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UX.US
Starbucks looks for China partners

在獨立運營中國業務七年後,星巴克正考慮回歸合作關係的商業模式

重點:

  • 星巴克考慮為中國業務引入合作夥伴,因為在中國激烈的咖啡價格戰中,其同店銷售額暴跌
  • 這家咖啡巨頭在中國面臨多重挑戰,從疫情期間的嚴格限制措施,到今天行業的激烈的競爭,以及消費者心態日益謹慎

 

肖林

在波濤洶湧的水域,穩住一艘船需要的往往不止一隻槳。星巴克(SBUX.US)似乎就是這種情況,這家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正在集團第二大市場的中國,探索潛在的合作夥伴關係。

在發給媒體的一份聲明中,這家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公司表示,它正努力尋找在中國恢復增長的最佳途徑,其中包括探索戰略合作夥伴,公司旨在應對中國市場與日俱增的挑戰,這裡曾是它增長最快的市場。合作關係中的另一方,通常是中國本土公司,在大部分餐廳運營商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陌生的中國市場時,這種合作關係是常態。

彭博新聞社上周四報道,星巴克已對來自包括中國本土私募股權公司在內的潛在投資者進行了非正式評估。公司表示:「我們全力服務於我們的業務和合作夥伴,以及在中國的增長。」之後,星巴克在一份發送給眾多媒體的聲明中透露:「我們正努力尋找最佳增長途徑,包括探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彭博新聞社報道稱,除了全球私募股權,星巴克可能還會考慮將部分中國業務,出售給中國企業集團或其他具備行業經驗的中國本土公司。

上周四公布這一消息後,星巴克的股價小幅上漲。過去12個月,該股基本持平,市盈率仍高達31倍,領先於麥當勞(MCD.US)的25倍和百勝中國(YUMC.US; 9987.HK)的21倍,後者是肯德基和必勝客餐廳在中國的運營商。

1999年在北京開設第一家門店時,星巴克不僅面臨比以往更加嚴格的監管環境,還面臨著一項同樣巨大的挑戰,即向飲茶文化銷售咖啡產品,而雀巢速溶咖啡已經定義了這一文化中的大多數人,對其招牌產品的理解。為更好地在這個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出路,星巴克與中國本土合作夥伴成立了一系列合資企業,但後來又將合作夥伴的股權全部買斷。

如今,在中國擁有7,500多家門店的星巴克,正努力應對更加節儉的消費者,和來自中國本土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這促使它考慮回歸合作模式,以度過困難時期。這類合作夥伴不僅可提供更多資源,還能幫助分散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業務的風險。

如果覺得星巴克在中國的180度大轉彎耳熟,那是因為它並不是第一家,在華發過程中改變策略的大型外國連鎖店。2017年,麥當勞因銷售額開始下滑,加上食品醜聞拖累全球銷售額,在進入中國近三十年後,將中國內地和香港業務52%的多數股權,出售給了一個由國有企業集團中信和美國投資公司凱雷集團(CG.US)牽頭的財團。

咖啡綠洲

25年前,星巴克在北京國貿附近開設了首店,由於當時不允許外商獨資經營餐廳,因此該店由它與北京美大咖啡合資經營。這家店的卡布奇諾咖啡售價約為19元,大致相當於當時人均月收入的5%。後來,它又成立了兩家合資企業:與美心的合資企業取得星巴克在香港和華南省份廣東的代理權,與台灣統一集團的合資企業取得上海及周邊地區的代理權。

2004年底,中國開始允許外國餐飲運營商全資擁有在華業務,這是它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所作的承諾。星巴克開始收購中國本土合作夥伴的股份,到2017年,星巴克獲得對在華業務的完全控制權。

到那年底,星巴克在中國擁有近3,000家門店,每15小時就有一家新店開業,為日益富裕和注重身份的中產階級服務。2017年,該公司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收入增長了10%,前一年則增長了23%。

隨後兩年進展順利,2018年,星巴克在華淨收入增長38%,2019年增長19%,中國成為其第二大市場。2020年是艱難的一年,許多門店在疫情開始後被迫關閉。2021年,隨著中國成功控制住新冠疫情,星巴克在中國強勢回歸,收入增長了42%。

但在過去的兩年里,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範圍,情況都變得艱難起來。受中國業務下滑14%的拖累,截至9月的最新季度全球同店銷售額下降了7%。

