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ior applies for Hong Kong IPO

這家BLDC電機用微晶片製造商已申請在香港上市,或將籌集數億美元

重點:

  • 峰岹科技成為最新一家申請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晶片製造企業,瞄准渴望從中國半導體增長故事中獲利的國際投資者
  • 這家設計電機用晶片的公司去年前九個月收入增長了54%,盈利狀況良好

  

陽歌

如今,受消費者信心低迷和海外對中國出口抵制加劇的影響,中國很多行業的前景相當不明朗。但有一個領域似乎不受此類麻煩影響,那就是中國的微晶片行業。隨著中國試圖擺脫對他國產品的依賴,該行業最近已成為政府的寵兒。

越來越多的中國微晶片公司正借這點,希望在政府背境的投資者和資本市場籌集大筆資金。此前,該類公司大多局限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面向國內投資者。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將目光投向稍遠處的香港,瞄准越來越多希望從中分一杯羹的國際投資者。

峰岹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公司於1月中旬提交香港上市申請,並於1月24日更新了申請。不同於涉及訴訟和貿易制裁等而引發爭議的同行,峰岹科技因沒有爭議而引人注目。作為一家中國半導體製造商,公司的歷史相對較長,可以追溯到2010年。

公司由幾位行業資深人士領導,董事長畢磊和首席技術官畢超是兩兄弟,他們的職業根基和國籍都在新加坡,當地的微晶片市場比中國更成熟,但仍落後於台灣、日本和韓國等最先進的亞洲市場。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促使這家公司似避開一些中國晶片製造企業產生的爭議,並且最近還表現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長。

此次上市的唯一承銷商是中國領先的投資銀行中金公司,意味它可能瞄准的是亞洲投資者。公司已在上海類似納斯達克的科創板上市,最新市值為194億元(27億美元)。這意味著,如果峰岹科技出售約10%的股份,它可能通過在香港上市籌集至少2.7億美元,甚至更多資金。

說了這麼多,我們再仔細研究一下峰岹科技的實際業務以及它的定位,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開困擾中國晶片製造商的所有爭議。該公司專門生產直流無刷(BLDC)電機控制和驅動晶片,直流無刷電機與傳統電機有所不同,因為它們是由電磁力驅動的。

此類電機通常被認為比傳統電機更高效,在從電動工具到家用電器,以及電動汽車(EV)等各種用途的電機整體市場中,這種電機的份額越來越大。上市文件引用第三方研究稱,直流無刷電機在全球電機市場的份額,從2019年的12%增長到2023年的20%。預計此類電機將在未來幾年繼續搶佔份額,到2028年將佔到全球電機市場的三分之一左右。

本土企業

峰岹科技是中國第六大BLDC電機驅動控制晶片銷售商,佔有4.8%的市場份額。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前十大銷售商中唯一的本土中國公司,其餘公司來自亞洲其他地區、北美和歐洲。意味由於其中國根基,該公司可能會獲得比許多競爭對手更有利的待遇,比如成為許多國有製造商的首選供應商。  

公司的財務狀況相當穩健,近期甚至出現令投資者興奮的強勁增長。2023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長27%至4.11億元。去年前九個月的增長速度翻倍,達到54%,銷售額為4.33億元,而上年同期為2.82億元。  

在其他指標方面,公司的運營看起來相當穩定,過去兩年銷售成本穩定在47%左右。大部分其他費用似乎也在控制之中,研發支出相較於收入的比例,實際已從2023年的20.6%降至去年前九個月的15%,反映公司正獲得規模經濟效益。過去三年,公司毛利率也相對穩定,保持在52%到53%間。  

最重要的是,去年前九個月,峰岹科技的利潤較上年同期的1.24億元增長48%至1.84億元。儘管這一增幅略低於同期54%的收入增長,但這個差異似乎是由於「其他收入和收益」的貢獻降低,這些收益可能與核心業務無關。  

正如我們之前提到,峰岹科技於2022年4月在上海科創板上市,當時融資約19億元。此後該股表現相當不錯,最新收盤價210元,較82元的IPO價格上漲了一倍多。這種強勁的表現無疑是促使公司尋求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一個因素。

