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HK
From ‘magic tea’ to dietary drugs, can Besunyen reclaim its glory days?

從風靡全國的減肥茶,到連年虧損變賣資產,如今押注減肥藥業務的碧生源正走上一條崎嶇轉型路

重點:

  • 今年上半年,公司錄得淨利1,240萬元,按年大增46%
  • 碧生源藉減肥藥收入佔比升至38%,逐步擺脫對茶品依賴

 

李世達

「快給你的腸子洗洗澡吧」、「嗖的一下,不要太瘦哦」——曾經這些廣告詞充斥在中國各地電視廣告與公交車站,碧生源的名字幾乎成為減肥茶的代名詞。憑藉激進的營銷與時代紅利,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0926.HK)在2000年代創造了輝煌神話。

然而,這家昔日的明星企業如今陷入連年虧損,仍在進行艱難轉型,期望涅槃重生。。

據公司公布的中期財報,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碧生源收入按年增長1.8%,由去年同期的2.54億元升至2.58億元(3,600萬美元)。雖然收入增幅有限,但毛利率由68.2%提升至68.6%。同時,公司嚴控費用,期內營運開支下滑2.8%至1.65億元,為盈利釋放提供空間,帶動碧生源上半年錄得淨利1,240萬元,較2024年同期的850萬元按年大增46%。

這樣的業績表現說不上有多亮眼,但對碧生源來說,已算是很大鼓舞。

減肥茶第一股

將時間拉回十多年前,碧生源曾是港股市場保健品類股的明星代表。2010年,碧生源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減肥茶第一股」,市值一度攀升至52億港元。當時公司主打「常潤茶」與「常菁茶」,至2017年已累計售出43.5億袋,全盛期全國經銷網達13萬家,開創中國減肥保健品的黃金年代。

然而,轉折點來得突然。2016年,國家食藥監總局明文規定保健品名稱中不得含有功效性描述,「減肥茶」這一命名方式成為禁區。碧生源的核心產品被迫停產、改名重上市,失去了最強勁的品牌識別。同時,消費者對「神奇減肥」產品的認知趨於理性,飲品類保健品逐步被藥品與功能食品取代,市場份額不斷被瓜分。

品牌老化也是致命傷。在年輕消費群體認知中,碧生源屬於老一輩人使用的品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碧生源未能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和品牌定位,逐漸在市場上被遺忘。

2010年上市以來,公司業績虧多盈少。2023年,碧生源全年收入下滑至5.43億元,同比大減32.2%,淨虧損擴大至2.99億元,是2012年以來最多。公司股價從2010年11月的歷史高點105港元下跌超97%。

藥品板塊逐漸成長

面對現實壓力,碧生源逐步調整發展重心。2015年,公司收購廣州潤良藥業,取得減肥藥奧利司他的中國代理權,正式進軍藥品市場,並將其定位為繼茶品之後的第二增長引擎。

雖然減肥藥的市場競爭激烈,但與茶品相比,其臨床依據與功效說服力更具優勢,在消費者心中亦具一定信任基礎。這一策略轉向,使藥品營收佔比從不到兩成逐步攀升至近年三至四成,成為碧生源抵禦茶品銷售疲弱的重要支柱。

2024年,在整體營收下降至4.84億元的情況下,茶產品收入下滑至3.26億元,減肥及其他藥品收入為1.58億元,兩者佔比分別為67.3%與32.7%。到2025年上半年,這一結構繼續變化,茶產品收入按年降2.8%至1.59億元,減肥及其他藥品收入則年增14.5%至9,924.5萬元,佔比進一步演變為61.7%與38.3%,顯示藥品板塊在公司營收結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此外,碧生源也積極變賣資產「止血」。近年碧生源多次出售資產,包括北京總部與旗下食品子公司,藉此維持營運與償債。

到2024年,雖然公司收入按年再跌10.8%至4.84億元,但得益於大幅削減營運開支,公司成功扭虧,錄得盈利1,680萬元。今年上半年,回穩情勢更加明朗,收入錄得升幅,盈利更按年大增近六成,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最新的業績表現也鼓舞了市場氣氛。績後首個交易日,碧生源股價大漲超25%至3.2港元,接近52周高位,今年以來漲幅達39.13%。目前市盈率約24.3倍,高於同仁堂科技(1666.HK)的11.6倍,屬於中等偏上估值區間,考慮到其盈利能力尚不穩定且規模相對較小,當前價格似乎缺乏支撐,市場對其藥品業務是否能持續、品牌重塑是否成功仍保持謹慎。若公司下一階段能在減肥藥業務或其他健康品類實現真正成長,並持續交出穩定盈利,或有望支撐更高估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行業簡訊:中國放鬆「限古令」 影視行業迎來轉折點

