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S 2020.HK
Amer Sports became the biggest U.S. IPO of the year so far when its shares launched in New York in February, giving investors a chance to profit from popular leisure brands such as Wilson and Salomon.

由安踏體育分拆出來的亞瑪芬體育,今年2月1日在紐約交易所上市

重點︰

  • 在始祖鳥品牌帶領下,亞瑪芬去年在大中華地區的收入增長高達61%
  • 亞瑪芬將全力發展該品牌,在全球開設更多專賣店

 

歐美美

2月1日,美國今年最大型IPO,由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2020.HK)分拆出來的亞瑪芬體育(AS.US)在紐約交易所掛牌,定價13美元,第一天雖然只漲3.1%收市,但第二天開始發力,花了一個月左右,股價便曾經大漲逾四成。

如果你不認識亞瑪芬體育,但只要說戶外服飾品牌始祖鳥(Arc’teryx)、運動裝備品牌Wilson、運動鞋品牌Salomon,你就應該不會陌生,而這些知名的國際品牌都屬於亞瑪芬體育。

1950年在芬蘭赫爾辛基成立的亞瑪芬,1977年已經在赫爾辛基納斯達克(Nasdaq Helsinki)上市,直到2019年獲安踏、私募基金方源資本、瑜伽服lululemon創辦人Chip Wilson及騰訊控股(0700.HK)合組的財團私有化。安踏作為大股東,目前持有亞瑪芬47.46%股權。

安踏收購Fila後,在大中華地區獲得成功,收購亞瑪芬自然是希望複製Fila模式,在中國大舉擴張,爭取成為下一個增長引擎,而亞瑪芬也不負所望,在大中華地區增長相當不錯。

根據亞瑪芬的業績報告,去年營收按年增長23%,達到43.7億美元,淨虧損按年收窄17.4%至2.09億美元。如果扣除已終止經營業務的業績、重組費用、商譽和無形資上的減價損失等的經調整EBITDA,則比2022年增長34.9%至6.11億美元,至於經調整後的毛利率按年增長2.4個百分點,達到52.5%,主要因為毛利率最高的始祖鳥品牌增速遠高於其他品牌,加上物流成本降低,推動毛利率上升。

與當年的Fila一樣,亞瑪芬在大中華地區的增長遠高於歐美,去年營收按年增加61%,共8.41億美元,亞太地區的增幅也有40%,至於歐洲、中東及非洲(EMEA)和美洲的收入分別增長了14%及15%,然而大中華地區的收入只佔總收入的約19.3%,意味未來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分業務來看,在增長快速的始祖鳥帶領下,功能服裝的收入增長45%至15.9億美元;薩洛蒙在內的戶外功能服裝業務增長18%至16.7億美元;至於以威爾遜為首的球類運動產品的收入增速最慢,只有7%,達11.1億美元。

第四季增速減慢

但值得留意的是,該公司去年第四季的表現開始放緩,該季收入按年僅增長9.7%,為13.15億美元,增速比第二季和第三季有所減慢;同樣在始祖鳥支持下,去年第四季的功能服裝收入增長26%,然而戶外功能服裝業務的收入增速只有2%,球類運動產品更下跌了3%,可見這兩個業務直接拖累了亞瑪芬第四季的增速。

另一方面,大中華地區在去年第四季的收入增速也有所放緩,但仍高達45%,反映中國絕對是亞瑪芬的核心增長市場,而中國以外的亞太市場在該季的增長也有22%。不過,令投資者憂慮的是,其歐洲、中東及非洲市場去年第四季收入下跌1%,而美洲收入也僅升5%。

有了Fila的美好經驗,安踏當然希望以始祖鳥複製Fila的美夢。亞瑪芬首席執行官鄭捷直言,將視始祖鳥為「突破性的增長故事」,有望在2024年帶領公司迎來強勁增長。

事實上,目前始祖鳥在中國只有63家自營零售店,佔全球總門店數一半左右。今年1月20日,全球最大的始祖鳥原生態體驗旗艦店「始祖鳥博物館」在上海開幕,總面積達2,400平方米,共設四層不同的主題區域,店內採取一對一導購服務,顧客可以隨樓梯而上嘗試徒步探險、攀岩等戶外運動,享受沉浸式購物體驗。

大灑金錢絕不只為引流,亞瑪芬的如意算盤是將品牌以故事形式呈現在中國消費者眼前,讓大家更了解這只「始祖鳥」。由於話題性十足,這家旗艦店一開幕已成為網路熱點,在抖音、小紅書等

社交平台出現大量「打卡」內容,幾乎等於國民免費為品牌宣傳。

亞瑪芬管理層在財報會議上也提到,今年將開設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的大型始祖鳥專賣店,「不只是在中國,每個地區都有很長的發展道路,例如始祖鳥在北美只有不到50家門店,還有潛力開超過200家。」可想而知,亞瑪芬短期內肯定將全力發展始祖鳥。

