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perty management is Dalu's business

這家區域性物業管理公司已申請在納斯達克上市,估值約為1億美元,市盈率遠高於大多數同行

重點:

  • 大陸國際申請在納斯達克上市,可能募集約800萬美元資金,市盈率約為57倍
  • 這家物業管理公司正向更賺錢的租賃服務轉型,所以其利潤率遠高於大多數同行

  

陽歌

中國房地產市場如今對投資者來說並不友好,因為價格持續下跌,由於缺乏資金和需求疲軟,數以千計的項目因而爛尾。但這幾乎阻不了區域性物業管理服務提供商大陸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據該公司本周提交的一份文件顯示,計劃通過在納斯達克IPO募集800萬美元,這個金額不算大。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時期,物業管理公司是為數不多而能夠持續盈利的業務之一,其收入主要來自定期收取管理費。然而,即便是這個業務也面臨著壓力,這一點從大陸國際招股說明書的數據中就可以看出來,對此我們稍後再介紹。

此次IPO有點不同尋常,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大陸國際選擇在納斯達克上市這一點。它的幾乎所有同行都選擇香港上市,那裡的投資者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任何情況都非常熟悉。或許大陸國際選擇赴紐約上市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因為和很多在香港上市的同行相比,該公司尋求的估值也相當高。

大陸國際似乎認為自己配得上這麼高的估值,原因在於該公司利潤率高企,而高利潤率看起來是其最近從傳統物業管理服務,轉向更賺錢的租賃服務的結果。自三年前進入該行業以來,租賃服務已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

公司還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特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投資一家希望將業務,擴展到成都基地之外的區域性物業管理公司。公司表示,計劃將IPO收益的一半用於戰略投資,包括收購和成立合資企業,這些投資可能會使其擴展到目前的大本營之外的地方。而在成都,公司管理著十幾處商業和住宅物業,並為另外三處物業提供轉租服務。

在深入研究其財務狀況前,我們來詳細看看該公司的融資目標,這些目標表明瞭公司為何對自己評價甚高。大陸國際表示,計劃以每股4至6美元的價格出售150萬股股票,佔其擴大後股本的7.7%。這將使該公司的估值達到約1億美元。

以此市值和該公司最新的年度利潤計算,其市盈率(P/E)將達到57倍。其他在香港上市的同行規模都比它大得多,但市盈率卻低得多,其中金茂服務(0816.HK)僅為6.7倍,萬物雲(2602.HK)為15倍,而規模較小的越秀服務(6626.HK)為9.2倍。

同行估值偏低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它們大多是大型上市房地產開發商的子公司,而這些開發商現在幾乎都在巨虧。投資者可能會擔心,那些規模較大的母公司,可能會試圖從自己旗下的物業管理部門抽取資金。實際上,大陸國際也是由房地產開發商大陸集團控制,後者目前約佔大陸國際收入的四分之一。

唯一一家接近大陸國際估值目標的同行是貝殼(BEKE.US;2423.HK),該公司是中國領先的房地產中介服務提供商,當前市盈率為47倍。

豐厚的利潤率

說到這裡,我們就來詳細看看大陸國際的財務狀況,包括看起來相當強勁的毛利率。與此同時,這些財務數據也表明,在經濟放緩、房地產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商業地產空置率上升,業主支付高額管理費的意願下降,即使是物業管理公司也面臨壓力。

根據招股書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場數據,公司所處的中國物業管理服務市場,預計從2020年起每年增長4.5%,到2027年將達到1,080億美元。大陸國際還指出,該市場的區域性特點使其高度分散,這為整合提供了機會。

截至去年9月的六個月里,也就是該公司的上半財年,它的營收從上年同期的276萬美元增至284萬美元,增幅僅為3%。與截至2024年3月財年錄得的增長15.7%至554萬美元比,增長速度大幅放緩。