中國電視劇行業迎來近20年罕見的政策鬆綁。據財新報道,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於8月18日召集各省市廣電部門、平台與製作公司開會,宣布調整多項行業規管措施,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放寬古裝劇播出數量限制,被外界視為「限古令」鬆動。 其他重要調整包括:取消單劇40集上限及季播劇必須間隔一年播出的限制;電視劇中插廣告在被禁逾十年後重啟試點;成片審查時限由現行50天壓縮至30天,並推動審查權限下放至部分地方電視台。政策同時鼓勵衛視「一劇多星」聯播、加強超高清製作,以及舉辦微短劇專屬劇場,提升內容多樣性。 政策落地效應迅速反映在股市。8月18日A股開盤,影視傳媒板塊罕見集體上揚,百納千成(300291.SZ)、華智數媒(300426.SZ)、華策影視(300133.SZ)等多隻影視股封死漲停,資金明顯看好政策帶來的新增供給與盈利空間。 過去五年,中國電視劇發行量連降,電影票房2024年也同比下滑23%。與此同時,短劇與文旅內容迅速崛起。以字節跳動旗下「紅果」為代表的短劇App,憑藉碎片化時長與情緒消費優勢,快速擴張用戶規模;相比之下,優酷、愛奇藝(IQ.US)、騰訊視頻、芒果TV雖仍是長劇主要投資者,但長期虧損下收縮中腰部內容,只保留最頂級大劇。 業內普遍認為,本次鬆綁將釋放積壓古裝劇,利好具備資金和創作能力的公司。但題材紅線仍在,例如耽改劇依舊難過審。政策研究人士強調,最大的受益者是未來的上星大劇,解除集數限制後,高投入長劇更具開發空間,若平台亦放寬,則有利於中小體量創新作品崭露頭角。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agee makes milk tea

新聞概要:霸王茶姬全球擴張加速 實現雙位數增長

這家高端茶飲企業二季度營收增長10.5%,在洛杉磯開設美國首家門店   陽歌 高端茶飲企業茶姬控股有限公司(CHA.US)二季度錄得營收與GMV(總商品價值)雙位數增長。該公司在國內外持續極速擴張,在洛杉磯開設美國首家門店。 與此同時,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對公司利潤造成壓力,其調整後淨利潤季度增長基本持平。公司今年4月在納斯達克IPO募資逾4億美元,成為今年華爾街最大的中概新股。 霸王茶姬二季度營收達33.3億元(約合4.6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30.2億元增長10.2%。其GMV同比增速為更高的15.5%,總額達81億元。截至6月末門店總數達7,038家,較上年增長40.9%。公司主要收入來自加盟店體系,相關門店貢獻營收30.2億元,佔比約90%。 霸王茶姬在國內外同步極速擴張:國內門店自4,881家增至6,830家,漲幅約40%;海外佈局雖規模較小但增幅近一倍,門店數自115家激增至208家。當季海外GMV大增77%至2.35億元。儘管當前海外業務集中於東南亞,公司近期已在洛杉磯開設美國首店,並計劃於該市增開新店,同時透露對美國市場有更大的長遠規劃。 公司宣佈任命星巴克中國前首席營銷官擔任北美首席商務官;另聘有Dutch Bros Coffee(荷蘭兄弟咖啡)與Popeyes(博派斯)高管經驗的餐飲業資深人士出任北美首席發展官。 霸王茶姬創始人兼董事長張俊傑在業績電話會上表示:「下半年將持續戰略投入海外市場,穩步完善全球人才梯隊與運營體系建設。」 創立於2017年的霸王茶姬在擁擠的中國高端茶飲市場中獨樹一幟,其核心競爭力在於專注原葉茶品質並傳承中國傳統茶文化。公司以新中式國風來設計店面和產品,飲品主要原料為茶葉、鮮奶和糖——這與多數競品添加珍珠、奶蓋、水果切片等現代配料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 截至6月末公司會員數達2.069億,同比增長42.7%。 近年來頭部茶飲品牌每年都新增數千門店,使中國高端茶飲市場競爭加劇,行業普遍承壓。霸王茶姬試圖通過強化高端定位規避困擾咖啡與茶飲賽道的慘烈價格戰。然而壓力仍體現在財務端,其non-GAAP(非公認會計准則)淨利潤率由上年同期的20.8%降至本季度的18.9%。受此影響,剔除股權激勵等非現金成本後的調整後淨利潤當季錄得6.3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澳門8月賭收近222億創今年新高

