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HK
Anta opens store in Thailand

曼谷專賣店的開業,是這家運動服飾巨頭進軍國際市場的新里程碑

重點:

  • 繼去年成立東南業務部後,安踏體育迅速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卡塔爾開店,現在是泰國
  • 現時安踏在中國以外的市場收入幾乎可忽略不計,但隨著新網絡的發展,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

    

譚英

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2020.HK)董事長丁世忠多年前制定的戰略,宣稱「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按他的計劃,上月底曼谷的首家門店開業

自1991年創立以來,丁世忠已帶領安踏發展成中國領先的運動服飾零售商,2022年銷售額達536億元(74億美元),淨利潤75億元,市值達2,625億港元(335億美元)。公司的市盈率高達27倍,遠遠領先於競爭對手李寧(2331.HK)的15倍和361度(1361.HK)的8倍。在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35家分析機構中,29家給安踏「買入」或「強烈買入」的評級。

在國內市場,安踏是強有力的品牌,擁有一個由11,918家門店組成的龐大網絡,其中6,941家售賣安踏的核心品牌,約佔其銷售總額的一半。2017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身穿安踏的一件長款外套視察2022年冬奧會的場館。NBA球星克萊·湯普森(Klay Thompson)在2017年,與安踏簽下了為期10年、價值8,000萬美元的代言合同。

安踏及其國內同行受益於2021年的全民健身計劃,以及中國消費者越來越青睞國產品牌,而不是耐克(NKE.US)和阿迪達斯(ADS.DE)等國際大牌。但丁世忠的目標不僅僅是國內的輝煌,安踏在最新的2024-2026年戰略規劃中表示,要力爭實現2025年中國市場份額第一,2030年全球領先的目標。

東南亞新店顯然是為安踏旗下品牌打入海外市場的試點。公司進軍海外市場比競爭對手李寧晚了十多年,後者通過創始人李寧曾獲奧運會金牌,吃到了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紅利,並借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契機,在全球推出了自己的品牌。

相比之下,安踏體育則以多品牌戰略進軍國際市場。董事長丁世忠打趣說,安踏希望「成為體育界的LVMH」,就是那個旗下擁有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等幾十個知名品牌的法國奢侈品集團。

安踏擁有以韓國斐樂(Fila)為首的多個外國品牌在中國的授權,並且也開始拿下部分品牌在中國境外的授權,首先是東南亞。公司的核心品牌安踏在國外認識的人不多,儘管其在國內的市場份額高達20.4%,僅次於耐克的22.6%,領先於阿迪達斯的11.2%。在國內,該公司的安踏品牌佔其2022年收入的48.7%,斐樂則佔其536億元總收入的44.2%。 其餘7.1%來自其他品牌。

雖然它的全球擴張才剛開始,但安踏早在2009年以3.25億元的價格收購斐樂韓國株式會社(081660.KS)在中國的商標權和專營權時,就具備全球化思維了。其全球擴張行動於2019年開始,當時安踏率領由騰訊、方源資本和Anamered等組成的財團,收購總部位於赫爾辛基的體育用品公司亞瑪芬體育(AMY.DE),安踏將其作為合資企業經營。

不斷增多的品牌

亞瑪芬體育旗下的品牌包括始祖鳥(Arc‘teryx)、薩洛蒙(Salomon)和威爾勝(Wilson)等。上月,安踏體育還宣佈,收購國內主要面向女性的品牌Maia。它還擁有日本品牌迪桑特(Descente)、韓國品牌可隆(Kolon Sport)以及英國時尚鞋履品牌斯潘迪(Sprandi)。雖然這些品牌都是在國際市場銷售,但到目前為止,合資的亞瑪芬體育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虧損。稍後我們還會詳細談到這點。

安踏迅速擴大了東南亞店鋪網絡,目前在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各有40家店,新加坡有4家店。據安踏東南亞區域銷售品牌營銷總監Gavin Lum稱,公司於今年2月成立了泰國子公司,年內將在泰國開10家門店。

安踏未在財報中公佈海外市場的收入情況,很可能是因為數字仍然微不足道。分析機構認為,該公司在中國以外的營收水平,可能與李寧和361度類似,這兩家公司去年在中國以外的市場收入,只佔其收入約1.8%。

那麼,安踏在主場之外的勝算有多大?