各種估值指標顯示,與全球同行相比,中國晶片企業目前的估值相當高,反映出投資者相信,這個行業將繼續獲得強有力的國家支持。峰岹科技在上海上市的股票目前市盈率高達82倍,與中芯國際(0981.HK; 688981.SH)在香港上市的的81倍市盈率不相上下。與峰岹科技一樣,中芯國際在香港和上海上市的股票最近表現都相當不錯,自去年9月以來大約翻了一番。  

相比下,西方晶片製造商英飛凌科技(IFX.DE)和意法半導體(STM.US)的市盈率要低得多,分別為24倍和14倍,這兩家公司是BLDC電機晶片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最近在香港上市的另外兩家中國晶手片設計企業也表現不俗。晶片用於自動駕駛的地平線機器人(9660.HK)股價較去年10月的IPO價格上漲了12%,氮化鎵晶圓製造商英諾賽科(2577.HK)與去年12月的發行價相比漲幅更是高達34%。

所有這些跡象,加上它沒有爭議,看起來對峰岹科技有利,我們因此預測,如果它在今年晚些時候上市,應該會有強勁需求,價格也將堅挺。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傳Shein擬將總部遷回中國 為赴港上市鋪路

在美國與英國的上市計劃遇阻後,快時尚電商平台Shein據報考慮將總部從新加坡遷回中國,以爭取監管部門對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批准。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註冊於新加坡的Shein已就其在中國設立母公司的事宜諮詢律師。他們表示,目前討論尚處初步階段,Shein無法保證一定會推進這一舉措。 Shein於南京成立,至2021年才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以標榜自己為全球性公司,嘗試淡化其來自中國。此前,在未獲得紐約及倫敦上市的監管批准後,Shein傳出已透過保密途徑提出赴港上市申請。 不過,雖然總部不在中國,但公司仍然受到內地監管機構的監督,因為中證監要求所有與國家有實質聯繫的公司,即使不是在內地註冊成立的公司,在任何地方上市前都需要通過審查。 Shein此舉可能有助其獲得內地監管機構批准,部份原因是內地當局可以向 Shein的收入徵稅。遷冊亦可以讓當局對Shein的龐大數據庫,實施更大的監督。自2023年起,內地當局要求企業在海外上市前,接受數據安全審查。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手游虧損持續 中期料蝕6.5億元

遊戲運營商中手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0302.HK)周二發盈警,預告截至今年6月底止,將虧損不多於6.5億元人民幣(下同),去年同期則錄得虧損2.41億元。 公司指出,雖然海外業務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增長,但自研的旗艦遊戲《仙劍世界》自今年2月發行後,表現未如理想,使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減少4成。另外,要為部分尚未上線遊戲的預付版權金進行撇銷,而金融資產公平值虧損又增加。至於期內的銷售及分銷開支也大幅增加,產生較多推廣費用。 中手游周三開市跌14%至0.54港元,過去一年股價下跌逾5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right Smart is a brokerage