截至9月的12個月里,星巴克的總收入為362億美元,中國貢獻了9%。在最新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布萊恩·尼科爾告訴投資者,他需要在中國花更多的時間去瞭解這個市場面臨的種種挑戰。

苦苦掙扎的行業

在中國,面臨困難的當然不是只有星巴克和餐飲業。過去幾年里,多個行業遭遇一連串監管打擊,而經濟放緩又傷害了消費者情緒,結果所有企業都深受影響。

但餐飲業受到的打擊更大,在2023年初中國解除疫情防控措施後,外出就餐曾有一段繁榮期。據媒體報道援引的工商登記數據,2024年前六個月有100多萬家餐廳關閉。

咖啡行業受到的打擊比很多餐飲同行更加嚴重,因為瑞幸咖啡(LKNCY.US)和庫迪咖啡打起了價格戰,它們的很多優質咖啡一杯只賣9.9元,約合1.40美元。加入這場咖啡大戰的還包括百勝中國,它旗下的肯德基連鎖推出的肯悅咖啡,緊挨著肯德基門店銷售。就連電子商務也在涉足優質速溶咖啡,比如三頓半,它們主要在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等平台上銷售,價格甚至更低。

雖然中國現在的平均月收入是1999年的50多倍,但一杯售價30元左右的星巴克卡布奇諾,對消費者來說可能依然昂貴,因為他們只用花三分之一的錢就能買到瑞幸或庫迪。隨著消費者在當前經濟環境下變得更加節儉,這一現實變得越來越明顯。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傳Shein擬將總部遷回中國 為赴港上市鋪路

在美國與英國的上市計劃遇阻後,快時尚電商平台Shein據報考慮將總部從新加坡遷回中國,以爭取監管部門對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批准。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註冊於新加坡的Shein已就其在中國設立母公司的事宜諮詢律師。他們表示,目前討論尚處初步階段,Shein無法保證一定會推進這一舉措。 Shein於南京成立,至2021年才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以標榜自己為全球性公司,嘗試淡化其來自中國。此前,在未獲得紐約及倫敦上市的監管批准後,Shein傳出已透過保密途徑提出赴港上市申請。 不過,雖然總部不在中國,但公司仍然受到內地監管機構的監督,因為中證監要求所有與國家有實質聯繫的公司,即使不是在內地註冊成立的公司,在任何地方上市前都需要通過審查。 Shein此舉可能有助其獲得內地監管機構批准,部份原因是內地當局可以向 Shein的收入徵稅。遷冊亦可以讓當局對Shein的龐大數據庫,實施更大的監督。自2023年起,內地當局要求企業在海外上市前,接受數據安全審查。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手游虧損持續 中期料蝕6.5億元

遊戲運營商中手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0302.HK)周二發盈警,預告截至今年6月底止,將虧損不多於6.5億元人民幣(下同),去年同期則錄得虧損2.41億元。 公司指出,雖然海外業務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增長,但自研的旗艦遊戲《仙劍世界》自今年2月發行後,表現未如理想,使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減少4成。另外,要為部分尚未上線遊戲的預付版權金進行撇銷,而金融資產公平值虧損又增加。至於期內的銷售及分銷開支也大幅增加,產生較多推廣費用。 中手游周三開市跌14%至0.54港元,過去一年股價下跌逾5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right Smart is a brokerage

