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BP.US
ArriVent makes IPO

這家醫藥初創公司在三大投資銀行承銷的IPO中籌集了1.5億美元,首個交易日股價上漲 11%

重點:

  • ArriVent在IPO中籌集了1.5億美元資金,是過去兩年紐約表現最強勁的中國相關IPO之一
  • 公司已獲得伏美替尼(Fumonertinib)除大中華區外的全球授權,這是一種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高度靶向藥物

    

陽歌

最近,中國醫藥股在華爾街不太吃香,大幅虧損加上北京嚴格管控價格,使其難以盈利,投資者為此失去了耐心。但生物科技公司ArriVent BioPharma Inc (AVBP.US)證明是一例外,其IPO表現強勁,股價在週五首個交易日上漲 11%。

在與中國相關的新股發行中,這次IPO看上去很不尋常,除了上市首日大漲外還有很多原因。其承銷商中有高盛、花旗和傑富瑞為首的一流投資銀行。過去兩年,由於美中監管之爭,這些銀行基本上都回避中國公司在紐約的上市,不過由於那些問題基本已解決,它們正在慢慢重返市場。

此次IPO之所以值得關注,還因為市場對其股票的需求相對強勁,促使承銷商將發行規模從一周前最新招股說明書中原定的830萬股增加到最終的970萬股。公司將發行價定在發行區間的中位數,即每股18美元,共籌集資金1.75億美元,是自2021年底生物科技公司聯拓生物(LIAN.US)籌集3.25億美元資金以來,中國公司在紐約規模最大的IPO。

ArriVent的強勁表現與近來投資者紛紛逃離境外上市的中概股形成了鮮明對比,隨著對中國經濟不景氣的擔憂加劇,很多中國股票跌至歷史低點。

那麼,ArriVent是如何做到?首先,我們需要指出,該公司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家中國公司,儘管它與中國聯繫緊密。其主要資產是伏美替尼,一種高度靶向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選擇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用於治療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

伏美替尼實際上是由上海艾力斯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578.SH)研發出來的,這是一家中國公司,由兩名現居中國的醫生創辦,他們都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背景。這款藥已在中國獲批,為艾力斯帶來了巨額利潤,公司報告去年前個三季度收入增長160%,達到13.5億元。然而,更令人驚嘆的是,艾力斯同期利潤為4.1億元,同比增長七倍多,這對於此類年輕的醫藥公司來說實屬罕見。

艾力斯在2021年向ArriVent授予了伏美替尼在大中華區以外所有市場的許可權,當時ArriVent剛成立。從艾力斯當時發布的公告來看,根據協議,ArriVent支付了4,000萬美元的首付款,並同意向艾力斯轉讓部分股權。此外,艾力斯表示ArriVent將提供可高達7.6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可高達兩位數的銷售提成。

大牌支持者

考慮到這些背景和強勁的上市表現,我們將在文章的後半部分來更仔細地研究ArriVent的歷史,和它現在面臨將伏美替尼推向市場的路徑,以及它正在研發的其他藥物情況。公司於三年前由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姚正彬和公司負責研發事務的總裁Stuart Lutzker創辦。

姚正彬此前在一家名叫Viela Bio的公司有過類似的經歷,他從英國制藥巨頭阿斯利康 (AZN.US)拿到一系列治療藥物授權,2018年與人共同創立Viela Bio,後來以31億美元的價格將其賣給了Horizo​​n Therapeutics。這為預測ArriVent的未來,提供了線索,姚正彬可能希望最後把公司賣給其他企業,大賺一筆。

到目前為止,公司進行了大量融資,這對於醫藥初創企業來說是非常典型的做法。它在2021年成立時籌集了1.5億美元,投資者包括國內的高瓴資本、禮來(LLY.US) 的禮來亞洲基金和奧博資本等知名巨頭。去年,公司又籌集了1.55億美元,另一家著名投資機構紅杉(前身為紅杉中國)也加入了進來。

