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el is a glass maker

港股IPO近期表現強勁,同業上市表現亮眼,或促使蘋果手機玻璃供應商伯恩光學重啓香港上市計劃

重點:

  • 伯恩光學正在印度新建生產基地,並在越南進一步擴張,以響應客戶需求,實現境外製造多元化佈局
  • 這家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生產玻璃配件的企業可能重啓在港的上市計劃

 

陽歌

2025年或將成為港股十年來IPO表現最為強勁的年份之一,同時也可能成為「玻璃之年」。

一家領先的高科技玻璃製造商、伯恩光學的競爭對手剛在港募資48億港元(6.11億美元)僅數日,市場傳聞伯恩光學也可能籌備融資額更高的IPO。因為藍思科技(300433.SZ; 6613.HK)此次登陸港股是對其深交所主板上市的補充,而若伯恩光學在港上市,則將是首次公開募股。

伯恩光學並未對此次傳聞作出任何評論。公司之前曾嘗試赴港上市,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當時報道稱其擬募資高達20億美元,約為藍思科技募資額三倍多。

伯恩光學最受矚目的是其iPhone核心供應商的地位,公司客戶還包括三星、榮耀及小米等頭部智能設備製造商。據悉,正是與蘋果的合作關係,正推動伯恩光學進軍印度市場。為了減少對中國的過度依賴,蘋果近年加速將智能手機生產轉移至印度。

據媒體報道,蘋果這家美國科技巨頭目前約有20%的iPhone是通過富士康和塔塔電子在印度生產的,並計劃在未來兩年將比例提升至約三分之一。隨著產量提升,蘋果正鼓勵其供應商在印建立本地生產基地。

據官網信息顯示,總部位於香港的伯恩光學在全球設有八個生產基地,總投資達400億港元,其中中國與越南工廠年產能合計18.5億件,僱員總數逾7萬人。

據去年的媒體報道,伯恩光學擬在印度建立生產基地。相關投資的報道最初源於去年1月,印度汽車零部件製造商Samvardhana Motherson International Ltd.表示伯恩光學將投資其電子零部件子公司Motherson Electronic Components Pvt Ltd.

去年8月,印度媒體Business Standard報道稱,該電子零部件公司將成為雙方的合資企業,投資額約250億盧比(2.9億美元),伯恩光學最終持股比例或達49%,剩餘股份由Motherson International持有。今年4月的後續報道顯示,伯恩光學已完成首期注資。

該報道同時指出合資公司將生產玻璃蓋板及其他零部件,廠址或定於泰米爾納德邦——蘋果另一家玻璃供應商康寧(GLW.US)正在當地建設新廠,預計今年底投產。據報道,伯恩光學在印度的合資企業預計前四至五年營收可達10億美元。

同樣重要的是,伯恩光學有望通過此合資項目構建其海外產能,為客戶提供更多選項,從而成為更受信賴的戰略合作夥伴,也獲得更多海外發展的機遇。

相比之下,藍思科技大部分生產仍在中國,但正通過越南及墨西哥工廠實現多元化佈局。伯恩光學進軍印度的舉措或使其佔據競爭優勢,因其印度工廠能更高效地服務蘋果及其他正將生產轉向印度的客戶群。

手機行業元老

作為元老級的中國科技公司,伯恩光學三十餘年前開始在深圳生產手錶玻璃蓋板。深圳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早期試驗田,這裡培育出微信運營商騰訊及全球最大無人機製造商大疆等科技巨頭。

據《福布斯》報道,公司創始人楊建文、林惠英夫婦於2000年代初開始研發手機玻璃屏幕,旨在替代當時普遍採用的易刮花的塑料蓋板。

伯恩的重大突破源於摩托羅拉在其暢銷的RAZR機型中採用了伯恩的玻璃蓋板。除手機外,其玻璃產品還應用於可穿戴設備、平板電腦、AR/VR眼鏡及汽車等領域。

作為非上市公司,伯恩光學的公開財務信息有限。但根據其2021年提交的初步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的財年,公司營收達約300億港元。

相較而言,根據藍思科技港股招股書,其2022年營收為人民幣467億元(65億美元),約超出伯恩光學三分之二。但需要注意的是,藍思科技的整機組裝業務的利潤率相對較低,而伯恩光學憑借較高毛利率或能取得較同業更高的估值溢價。

伯恩光學若推進IPO,將恰逢香港迎來自2021年以來最強勁、十年來第二佳的IPO市場窗口期。經歷三年低迷後,今年港股以44宗新股上市、136億美元募資額重登全球榜首,其中領頭的是中國科技巨頭寧德時代——這家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5月募資了45億美元。

與寧德時代類似,藍思科技屬於「A+H」雙重上市陣營中的新成員——這些企業已在滬、深A股上市,再赴港二次上市以提升全球知名度並吸引國際投資者。伯恩光學創始人楊建文曾在訪問中表示,IPO既不僅有助於公司運營融資,更是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關鍵一步。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白酒消費減弱 珍酒李渡預告上半年少賺24%

中國白酒生產商珍酒李渡集團有限公司(6979.HK)周二公布,預計6月止六個月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23%至24%;收入介乎24億至25.5億元,預計按年下降38.3%至41.9%。 公司表示,業績下滑是由於經濟的不確定性及若干近期政策,致使白酒消費減少,尤其是在商務及社交宴請及送禮場合。公司於6月推出全新戰略性旗艦產品,並著力提升核心市場滲透率、加快渠道周轉,同時積極擴展中端及次高端市場,期望於下半年帶來銷售回暖。 珍酒李渡旗下擁有「珍酒」、「李渡」、「湘窖」和「開口笑」等白酒品牌,產品涵蓋醬香型、兼香型和濃香型白酒。核心產品「珍酒」去年銷量為12,284噸,為連四年下跌。 公司股價周三低開但隨後回升,至中午休市報7.09港元,升3.6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子不語中期盈利增逾三成