首先,安踏體育將失去主場優勢,因為它將在全球市場與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展開正面交鋒。耐克2023財年的營收為512億美元,大約是安踏的7倍,1,633億美元的市值也讓安踏體育相形見絀。阿迪達斯2022年的營收為225億歐元(240億美元),是安踏的三倍左右,不過其市值與安踏大致相當,為325億歐元。因此,安踏要想從這些擁國際品牌手中奪取市場份額,可能會面臨巨大挑戰。

安踏2023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4.2%至297億元,淨利潤增長32.3%至47億元。旗下合資企業亞瑪芬體育在2022財年實現收支平衡,利潤5,000萬元,但在今年上半年再錄虧損。安踏在今年上半年分佔合資公司虧損5.16億元,安踏表示,若不考慮亞瑪芬體育的虧損,其上半年利潤將增長40%至52.6億元。該公司指出,合資公司的收入同比增長37.2%至132.7億元,是自收購以來最好的半年業績。

安踏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它能否在不消耗太多現金的情況下,成功走向海外市場。從合資企業亞瑪芬體育身上可看到,這並不容易。除了全球大品牌之外,安踏還會發現,與李寧和361度在海外市場展開正面交鋒的過程中,先機在別人手裡。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賽力斯申港上市獲中證監備案

根據中國證監會官網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車製造商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獲中證監批准赴港上市。該上市計劃完成備案登記,為後續推進掃除了關鍵障礙。 賽力斯擬通過本次IPO發行約3.31億股,此舉將與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補,公司已於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說明書。 上市文件顯示,賽力斯旗下「問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車2024年實現營收1,45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58億元增長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實現59億元盈利,成為全球第四家達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 周五賽力斯股價在上交所上漲5.8%,今年以來累計漲幅約18%。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吉宏股份預告首三季盈利翻倍

跨境社交電商企業廈門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603.SZ)周四公布,預計2025年首三季錄得淨利潤2.57億元(3,600萬美元)至2.7億元,按年大增約95.1%至105.3%。 公司表示,受惠於跨境社交電商業務持續高速增長,及紙製快消品包裝業務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整體營收與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根據公告,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亦達2億元至2.1億元,同比升幅在55%至65%之間。 吉宏股份成立於2003 年,總部位於廈門,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本業原是紙制包裝,初期以產品設計和營銷為基礎,在識別消費者需求方面累積相當經驗,隨後開始拓展跨境社交電商業務,採取「信息找人」的推廣方式,實現「貨找人」的跨境社交電商模式。 今年5月,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至今股價累升63.2%。盈喜發布後,公司股價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18.34 港元,升2.1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Jingdong Industrials does industrial e-commerce