雖然伏美替尼已經在中國獲得批准,但在美國,該藥物仍在接受測試,目前正處於最後的三期臨床試驗階段。去年10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授予該藥「突破性」地位,這是對「與現有療法相比可能有實質性改善」的藥物的重大鼓勵。這種認證通常有助於藥物更快地通過漫長而繁復的監管審批程序。

與很多類似藥物初創公司一樣,ArriVent目前沒有任何收入,在伏美替尼的試驗階段還處於虧損狀態。招股說明書顯示,該公司在2022年淨虧損3,690萬美元,去年前九個月又虧損了4,810萬美元,自成立以來累計虧損1.367億美元。鑒於公司在IPO之前籌集了3億美元的資金,通過IPO還募集了2億美元,因此至少在未來幾年內,公司的資金應該都會比較充裕,它正努力爭取讓伏美替尼獲批上市。

除了伏美替尼,該公司還在與Aarvik共同研發一種抗癌藥物,儘管該藥物的開發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因此,很明顯,該公司目前將大部分賭注押在了伏美替尼上。

就估值而言,ArriVent的最終估值應該與艾力斯接近,後者目前的市銷率為5倍,市盈率也同樣強勁,為38倍。當然,一切都將取決於伏美替尼在美國的進展,不過目前來看情況肯定是積極的。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我們甚至可以想象這樣一種場景:ArriVent公司還沒有取得第一筆收入,就被一家大型全球制藥公司高價收購了。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Feihe’s sliding profits point to China dairy market past its sell-by date

中國飛鶴發盈警 乳業市場難復當年勇

隨著近年內地出生率下降及經濟增長放緩,奶類產品出現供過於求,企業急去庫存,把資產減值,令內地乳業股表現低迷。 重點 中國飛鶴料今年上半年盈利大跌逾三成 企業最壞時刻或已過去,有機會走出谷。   鄭瑞棠 內地嬰幼兒配方奶粉龍頭企業中國飛鶴有限公司(6186.HK)近日發盈警,預計截至今年六月底半年盈利10至12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9億元大幅減少。盈利減少主要由於集團為消費者提供生育補助、降低嬰幼兒奶粉的庫存、為全脂奶粉產品進行減值及政府的補助減少等。 中國飛鶴在嬰兒配方奶粉市場連月續五年中國第一,並且連續三年全球第一。不過公司太集中於嬰幼兒市場,嬰兒配方奶粉佔公司收入逾九成,近年集團擬將業務分散至其他市場,但暫未見有成效。 至於主從事上游原料奶業務的現代牧業(1117.HK)亦發盈警,預計今年上半年虧損將擴大至8至10億元,比上年同期約2億元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於公司的乳牛公平值重估出現損失,預計最高達18.5億元。 現代牧業生產牛奶,主要資產自然是乳牛,24年底公司擁有乳牛逾49萬隻,但公司主動淘汰產能較低的乳牛及原料奶價格下降,都令乳牛的公平值下降。 企業紛紛發盈警 乳業股龍頭企業蒙牛(2319.HK),去年盈利大跌九成八,只得1.05億元,純利大跌是由於集團收購貝米拉的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以及聯營公司現代牧業虧損所致。 業績報告指出,由於乳製品行業供需不平衡,消費需求不及預期,去年收入按年下跌一成。已晉身藍籌股的蒙牛近年股價低迷,公司收入主要來自液態奶產品,去年佔公司總收入82.4%。 可見近期無論從事原奶、嬰幼兒奶粉、及液態奶的公司,盈利皆有壓力,顯示無論處於中國乳品市場產業鏈那一個位置,都面臨嚴冬。過去中國人口處高增長期,加上經濟急速發展,確是乳品市場的黃金時期,但隨著出生率急劇下降,乳製品需求大幅減少。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出生率由2019年的10.48%(每1000人有10.48人出生),下降至2024年的6.77%。零至三歲兒童由亦由19年的4,720萬,大幅下降至24年的2,820萬。 面對行業需求急速下滑,導致市場出現供過於求情況,內地原料奶價格由21年的每公斤4.4元,大跌三成至24年底的3.1元。企業在好景時擴大產能,在市場逆轉時造成供過於求,需要積極調整產能。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原料奶產量約4,000萬公噸,同比降2.8%,是7年來首次下跌。 政府由以住的一孩政策,到近年鼓勵生育,去年新生嬰兒有954萬,已終止連續7年的跌勢,惟內地每年死亡人數逾一千萬,使人口總數持續下跌。近期經常有內地城市推出派錢催生的政策,例如今年三月內蒙呼和浩特公布向生育一孩、二孩及三孩的家庭,分別發放一萬、五萬及十萬元。每有鼓勵生育政策傳出,都令乳業股有短線炒作。不過,要短期內改變新一代少生孩子的觀念,也似不容易。 有望走出谷底 除嬰幼兒市場,近年經濟漸富庶及人民注重健康,成人飲用乳品也有增加。2023年中國人均乳製品年消費量約為18公斤,僅及全球平均的三分之二,相信仍有增長空間。不過由於飲食習慣差異,要達到歐美國家人均消費量逾30公斤相信較為困難 另外,期望人口老化的趨勢增加老人配方奶粉需求,可部分填補嬰兒奶粉需求下滑的缺口,這些皆是乳品市場的正面因素。 縱觀目前在港上市的中國乳業股,從事嬰幼兒奶粉以中國飛鶴規模最大,現價往績市盈率約為11倍,H&H國際(1112.HK)及中國聖牧(1432.HK)去年沒有盈利,至於主要從事液態奶生產的蒙牛由於去年盈利大跌,現價市盈率達550倍,但預計今年將回復至十多倍水平。 面對需求下滑,產能過盛,乳業公司近年積極去庫存,為資產減值,相信影響已在近期的業績中反映,現時估值處於較低水平,行業有機會走出底部,但市場基本因素已變,實在難以回到以住的黃金高增長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美麗田園料中期純利年增不少於35%