監管機構半途攔路 螞蟻收購耀才遇暗湧

耀才證券稱螞蟻集團的收購正按計劃推進,但媒體報道交易可能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審查 重點: 耀才出售股權予螞蟻集團一事,有媒體報道交易面臨審查,耀才回應說正按計劃推進 中國監管機構已加強對螞蟻集團的監管,包括2020年叫停其上市計劃後,強制公司進行重大整改   梁武仁 被龍頭企業收購,能為中小企業帶來巨大益處,使其即時獲取母公司的豐富資源與人脈。不過,這也是高風險之舉,因巨型收購方有時會引發政府監管機構之間的緊張關係。 隨著被螞蟻集團收購的計劃陰雲密布,香港券商耀才證券金融集團有限公司(1428.HK)正汲取這一教訓。 交易於今年4月首次公布,螞蟻集團同意以28.1億港元(3.59億美元)向耀才主席收購50.55%股權。當時,交易未顯爭議且推進順利。直至上周四,《華爾街日報》報道因更多內地監管部門考慮介入審查,交易可能受阻。次日,耀才股價大跌,盤中市值蒸發逾四分之一。 當日,這家券商緊急發布聲明稱交易正按計劃推進。公司股價雖有所回升,但當日收盤仍下跌約8%。本周一持續下探的走勢,顯示投資者對交易前景仍疑慮。 《華爾街日報》未明確說明監管審查趨嚴的具體原因。然而,螞蟻集團與監管機構的齟齬早有先例。2020年末,監管機構臨門一腳叫停其滬港兩地逾300億美元的上市計劃,本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股上市戛然而止。 事件急轉直下,令投資者試圖釐清原委,有報道稱螞蟻集團與監管部門在上市籌備期已生齟齬。就在股票即將上市交易數日前,監管機構約談多名高管及持股螞蟻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上交所決定暫緩其上市,要求螞蟻進一步解釋其業務對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的影響。同期,央行亦發布網絡小貸新規草案,該領域正是螞蟻的核心業務。 在螞蟻完成上市定價後,馬雲在上海舉行的一場峰會,發表看似批評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的言論。他說中國的金融和監管體系阻礙了創新,強調需要利用技術將金融服務擴展到小企業和個人。 「我們今天有責任去建立一個真正屬於未來、屬於年輕人和下一代、屬於這個時代的金融體系。全球的金融體系必須改革。」此番高調表態引發嘩然,在商界領袖大多刻意回避公開批評監管者中尤顯突兀。 被迫整改 上市折戟不久,螞蟻集團被迫啓動重大整改,實質承接了馬雲此前呼籲的金融改革方向。該公司正推進重組為接受更嚴格監管及要求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金融控股公司牌照申請至今懸而未決。 市場普遍認為,監管機構對螞蟻集團採取強硬立場,旨在遏制其擴張勢頭,防範其對金融體系構成潛在風險,此模式類似早年對P2P網貸的監管整頓。 螞蟻集團試圖借收購耀才進軍證券業。鑒於其重組尚在進行,且金融控股公司牌照仍未獲批,此時拓展業務範圍的嘗試恐難獲監管認可。 螞蟻集團現有業務版圖涵蓋支付寶數字支付、信貸撮合、財富管理和保險等領域。整改中已分拆部分業務,獨立運營主體包括註冊於新加坡的海外分支螞蟻國際,據報道後者正考慮赴港單獨上市。 簡言之,螞蟻當下正值多事之秋,若耀才收購案因監管升級陷入僵局,亦不足為奇。 即便經歷上周拋售,耀才今年截至目前股價仍飆漲逾400%。部分漲幅源於港股大市回暖,恆生指數年內累計上漲28%。 截至3月的最新財年,耀才營收同比增長7%至9.72億港元(1.25億美元),其中經紀傭金收入增長14.5%至5.11億港元,淨利潤攀升11%至6.18億港元,對應64%的豐厚淨利率。 耀才目前市盈率達33倍,高於專注香港市場的頭部券商富途控股(FUTU.US)的29倍,也領先於立足新加坡、計劃在港擴張的老虎證券(TIGR.US)的24倍。當前估值顯示,螞蟻集團的收購價頗具性價比。借助其雄厚的資源優勢,耀才有望從富途等同業手中奪取市場份額,甚至進軍全球其他市場。 但若未能獲得中國監管機構放行,一切皆為虛妄。能否獲批及何時獲批仍是重大未知數,這不僅使螞蟻的海外雄心蒙塵,更對其未來開展重大並購的能力投下陰影。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WH Group flies on turnaround for North American pork business