作為亞瑪芬大股東的安踏,股價過去一年跌幅達27.5%,而今年累漲約2%,市盈率約22倍;同樣屬內地體育用品股的李寧(2331.HK),過去一年大跌70.7%,今年也累跌2.3%,市盈率只有約12倍。相比之下,市場明顯更看好安踏,估計是看好其多品牌策略,押注亞瑪芬可以複製Fila的成功。

Fila一直被視為安踏的「現金牛」,但經過多年發展已逐漸成熟,2022年的收入已出現下滑,比2021年跌1.4%,毛利率也從2021年的70.5%跌至66.4%;幸好去年上半年重回正軌,其收入按年增長13.5%,三季度的增長也只在10%至20%,對比2010至2015年每年超過50%,甚至2019年高達73.9%的增速,Fila的發展形勢明顯不如以往,這也正是安踏收購亞瑪芬的核心原因,將公司新的增長引擎押注在以始祖鳥為首的亞瑪芬體育。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Biel is a glass maker

印度生產基地成形 伯恩光學會否重啓IPO計劃?

港股IPO近期表現強勁,同業上市表現亮眼,或促使蘋果手機玻璃供應商伯恩光學重啓香港上市計劃 重點: 伯恩光學正在印度新建生產基地,並在越南進一步擴張,以響應客戶需求,實現境外製造多元化佈局 這家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生產玻璃配件的企業可能重啓在港的上市計劃   陽歌 2025年或將成為港股十年來IPO表現最為強勁的年份之一,同時也可能成為「玻璃之年」。 一家領先的高科技玻璃製造商、伯恩光學的競爭對手剛在港募資48億港元(6.11億美元)僅數日,市場傳聞伯恩光學也可能籌備融資額更高的IPO。因為藍思科技(300433.SZ; 6613.HK)此次登陸港股是對其深交所主板上市的補充,而若伯恩光學在港上市,則將是首次公開募股。 伯恩光學並未對此次傳聞作出任何評論。公司之前曾嘗試赴港上市,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當時報道稱其擬募資高達20億美元,約為藍思科技募資額三倍多。 伯恩光學最受矚目的是其iPhone核心供應商的地位,公司客戶還包括三星、榮耀及小米等頭部智能設備製造商。據悉,正是與蘋果的合作關係,正推動伯恩光學進軍印度市場。為了減少對中國的過度依賴,蘋果近年加速將智能手機生產轉移至印度。 據媒體報道,蘋果這家美國科技巨頭目前約有20%的iPhone是通過富士康和塔塔電子在印度生產的,並計劃在未來兩年將比例提升至約三分之一。隨著產量提升,蘋果正鼓勵其供應商在印建立本地生產基地。 據官網信息顯示,總部位於香港的伯恩光學在全球設有八個生產基地,總投資達400億港元,其中中國與越南工廠年產能合計18.5億件,僱員總數逾7萬人。 據去年的媒體報道,伯恩光學擬在印度建立生產基地。相關投資的報道最初源於去年1月,印度汽車零部件製造商Samvardhana Motherson International Ltd.表示伯恩光學將投資其電子零部件子公司Motherson Electronic Components Pvt Ltd. 去年8月,印度媒體Business Standard報道稱,該電子零部件公司將成為雙方的合資企業,投資額約250億盧比(2.9億美元),伯恩光學最終持股比例或達49%,剩餘股份由Motherson International持有。今年4月的後續報道顯示,伯恩光學已完成首期注資。 該報道同時指出合資公司將生產玻璃蓋板及其他零部件,廠址或定於泰米爾納德邦——蘋果另一家玻璃供應商康寧(GLW.US)正在當地建設新廠,預計今年底投產。據報道,伯恩光學在印度的合資企業預計前四至五年營收可達10億美元。 同樣重要的是,伯恩光學有望通過此合資項目構建其海外產能,為客戶提供更多選項,從而成為更受信賴的戰略合作夥伴,也獲得更多海外發展的機遇。 相比之下,藍思科技大部分生產仍在中國,但正通過越南及墨西哥工廠實現多元化佈局。伯恩光學進軍印度的舉措或使其佔據競爭優勢,因其印度工廠能更高效地服務蘋果及其他正將生產轉向印度的客戶群。 手機行業元老 作為元老級的中國科技公司,伯恩光學三十餘年前開始在深圳生產手錶玻璃蓋板。深圳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早期試驗田,這裡培育出微信運營商騰訊及全球最大無人機製造商大疆等科技巨頭。 據《福布斯》報道,公司創始人楊建文、林惠英夫婦於2000年代初開始研發手機玻璃屏幕,旨在替代當時普遍採用的易刮花的塑料蓋板。…

簡訊:美麗田園料中期純利年增不少於35%

美容與健康管理集團美麗田園醫療健康產業有限公司(2373.HK)周一公布,預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收入不少於14.5億元(2.02億美元),按年增長不少於27%;淨利潤不少於1.7億元,按年升幅不少於35%。 公司表示,業績增長主要得益於「雙美+雙保健」的高毛利商業模式持續優化,提升收入結構與毛利率表現,同時「內生增長+外延擴張」雙輪驅動戰略帶動業務規模擴大及市場佔有率提升,推動規模效應持續釋放,令淨利率穩步上升。 美麗田園周一高開1.3%,至中午休市報29.55港元,轉跌0.84%,股價今年以來仍升6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361度Q2銷售佳 零售電商拍住上