增長放緩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該公司收取的服務費用呈現出疲態。截至2024年9月的六個月,該公司管理的住宅物業的服務費,從上年同期的每平米0.35美元下降到0.34美元。商業物業管理費在此期間顯示出類似的趨勢,從上年同期的每平方米1.75美元降至1.71美元。在此之前,住宅管理費在上個財政年度增長了46%,而商業管理費則增長了14%。

该公司表示:「目前,写字楼和零售空间的供应量正在增加,而入住率却在下降。」公司续称:「如何吸引和留住租戶和客戶,已成為我們業務運營中的一個主要挑戰。」

儘管業績疲軟,大陸國際在截至去年9月的六個月里,仍錄得44.2%的毛利率,與金茂服務去年上半年的24.6%、越秀服務的25.9%和碧桂園服務的21.2%相比,幾乎高出了一倍甚至更多。

高利潤率背後的一個主要因素似乎是大陸國際於2022年4月進入租賃服務領域,而這塊業務的利潤率要高於管理服務。招股書顯示,租賃服務目前佔公司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在最新報告期內約佔60%,其餘大部分則來自物業管理。

截至去年9月的六個月里,大陸國際實現淨利潤87.8萬美元,同比增長4.8%。這樣的利潤增長加上3%的收入增長,看起來平平無奇,也落後於大多數同行。但大陸國際可能希望投資者關注它的利潤率,以及成為行業整合者的潛力,因為它在紐約(而不是香港)上市,可以利用投資者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複雜情況相對不熟悉的優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賽力斯申港上市獲中證監備案

根據中國證監會官網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車製造商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獲中證監批准赴港上市。該上市計劃完成備案登記,為後續推進掃除了關鍵障礙。 賽力斯擬通過本次IPO發行約3.31億股,此舉將與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補,公司已於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說明書。 上市文件顯示,賽力斯旗下「問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車2024年實現營收1,45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58億元增長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實現59億元盈利,成為全球第四家達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 周五賽力斯股價在上交所上漲5.8%,今年以來累計漲幅約18%。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吉宏股份預告首三季盈利翻倍

跨境社交電商企業廈門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603.SZ)周四公布,預計2025年首三季錄得淨利潤2.57億元(3,600萬美元)至2.7億元,按年大增約95.1%至105.3%。 公司表示,受惠於跨境社交電商業務持續高速增長,及紙製快消品包裝業務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整體營收與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根據公告,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亦達2億元至2.1億元,同比升幅在55%至65%之間。 吉宏股份成立於2003 年,總部位於廈門,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本業原是紙制包裝,初期以產品設計和營銷為基礎,在識別消費者需求方面累積相當經驗,隨後開始拓展跨境社交電商業務,採取「信息找人」的推廣方式,實現「貨找人」的跨境社交電商模式。 今年5月,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至今股價累升63.2%。盈喜發布後,公司股價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18.34 港元,升2.1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長風藥業招股集資6億港元

藥物生產商長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五發售4,119.8萬股,一成作公開發售,每股售價14.75港元,集資總額約6.01億港元。招股於10月2日截止,並於10月8日掛牌。 集資所得的40%用於吸入製劑候選產品的持續研發,及為臨床開發提供資金;約20%用於為多個管線計劃及技術的臨床前研發提供資金;30%用於設備採購及生產管理系統的擴張與升級。 長風藥業去年收入升9%至近6.1億元人民幣,錄得2,109萬元盈利,按年下跌33.5%。今年首季度的收入1.36億元,按年跌2.7%;期內錄得1,281.5萬元盈利,按年升逾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EM's IPO application

十年打造城市礦山 格林美能否迎來豐收期?

