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2.HK
A pop mart shop in Melbourne

這家藏品玩具銷售商收購Mogic Ltd.後,可能還會利用7億美元的現金儲備進行更多類似交易

重點:

  • 泡泡瑪特宣佈已收購英國合作夥伴Mogic Ltd.,但未透露價格,這是它在近期全球擴張的最新動作
  • 這家藏品玩具銷售商第一季的海外收入增幅在160%至165%之間,與其核心的中國大陸銷售額下降5%至10%形成鮮明對比

 

陽歌

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9992.HK)越來越多地把目光投向海外,押注美國、歐洲和東南亞的消費者,會為其時尚藏品玩具支付比中國消費者更高的溢價。

一周前,該公司宣佈收購其英國合作夥伴時(這似乎是它首次公開披露的收購),這項押注跨越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從最新的年報來看,該公司肯定有足夠的資金來進行這類採購,截至去年底,其現金和短期投資約為50億元。

這種海外擴張對於泡泡瑪特來說至關重要,因為目前佔其銷售額絕大部分的中國大陸市場,在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後,出現了迅速放緩的跡象。根據4月公佈的公司最新業務狀況,第一季它在中國內地的銷售額實際上下滑5%至10%,延續了去年3.3%的下跌趨勢。

相比之下,泡泡瑪特的海外業務在三個月的報告期內,取得了三位數的增長。

對於像泡泡瑪特這樣的零售商來說,本土市場銷售額下滑是一個特別令人擔憂的趨勢,因為其他大部分零售商和面向消費者的公司都報告稱,在去年底中國取消大部分防疫措施後,第一季它們的業務大幅增長。

這種差異可能是因為玩具在很大程度上並非必需品,它不像家居用品般,需求一直存在。更重要的是,泡泡瑪特的玩具更針對成年人,並且由於其「值得收藏」的屬性而利潤很高。在中國目前的疲弱經濟狀況下,收藏人士更有可能推遲購買這類常被視作興趣愛好的物品。

西方國家和東南亞是泡泡瑪特的兩個主要海外市場,目前在經濟上表現得相對較好,這解釋了為什麼它們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西方消費者通常會支付比發展中市場消費者更多的錢購買玩具,因此像泡泡瑪特這樣的公司可以獲得更高利潤。

泡泡瑪特最新的全球行動,是一周前它宣佈收購Mogic Ltd.對於後者,該公司的一篇博客文章只是說它「擅長本地零售」。財務條款沒有披露,這意味著收購價格可能不到500萬美元(3,580萬元),這極有可能是用泡泡瑪特充足的現金儲備支付。

在公佈這個消息之前,泡泡瑪特過去一年在國際舞台上採取了一系列類似舉措。其中包括5月宣佈在馬來西亞開設首家實體店,2月在法國開設首家店鋪。去年11月,該公司宣佈在墨爾本開始澳洲第二家分店。

投資者似乎對於這次在英國的收購比較滿意,上週末消息公布當日,泡泡瑪特的股價上漲了2.8%。本周該股繼續反彈,截至週四收市,較公告前水平上漲了8.2%。

重攀高峰

儘管股價最近上漲,但泡泡瑪特近期的前行之路並不平坦,因為它在中國內地市場面臨諸多挑戰,而這個市場去年佔其銷售額的90%。2020年上市的時候,它是一顆超級明星,其股價從38.5港元的發行價上漲了近兩倍,達到了100港元左右的高位。投資者之所以喜歡這家公司,不僅是因為它的時尚玩具,還因為與更傳統的兒童玩具相比,它的產品因為具有收藏價值而使其獲利頗豐。

但隨著銷售出現迅速放緩的跡象,該股過去一年已從高位回落,週四收市價為17.7港元,不到IPO發行價的一半。儘管如此,該股的估值仍略高於同類企業。泡泡瑪特目前的遠期市盈率為20倍,領先於國內競爭對手名創優品(MNSO.US; 9896.HK)的19倍,並輕鬆領先於時髦的美國零售商塔吉特(TGT.US)的16倍。

因此,投資者還沒有放棄泡泡瑪特,儘管他們現在對它的估值並不是很高。

說了這麼多,最後我們就來仔細研究一下泡泡瑪特海外業務的現狀,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該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10年,但直到最近兩三年才開始認真地向海外擴張。

截至去年底,泡泡瑪特在海外共有43家門店,不過其中約一半是與當地合資企業和特許經營夥伴共同經營的。它還通過被稱為「機器人商店」的自動售貨機銷售大量產品,去年在海外有120台自動售貨機。該公司似乎將重點放在擴大海外直營店上,去年新開了21家,使其直營店總數達到28家。

隨著自營店數量的增加,該公司來自海外零售店的收入,從2021年的320萬元飆升至去年的1.36億元。按照這個水平,海外零售店去年約佔其海外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它去年的海外收入為4.54億元,較2021年增長163%。第一季,它繼續保持這個增速,並表示今年前三個月的整體海外收入增幅在160%至165%之間。

正如我們前面所指出的,海外業務的毛利率往往更高,去年的平均毛利率約為74%,而國內業務的毛利率約為60%。

在最新年報中,泡泡瑪特沒有給出國際發展計畫的具體路線圖,僅籠統表示,全球擴張是它的一個業務重點。但最新的收購表明,泡泡瑪特並非嘴上隨便一說,並且有可能在短期內進行其他類似的收購,因為它試圖在本土市場之外實現業務的多元化。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寧德時代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