運動品牌361度國際有限公司(1361.HK)周一公布第二季度營運概要,主品牌產品及童裝品牌均同比上升10%。至於電子商務平台的產品,整體流水同比亦錄得20%增長。 公司表示,已進一步深化落實「科技賦能產品創新升級」戰略,針對多樣化市場需求持續推出新品,進一步深化「專業化、年輕化及國際化」的品牌定位。 期內,分銷商於廣州、長沙、天津、上海及大連等地增設39家361度超品門店。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的超品門店數量達49家。 周一361度平開報4.99港元,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升近18%。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lueFocus does marketing services

營收下滑的藍色光標 海外突圍有難度

這家中國營銷服務龍頭供應商,正躋身A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的浪潮 重點: 標榜中國最大,並作為全球第十大營銷服務商的藍色光標,已提交香港上市申請 公司八成營收來自為出海的中國企業提供營銷服務,但因利潤率超低而侵蝕淨利潤   陽歌 誰說只有製造商才能赴港IPO,才能為滬深A股市場的上市地位形成互補? 兩地上市(A+H)已成為今年香港規模最大的IPO項目,電池巨頭寧德時代5月募資353億港元(45億美元),調味品龍頭海天味業6月募資101億港元。如今,營銷服務龍頭北京藍色光標數據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00058.SZ),擬通過赴港上市而打破工業股壟斷局面。 據上市文件顯示,創立於1996年的藍色光標,是中國資歷最深的營銷服務商之一,位居全球行業第十。在WPP集團(WPP.L)與宏盟集團(OMC.US)等巨頭主導的全球十強榜單中,該公司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企業。 藍色光標的財務數據凸顯若干顯著趨勢,包括中國企業正斥巨資開拓海外市場。這類營銷支出佔藍色光標去年總營收的80%,該業務增速遠超面向國內消費者的營銷服務。 公司更以顯著低於國際同行的超低利潤率著稱,其將之歸因於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全球市場。受此影響,過去四年,藍色光標始終在盈虧線上掙扎。若無法提升全球營銷業務運營效能,這趨勢恐將持續。 在中國廣告及公關界,藍色光標頗具聲望,2010年即成為深交所創業板首批上市企業(創業板於2009年設立)。若持有至今,投資者已獲近四倍收益,目前公司市值達230億元(約合32億美元)。 不過,即使獲得如此收益,當前藍色光標A股市銷率僅0.39倍。作為近三年營收年增速近30%的行業龍頭,估值確實疲軟。當然,全球同業估值普遍承壓,WPP市銷率更低至0.31倍,宏盟集團雖達0.92倍,吸引力也不大。 參考當前市值、以及華泰國際、國泰君安國際、華興資本等大型承銷商陣容,藍色光標此番募資恐難突破10億美元關口,但仍有望籌資數億美元。 部分募資將加速其近年全球化布局。當前,藍色光標已在美國、越南、泰國、印尼及新加坡設立分支機構。這些網點除服務中國客戶外,也將開拓本土業務,以抗衡國際巨頭。在國內經濟持續疲軟,抑制企業營銷預算,該戰略重要性日益凸顯。 營收開始下滑 儘管利潤表現欠佳,藍色光標過去三年營收增長確有強勁表現,去年收入同比增長15.6%至608億元(2023年同期為526億元)。但需要指出,增速較2023年43%的增幅有較大回落。令人憂心的是,據深交所公告,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萎縮近10%至143億元(上年同期為158億元)。 藍色光標未在財報中說明下滑原因,或許是國內市場疲軟,企業增長停滯與消費需求疲軟,導致營銷預算收縮。受此影響,公司國內營銷服務收入去年驟降近30%至81億元,僅部分被國內廣告服務收入的微增抵消。 藍色光標全球收入結構,清晰展現出中資企業出海主陣地。去年,客戶全球營銷預算中42%投向美國市場,第二大目標市場歐洲佔比僅15%。數據或有助於解釋,中國政府為何力避中美貿易戰升級。 鑒於藍色光標利潤率極低,最新營收萎縮態勢更顯嚴峻,令其盈利回旋空間很小。公司營業成本主要源於向谷歌、臉書及TikTok等平台支付的費用,去年佔營收比例高達97.5%,對應毛利率僅2.5%。毛利率近年持續走低,從2022年的4.7%降至2023年的3.4%。 公司將微薄利潤歸咎於主流互聯網平台廣告成本高企,該問題在海外市場尤為突出。面對谷歌、TikTok等巨頭,其議價能力極其有限。需補充說明的是,藍色光標當前毛利率仍顯著低於WPP的17%,以及宏盟集團19%的水平。 核心癥結在於,藍色光標極需提升盈利能力,但在國內經濟下行周期,向核心中企客戶提價難度極大。拓展海外客源或可部分緩解壓力,這解釋了為何公司近期全球布點的策略。然而,因需同時對抗國際巨頭與本土性競爭者,公司海外突圍成功機率不大。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