北美豬肉業務扭虧 萬洲國際股價破頂

上半年中美肉品走勢分化,萬洲藉美國養殖端的成本控制成功扭虧,帶動收入與經營利潤走高,打開估值重估的想像空間 重點: 豬肉業務經營利潤2.55億美元,按年增加168.4% 績後公司股價創歷史新高,市值突破千億港元   李世達 中美的肉品市場在今年上半年走出不同的節奏,立足兩端的中國最大肉品生產商萬洲國際有限公司(0288.HK),正感受截然不同的市場氣候,試圖找到平衡點,對上節拍。 萬洲國際公布,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8.9%至133.87億美元,經營利潤同比升10.4%至12.59億美元,生物公允價值調整後股東應佔利潤7.88億美元,同比升0.5%。董事會建議派發每股0.20港元中期股息,為去年同期的一倍。 一個會計層面的細節顯示,上半年生物公允價值調整對損益的淨影響為收益6,2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收益9,600萬美元有所收斂。代表上半年利潤的改善,更多來自經營端的實質修復,而非公允價值變動的「順風」。 從業務結構看,豬肉業務是帶動業績成長的主動力。上半年豬肉業務收入56.23億美元,按年增加14.1%,經營利潤2.55億美元,更是大增168.4%。而肉製品業務則年增2.3%至66.4億美元,經營利潤卻按年下降7.9%至10.47億美元。 豬肉業務的轉折點出現在北美,上半年北美豬肉業務收入32.79億美元,按年大增21%,經營利潤1.63億美元,去年同期虧損400萬美元。在中國,豬肉業務收入按年增8.4%至17.95億美元,經營利潤2,8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持平。 從價格來看,上半年中國平均生豬價格為每公斤15.5元,按年下降3.1%。中國生豬價格下跌的影響,也反應以在德康農牧(2419.HK)的業績上,該公司以中國生豬銷售為主,中期業績顯示,受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大跌93.89%拖累,中期淨利潤下跌26.8%至12.9億元。 美國市場則是另一番景象,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數據顯示,上半年平均生豬價格每公斤1.5美元,按年上升8.7%;美國農業部口徑的平均豬肉價值每公斤2.17美元,按年升4.5%。 關鍵之處在於北美養殖端的結構調整,當生豬上漲幅度大於豬肉價值、或出口受關稅與談判拖累時,屠宰加工的利差會被擠壓,但只要飼料成本同步下行、在養殖段扭虧,整體豬肉分部的利潤便能快速修復。 輕資產模式轉嫁風險 萬洲此前在美國與Murphy Farms、VisionAg Hog Production達成合作,轉讓部分母豬資產,由合資夥伴供應生豬,集團提供飼料與運輸服務,形成「輕資產、穩供應」的模式,降低自營養殖的資本負擔與波動敏感度,加上期內穀物走弱帶動飼料成本下降,使得盈虧拐點更快到來,帶動整體豬肉業務成長。 不過,養殖層面的風險始終存在。豬肉價值的漲幅仍落後於生豬,對屠宰企業的經營環境並不溫和;同時,對中國的美豬付運在高關稅與談判不確定下按年下滑20%,出口仍受美中談判與關稅牽制,壓力如影隨形。中國市場則要面對熟食消費需求復蘇緩慢的問題,歐洲市場生豬價格下行,也讓利潤承壓。 萬洲國際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郭麗軍表示,受惠於集團全球布局及產業鏈一體化優勢,上半年在收入、銷量及盈利均表現向好。 對中美貿易戰的衝擊,郭麗軍直言,美國對中國出口的豬肉關稅是57%,副產品關稅是30%,現時仍有盈利空間,貿易正常進行。集團美國市場的採購及銷售主要在美國原地,而且產品出口30多個國家及地區,因此中美貿易戰對集團影響不大。 這份成績單讓市場感到滿意,績後首個交易日,萬洲國際大漲約6.23%,報8.36港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初至今亦錄得38.87%漲幅。當前市值約1,072億港元,突破千億大關。市盈率方面,萬洲國際約8.4倍,低於美國泰森食品(TSN.US)的25.6倍及牧原股份(002714.SZ)的10.42倍,估值具吸引力。 花旗重申「買入」評級,並將目標價由8.2港元升至8.6港元;美銀證券則將公司今明兩年的每股盈利預測分別上調3%,目標價升4%至8.5元,重申「買入」評級;瑞銀則上調公司今明兩年的淨利潤預測2%和3%,目標價由7.6元上調至8.5元,維持「買入」評級。 考慮到目前股價相對便宜,若北美養殖維持改善且中國肉製品銷量回升,萬洲國際股價仍有上行空間,估值有望向同業靠攏,但投資人仍須關注關稅政策變化及豬肉價差帶來的影響。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