新能源車快速放量,電池報廢潮也在逼近,站在這波循環經濟浪潮前沿的格林美,正式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請 重點: 2026年中國動力電池或將迎來規模化報廢階段 上半年回收退役鋰電池2.24萬噸,同比增長37%    李世達 你淘汰的手機電池,很可能正在一家工廠裡被拆解、提煉,然後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一台新能源車的動力系統之中。這樣的「重生」正在中國湖北上演,這正是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002340.SZ)的主要業務。對於一個14億人口的市場來說,廢棄物利用無疑是個龐大商機。 一塊電動車的動力電池質保期為八年,以中國新能源車銷量在2018年首次突破百萬輛計算,到了明年,動力電池將會進入規模化報廢階段,未來數年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乘著這個龐大商機帶來的潛力,格林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為今年港股市場的熱度再添一把柴火。 格林美的業務同時涵蓋「回收」與「再造」的角色。一端是報廢電池、廢舊金屬,另一端則是高端的三元前驅體與正極材料。這種「雙輪驅動」模式使它能夠在原材料價格波動的行業中保持一定的韌性,也迎合了當前ESG與碳中和趨勢的大背景。 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指出,格林美在2024年的三元前驅體出貨量全球排名第二,市佔率超過19.7%;在超細鈷粉領域,市佔率則已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 產業鏈「金礦」 依照中國新能源車發展趨勢,到2030年,中國動力電池退役量有望達到230 萬噸,屆時全球約三成的電池原料——鎳、鈷、鋰將來自回收。而格林美在 2015年已著手布局廢舊電池回收與利用,實現高於行業平均的拆解良率,並已與寧德時代、比亞迪、小米、吉利等頭部企業建立定向回收合作。這意味著未來報廢潮來臨時,它將坐擁產業鏈的「金礦」。 2024年,格林美的收入體量已經達到332億元,較2017年的107.5億元翻了兩倍。2022至2024年雖持續增長,但增速已放緩至年複合約6%。同期淨利潤分別為12.96億、9.35億與10.2億,略為波動。到了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75.61億元,同比僅增長1.28%,但淨利潤按年增13.9%至7.99億元。 毛利率方面,由2022年的14.5%增至去年的15.3%,但今年上半年放緩至12.5%。其中,新能源材料與鋰電池回收業務毛利率分別約13.1%和10.1%,並不算高。 申請文件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回收動力電池2.24萬噸,同比增長37.4%%。除了來自回收的「城市礦山」,格林美在印尼青美邦也擁有礦產項目,已形成 15萬噸MHP(氫氧化鎳中間品)年產能,提供穩定原料來源;2024年公司自供鎳26,563金屬噸、鈷10,672金屬噸,並透過內供與外購靈活調配,逐步提高原料自給率。 固態電池的想像 而在技術路線上,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5.1億元,同比增長6.1%,佔淨利潤約64%,持有專利累計超過5,500件。研發成果也在逐步落地,超高鎳 9系核殼三元前驅體已通過認證並實現量產;富鋰錳基前驅體材料也已進入噸級認證、出貨階段,覆蓋3C消費電子、無人機、機器人等下游主流應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高鎳、超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和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均為未來固態電池材料的主流研發方向,同時也是競爭相當激烈的領域。 公司的問題也顯而易見,那就是利潤率不高,2024年淨利率僅約4%,賺得是辛苦錢,無法與高附加值的科技公司相比。不過,在EBITDA margin層面則有12.4%,今年上半年更進一步到升至14%,顯示盈利質量正逐步改善。 格林美在A股的市值約382億元,市盈率約34倍,高於華友鈷業(603799.SH)的17倍和中偉股份(300919.SZ)的31倍,但低於容百科技(688005.SH)的80倍。公司股價今年以來累升19.6%。考慮到港股估值通常較A股低兩到三成,若遵循這一規律,投資者或能以更合理的估值參與。 對市場來說,格林美似乎兼具了故事性與落地性。其研發固態電池用的部分材料已獲得客戶認證,雖然短期內對財務影響有限,但已足夠支撐市場給予它更高的估值與敘事空間,就看未來能否在一眾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有句格言這樣說:「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20年前,其次是現在。」在格林美的故事里,他們在10年前種下了「電池回收」這棵樹,如今正在逐漸進入收穫期,而港股市場或許正是它迎來果實的另一片土壤。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