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750.SZ)通過香港交易所上市聆訊,將成為港交所近年來規模最大的新股發行項目之一。 寧德時代於周二向港交所網站上傳了更新版上市文件,包括其2025年第一季度最新財務數據。數據顯示,公司當季營收同比增長6.2%至84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798億元實現增長;季度利潤同比增長31.9%至14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13億元顯著提升。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並透過赴港二次上市,吸引全球投資者。據市場估算,其集資額可能在50億美元至77億美元間。若實際集資額接近區間上限,將超越快手(1024.HK)2021年62億美元的上市規模,成為香港股市近年最大規模的新股發行項目。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博雷頓首日上市股價急升5成

內地電機製造商博雷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33.HK)於周三在港掛牌,開市報29元,較招股定價每股18元高61%,中午收市報26.85元,升49%。 博雷頓發行1,300萬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九成國際配售,集資總額2.34億元。公開發售錄得超額198倍,國際配售則未能足額。 是次集資所得,約40%用於投資技術及開發新產品與服務,40%用於建立工廠及採購機器,10%用於擴大銷售服務網絡,餘下作一般營運開支。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優步聯手多家中國公司 加速全球自駕布局

網約車平台優步(UBER.US)近日積極擴大其在自駕出租車領域的布局,繼宣布與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夢騰智駕(Momenta)合作,將於歐洲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後,又陸續宣布與另外兩家中國自駕技術公司小馬智行(PONY.US)及文遠知行(WRD.US)分別展開類似合作。 優步公布,將於今年稍後在中東主要市場與小馬智行合作部署自駕出租車,並逐步拓展至更多國際市場。首階段車輛將配備安全操作員,未來將過渡至完全自主商業運行。 與此同時,優步也宣布擴大與文遠知行的合作。雙方計劃於未來五年內,在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擴展自駕出租車服務。雙方早前已於阿布札比展開合作,並將進一步進軍歐洲、中東等市場。 上周,優步亦宣布與 自駕技術公司May Mobility、汽車製造商大眾(VOW.DE)簽署協議,分別在美國德州阿靈頓與洛杉磯推出自駕出租車服務。而去年,優步也擴大了與Alphabet(GOOG.US)旗下Waymo的合作。 這些行動顯示Uber正加快整合自駕技術資源,積極搶攻與Lyft(LYFT.US)及特斯拉(TSLA.US)等競爭對手在新興自駕市場的主導地位。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stant Retail trigger second takeout war

即時零售如何引發「第二次外賣大戰」?

中國外賣大戰第二回合開打,這次爭奪的不只是你的午餐,而是整個即時零售市場    李世達 當「買菜5分鐘、送貨30分鐘」成為現實,中國電商已不再是那個只靠比價與打折吸客的世界——從美團(3690.HK)、京東(JD.US; 9618.HK)的補貼大戰,到阿里(BABA.US; 9988.HK)推出的「閃購」服務,人們發現,這不只是另一場外賣大戰,而是一個新興零售市場——即時零售(Instant Retail)的爭奪戰。 即時零售泛指在一小時至數小時內完成下單、配送、收貨的零售模式,結合傳統電商比價和商品選擇的優勢,以及線下零售的即時可得性,對接「急需」與「便利」的需求。 簡單來說,就像是電商平台物流與外賣配送網絡的結合,是一種即時配送體系的新業態。消費者可以像點一碗炸醬麵一樣,在網上下單買一隻iPhone,半小時後送到家門口。如果買什麼都能這麼方便,誰還會選擇等個幾天? 事實上,即時零售的概念早已存在,但一直到最近幾年才真正引起廣泛關注。美團在2018年推出「閃購」;京東更早於2015年就推出「京東到家」;至於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則於2022年推出「淘寶小時達」。 2023年,美團開始積極推動「萬物到家」戰略,在生鮮、藥品、日用品等品類上深耕本地零售,並以強補貼、大量接入商超便利店建立「前置倉」網絡,迅速擴張即時零售規模,今年4月推出「美團閃購」品牌,正式迎戰即時零售大戰。 京東則以其倉儲與供應鏈優勢切入,將「京東到家」、「京東小時達」整合成「京東秒送」,在家電、3C、日用品上推即時履約服務。今年初大手筆推出補貼戰,明確與美團競爭「30分鐘送達」體驗,更推出超時20分鐘免單的殺手鐧。 至於阿里巴巴,也被迫在4月底將「淘寶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整合了旗下餓了麼、高鑫零售、盒馬等內部資源,加入即時零售戰場。 美團本地商業板塊CEO王莆中指出,近幾年即時零售發展如火如荼,美團每日非餐訂單已突破1,800萬單,「讓某些公司如芒在背」。他稱,「即時零售的發展大勢擋不住,將把那些大而無當的倉配體系掃進歷史垃圾堆」。 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報告,2023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達6,500億元(893.5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突破兩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8%,遠超同期網絡零售的11%。 即時零售意味著消費習慣的改變。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IQ報告則指出,72%的即時零售用戶在35歲以下,即時消費成為「95後」的日常。這意味著這些用戶更重視「時效」與「體驗」,而非價格,節省時間、即時可得,開始成為消費決策的關鍵因素。 即時零售也意味著更深刻的物流變革。即時零售更依賴前置倉與就近商戶供應,大幅提升履約效率,打破過去「中心倉—幹線—末端」傳統電商模式;同時,更多本地小店也將再度融入平台經濟,如社區便利店、生鮮商超、各式零售店,都將受益。對平台來說,長期比拼的是倉儲布局、商家整合、數據調度能力。 即時零售不只是配送速度的提升,更是整個電商模式由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本地化轉型的表現,背後依賴的是高度密集的城市布局、完善的本地物流基礎設施,以及用戶對App購物的高度依賴。它改變了消費者的期待,也倒逼平台從「賣場邏輯」走向「需求場景邏輯」,重塑供應鏈與履約能力。這場從外賣延伸出的零售革命,正在重新定義中國電商的未來版圖。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