美容與健康管理集團美麗田園醫療健康產業有限公司(2373.HK)周一公布,預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收入不少於14.5億元(2.02億美元),按年增長不少於27%;淨利潤不少於1.7億元,按年升幅不少於35%。 公司表示,業績增長主要得益於「雙美+雙保健」的高毛利商業模式持續優化,提升收入結構與毛利率表現,同時「內生增長+外延擴張」雙輪驅動戰略帶動業務規模擴大及市場佔有率提升,推動規模效應持續釋放,令淨利率穩步上升。 美麗田園周一高開1.3%,至中午休市報29.55港元,轉跌0.84%,股價今年以來仍升6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361度Q2銷售佳 零售電商拍住上

運動品牌361度國際有限公司(1361.HK)周一公布第二季度營運概要,主品牌產品及童裝品牌均同比上升10%。至於電子商務平台的產品,整體流水同比亦錄得20%增長。 公司表示,已進一步深化落實「科技賦能產品創新升級」戰略,針對多樣化市場需求持續推出新品,進一步深化「專業化、年輕化及國際化」的品牌定位。 期內,分銷商於廣州、長沙、天津、上海及大連等地增設39家361度超品門店。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的超品門店數量達49家。 周一361度平開報4.99港元,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升近18%。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lueFocus does marketing services