跨境電商企業子不語集團有限公司(2420.HK)周二稱,受惠於品牌影響力擴大及運營效率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增長逾30%。 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9億元至20.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4.6億元增長30%至40%。預計期內淨利潤達1億元至1.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140萬元上升10%至20%。 公司將強勁營收增長歸因於「深耕品牌和渠道建設」,並稱運營效率的持續優化也推動了利潤提升。 子不語集團股價周三平開報3.51港元,股價年內累計跌幅約3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博雅盈警料中期盈利最多跌3成半

網上遊戲商博雅互動國際有限公司(0434.HK)周二發盈警,料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業績下跌,盈利較去年同期跌25%至35%。若根據去年經重列盈利3.13億元計算,今年中期盈利介乎2億元至2.35億元。 公司表示,盈利倒退是收入較預期減少,以及因購買加密貨幣,令銀行存款減少,使期內的利息收入較預期為低。 博雅周三開市跌4.1%報7.5元,公司年初以來股價跌逾6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uishang is a bank

徽商銀行盈利背後的隱憂:競爭熾烈息差收窄

這家區域性銀行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增長3.8%,遠低於資產擴張速度,凸顯強烈的息差壓力 重點: 截至今年6月末,徽商銀行資產總額同比增長約17%,但營業收入僅微增2.2%,淨利潤上漲3.8% 中國央行為刺激經濟持續降息,銀行業面臨嚴峻息差壓力 梁武仁 在超長經濟放緩周期衝擊下,中國銀行業多重承壓。縱然使盡渾身解數,如今也難以交出亮眼成績單。以華東地區重要城商行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3698.HK)為例,該行上周五試圖通過盈利預告「解釋」最新利潤增長,但困擾全行業的沈痾痼疾依然待解。 這份公告讓投資者提前一睹今年上半年徽商銀行的財務表現,用「積極」字眼製造利好氛圍,似以巨額利潤增長相誘。 細讀公告,恐難掩失望。雖然截至6月末,該行資產總額較年初勁增約12%,較上年同期增約17%,主體貸款業務擴張迅猛,但上半年以貸款利息為主的營業收入,僅同比上升2.2%至210億元,淨利潤微升至93億元,漲幅僅3.8%。 徽商銀行以華麗辭藻「解釋」中報業績,將「向好業績」歸因於「始終堅守金融本源,全力服務實體經濟」,還羅列諸多成績。 資產擴張與利潤增速的巨大鴻溝昭然若揭:在央行連續降息刺激經濟的背景下,該行信貸業務息差承壓明顯。 淨息差壓力並非徽商銀行獨有。中國銀行業衡量利差的淨息差(NIM)指標已整體承壓多時。理論上來說,利率下行可降低存款成本以維穩息差,但同業白熱化競爭等因素正影響這種動態平衡。 經濟不振時,貸款需求趨弱,銀行間競相殺價爭奪優質客源。為吸引更多借款人,尤其是財務狀況良好的客戶,銀行會下調貸款利率,但這會侵蝕其利潤空間。自2019年(疫情前的最後一年)以來,競爭因素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日益加大。當年,監管機構引入了一套機制,使貸款利率與市場需求更加緊密地掛鈎。 去年,徽商銀行淨息差較2023年縮窄17個基點至1.71%,而2019年該指標高達2.51%,顯示已苦戰息差下行多年。 息差並非當下唯一痛點。經濟困境使貸款違約風險攀升,銀行風控承壓。這一方面,作為華中地區最大城商行的徽商銀行,資產質量指標優於中小同業。 截至6月末,該行不良貸款率僅0.98%,較去年末基本持平。相較之下,總資產規模為其一半的宜賓市商業銀行(2596.HK)不良率儘管逐年下降,去年末仍達1.68%。瀘州銀行(1983.HK)的不良率則為1.19%。 徽商銀行由十幾家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合併組建而成,其規模優勢或有助於在吸引大型、財務穩健企業的過程中,維持較低的不良率。該行主要面向企業客戶,而非個人借款人,後者本身風險更高。中國的國有銀行主要向其他國有企業放貸來維持較低的不良率,後者在還款出現困難時,通常可獲得地方政府或其他國有企業馳援。 借款方承壓 然而,財報暗藏隱憂。去年,對困境企業的貸款重組量同比增9%;且潛在劣變貸款,即關注類貸款大增62%,佔比升至1.13%,顯示客戶群經營壓力正持續累積。 2020年,該行曾因接管包商銀行四家分行引發關注。這家內蒙古銀行前年破產,成為二十年來首例被接管的商業銀行。這意味著,徽商銀行在疫情動蕩期既要化解自身風險,又需處置四家包商分行的遺留問題。遲至去年,該行仍向第三方轉讓約7.01億元包商系不良資產。 儘管盈利預告成色不足,公告後兩個交易日,徽商銀行股價仍漲超5%。眼下投資者對任何利潤增長都持「飢渴」心態,此輪上漲存在內在邏輯。 不過,徽商銀行的估值仍處窪地:市盈率(P/E)僅3倍,市銷率(P/S)1.3倍,市淨率(P/B)更低至0.3倍。該估值水平甚至不及宜賓市商業銀行——後者市盈率達21倍,市銷率5.2倍。 市場對徽商銀行前景的冷淡態度不難理解:只要經濟下行週期延續,任何利潤增長,尤其是疲軟增長引發的樂觀情緒,終將快速消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