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UX.US
Starbucks looks for China partners

在獨立運營中國業務七年後,星巴克正考慮回歸合作關係的商業模式

重點:

  • 星巴克考慮為中國業務引入合作夥伴,因為在中國激烈的咖啡價格戰中,其同店銷售額暴跌
  • 這家咖啡巨頭在中國面臨多重挑戰,從疫情期間的嚴格限制措施,到今天行業的激烈的競爭,以及消費者心態日益謹慎

 

肖林

在波濤洶湧的水域,穩住一艘船需要的往往不止一隻槳。星巴克(SBUX.US)似乎就是這種情況,這家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正在集團第二大市場的中國,探索潛在的合作夥伴關係。

在發給媒體的一份聲明中,這家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公司表示,它正努力尋找在中國恢復增長的最佳途徑,其中包括探索戰略合作夥伴,公司旨在應對中國市場與日俱增的挑戰,這裡曾是它增長最快的市場。合作關係中的另一方,通常是中國本土公司,在大部分餐廳運營商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陌生的中國市場時,這種合作關係是常態。

彭博新聞社上周四報道,星巴克已對來自包括中國本土私募股權公司在內的潛在投資者進行了非正式評估。公司表示:「我們全力服務於我們的業務和合作夥伴,以及在中國的增長。」之後,星巴克在一份發送給眾多媒體的聲明中透露:「我們正努力尋找最佳增長途徑,包括探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彭博新聞社報道稱,除了全球私募股權,星巴克可能還會考慮將部分中國業務,出售給中國企業集團或其他具備行業經驗的中國本土公司。

上周四公布這一消息後,星巴克的股價小幅上漲。過去12個月,該股基本持平,市盈率仍高達31倍,領先於麥當勞(MCD.US)的25倍和百勝中國(YUMC.US; 9987.HK)的21倍,後者是肯德基和必勝客餐廳在中國的運營商。

1999年在北京開設第一家門店時,星巴克不僅面臨比以往更加嚴格的監管環境,還面臨著一項同樣巨大的挑戰,即向飲茶文化銷售咖啡產品,而雀巢速溶咖啡已經定義了這一文化中的大多數人,對其招牌產品的理解。為更好地在這個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出路,星巴克與中國本土合作夥伴成立了一系列合資企業,但後來又將合作夥伴的股權全部買斷。

如今,在中國擁有7,500多家門店的星巴克,正努力應對更加節儉的消費者,和來自中國本土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這促使它考慮回歸合作模式,以度過困難時期。這類合作夥伴不僅可提供更多資源,還能幫助分散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業務的風險。

如果覺得星巴克在中國的180度大轉彎耳熟,那是因為它並不是第一家,在華發過程中改變策略的大型外國連鎖店。2017年,麥當勞因銷售額開始下滑,加上食品醜聞拖累全球銷售額,在進入中國近三十年後,將中國內地和香港業務52%的多數股權,出售給了一個由國有企業集團中信和美國投資公司凱雷集團(CG.US)牽頭的財團。

咖啡綠洲

25年前,星巴克在北京國貿附近開設了首店,由於當時不允許外商獨資經營餐廳,因此該店由它與北京美大咖啡合資經營。這家店的卡布奇諾咖啡售價約為19元,大致相當於當時人均月收入的5%。後來,它又成立了兩家合資企業:與美心的合資企業取得星巴克在香港和華南省份廣東的代理權,與台灣統一集團的合資企業取得上海及周邊地區的代理權。

2004年底,中國開始允許外國餐飲運營商全資擁有在華業務,這是它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所作的承諾。星巴克開始收購中國本土合作夥伴的股份,到2017年,星巴克獲得對在華業務的完全控制權。

到那年底,星巴克在中國擁有近3,000家門店,每15小時就有一家新店開業,為日益富裕和注重身份的中產階級服務。2017年,該公司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收入增長了10%,前一年則增長了23%。

隨後兩年進展順利,2018年,星巴克在華淨收入增長38%,2019年增長19%,中國成為其第二大市場。2020年是艱難的一年,許多門店在疫情開始後被迫關閉。2021年,隨著中國成功控制住新冠疫情,星巴克在中國強勢回歸,收入增長了42%。

但在過去的兩年里,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範圍,情況都變得艱難起來。受中國業務下滑14%的拖累,截至9月的最新季度全球同店銷售額下降了7%。

截至9月的12個月里,星巴克的總收入為362億美元,中國貢獻了9%。在最新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布萊恩·尼科爾告訴投資者,他需要在中國花更多的時間去瞭解這個市場面臨的種種挑戰。