監管機構半途攔路 螞蟻收購耀才遇暗湧

耀才證券稱螞蟻集團的收購正按計劃推進,但媒體報道交易可能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審查 重點: 耀才出售股權予螞蟻集團一事,有媒體報道交易面臨審查,耀才回應說正按計劃推進 中國監管機構已加強對螞蟻集團的監管,包括2020年叫停其上市計劃後,強制公司進行重大整改   梁武仁 被龍頭企業收購,能為中小企業帶來巨大益處,使其即時獲取母公司的豐富資源與人脈。不過,這也是高風險之舉,因巨型收購方有時會引發政府監管機構之間的緊張關係。 隨著被螞蟻集團收購的計劃陰雲密布,香港券商耀才證券金融集團有限公司(1428.HK)正汲取這一教訓。 交易於今年4月首次公布,螞蟻集團同意以28.1億港元(3.59億美元)向耀才主席收購50.55%股權。當時,交易未顯爭議且推進順利。直至上周四,《華爾街日報》報道因更多內地監管部門考慮介入審查,交易可能受阻。次日,耀才股價大跌,盤中市值蒸發逾四分之一。 當日,這家券商緊急發布聲明稱交易正按計劃推進。公司股價雖有所回升,但當日收盤仍下跌約8%。本周一持續下探的走勢,顯示投資者對交易前景仍疑慮。 《華爾街日報》未明確說明監管審查趨嚴的具體原因。然而,螞蟻集團與監管機構的齟齬早有先例。2020年末,監管機構臨門一腳叫停其滬港兩地逾300億美元的上市計劃,本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股上市戛然而止。 事件急轉直下,令投資者試圖釐清原委,有報道稱螞蟻集團與監管部門在上市籌備期已生齟齬。就在股票即將上市交易數日前,監管機構約談多名高管及持股螞蟻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上交所決定暫緩其上市,要求螞蟻進一步解釋其業務對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的影響。同期,央行亦發布網絡小貸新規草案,該領域正是螞蟻的核心業務。 在螞蟻完成上市定價後,馬雲在上海舉行的一場峰會,發表看似批評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的言論。他說中國的金融和監管體系阻礙了創新,強調需要利用技術將金融服務擴展到小企業和個人。 「我們今天有責任去建立一個真正屬於未來、屬於年輕人和下一代、屬於這個時代的金融體系。全球的金融體系必須改革。」此番高調表態引發嘩然,在商界領袖大多刻意回避公開批評監管者中尤顯突兀。 被迫整改 上市折戟不久,螞蟻集團被迫啓動重大整改,實質承接了馬雲此前呼籲的金融改革方向。該公司正推進重組為接受更嚴格監管及要求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金融控股公司牌照申請至今懸而未決。 市場普遍認為,監管機構對螞蟻集團採取強硬立場,旨在遏制其擴張勢頭,防範其對金融體系構成潛在風險,此模式類似早年對P2P網貸的監管整頓。 螞蟻集團試圖借收購耀才進軍證券業。鑒於其重組尚在進行,且金融控股公司牌照仍未獲批,此時拓展業務範圍的嘗試恐難獲監管認可。 螞蟻集團現有業務版圖涵蓋支付寶數字支付、信貸撮合、財富管理和保險等領域。整改中已分拆部分業務,獨立運營主體包括註冊於新加坡的海外分支螞蟻國際,據報道後者正考慮赴港單獨上市。 簡言之,螞蟻當下正值多事之秋,若耀才收購案因監管升級陷入僵局,亦不足為奇。 即便經歷上周拋售,耀才今年截至目前股價仍飆漲逾400%。部分漲幅源於港股大市回暖,恆生指數年內累計上漲28%。 截至3月的最新財年,耀才營收同比增長7%至9.72億港元(1.25億美元),其中經紀傭金收入增長14.5%至5.11億港元,淨利潤攀升11%至6.18億港元,對應64%的豐厚淨利率。 耀才目前市盈率達33倍,高於專注香港市場的頭部券商富途控股(FUTU.US)的29倍,也領先於立足新加坡、計劃在港擴張的老虎證券(TIGR.US)的24倍。當前估值顯示,螞蟻集團的收購價頗具性價比。借助其雄厚的資源優勢,耀才有望從富途等同業手中奪取市場份額,甚至進軍全球其他市場。 但若未能獲得中國監管機構放行,一切皆為虛妄。能否獲批及何時獲批仍是重大未知數,這不僅使螞蟻的海外雄心蒙塵,更對其未來開展重大並購的能力投下陰影。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gora does infrastructure

簡訊:中國業務拖累 聲網二季度收入持平

實時互動技術服務商聲網(API.US)周一報告稱,二季度營收同比持平,主要是其全球業務超越下滑的中國業務,成公司最大營收來源。 聲網報告稱,二季度營收達3,43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微增0.1%。其國際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6.7%,達1,820萬美元;聲網中國業務收入下滑12.4%至1.16億元。公司國際業務活躍客戶數同比增長12.4%,增至1,880家;中國業務活躍客戶數微增1.4%,達到1,997家。 二季度實現盈利150萬美元,標誌著連續第三個季度實現盈利。聲網預計三季度營收將在3,400萬至3,600萬美元間,意味同比增幅處於7.6%至13.9%。 聲網股價於報告發布後次日(周二)下跌7.8%,收於每股3.67美元;年內股價累計跌幅達13%。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