營收下滑的藍色光標 海外突圍有難度

這家中國營銷服務龍頭供應商,正躋身A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的浪潮 重點: 標榜中國最大,並作為全球第十大營銷服務商的藍色光標,已提交香港上市申請 公司八成營收來自為出海的中國企業提供營銷服務,但因利潤率超低而侵蝕淨利潤   陽歌 誰說只有製造商才能赴港IPO,才能為滬深A股市場的上市地位形成互補? 兩地上市(A+H)已成為今年香港規模最大的IPO項目,電池巨頭寧德時代5月募資353億港元(45億美元),調味品龍頭海天味業6月募資101億港元。如今,營銷服務龍頭北京藍色光標數據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00058.SZ),擬通過赴港上市而打破工業股壟斷局面。 據上市文件顯示,創立於1996年的藍色光標,是中國資歷最深的營銷服務商之一,位居全球行業第十。在WPP集團(WPP.L)與宏盟集團(OMC.US)等巨頭主導的全球十強榜單中,該公司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企業。 藍色光標的財務數據凸顯若干顯著趨勢,包括中國企業正斥巨資開拓海外市場。這類營銷支出佔藍色光標去年總營收的80%,該業務增速遠超面向國內消費者的營銷服務。 公司更以顯著低於國際同行的超低利潤率著稱,其將之歸因於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全球市場。受此影響,過去四年,藍色光標始終在盈虧線上掙扎。若無法提升全球營銷業務運營效能,這趨勢恐將持續。 在中國廣告及公關界,藍色光標頗具聲望,2010年即成為深交所創業板首批上市企業(創業板於2009年設立)。若持有至今,投資者已獲近四倍收益,目前公司市值達230億元(約合32億美元)。 不過,即使獲得如此收益,當前藍色光標A股市銷率僅0.39倍。作為近三年營收年增速近30%的行業龍頭,估值確實疲軟。當然,全球同業估值普遍承壓,WPP市銷率更低至0.31倍,宏盟集團雖達0.92倍,吸引力也不大。 參考當前市值、以及華泰國際、國泰君安國際、華興資本等大型承銷商陣容,藍色光標此番募資恐難突破10億美元關口,但仍有望籌資數億美元。 部分募資將加速其近年全球化布局。當前,藍色光標已在美國、越南、泰國、印尼及新加坡設立分支機構。這些網點除服務中國客戶外,也將開拓本土業務,以抗衡國際巨頭。在國內經濟持續疲軟,抑制企業營銷預算,該戰略重要性日益凸顯。 營收開始下滑 儘管利潤表現欠佳,藍色光標過去三年營收增長確有強勁表現,去年收入同比增長15.6%至608億元(2023年同期為526億元)。但需要指出,增速較2023年43%的增幅有較大回落。令人憂心的是,據深交所公告,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萎縮近10%至143億元(上年同期為158億元)。 藍色光標未在財報中說明下滑原因,或許是國內市場疲軟,企業增長停滯與消費需求疲軟,導致營銷預算收縮。受此影響,公司國內營銷服務收入去年驟降近30%至81億元,僅部分被國內廣告服務收入的微增抵消。 藍色光標全球收入結構,清晰展現出中資企業出海主陣地。去年,客戶全球營銷預算中42%投向美國市場,第二大目標市場歐洲佔比僅15%。數據或有助於解釋,中國政府為何力避中美貿易戰升級。 鑒於藍色光標利潤率極低,最新營收萎縮態勢更顯嚴峻,令其盈利回旋空間很小。公司營業成本主要源於向谷歌、臉書及TikTok等平台支付的費用,去年佔營收比例高達97.5%,對應毛利率僅2.5%。毛利率近年持續走低,從2022年的4.7%降至2023年的3.4%。 公司將微薄利潤歸咎於主流互聯網平台廣告成本高企,該問題在海外市場尤為突出。面對谷歌、TikTok等巨頭,其議價能力極其有限。需補充說明的是,藍色光標當前毛利率仍顯著低於WPP的17%,以及宏盟集團19%的水平。 核心癥結在於,藍色光標極需提升盈利能力,但在國內經濟下行周期,向核心中企客戶提價難度極大。拓展海外客源或可部分緩解壓力,這解釋了為何公司近期全球布點的策略。然而,因需同時對抗國際巨頭與本土性競爭者,公司海外突圍成功機率不大。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