苦苦掙扎的行業

在中國,面臨困難的當然不是只有星巴克和餐飲業。過去幾年里,多個行業遭遇一連串監管打擊,而經濟放緩又傷害了消費者情緒,結果所有企業都深受影響。

但餐飲業受到的打擊更大,在2023年初中國解除疫情防控措施後,外出就餐曾有一段繁榮期。據媒體報道援引的工商登記數據,2024年前六個月有100多萬家餐廳關閉。

咖啡行業受到的打擊比很多餐飲同行更加嚴重,因為瑞幸咖啡(LKNCY.US)和庫迪咖啡打起了價格戰,它們的很多優質咖啡一杯只賣9.9元,約合1.40美元。加入這場咖啡大戰的還包括百勝中國,它旗下的肯德基連鎖推出的肯悅咖啡,緊挨著肯德基門店銷售。就連電子商務也在涉足優質速溶咖啡,比如三頓半,它們主要在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等平台上銷售,價格甚至更低。

雖然中國現在的平均月收入是1999年的50多倍,但一杯售價30元左右的星巴克卡布奇諾,對消費者來說可能依然昂貴,因為他們只用花三分之一的錢就能買到瑞幸或庫迪。隨著消費者在當前經濟環境下變得更加節儉,這一現實變得越來越明顯。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金錶品牌西普尼首掛 半日大升248%

中國金錶品牌西普尼(2583.HK)周二在香港首日掛牌,開市即升183.7%報84港元,之後股價續向上升,中午收市報103.1元,升248.31%。 公司發售1,060萬股,每股29.6港元,為上限定價,本地發售錄得2,504.9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獲得2.9倍超額認購,集資淨額2.68億港元(3,400萬美元)。 西普尼主要銷售自主品牌「HIPINE」黃金錶殼及錶圈手錶,並為國內知名珠寶品牌提供ODM及加工服務。2024財年收入4.6億元,按年升2.5%,期內溢利4934.8萬元,跌5.3%。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主要用於進一步提升產能及擴大及優化銷售網絡、加強品牌建設,以及建立莆田研發中心加強研發能力。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博泰車聯首掛午收升4成

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供應商博泰車聯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889.HK)周二首日掛牌,開市即升32%報135港元,之後股價續向上,中午收報142.8港元,升40%。 公司發售1,043.69萬股H股,一成公開發售,每股售價102.23港元,公開發售錄得超額認購近529倍,國際配售超額2.7倍,集資淨額9.19億港元。 集資所得的30%用於擴大產品組合和解決方案,進一步加強軟件、硬件和雲端車聯網的全方位自主能力;另外30%用於提高生產、測試及驗證能力;約20%用於擴大銷售和服務網絡,10%用於整合行業資源的戰略性收購,餘下10%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華潤建材華潤飲料計劃遷冊香港

國企華潤集團旗下兩家香港上市公司周五宣布,計劃將公司註冊地從開曼群島遷至香港。華潤建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1313.HK)和華潤飲料(控股)有限公司(2460.HK)均發公告,披露公司援引今年5月23日在香港生效的政策,將公司遷回香港。 華潤飲料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已在聯交所主板上市並在香港設立主要營業地點,遷冊後可減少跨國合規的複雜性,精簡法律實體架構,有效減少多司法管轄區帶來的成本。」 許多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常以開曼群島為註冊地,部分原因是中國對其外國所有權的限制。 華潤建材開市持平,中午收報1.78港元;華潤飲料開盤後漲0.36%,中午收報11.09港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美團Keeta進軍迪拜 40天拓展第三個中東市場

外送服務巨頭美團(3690.HK)周六透過官方微信宣布,其國際外賣品牌Keeta於當地時間上午11時正式在阿聯酋迪拜啟動營運。這是Keeta繼8月進入卡塔爾、9月登陸科威特後,40天內開拓的第三個中東國家外賣市場。阿聯酋亦成為美團在中東海灣地區的第四個戰略落點。 公司表示,Keeta在迪拜的啟動,是美團「零售+科技」戰略的又一實踐。迪拜同時成為美團無人機配送品牌Keeta Drone的首個海外站點。未來,Keeta將依托美團積累的高效履約能力,打造「地面+低空」雙履約網絡,推動即時零售服務的規模化落地。 2023年5月,美團在香港推出KeeTa國際外賣品牌,並於去年9月在沙特阿拉伯營運。根據公司中期報告,KeeTa在沙特的營運已拓展至20個城市。KeeTa所屬的「新業務」板塊,第二季度收入265億元(37.14億美元),同比增長22.8%,經營虧損19億元,同比擴大43.1%。 美團股價周一高開,至中午休市報102.4港元,升1.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