京東工業獲中證監備案 距港上市一步之遙

這家中國領先的工業品採購B2B交易平台,上市申請已獲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備案 重點: 京東工業的港股IPO已獲中國證監會備案,為上市鋪平道路 按40億至70億美元估值區間測算,公司此次募資規模可能超10億美元   陽歌 歷經三年等待,電商巨頭京東集團(JD.US; 9618.HK)旗下最新業務單元終臨近上市。我們作此項研判的依據在於,中國證監會官網最新發布的備案通知書顯示,京東集團旗下B2B平台京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JINGDONG Industrials, Inc.)此前擱置的香港公開募股,已獲境外發行上市備案,此類備案是中資企業赴海外(主要面向美國及中國香港)上市必須跨越的關鍵監管門檻。 中國證監會公告顯示,京東工業計劃發售2.53億股普通股。公司2023年首次申報赴港上市,去年二度提交申請,今年3月又進行新一輪申報,但申請本月底即將失效,意味年底前公司很可能重新提交申請。 與聚焦消費者市場的國內電商企業不同,專注企業級產品服務的京東工業將為投資者提供差異化。相較於面向消費者的B2C模式,企業採購單筆交易規模通常更大。然而,大宗訂單往往伴隨更薄的利潤空間。 京東工業正是典型例證,公司2024年毛利率僅16.2%,顯著低於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同期的41%和拼多多(PDD.US)截至六月的全年58%的水平。這種差異也有助解釋,為何阿里巴巴將其2007年上市的B2B業務「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最終退市,此前該業務上市五年間股價長期低迷。 儘管如此,憑借龐大業務體量及中國市場規模優勢,京東工業仍具相對吸引力。公司在MRO(指非生產原料性質的工業用品)工業品服務(涵蓋辦公清潔耗材及生產維保工具等)領域穩居行業龍頭地位。據3月呈交的上市文件中第三方數據顯示,其立足的中國工業品供應鏈市場規模,2024年達11.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6萬億美元)。 京東工業指出,2024年龐大市場的數字化滲透率僅6.2%,但預計2029年將升至8.2%。伴隨數字化進程加速,公司深耕的中國工業供應鏈科技與服務市場規模,有望實現近10%的年均復合增長,從2024年的7,000億元增至2029年的1.1萬億元。 雖未在3月的申報文件中披露具體募資目標,但本次IPO獲得諸多重量級機構加持,美銀、高盛及海通擔任承銷商,中信證券與瑞銀出任財務顧問。據悉,2023年申報時擬募資10億美元,考慮到當前香港IPO市場熱況,若該公司提高募資額度也在意料之中。 重量級機構背書 2017年,京東工業自京東集團拆分,若成功上市將成為繼京東集團、京東健康(6618.HK)、京東物流(2618.HK)及德邦股份(603056.SH)後第五家上市公司。京東曾於2020年推動旗下京東科技申報科創板,去年也為旗下房地產業務提交類似方案,兩項計劃均未能成行。 估值方面,京東工業2023年通過3億美元融資實現67億美元估值,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及阿布扎比政府主權基金Mubadala。 若此前成功上市,其估值大概率難以維持。然而,當前港股反彈疊加近年最活躍IPO市場窗口期,局面已明顯改觀。參照全球MRO龍頭應用工業技術(AIT.US)與固安捷(GWW.US)當前約25倍市盈率及2.5倍市銷率的交易水平,若京東工業適用相同估值倍數,依其2024年銷售額及調整後利潤測算,公司估值介於40億至70億美元之間。 相較於當前多數企業增長乏力甚至營收萎縮的整體環境,京東工業的財務狀況相對穩健。其核心優勢在於輕資產運營模式,主要採用客戶需求歸集後向供應商下單的機制,顯著降低存貨風險。這與京東集團主站B2C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後者需先行採購商品儲備庫存,再根據訂單向消費者分批發貨。 公司在申請文件中稱,「該模式下,大量訂單實現了供應端直發需求端。我們以輕資產的運營模式,打造了一個可擴展的業務,使我們能夠以高效的方式快速擴大規模。」 京東工業的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從2023年的173億元增至2024年的204億元,同比增長18%。雖然增速尚屬穩健,但需指出,該增幅已較上一年度23%的水平顯著放緩。 公司約94%的營收(去年佔比)來自產品銷售,其餘為服務貢獻。但服務對毛利潤的貢獻率明顯更高,去年約佔總量三分之一,反映出其毛利率遠高於產品銷售業務。不利因素是,過去三年服務收入停滯,所有營收增長均依賴產品銷售提升,最終拉低整體毛利率。 儘管如此,公司盈利表現仍具相當吸引力,2024年淨利潤7.62億元,調整後淨利潤達11億元。對投資者而言,京東工業憑借其主導的市場地位,整體上看起來相對有吸引力。這些優勢疊加當前港股IPO市場熱潮,應可轉化為強勁的市場認購需求,但投資者無疑將密切關注其最終定價策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長風藥業招股集資6億港元

藥物生產商長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五發售4,119.8萬股,一成作公開發售,每股售價14.75港元,集資總額約6.01億港元。招股於10月2日截止,並於10月8日掛牌。 集資所得的40%用於吸入製劑候選產品的持續研發,及為臨床開發提供資金;約20%用於為多個管線計劃及技術的臨床前研發提供資金;30%用於設備採購及生產管理系統的擴張與升級。 長風藥業去年收入升9%至近6.1億元人民幣,錄得2,109萬元盈利,按年下跌33.5%。今年首季度的收入1.36億元,按年跌2.7%;期內錄得1,281.5萬元盈利,按年升逾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