由2023年的2,707萬元大幅擴大至1.16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亦逐年下滑,從2022年的2.06億元降至2024年的1.41億元。儘管2025年首季公司透過融資活動獲得約7,425萬元資金,令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現金增至1.46億元,但短短兩個月後的5月底,手頭現金又消耗逾半,只剩下7,441.2萬元。 這種「融資即消耗」的資金結構,顯示公司正急需進一步補充資本,支撐其在電動車充電解決方案市場的技術投入與國際擴張計劃。 與同業相比,其市場地位與成長潛力便更顯微妙。以國內龍頭、特鋭德(30001.SZ)旗下的特來電為例,其不僅具備自營運營網絡與品牌優勢,近年亦逐步涉足海外市場,與摯達科技構成正面競爭。此外,星星充電、雲快充等業者則在平台運營與公私合營專案上更具經驗與政府資源。 相較之下,摯達科技的優勢仍集中在技術整合與產品組合多樣性,例如EMS平台與自動充電機器人等創新技術,但即使能有效商業化,在細分市場也將面對一場場硬仗。 目前,全球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處於快速擴張階段。根據BloombergNEF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需要超過一億個充電點,對應充電設備的總投資額預計超過2,500億美元。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政府政策也強力推進「新基建」,支持充電樁與能源互聯網建設,加上海外如歐盟、日本亦提出碳中和目標並配套公共充電設施建設,整體產業處於高景氣周期。然而,在高速增長背後,行業也面臨激烈價格戰與產品同質化的困境,對企業的研發能力、資本實力與市場拓展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若從估值角度切入,截至目前市場對類似公司的估值已逐步趨於審慎。部分已上市的同業如能鏈智電(NAAS.US)與特來電,市銷率都在2倍以下。在全球電動車基礎設施建設大勢未變的前提下,公司所走的高技術、高毛利路線具備一定差異化優勢,但現實挑戰亦極為嚴峻:現金流吃緊、負債壓力、利潤難見,仍是刻在其成長故事上的巨大問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