澳門博監局周一公布,8月的博彩毛收入為221.56億澳門元(下同)(204.4億港元),按年升12.2%,按月則微升0.14%。 上月賭數是今年以來最高收入的一個月,首八個月的賭收累計1,630.52億元,同比上升7.2%。 今年初澳門賭收有放緩趨勢,1月賭收更按年下跌5.6%,之後幾個月的賭收增速也是個位數字。但踏入五月後,賭收有明顯復蘇態勢,自五月至八月,每月賭收均超過200億元。 澳門政府五月時,將今年全年賭收預測由2,400億元,修訂為2,280億元,但按目前增長看,全年賭收有望達2,400億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osses continue to widen and debts continue to pile up, Vanke not yet out of the woods

虧損擴大負債增加 萬科經營危機未過

今年初獲深鐵管理層接管,及財務全力支持的萬科企業,雖暫避過債務違約危機,但25年度中期業績虧損增加,負債比率上升,顯示經營的困境未過 重點: 萬科上半年虧損增加21%,淨負債比率上升至90%。 上半年銷售金額急降46%,在內地房企排行榜中跌至第七位   鄭瑞棠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202.HK, 000002.SZ)上周公布2025年上半年業績,虧損119.5億元,按年增加21.3%,達到七月集團發盈警時的上限;期內銷售金額691.1億元,減少45.7%。 盈利壓力主要來自房地產開發項目規模顯著下降,及毛利率處於低水平;另外考慮到業務風險的升高,提升了資產減值,以及部分大宗資產交易和股權交易價格低於賬面值。其中上半年除稅前房地產開發的毛利率僅為2.6%,比上年同期跌三個百分點,至於物業服務的毛利率為13.9%,比上年同期微升0.3個百分點。 虧損可能持續 市場預計萬科短期經營仍處困境,摩根士丹利預測虧損可能要持續至2027年,2025年全年銷售額會下降30至40%。 至於最受市場關注的公司負債情況,亦持續有惡化,最新集團淨負債比率達90.4%,比24年底上升9.8個百分點,截至25年6月底有息負債總額3,642.6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為30.5%,一年內到期負債1,533.7億元,但現金及現金等價值為693.5億元,未夠覆蓋短期負債,意味短期內仍面臨一定償債壓力。 但另一方面,期內經營現金淨支出30.4億元,資金情況仍緊拙,需要整體市場回暖,持續有穩定售樓收入,或大股東進一步有財政支持,才能應付資金需求。 面臨階段性壓力 公司業績報告亦承認,萬科在經營上仍面臨階段性壓力,但集團正穩步推進改革化險工作,但要徹底化解仍需以時間換空間。 其實近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爆破,令不少以高槓桿模式經營的房地產商深處危機,中國恒大(3333.HK)及遠洋集團(3377.HK)等大型房企也出現債務違約,負債高企的萬科能夠避免違約,多得大股東深鐵集團的全力支持。 萬科企業於88年成立,創辦人王石在八十年代原本從事文儀器材的進口,至88年開始涉足房地產,逐漸發展成行業的龍頭企業,2010年銷售額達1,000億元,成為中國首家千億房企,之後一直維持行業龍頭地位。 萬科可以說是中國房地產公司典範,直到2017年在獲深圳地鐵集團收購27%股權成為大股東。今年初萬科深陷債務危機之際,中央高調大力支持,實行管理層大換血,原本掌舵人郁亮及祝九勝等引退,由深鐵集團董事長辛傑出任主席,管理層亦清一色由深鐵相關人士出任,變相令集團全面國資化。 除擔任管理層外,深鐵亦對萬科有強大支持,累計向萬科提供238.8億元的股東貸款,條件也優於市場慣例。 深鐵的入主穩住了投資者對萬科的信心,初期確令萬科的股價及債券價止跌回升,但長遠卻未必令萬科的業務經營情況有很大改善。 漸失龍頭地位 隨著近年的內地房地產市場風暴,萬科的復元能力似不及其他行業龍頭。萬科上半年銷售額690多億元,跌幅達到四成以上,根據中指院研究數據,上半年百強房企銷售金額同比下降11.8%,顯示公司跌幅遠超市場平均水平。而排在頭四位的企業銷售皆過千億元,萬科只排名第七,比2023及24年分別排名第二、第五進一步下跌。 萬科近年積極去庫存,集團存貨4,625億元,比去年底下降10.9%,而新增土地儲備力度薄弱,加上集團債務沉重,上半年又有負現金流,限制了補充土地儲備能力,相信短期銷售額難以大幅回升,顯示萬科已逐漸遠離行業龍頭的地位。 經過房地產市場大幅調整,行業正面臨大洗牌局面,市場高負債、高槓桿、高周轉的舊模式將會改變,相信萬科的業務也需轉型至高質量,精細化,又或需加強物業服務業的比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